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 汕头二模历史卷1. 表:周幽王宠褒姒,为博一笑,烽火戏诸侯,后来又废黜申后和太子宜臼,立褒似之子伯服为太子。申侯大怒,与西夷犬戎进攻幽王,幽王举烽火,诸侯未至,幽王被杀,诸侯立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据传世文献史记编译周幽王娶西申女为妻,生平王,又娶褒姒,生伯盘。幽王与伯盘追赶平王,平王投奔西申。幽王起兵围攻西申。西申联合西戎灭幽王与伯盘,周亡。诸侯立幽王之弟余臣为王,是娱乐携惠王。晋文侯立平王,迁都洛阳,后又杀携惠王。据出土战国竹简系年编译上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同一历史事件的记述,由此可认定A. 西申、犬戎联合攻够西周B. 周幽王因失信于诸侯致亡C. 周幽王主动兴兵自取灭亡D. 携惠王是
2、西周最后一位王【答案】A【解析】由材料“申侯大怒,与西夷犬戎进攻幽王” 、 “西申联合西戎灭幽王与伯盘,周亡”可以得出两则材料均涉及西申和犬戎联合进攻西周,A 符合题意;B 只是对材料二的反映;材料一反映的是申侯与犬戎主动进攻,C 不正确;周幽王是西周最后一个王,D 不正确。2. 右为东汉画像砖图,学者命名为“纳粮画像砖” 。图中房屋应为粮仓,房屋之前有一人著大袖长衣坐席上,手握算筹,右下两个著短衣者,一个在量粮,一人自马车上卸粮。该图所反映的生产关系。A. 自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解体B. 阻碍了当时农业经济发展C. 有利于维护地主阶级统治D. 一定程度抵制了土地兼并【答案】C【解析】由材料“纳粮
3、画像砖”及图片信息可以得出,所述为农民向地主缴纳地租的场景,体现的是封建剥削,有利于增强地主阶级的实力,进而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C 符合题意;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A 不正确;封建土地生产关系的出现,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B 不正确;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的根源,D 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经济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画像砖内容的理解,在理解画像砖的内容的基础上,利用封建社会经济的相关知识加以作答即可,可用排除法。3. 新疆吐鲁番曾出土公元 408 年的一份文书,用楷书书写,记录的是当地选举应试的情况,策试内容涉及诗经 , 春秋 ,还涉及战国策 、 史记等典籍。这反映了
4、当时A. 大一统王朝的权威不断加强B. 政治分裂孕育着统一因素C. 中原王朝对边疆实施直接管理D. 陆上丝绸之路仍然保持通畅【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新疆吐鲁番学习汉族的科举制和儒家文化等,由此可以得出政治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B 符合题意;A 与材料所述无关;材料反映的是中原文化对新疆的影响,而不是中央对新疆的管辖,C 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丝绸之路的问题,D 不正确。4. 下表为明代官修史书所载官方统计的三省户数及人口数。户数 人数地区1381 年 1391 年 1393 年 1381 年 1391 年 1393 年江西 1553924 1566613 1553923 8982481
5、8105610 8982481福建 811369 816830 815527 3840250 3293444 3916806浙江 2150412 2282404 2138225 10550238 8661640 10487567此表可用于说明A. 当时南方农业经济增长较快B. 明代赋役征收制度较为完善C. 休养生息政策取得较大成效D. 官书所载史事亦须谨慎考证【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人口和户数的基本情况,不能直接得出农业经济增长情况,A 排除;材料与明代赋役制度完善与否无关,B 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C 不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表中数据虽为官书记载,但在使用时仍然
6、应该加以考证,D 说法正确。5. 1764 年,欧美各国对华出口贸易总额中英国占 63.3%,欧洲大陆国家占 36.7%,到 1829年英国占 82.9%,欧洲大陆国家占 0.4%。这一变化表明,鸦片战争前A. 英国已控制中国B. 中英贸易急剧失衡C. 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动D. 自由贸易思想盛行【答案】C【解析】材料“到 1829 年英国占 82.9%,欧洲大陆国家占 0.4%”表明,英国对华贸易在1829 年占据绝对优势,据题干时间信息“1829 年”可知是在工业革命之后,工业革命使得英国工业水平大大提高,导致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C 符合题意;A 与史实不符;材料只涉及英国对华出口贸
7、易,没有涉及中国对英出口贸易,不能得出贸易失衡的结论,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济思想的变化,D 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了工业革命的影响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到 1829 年英国占82.9%,欧洲大陆国家占 0.4%”的理解,并依据题干时间信息,结合所处的时代背景加以回答。6. 1906 年当时政府规定的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1912 年政府公布的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是A. 国家政体发生巨变B. 民族危机日益严峻C. 儒家伦理遭受冲击D. 民族工业发展迅速【答案】A点睛:本题考查了近
8、代中国教育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时间信息的把握,据材料“1912 年”的时间信息可以得出,新的教育宗旨的出现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密切相关,以此作答即可。7. 1943 年 10 月,美、苏、英三国开会讨论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问题,并计划发表共同宣言。美国国务卿赫尔利当时指出:“如果在宣言问题上排除中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和政治方面都会引起极为不利的反应。 ”由此可知,中国A. 在反侵略战争中提高了国际地位B. 谋求建立公正合理的战后国际秩序C. 抗日战争即将进入全面反攻阶段D. 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负的关键【答案】A【解析】材料“如果在宣言问题上排除中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和政治
9、方面都会引起极为不利的反应。 ”表明中国在国际战略中的平衡作用加强,说明中国的抗战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A 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国的要求,B 不正确;C 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D 夸大了中国反法西斯战争的作用,排除。点睛:本题考查了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如果在宣言问题上排除中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和政治方面都会引起极为不利的反应”的把握,并结合中国抗战的国际意义加以回答即可。8. 1969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就职演说时说:“我们寻求一个开放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国家无论大小,它们的人民不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之中。 ”尼克松发表这番言论的背景是A. 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
10、位B. 中国社会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C. 美国对华孤立封锁政策已经破产D. 中、美两国共同受到苏联的威胁【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 1971 年,排除 A;1969 年处于文革时期,中国经济建设遭到极大破坏,B 不正确;美国对华孤立政策破产的标志是1971 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 不正确;60 年代中苏关系恶化,由此可以得出当时的背景为中美两国都受到苏联的威胁,D 符合题意。点睛:本题考查了中美关系缓和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尼克松所处时代的时代特征的把握,依据题干的时间信息, “1969 年”可以得出处于中美关系改善的前夕,中苏关系恶化,
11、使得中美之间有了共同的敌人,进而推动了中美关系的缓和。9. 下图为罗马法所涵盖的法律内容这说明,罗马法A. 重视维护平民利益B. 比较注重法律规范C. 强调保护私有财产D. 法律体系比较完整【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罗马法包含了人法、物权法、继承法和诉讼法等一系列法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法律体系,D 符合题意;材料没有特别突出平民的利益,A 不正确;B 不能反映全部材料信息;材料还包含了诉讼法的内容,C 没有反映。 10. 据学者统计,16901709 年法国出版的书刊中,平均每 10 万词, “民族”一词出现 4.7次,17501769 年平均出现 22.3 次,17701789 年达到 2
12、2.5 次且经常和“公民” , “自由”等话语同时使用。这反映出,18 世纪后期的法国A. 外部安全形势日益严峻B. 封建专制统治危机加剧C. 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D. 海外殖民活动遭受打击【答案】B【解析】由材料时间信息“1789 年”前,可以得出所述现象处于法国大革命前夕,据材料“公民” “自由”等话语可以得出民众对权力自由的追求,说明封建专制统治危机日益加剧,B 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时期法国没有面临外来入侵和威胁,A 不正确;C 与史实不符;D 不能完整概括材料信息。11. 下表反映了俄国各工业部门工人平均工作时长(小时)的变化纺织业造纸和印刷业木材加工 机器制造 化学部门1913
13、 9.4 9.2 10 9.5 9.71926 7.4 7.4 7.3 7.3 7.4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当时俄国A. 调整了工业国有化政策B. 国家性质发生根本变化C. 工业建设最得较大成就D. 国民经济比例逐步失调【答案】B12. 1991 年 12 月,联合国解决了 3 个国家的席位继承问题并新增加 12 国加入联合国。这实际上反映了A. 多极化趋势大大加强B. 第三世界力量逐步壮大C. 战后世界政治体系崩溃D. 联合国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答案】C【解析】据材料“1991 年 12 月,联合国解决了 3 个国家的席位继承问题并新增加 12 国加入联合国”可以得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两极
14、格局瓦解后,联合国采取的相应措施,由此可知,C 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新兴力量的崛起,A 不正确;材料没有强调新加入的国家为第三世界国家,B 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方面的作用,D不正确。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清入关后,即以宗主视天下,同时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励精图治,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建立起一个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巩固的“大一统”帝国。清王朝接受并发展了“大一统”思想。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重“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
15、史评断之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清朝对“大一统”思及其正统论的总结,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但也起到了统一思想,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经营管理,进而统一国家的积极作用。清朝奠定了近代中国领土疆域的基础。这个统一是在清王朝的统治下实现的,但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完成的,经过历史上长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中华民族在清朝“大一统”政治格局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升华成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近代,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造成中国边疆危机,民族危机,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御外侮,掀起求亡图存运动。在反帝反封建的血和火的斗争中,中华各民族作为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对立者,其整体性更
16、加突出,各族人民由自发联合走向自觉联合,中华民族由一个自在的整体升为一个自觉的整体。 “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成为凝聚民族,维护统一保卫边疆的强大精神力量。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朝前期对“大一统”思想的发展及影响。(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民族”发展成为一个自觉整体的历史原因。【答案】 (1)发展:抽去华夷之辨;推重大一统政权为核心;强化君主专制制度;构建政权承绪正统论;确立大一统正统评价标准;影响:维护政权,巩固统治;加强对边疆有效管理;促进民族融合;加强思想控制(2)原因:发端于先秦大一统思想影响深远;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17、强大生命力;中国历史上多次大一统政权的建立;清政府奠定近代中国领土疆域;长期的民族融合;清政府巩固多民族国家所做的努力;近代民族危机,各民族共同抵御外敌入侵;中国民族意识觉醒;先进知识分子宣传等【解析】 (1)据材料“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 、 “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 、 “形成以推重大一统政权为核心” 、 “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 、 “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之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加以归纳概括即可。(2)据材料“经过历史上长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中华民族在清朝大一统政治格局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升华成一
18、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 “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造成中国边疆危机,民族危机,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御外侮,掀起求亡图存运动。 ”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和现实以及外部原因等方面加以回答。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表为共产党宣言进入各国出版发行的时间及译本语言时间 出版地 语言 时间 出版地 语言(年) (年)1848 伦敦 德语 1920 上海 中文1849 德国 德语 1922 苏俄东亚 22 种语言1850 英国 英语 1923 苏联阿塞拜疆语1869 瑞士 俄语 苏联白俄罗斯语1870 美国 英语1924巴西 葡萄牙语1882 俄国 俄语 1931 阿根廷 西班牙语1885
19、 法国 法语 1956 河内 越南语1889 意大利 意大利语 1958 平壤 朝鲜语奥地利 捷克语 1970 土耳其 土耳其语1893澳大利亚 英语 1972 伊拉克 库尔德语1902 乌克兰 乌克兰语 1978埃塞俄比亚阿姆哈拉语1904 日本 日语 1989莫桑比克莫桑比克语据的出版史及中译本的问题综合两条以上信息,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其它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共产党宣言的传播是工业化与工人运动的发展的标志18-19 世纪工业革命在英国爆发,向欧美传播,随着工业革命深入,阶级矛盾激化,工人运动兴起,由于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
20、做指导,所以共产党宣言被大量印刷出版后来随着西方殖民扩张,与及亚非拉民族意识觉醒,这些地区工业化生产方式地一步发展。工人运动兴起, 共产党宣言进而在 20 世纪大规模的传播到亚非拉地区。总结: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情况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地区工人运动与工业发展的尺度示例二:苏俄人在共产党宣言传播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9 世纪后期,流亡瑞士的俄国革命者将共产党宣言翻译俄文,后来俄文版共产党宣言传入俄国,推动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十月革命后,苏俄致力于推动世界革命,出版了东亚22 种文字的共产党宣言苏联成立后, 共产党宣言被翻译成加盟共和国的文字。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冷战时期,苏联与美国争夺中
21、间地带,推动了共产党宣言在第三世界的传播。总结:俄国(苏联)推动了共产党宣言的传播示例 3:冷战影响共产党宣言的传播。50-80 年代, 共产党宣言在东亚,东南亚,中东,非洲大量出版。因为在冷战时期,苏联为了和美国争夺中间地带,在第三世界国家扶植新苏势力,造成共产党宣言在当地广泛传播。冷战使一些国家分裂成社会主义制度与意识形态对立的两部分,而共产党宣言首先在该国社会主义部分公开发表。例如越南与朝鲜因冷战长期分裂, 共产党宣言首先在两国北部社会主义地区发表。总结:冷战对共产党宣言的传播产生影响【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试题,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寻求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的共同点,以此提炼
22、出相应的观点,由材料 19 世纪共产党宣言的翻译情况可以得出其与工业革命的展开,工人运动的发展密切相关,由材料中苏俄或苏联的相关信息可以得出苏俄或者苏联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作用明显;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的传播可以得出,受冷战影响较大,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任一观点加以说明,要求学生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15. 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我国现行的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对于保障职工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安定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问题日益突出,改革势在必行。为了推进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按照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从 1994 年上半年开始,国务院在江苏镇
23、江市和江西省九江市进行了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试点,一年多来,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初步成效国务院决定,在镇江,九江两市试点的基础上,再挑选一部分具备条件的城市,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大职工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试点范围。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改革的目标是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提高职工职工健康水平的要求,建立社会统筹医疗基金与个人医疗帐户相结合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并使之逐步覆盖城镇全体劳动者。1996 年四部委关于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扩大试点意见的通知(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 90 年代我国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试点的背景和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90 年代我国
24、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义。【答案】 (1)背景:城市经济改革深化;旧保障制度的缺陷;财政负担过重;保障面狭窄;广大职工追求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特点:先试点,后推广,渐进性;有计划,有步骤;覆盖面扩大;适应经济改革需要(2)意义:有利于提高广大人民的健康水平;有利于扩大医疗覆盖面;有利于减轻财政负担;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适应经济改革的要求【解析】 (1)第一问,据材料“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问题日益突出” 、 “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提高职工职工健康水平的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改革的深入和制度的缺陷,保障面狭窄
25、及人民的需求等方面加以回答即可。第二问,据材料“国务院在江苏镇江市和江西省九江市进行了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试点” 、 “镇江,九江两市试点的基础上,再挑选一部分具备条件的城市,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大职工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试点范围。 ”、 “并使之逐步覆盖城镇全体劳动者。 ”加以归纳概括。(2)据材料“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对于保障职工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安定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 “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提高职工职工健康水平的要求,建立社会统筹医疗基金与个人医疗帐户相结合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并使之逐步覆盖城镇全体劳动者。 ”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16. 选修 3:20 世纪的战
26、争与和平材料 1895 年日本的胜利引起了欧洲观察员的警觉。俄国,法国,德国等国政府慌忙要求中国以更多的让步作为交换,迫使日本放弃对台湾岛的领土要求库洛特金在 1903 年访问了日本后,向沙皇报告说:“我对日本的飞速发展感到惊讶毫无疑问,日本人在文化上先进程度堪比俄国人”1903 年,俄国沿鸭绿江部署俄国军队,使日本对朝鲜殖民统治的野心受到直接威胁。1904 年 2 月,双方在仁川港首次交战。日本的突袭引起了俄国人的愤怒,沙俄派出第二舰队,满载圣彼得堡人民必胜和复仇的信念开往战场。由于担心受到日本的突袭,俄国人错误地击沉了一般英国渔船,也使自己的巡洋舰“极光号”受到重创,行进速度相当缓慢。事实
27、上,日本在 8 月份就已经取暖得满州海岸的海军优势。同时日军迅速占据各个重要据点,俄国在旅顺口的卫戍部分很快发现自己处于日军的包围之中等俄国舰队到达现场时,战争都已经结束了。日本靠着欧洲的方式(更现代的军舰,更严明的纪律,更厉害的大炮)取得了胜利,相比之下,沙皇制度却突然看起来像是“亚洲的” ,推翻的时机已经成就。尼尔弗格森世界战争与西方的衰落(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日俄战争爆发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分析说明俄国战败的原因及其影响。【答案】 (1)背景:甲午战争使日本扩大了远东的势力;日本的扩张引起了欧洲列强的警惕;俄国在远东的扩张与日本的侵略政策发生冲突;日本
28、实力超过俄国(2)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近代化进程加快,国力提高;俄国农奴制改革后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国家近代化步伐缓慢;日本体制的组织动员能力高效;俄国沙皇制度弊端重重;日本蓄谋已久不宣而战;战场远离俄国,军队补给不便等影响:日本扩大了在远东的势力;俄国在远东的扩张受阻;引发俄国社会危机;动摇了沙皇专制制度;迫使俄国进一步改革【解析】 (1)据材料“1895 年日本的胜利引起了欧洲观察员的警觉” 、 “我对日本的飞速发展感到惊讶毫无疑问,日本人在文化上先进程度堪比俄国人” 、 “1903 年,俄国沿鸭绿江部署俄国军队,使日本对朝鲜殖民统治的野心受到直接威胁。 ”加以归纳概括即可。(2)第一问,据
29、材料“日本靠着欧洲的方式(更现代的军舰,更严明的纪律,更厉害的大炮)取得了胜利,相比之下,沙皇制度却突然看起来像是亚洲的 ,推翻的时机已经成就。”并结合日俄战争时期日本和俄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状况加以回答即可。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日俄在远东势力的消长,对俄国社会危机的加深和沙皇统治受到冲击等方面加以回答。17. 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丘逢甲(18641912) ,又名沧海,字仙根,祖籍广东嘉应,出生于台湾苗栗县。1889 年中进士,因无心仕途,回台湾主讲台中,台南各书院。中日战争爆发后,丘逢甲首倡组织义军,防范日军进犯。 马关条约签订的当天, “凶耗达于台,台人骤闻之,若夜午暴闻
30、轰雷,惊骇无人色,奔走相告,聚哭于市中,夜以继日,哭声达于四野。 ”清政府劝令全台绅民“免滋事端,致碍大局” 。清政府漠视台湾民众权益,割让台湾的行径立即激起了全台绅民的愤慨,由此掀起一场波澜壮阔的反割台运动。这次运动的重要领导人正是丘逢甲。割台消息传到台湾,丘逢甲立即请台湾巡抚唐景崧代奏,质问朝廷:“自闻警以来,台民慨输饷械,不顾自家臣等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臣拆死守御。设战而不胜,请俟臣等死后再言割地。 ”,清廷以和议已成,不听,台湾绅民完全绝望。5 月,丘逢甲提出“自主保台” ,成立抗日救亡政权,与绅民共议推举唐景崧为领导人,丘逢甲任台湾义军统领。此时,日本任命桦山资纪为台湾总督,率
31、军侵占台湾。丘逢甲率义军殊死抵抗。后由于唐景崧逃走,引发溃乱,丘逢甲痛哭怒斥:“景崧之肉,其足食乎!”终因力不能支,率义军退至台中一带继续抗击日军。日军对丘逢甲“嫉之甚,严萦之” ,丘逢甲不得不辗转离台,临行前写下悲愤的离台诗 ,其中写道:“卷土重来未可知,江山亦要伟人持。成名竖子知多少,海上谁来建义旗?”表明他仍然对台湾回归祖国寄予无限期望。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台湾人民掀起反割台运动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丘逢甲为保卫台湾作出的努力,说明其精神内涵。【答案】 (1)背景:甲午战争,清政府割让台湾;台湾人民反对割台;清政府不愿支援台湾人民众
32、;日本武力接收台湾;台湾人民有抗日的基础(2)努力:甲午战争时首倡义军;割台后与朝廷联络表达抗战决心;参与成立抗日政权;担任台湾义军统领;率军抗战等精神内涵:爱国;执着;威武不屈的大无畏精神;强烈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解析】 (1)据材料“中日战争爆发后,丘逢甲首倡组织义军,防范日军进犯。 马关条约签订的当天” 、 “割让台湾的行径立即激起了全台绅民的愤慨,由此掀起一场波澜壮阔的反割台运动” 、 “清政府劝令全台绅民免滋事端,致碍大局 ”、 “清廷以和议已成,不听,台湾绅民完全绝望”加以归纳概括即可。(2)第一问,据材料“由此掀起一场波澜壮阔的反割台运动。这次运动的重要领导人正是丘逢甲。 ”、 “丘逢甲立即请台湾巡抚唐景崧代奏,质问朝廷” 、 “丘逢甲提出自主保台 ,成立抗日救亡政权,与绅民共议推举唐景崧为领导人,丘逢甲任台湾义军统领” 、 “丘逢甲率义军殊死抵抗。 ”加以归纳概括即可。第二问,可以从爱国,威武不屈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加以回答即可,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