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课程标准1.以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学习目标1.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理解河流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了解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理解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3.理解洪积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基 础 知 识 梳 理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1.河流侵蚀地貌(1)形成:河流在流动过程中,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而形成的地貌。(2)河流的不同发育阶段,河流所受侵蚀作用和地貌特点如下所示:发育阶段 外力作用特点 河流地貌特点初期 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河谷深而窄,
2、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型中期 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 河流更为弯曲,河谷拓宽后期 继续向河谷两岸侵蚀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槽型2.河流堆积地貌(1)形成: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堆积而成。(2)冲积平原三种地貌类型的位置和形成类型 位置 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山前出山口由洪(冲)积扇不断扩大,彼此相互联合而成河漫滩平原 河流中下游 由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而成三角洲平原 河流入海口处 泥沙堆积而成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聚落形成(1)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2)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3)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2.聚落规模 耕 地 破 碎 地 区 :乡 村 的
3、规 模 相 对 较 小耕 地 连 片 地 区 :乡 村 规 模 大 )3.聚落分布(1)平原低地:一般沿河成线状分布。(2)山区河谷中: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地带。【思考】1.湄公河的上游叫澜沧江,其河谷的横断面呈“V”型,而湄公河在流经湄公河平原时的河谷横断面却呈槽型。为什么同一条河流的上游和下游的河谷横断面形状不同呢?提示 上游澜沧江流经横断山区,落差大,水流急,河水以向下和向源头的侵蚀为主,河谷窄而深,呈“V”型。湄公河下游流经平原时,落差小,水流缓,河水以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为主,河谷宽而浅,因而横断面呈宽而浅的槽型。2.是不是所有的冲积平原地区都是聚落的密集区?提示 不是。冲积平原
4、不仅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发展,聚落分布密集。但是,在热带地区,由于平原地区气候闷热潮湿,居住条件不利,因而人烟稀少,聚落也极少,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3.为什么黄河三角洲的面积在不断增长?提示 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致使河流含沙量大,黄河携带的泥沙在河口位置大量沉积。预 习 效 果 自 测1.河口三角洲地貌主要是由于( )A.流水侵蚀作用 B.流水切割作用C.流水沉积作用 D.流水搬运作用解析 河口三角洲地貌是由于地形平坦,河流流速变缓,携带的泥沙沉积而成。答案 C2.沟谷的形成主要是( )A.流水沉积作用 B.风力沉积作用C.流水侵蚀作
5、用 D.风力侵蚀作用解析 沟谷是流水侵蚀而成。答案 C3.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其中凹岸侵蚀属于( )A.溯源侵蚀 B.下蚀C.侧蚀 D.沉积解析 凹岸侵蚀中的“侵蚀”属于侧蚀。答案 C4.长江口崇明岛的成因是( )A.断层上升 B.褶皱隆起C.火山喷发 D.泥沙沉积解析 崇明岛位于长江入海口处,其中的成因是泥沙沉积。答案 D5.常见的河流堆积地形有( )A.河流阶地、大峡谷 B.喀斯特地貌、陡崖C.河口三角洲、冲积扇 D.角峰、U 型冰川谷解析 河口三角洲、冲积扇均为堆积地貌。答案 C6.汾河谷地多城市分布的自然原因是(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对外联系方便,人口集中 城市临汾河
6、分布,便于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用水汾河谷地自然资源极为丰富,便于发展工业生产处于低纬地区,气候温暖湿润,便于人类繁衍生息A. B.C. D.解析 汾河谷地较山区而言,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并淤积有肥沃的土壤,适宜聚落的发展,人口集中,城市多沿汾河谷地形成明显的条带状。答案 A探究点一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探究活动】 下图为“河流发育示意图”,河流横断面分别是河流上的 a、b、c 三点的横剖面 (并非一一对应)。读图完成 (1)(3)题。(1)图中 a、b、c 三个阶段,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分别是什么?(2)根据河流的发育过程及特点,把 a、b、c 三点与对应的剖面图连线。(3)某港务局拟在 c
7、 河段附近的 A、B 两处建港,试分析在何处选址较为合适。为什么?答案 (1)分别是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2)a、b、c。(3)A 处。 A 处为河流凹岸,流水侵蚀作用显著,泥沙不易淤积,河床较深,利于建港;而 B 处为河流凸岸,流水堆积,河床较浅,不利于建港。【反思归纳】1.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河流侵蚀地貌是由向源头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在河谷发育的不同阶段,三种侵蚀所起的作用不同,对地貌的影响也不同。2.不同河流堆积地貌及其影响河流的堆积地貌包括三种常见的类型: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其形成机制和地貌类型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类型 示意图 地貌特点洪积冲积平
8、原由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以谷口为顶点成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堆积物颗粒由粗到细河漫滩平原 由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地势平坦、宽广三角洲平原由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形成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分布3.河流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流经弯道时,水质点作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即时巩固】 蛇曲之美,既有温婉轻柔,也有恢宏磅礴。下图表示绕旋在内蒙古草原间的河流弯曲景象,我们称之为“蛇曲”。读图,回答(1)(2)
9、题。(1)造成图中河流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A.向斜成谷 B.断裂下陷 C.流水侵蚀 D.风力侵蚀(2)下图中由 至的地形剖面图(纵坐标表示海拔,单位:m ,阴影区为泥沙沉积物)最可能的是( )解析 第(1)题,内蒙古高原上地势平坦,水流缓慢,河流的河曲形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第(2)题,内蒙古高原海拔在 1 0002 000 米。图中河流剖面处是凹岸,为侵蚀河岸;处是凸岸,是沉积河岸,有沉积物存在,故 B 图正确。答案 (1)C (2)B探究点二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探究活动】 结合材料,探究下列问题。材料 聚落泛指人口聚居的社会性空间,是乡土社会的基本单元。一个聚落能否形成与发展,很重
10、要的一点就是河流。故大城市必位于大川旁,而小村庄则近于小河边,“在水一方”,是聚落分布的突出特点。下面是“我国长江流域聚落分布图”(图 A)和“某山区聚落分布图 ”(图 B)。(1)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聚落分布有何特点?(2)山区的聚落大多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的原因是什么?(3)以雅鲁藏布江谷地为例说明高原地区聚落分布的主要特点及原因。答案 (1)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聚落大多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2)冲积扇、洪积扇和河漫滩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土壤较肥沃。(3)高原地区的聚落大多分布在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 因为河谷地势低,气温较高,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
11、富。【反思归纳】【即时巩固】 读北半球某流域示意图,完成(1)(2)题。(1)图中各地形成的地貌类型说法正确的是( )A.A 地为槽型河谷B.乙地比甲地河流的侵蚀作用强C.C 地为河漫滩平原D.B 地为三角洲平原(2)C 地比 A 地更易发展为城市,是因为 C 地( )水源充足,植被茂盛,环境好 靠海,可以发展江海联运 地形复杂多样,可以发展多种产业 地势平坦开阔A. B. C. D.解析 第(1)题, A 地为“V”型谷,C 地为河口三角洲, B 地为河漫滩。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乙地位于河流的右岸,侵蚀作用明显,甲地位于左岸,堆积作用强烈。第(2)题, A 地位于河流出山口位置,交通不便,地
12、形复杂,C 地近海,且近河口,江海联运方便,地势平坦开阔。答案 (1)B (2)C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 13 题。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降水较少 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河流较长 风化物粒径较小A. B.
13、C. D.3.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解析 本组题目主要考查从文字背景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从地理图像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第 1 题,贺兰山东麓是我国冲积扇发育比较典型的地区之一,受独特的气候和山地特征影响。贺兰山东坡处在夏季风迎风坡,多地形雨,贺兰山东麓坡度骤减,河流搬运能力急剧降低、碎屑物质大量堆积,因河谷众多,冲积扇能集中连片分布。第 2 题,形成甲冲积扇的河流主要流经北部低山地区,地形地势起伏较小,流水侵蚀作用较弱;河流流程较长,沿途砾石持续沉积,至洪积扇部位以泥沙沉积为主。第 3 题,贺
14、兰山东坡南段地形地势起伏大,水的流动性强,山麓洪积扇堆积物以砾石为主,泥沙较少,土层较薄,耕地面积较小。答案 1.C 2.B 3.B下图为“我国西北某地简图”,P 地为钢铁厂。读图完成 45 题。4.图中农业区分布的地形主要在( )A.冲积扇 B.河流沿岸平原C.河边滩地 D.河流三角洲5.图中城区的分布特点有( )紧邻矿产资源 沿河流建设 紧邻农业区 沿交通线分布A. B.C. D.解析 第 4 题,从题干知,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且图中农业区的位置位于山麓地带,再根据其形状很容易选择 A。第 5 题,读图即可看出,图中城区的分布特点是沿河、沿交通线分布。答案 4.A 5.D6.读图,比较北
15、半球某河源头附近 A 地和河流经过的 B、C、D 三地,回答下列问题。(1)A 处谷地,是 _型谷,由_作用形成。河流源头的主要补给方式为_补给。(2)B、 C、D 三处流水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是:B 地为_作用,C 地为_作用,D 地为_作用。(3)A、B 、C、D 四点中,最适宜形成聚落的是_。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A 处谷地是冰川侵蚀形成的 “U”型谷,属沟谷,以高山冰雪融水作为主要补给水源。第(2)题,B 位于河流上游,横剖面呈“V”型,C 处于河流中游,侧蚀加强,河谷展宽,D 位于河流下游,地形平坦,河床更加宽阔。第(3)题,D 位于河流下游,地形平坦,最适宜形成聚落。答案 (1
16、)“U” 冰川侵蚀 冰雪融水(2)侵蚀 搬运 沉积 (3)D课后作业一、选择题读图,完成 12 题。1.图 1 中,形成该河谷的地质作用依次是( )A.流水作用、冰川作用 B.流水作用、风化作用C.冰川作用、流水作用 D.风化作用、冰川作用2.图 2 中,E、F 示意的河谷形态分别出现在河流的( )A. B. C. D.解析 第 1 题,读图可知,图 1 中河谷为“U”型谷与“V”型谷的组合,“U” 型谷形成较早,“V”型谷形成较晚,“U” 型谷是冰川侵蚀作用的结果,“V” 型谷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第 2 题,读图可知,E 为河流中游河水下切形成的倾斜的河流阶地,F 为河口附近流水沉积作用形
17、成的河口三角洲。答案 1.C 2.D下图是我国某历史遗址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 34 题。3.宫室遗址分布在( )河流右岸 河流左岸 被堆积的河岸 受侵蚀的河岸A. B. C. D.4.村落沿河谷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便于观测水情 利于取水灌溉 土壤肥沃,适宜农业发展 矿产资源丰富A. B. C. D.解析 第 3 题,根据河道中表示河流流向的箭头可确定河流向东流,宫室遗址在右岸;另外,宫室遗址在凸岸,是流速较慢易产生堆积的河岸。第 4 题,山区河谷往往是土壤肥沃、利于取水灌溉、适宜农业发展的地方。答案 3.C 4.D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
18、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 57 题。5.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6.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7.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解析 第 5 题,贝壳堤是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所以,某
19、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位置相对稳定,这样大量的死亡的贝类生物才能在海水的作用下在同一位置集中堆积而形成贝壳堤,故选 C 项。第 6 题,当一条贝壳堤形成后,海水搬运大量的泥沙在此堆积,意味着海岸线将向海洋推进,所以加大了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故选 B 项。第 7 题,由图可知,渤海湾沿岸该地区形成了多条贝壳堤,而且在多条贝壳堤形成的过程中,有大量的泥沙在海水作用下堆积,海岸线向海洋的方向推进,说明河流向入海口输送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入海口有大量泥沙沉积,导致海岸线多次变动,故选 D 项。答案 5.C 6.B 7.D下图是某区域等高线图(单位:米),据图回答 89 题。8.河流上游段(处
20、以上) 的剖面图可能是( )9.图中地区最有可能形成较大聚落的是( )A. B. C. D.解析 第 8 题,河流的上游段位于山区,因此河流的下蚀作用显著,会形成“V”型谷,如 D 图所示。第 9 题,点位于冲积扇平原顶部,不仅土壤较肥沃,而且水资源丰富,是聚落形成和发育的良好场所。答案 8.D 9.B下图为“某地区自然景观分布示意图”以及“P、Q 两区域的等高线(单位:m)图” 。读图回答 1011 题。10.图中 P 处的地貌名称是( )A.河漫滩 B.冲积扇 C.三角洲 D.侵蚀平原11.按照“地势平坦、取水方便、无水患洪灾之地建立聚落”的原则,在 Q 地聚落选址的最佳位置是( )A.甲
21、 B.乙 C.丙 D.丁解析 第 10 题,由等高线分布可知,P 处是山区向平原过渡的地带,河流流出山口多形成冲积扇。第 11 题,乙地地势较高,等高线稀疏,平坦开阔且临河,是聚落的最佳选址。答案 10.B 11.B读塔里木盆地图,回答 1213 题。12.塔里木盆地的聚落主要分布在( )A.山间低地 B.山谷地带C.盆地中部 D.山前冲积扇13.当前有不少聚落迁向地势较高地区,其原因主要是( )A.洪水泛滥 B.坡地开发C.交通线增多 D.荒漠化的扩大解析 第 12 题,聚落主要分布在山前,应为冲积扇。第 13 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下游地区,向地势高处移动是为了获取更多的水
22、源。下游地区水资源减少是荒漠化现象所致。答案 12.D 13.D二、非选择题14.读“河流平面、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下图中能正确反映上图中 A 河段河谷剖面的是 _,该河段主要的河流侵蚀作用是_和_。(2)上图中,河岸 D、E 最有可能形成浅滩的是_岸,原因是_。(3)若河流 A 段的纵剖面如上右图所示,则形成的地理景观最有可能是( )A.“U”型谷 B.喀斯特溶洞C.河流瀑布 D.河口三角洲(4)若图示河流位于北半球,河口的沙洲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大,最终与河流的哪岸相连?为什么?解析 第(1)题, A 河段位于河流上游段,坡度大,流水下切、溯源侵蚀为主,河谷深邃,呈“V”字形。
23、第(2)题,D 岸为凸岸,流水沉积作用为主,水流缓,泥沙沉积多。第(3)题,在阶梯断层地带,河流流经,形成瀑布。第(4)题,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自西向东流的河流北(左)岸以沉积作用为主,易形成浅滩。答案 (1)乙 溯源侵蚀 下蚀(2)D 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侧蚀作用强烈,往往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3)C (4)与左岸相连。因为北半球的河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右岸水流急,冲刷严重,因此在河口处沉积的泥沙与左岸相连。15.读我国南方某地区的地形、地质略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1)图示地区的地形地势特征是_、_。从地形考虑,该地区的交通运输线应以_为主,理由是_。(2)该地区的 A
24、、B 、C、D 四个村落中,未来最有可能发展为城市的是_;判断理由是_。(3)图中的河谷低地是当地耕地的主要分布区,为了保证耕地的灌溉水源,该地区计划建造一座水库,在图中的、四个地区中选出最适宜的地点,并说明排除其他三地的理由。解析 第(1)题,根据等高线的数值可判断该地地形以丘陵为主,根据等高线数值的分布和变化趋势可判断该地地势南北高,中部低。第(2)题,A 村落位于河流谷地,地势平坦开阔,位于两河交汇处(靠近河流),水源充足,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第(3)题,位于山脊,没有河流发育;地石灰岩广布,地下可能发育溶洞与暗河;地地势较低,不利于自流灌溉,因此地最适宜建水库。答案 (1)地形以丘陵为主 地势南北高,中部低 公路 建设成本低、难度小(2)A 村落 该村位于河流谷地,地势平坦开阔;位于两河交汇处(靠近河流),水源充足(3)地最适宜建造水库。其他三地不适宜建造水库的理由是:位于山脊,没有河流发育;地石灰岩广布,地下可能发育溶洞与暗河;地地势较低,不利于自流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