收藏 分享(赏)

【KS5U解析】福建省莆田市莆田第六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864677 上传时间:2018-11-2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KS5U解析】福建省莆田市莆田第六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KS5U解析】福建省莆田市莆田第六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KS5U解析】福建省莆田市莆田第六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KS5U解析】福建省莆田市莆田第六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KS5U解析】福建省莆田市莆田第六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8 届莆田六中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能力测试1. 战国时期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甚至像齐伐燕这样的重大决策,也向孟子征求意见。后因彼此政见不合,孟子要离开齐国,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这反映出A. 孟子在齐国遭受到排斥B. 齐国学术氛围日渐宽松C. 儒学无法迎合社会需要D. 士阶层的社会地位凸显【答案】D【解析】 “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甚至像齐伐燕这样的重大决策,也向孟子征求意见”说明齐宣王重视孟子, “因彼此政见不合,孟子要离开齐国,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更说明齐宣王重视孟子,这反映了战国时期士阶层地位提高,故选 D;与题意相反,故排除 A;题干反映的是齐国对士的重视,不是因为其学术

2、,而是因为其政治思想,故排除 B;C 的说法本身符合史实,但是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C。2. 下图是根据从河南辉县和山西长治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农具绘制的,从左至右分别为锄、斧、铲、犁、铧。这些农具的使用A. 缓解了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B.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 说明铁犁牛耕在全国范围推广D. 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铁质生产工具的出现,所述工具有利于锄地翻地,有利于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D 符合题意;AB 均属于无关项;材料没收涉及铁犁牛耕的相关信息,C 不正确。3. 唐宋笔记中对当朝君主的记载较多。唐人用诸多异象来表明皇帝非凡人,宋人对“人事”的关注加

3、强了。在君臣关系上,唐人多涉及前代,并叙述较少,宋人往往切近作者自身所处时代,对君臣关系更加关注,多详载内廷变革与矛盾。这种变化反映了宋代A. 明君贤臣共治天下的理想诉求B. 理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C. 市民阶层的普遍文化心理倾向D. 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活【答案】A【解析】由材料“宋人往往切近作者自身所处时代,对君臣关系更加关注,多详载内廷变革与矛盾”可以得出,宋代比较注重君臣关系的相关内容的记载,体现了士人企图实现君臣共治的理想,A 符合题意;理学的核心在于维护皇权,与材料所述无关,B 不正确;C“普遍”的说法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社会舆论的作用的相关信息,D 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通过现象看本

4、质的能力,解题的思维逻辑是“现象本质” 。本题的现象是宋代对君臣关系更加关注,这从实质上反映出士人企图实现君臣共治的理想.4. 洪武二十四年(1391)秋,山东东昌征棉绒仅 25012 斤,而到嘉靖年间山东六府“棉花皆有之,东昌尤多。 ”在济宁“环城四五里皆种烟草,制卖者贩郡邑,皆遍富积巨万” 。材料反映出当时A. 跨区域的长途贩运贸易兴起B. 经济作物的商品化生产C. 棉花烟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D.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明朝的棉花和烟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的增加,说明了在明代南方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升,B 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长途贩运的信息,A 不正确;C“普遍种植”

5、的说法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雇佣关系等,不能得出资本主义萌芽,D 不正确。5. 19051911 年,清廷举办了七次留学毕业生归国考试,考试内容为学科门类及经史之学,合格者授予进士或举人出身。七次考试共有 1388 人合格,其中留欧美学生占 98%,留日学生占 902%。由此可知,当时A. 财政投入促进日本教育质量提升B. 清廷原封不动坚持传统选官制度C. 日本是中国学生主要留学目的地D. 欧美各国逐渐放松对中国的侵略【答案】C【解析】七次考试共有 1388 人合格,其中留欧美学生占 98%,留日学生占 902%,说明留学生留学日本的占绝大多数,故选 C;题干说的是中国留学生的留学目的地问题,与

6、日本教育质量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 A;由于考试内容为学科门类及经史之学,已经显示出选官制度考查内容与传统的四书五经已经不同了,而且 1905 年废除科举制之后,选官制度已经不是传统的方式了,故排除 B;D 与史实不符,同时与题意也不符,故排除 D。6. 19 世纪末的湖南维新派要求全盘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各种学堂、学会、刊物上极力推崇孔教。在其时务学堂学约中专列“传教”一项,说“今设学之意,以宗法孔子为主义” 。这反映了A. 维新派在思想和实践上的错位B. 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复杂性C. 维新志士以大众传媒开启民智D. 中体西用是维新派的宗旨【答案】B7. 下图是中国著名漫画家张

7、乐平先生于 1938 年创作的漫画(漫画中车轮上的文字是抗战力量) ,该作品意在A. 呼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 鼓舞中国军民的抗战士气C. 体现了国共合作抗日的成果D. 嘲讽日本侵略者不自量力【答案】B【解析】漫画的喻意是军民团结一心,就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因此该作品意在鼓舞中国军民的抗战士气,故答案为 B 项。1938 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排除 A 项;材料信息不是国共合作抗日,是军民团结抗日,排除 C 项;D 项不符合漫画信息,排除。点睛:本题属于历史漫画类选择题,准确判定主题喻意,是解答历史漫画题的关键。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注意的问题有:(1)读懂历史漫画的内涵,清晰了解当时的政

8、治、经济、人文等方面的历史信息。 (2)深刻领会其通过造型夸张手段和丰富想象力反映出的事件内在本质特征。漫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其寓意深邃、针砭时弊、催人思考而成为近年历史和文科综合试题的取材内容,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8. 下表是 1953 年 2 月国家预算报告表,其中国民经济建设支出增长情况如下:国民经济建设支出领域 比上一年增长重工业和机械工业 4731%燃料工业 8456%地质勘测 61146%建筑工程 20414%铁路 8893%农业 6144%林业 12838%总支出 4168%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重工业和机械工业占总支出最少B. 是顺利进行三大改造的经济基础

9、C. 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后果D. 为一五计划的实施提供财政保障【答案】D【解析】根据图中数字可知重工业和机械工业的增长幅度最小,不是支出最少,故 A 项错误;三大改造的经济基础是 1952 年国民经济的恢复,而材料的主旨是国家预算中国民经济建设的支出增长情况,故 B 项错误;从国家预算的情况中,不能直接得出预算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故 C 项错误;国民经济建设中重工业及与与重工业相关的领域增长幅度大,体现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意图,可知国家预算为一五计划的实施提供了财政保障,故 D 项正确。9. 古代雅典人在酒神节的庆典上,除了有盛大游行、酒神颂歌和戏剧比赛外,还包括十将军祭酒仪式、宣布荣

10、誉公民名单、展示各城邦的贡物和烈士遗孤等。古代雅典这些庆典活动A. 倡导尊重人性反对神性B. 推动了民主政治发展C. 反映了民主制的局限性D. 有利于增强公民意识【答案】D【解析】 “酒神颂歌”说明雅典人并不反对神性,故 A 错误;这些庆典活动内容没有增强公民民主权利,与推动民主政治发展无关,故 B 错误;材料未涉及雅典民主制的局限性问题,故 C 错误;“宣布荣誉公民名单、展示各城邦的贡物和烈士遗孤”等活动有利于增强雅典公民意识,故 D 正确。故选 D。10.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普遍主张,人就应该公开地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只要能实现幸福的目标,采取什么样的手段都无所谓。这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

11、的意大利A. 人文主义成为社会主流B. 是欧洲人文主义的中心C. 肯定了人的价值和欲望D. 促进了理性主义的传播【答案】C【解析】 “人就应该公开地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说明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的价值和欲望的肯定,故 C 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人文主义成为这整个社会的主流,故 A 项错误;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中心,但这不符合材料信息,故 B 项错误;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故 D 项错误。11. 罗斯福指出:1936 年全国 47%的家庭和个人的年均收入不足 1000 美元,而 15%的家庭的收入相当于这 47%的家庭的总收入;少数人暴富而多数人贫穷,民主制度国家的自由就不会是安全的。这表明“新政”的

12、目的在于A. 完善社会福利制度B. 防止贫富差距过大C. 维护资本主义政治制度D. 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少数人暴富而多数人贫穷,民主制度国家的自由就不会是安全的”可知,罗斯福新政是为了维护民主制度国家的自由,即维护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故 C 项正确;完善社会福利制度是手段,不是目的,故 A 项错误;防止贫富差距过大也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故 B 项从属于 C 项,故错误;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也是手段,不是目的,故 D 项错误。12. 表:国家面积(万平方公里)人口(万)国民生产总值(亿美元)在联合国投票权俄罗斯 17075 14700 3379 1中国 9600

13、123900 9289 1美国 9364 27000 79213 1挪威 324 400 1521 1汤加 008 99 17 1据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 ,表中为 1998 年数据上表可用于说明A. 一超多强的局面形成B. 多极化趋势加强C. 国际关系法制化加强D. 经济全球化发展【答案】C【解析】材料数据反映了 1998 年俄罗斯、中国、美国、挪威、汤加的面积、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在联合国投票权,并不能体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形成,故 A 错误;材料数据也没有反映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故 B 错误;虽然俄罗斯、中国、美国、挪威、汤加的面积、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各不相同,但在联合国投票权相等,

14、这说明国际关系法制化加强,故 C 正确;材料数据也无法体现经济全球化的现象,故 D 错误。故选 C。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近代(18401919)外交转型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它不是基于晚清社会内部新因素产生与发展的刺激而做出的主动反应,而是针对外部强敌对晚清政府与国家安全造成的威胁所做出的被动对策。这个特点决定了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发展过程,就是如何处理中国传统外交观念和西方近代外交现念与制度之间关系的过程,也是中国外交近代转型的过程。尽管晚清外交转型没有能够指导晚清外交奏响胜利的旋律,但在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与制度的挑战下,在中国形成的近代外交思想还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

15、值,这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步入近代化轨道;推进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诸领域内西学东渐的进程;指导了中国近代外交理念的转变和外交机构的建立;推动了外交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在中国的形成、发展和运用。摘编自李敏试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材料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各国要同心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思想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对中国和平发展、世界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一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是当代中国外交重大

16、创新成果,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贡献,已多次被联合国文件引用,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摘编自杨洁篪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其历史影响。(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外交理念变化的表现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答案】 (1)特点: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呈现出被动转型的特征。评析:促进了近代外交理念的转变;指导了外交机构的建立;推进了外交学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加速了西学东渐的进程等。但没有改变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局面;(其历史影响从政治、外交及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即可,言之有理、

17、条理清晰即可酌情赋分,原则上 4 个要点)(2)理念: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平发展道路;构建和谐世界等。 (原则上答出 3 个要点,答案相近即可酌情给分)意义:反映了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促进了世界繁荣进步。 (原则上答出 3 个要点,答案相近即可酌情给分)【解析】 (1)特点:题目要求“依据材料一”回答。由材料一中的“中国近代(18401919)外交转型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可得出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由材料一中的“它不是基于晚清社会内部新因素产生与发展的刺激而做出的主动反应,而是针对外部强敌对晚清政府与

18、国家安全造成的威胁所做出的被动对策”可得出呈现出被动转型的特征。评析:题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评析” 。结合所学近代前期外国列强的侵略与中国外交转型的相关史实,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即可,具体来说,从积极影响看,近代中国外交的转型从思想上来说,促进了近代外交理念的转变;从具体实践来说,指导了外交机构的建立;从外交了理论来说,推进了外交学的发展;从中国的发展来讲,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也加速了西学东渐的进程等。从局限性看,中国近代外交转型虽然实现,但没有改变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局面,更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2)题目要求“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理念:需要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方

19、针和政策回答。具体来说,新中国成立之初,就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1953 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改革开放以来,开始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并提出和平发展道路和构建和谐世界等。意义:由材料二中的“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可得出反映了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由材料二中的“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可得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由材料二中的“对中国和平发展、世界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可得出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促进了世界繁荣进步。点睛:从设问角度看,主观题的审题应该包括四部分:一是答题

20、依据,也就是答案来源于哪里,这一题涉及到了三种,即“依据所学知识” 、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与“根据材料” ,这为考生提供了思考答案的来源;二是答题要求,这一题里有“评析” 、 “指出” 、 “概述”等要求;三是答题内容,这一题涉及到了“影响” 、 “表现” 、 “特点” 、 “意义”等;四是答题条件,即修饰答题内容的部分。这些方面明确了,才可以算审题清楚明确了。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西方人从自身的狭隘角度出发,认为欧洲人是在希腊罗马和犹太基督教的“优越”文化传统驱策下向外征服全球的,欧洲人把他们今天的成就归功于中世纪(即中国的盛唐时代)以后城市的发展,并且强调十字军东征、商人

21、阶级的壮大、威尼斯与热那亚的商业繁荣及意大利西班牙对印度香料生意的控制等因素。但在中国人眼里,地处亚欧大陆西北一隅的欧洲既不产稻米、蔗糖,也不产茶叶、棉花,那里的人大约是为谋生计而被迫出外经商,而且就像前代的“蛮族”一样纷纷涌入中国。不管怎样看,中国在唐宋乃至马可波罗时代的元朝,发达程度显然超过中世纪的欧洲。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围绕“中(东)西文明”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中外关联,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论题:中国古代文明程度要高于中世纪的欧洲阐述:唐宋元时期,中国的文明程度远高于中世纪的欧洲。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

22、断完善(科举制、行省制等) ,国家统一;经济:农耕经济发达,对外贸易兴盛,国力强盛;文化: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文学艺术繁荣,科技领先世界;对外交往: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华文明远播欧洲,四大发明先后传播到欧洲,并促进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反观中世纪的欧洲,王权衰弱,分裂割据,战争频繁;农业落后,民众生活窘迫;基督教文化使欧洲进入黑暗时代;十字军东征严重破坏打击了伊斯兰文明,给东方和西欧造成了巨大的物质损失。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明程度远高于中世纪的欧洲,同时影响着欧洲。示例二:论题:欧洲“优越”的文化传统促进西方文明的传播阐述: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和古罗马的法律制度集中代表

23、了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杰出成就。希腊便利的经济文化交往条件,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平等互利的观念,培养了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雄霸欧、亚、非三洲的罗马帝国的建立,彰显了欧洲人开放、扩张、进取的文化传统;基督教将犹太教从一种民族性宗教扩展为一种跨民族的宗教,基督教文化是属于扩张性的,这种扩张性鼓励人们从事探险活动,不断去探索、征服未知世界。中世纪西欧人继承了这些文化传统,十字军东征,推动欧洲由孤立时代走向开放的近代世界。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商人阶级不断进取,进一步加强了欧亚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方文明的传播。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有理的也可给分。【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西

24、方人从自身的狭隘角度出发,认为欧洲人是在希腊罗马和犹太基督教的优越文化传统驱策下向外征服全球的” ,可以分析得出“欧洲优越的文化传统促进西方文明的传播”的论题;根据材料中的“不管怎样看,中国在唐宋乃至马可波罗时代的元朝,发达程度显然超过中世纪的欧洲” ,可以分析得出“中国古代文明程度要高于中世纪的欧洲” 。从中确定一个论题,然后联系所学史实进行论证。如确定“欧洲优越的文化传统促进西方文明的传播”的论题,可以从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和古罗马的法律制度,以及材料“十字军东征、商人阶级的壮大、威尼斯与热那亚的商业繁荣”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来分析说明。同样以此方式论证其他确定的论题。论述过程要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25、,阐述充分,表达清晰。15. 【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在民国初年的议会政治失败后,孙中山逐渐意识到,中国的现代化首先需要的是由一个具有现代化导向的强势的政府来统一中国,并在强势政权整合下发展实业经济。而要使国民党具有承担强势政权的功能,孙中山走的第一步就是,使中华革命党内部讲究领袖崇拜,他要求重新登记的国民党员履行按手印的仪式,要对孙中山本人效忠宣誓,以此来强化领袖的权威性。其次,从 1923 年起,孙中山按照列宁主义的组织模式来进行国民党改组,借助于从苏联提供的物质支持、组织技巧,来使国民党集权组织化。第三,孙中山成功地在苏俄帮助下,建立黄埔军校,培养自己的党军。这样,孙中山

26、成功地把国民党从一个处于边缘状态的脆弱松散的议会竞争型政党,转变为以党军为实力后盾,以孙中山的个人权威为效忠对象,以列宁主义集权组织模式为基础的新型的权威主义政党。摘编自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从清末新政到当代改革开放(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 世纪 20 年代孙中山对国民党进行改组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 20 世纪 20 年代孙中山改组国民党这一事件。【答案】 (1)特点:建立强势政权;强化领袖权威;仿效苏联建立集权组织模式;建立党军。(2)评价:增强国民党的凝聚力;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奠定基础;推动国内革命的进程和国民大革命的到来;

27、但为后来国民党建立专制独裁提供了合法的借口。【解析】 (1)根据材料中“需要的是由一个具有现代化导向的强势的政府来统一中国要使国民党具有承担强势政权的功能”等能知道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目的是适应建立强势政权的需要,在具体的措施上表现为“要对孙中山本人效忠宣誓,以此来强化领袖的权威性”“按照列宁主义的组织模式来进行国民党改组使国民党集权组织化” “建立黄埔军校,培养自己的党军” ,概括可得强化领袖权威;仿效苏联建立集权式模式;建立军队。(2)根据材料“脆弱松散的政党” ,通过“党军为实力后盾” “孙中山的个人权威为效忠对象”可知有利于加强国民党的凝聚力;根据所学可知,这也为后期国民党主导的国民大革

28、命的顺利开展奠定军事基础和组织基础,促进了国内革命的发展。消极影响结合南京国民政府的相关史实可知为后来国民党建立专制独裁提供了合法的借口。16. 【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43 年 11 月同盟国成立了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联合国救济总署紧跟在军队之后,向已经被解放的国家提供各种救济,直到新的国民政府能负起责任为止。它于 1944 年春天开始工作,到 1948 年 9 月解散,它已分发了主要源自美国的 2200 万吨物资,包括食物、衣服、药品。它的主要范围在希腊、南斯拉夫、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和意大利。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下)(1)

29、根据材料,概括联合国救济总署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联合国救济总署成立产生的历史影响。【答案】 (1)特点:救济出发点主要在于维护新解放地区的稳定;救济资源主要来自美国;救济对象主要在欧洲范围。(2)影响:减轻民众痛苦,医治战争创伤;与同盟国的军事行动相配合,有利于反法西斯战争的顺利进行;推动战后欧洲经济的恢复;为战后美国在欧洲扩展势力创造了条件。【解析】第(1)问, “特点” ,依据材料信息“联合国救济总署紧跟在军队之后,向已经被解放的国家提供各种救济,直到新的国民政府能负起责任为止它已分发了主要源自美国的 2200 万吨物资,包括食物、衣服、药品。它的主要范围在希腊、南斯

30、拉夫、波兰、捷克斯洛伐、奥地利和意大利”从救济的出发点、救济资源的来源、救济对象等角度概括。第(2)问, “历史影响” ,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医治战争创伤、配合反法西斯战争的顺利进行、推动战后欧洲经济的恢复、为战后美国在欧洲扩展势力创造了条件等角度分析。17. 【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经济全球化的的概念开始流行于 20 世纪 80 年代,但实际上早在 150 多年前,马克思(18181883)就已经致力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他指出,生产力的发展进步推动了人类历史由狭隘性的地域性历史发展为开放的世界历史,也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产生。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世界历

31、史形成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直接推动者。马克思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本性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在一国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发展的惊人生产力和财富增长的狭小基础形成矛盾,资本输出国外,不是因为它在国内绝对过剩,而是因为在国外利润率更高。所以,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的生命线。由资本对外扩张推动的全球化使世界市场不断拓展,兼具破坏性和建设性双重属性,既实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体现了国际剥削关系,又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了世界经济呈现出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趋势。因此,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是难以避免的。摘编自富丽明经济全球化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比

32、较等(1)根据材料,概括马克思有关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思想主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答案】 (1)主张: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出现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直接推动力;资本主义推动的全球化兼具侵略性和建设性双重性质;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危机和灾难的全球化。(2)背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历史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深入研究;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欧洲三大理论成果提供了思想基础。【解析】第(1)问, “主张” ,依据材料信息“他指出,生产力的发展进步推动了人类历史由狭隘性的地域性

33、历史发展为开放的世界历史,也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产生。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世界历史形成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直接推动者由资本对外扩张推动的全球化使世界市场不断拓展,兼具破坏性和建设性双重属性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了世界经济呈现出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趋势。因此,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是难以避免的”概括得出: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出现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直接推动力、资本主义推动的全球化兼具侵略性和建设性双重性质、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危机和灾难的全球化。第(2)问, “背景” ,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历史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深入研究、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欧洲三大理论成果提供了思想基础等角度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