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2019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学案:章末检测5(含解析).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863327 上传时间:2018-11-2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9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学案:章末检测5(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学案:章末检测5(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学案:章末检测5(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学案:章末检测5(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学案:章末检测5(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五章 章末检测(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读下图,完成 12 题。1.反映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制约、息息相关的有( )A.abc B.def C.ace D.bdf2.下列各联系的举例,不正确的是( )A.b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形成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B.c泥石流流出的物质堵塞江河,破坏森林、农田C.e三峡工程建成后,可提高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D.f江淮平原的旱地改造成水田,加剧了土壤盐渍化解析 第 1 题,题目要求找出人类与地理环境各要素(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的关系。第 2 题,题目要求找出不正确的。江淮平原是我国的湿润地区,

2、可将旱地改造成水田,不会产生盐碱化现象。盐碱化现象主要存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答案 1.B 2.D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各组成要素相互作用产生平衡功能,各要素的变化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据此完成 34 题。3.下列体现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A.火山喷发喷出的尘埃会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和当地气温B.我国东南沿海多雨而西北内陆干旱C.在热带草原中生活着善跑便于迁徙的长颈鹿、羚羊等动物D.长江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之一是上游森林的大量砍伐4.把非洲热带草原上的狮子、猎豹等大量捕杀,若干年后的景象是( )A.大群的羚羊、斑马生活在安宁的草原上B.草原依然如故,没有变化C.初

3、始植食动物大增,后又数量锐减D.草原进化,有利于发展畜牧业解析 第 3 题,B 项体现了陆地环境的差异性。第 4 题,初始植食动物会因天敌减少而大量繁殖,后又因数量众多、食物匮乏而导致数量锐减。答案 3.B 4.C下图为“某地区地理环境要素联系示意图”。读图,完成 56 题。5.图中方框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蓄能力减弱、洪涝灾害加剧、粮食产量下降B.洪涝灾害加剧、调蓄能力减弱、生物多样性减少、粮食产量下降C.调蓄能力减弱、洪涝灾害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粮食产量下降D.粮食产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蓄能力减弱、洪涝灾害加剧6.关于图示地理环境要素间关系揭示的原理,

4、叙述错误的是( )A.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B.各地自然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是不一样的C.地理环境一个要素变化可导致其他要素相应变化D.某地理环境的改变会导致其他环境的变化解析 第 5 题,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意在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本题可以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进行分析判断,但注意两者间的因果联系。读图分析可知湖泊面积减小,影响的结果是调蓄能力下降,同时也会导致生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因而存在生物多样性受损,而生态环境恶化也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因此可以判断为调蓄能力下降,为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蓄功能下降直接导致的问题是洪涝灾害加剧,所以可以判断为洪涝灾

5、害加剧,洪涝灾害加剧和生态环境恶化都会导致生物土壤肥力下降,最终导致粮食产量下降,故 C 正确,A、B、D 错误。第 6 题,框图表达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答案 5.C 6.B读图,回答 78 题。7.“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今西安)花落时。”诗歌中描述的现象( )A.反映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是由两地的水分差异造成的C.是由流经两地的河流不同造成的D.是一种非地带性现象8.“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诗从地理角度理解( )A.说明冬季风到不了玉门关B.反映从沿海到内陆水分条件的差异C.反映玉

6、门关的热量条件不适合种植杨柳D.反映玉门关以西绝对无杨柳生长解析 第 7 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五原的纬度高于西安,因此出现了“五原春色归来迟”,“长安花落”的景观差异,这种地域分异体现了因热量差异而形成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分异规律。第 8 题,诗中的“春风”暗指影响我国降水的夏季风,因此从东部沿海向西北内陆(玉门关)的景观差异属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体现。答案 7.A 8.B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 2017 年 3 月 25 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

7、灌木零乱( 右图 )。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910 题。9.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10.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解析 第 9 题,由题中日期“3 月 25 日”和“杂树中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可推知该地植被在冬季时树叶落完,春季时长出新叶,说明此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所以当地的自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常绿硬叶林是地中海气候区独有的植被,我国无地中海气候分布;针叶林分布

8、于较高纬度,不合题意。第 10 题,由于常绿灌木冬季不落叶,所以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景观植物的最大用途就是营造城市景观,因此需要保持常绿。而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大多数植物都在冬季落叶,故制约常绿灌木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气温低,热量不足,制约了常绿灌木的栽种范围。答案 9.B 10.A读我国某大地形单元自然带变化图,回答 1112 题。11.导致图中自然带由 AE 更替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差异 B.热量差异C.降水差异 D.河流分布12.图中 A 地植被类型是( )A.常绿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C.落叶阔叶林 D.针阔混交林解析 第 11 题,根据经纬度和轮廓可以判断

9、本区为青藏高原地区,青藏高原海拔高,但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升高,来自大洋的水汽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这是造成自然带更替的主要原因。第 12 题,A 地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附近,地势较低;纬度较低,热量充足,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答案 11.C 12.A下图为欧洲传统民居自大西洋沿岸向东至俄罗斯的墙壁厚度的变化规律。据图完成 1314 题。13.由英国南部至俄罗斯西部,传统民居墙壁逐渐变厚的主要原因是( )A.温差逐渐变小B.纬度越来越高C.太阳辐射逐渐减弱D.气候的大陆性越来越强14.由英国南部至俄罗斯西部,自然带的变化所体现的规律是(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C.非

10、地带性D.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解析 第 13 题,由英国南部至俄罗斯西部,气候的大陆性越来越强,温差逐渐变大,为了保温,传统民居墙壁逐渐变厚。第 14 题,由英国南部到俄罗斯西部,由于气候的大陆性越来越强,降水越来越少,自然景观相应发生变化,这种自然带的变化属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答案 13.D 14.A读“北半球部分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完成 1516 题。15.由图中四座山峰位置及海拔可知,垂直自然带谱最多的山峰位于( )A.a B.b C.c D.d16.除南极洲外,其他各大洲共有的自然带是( )A.b B.c C.d D.e解析 第 15 题,山地的垂直自然带多少,一要看山的高度

11、,二要看所在的纬度,即基带的自然带类型。山体的海拔越高,基带所在的纬度越低,垂直自然带谱就越多。读图,根据纬度和海拔高度判断,a 的基带是热带植被,山顶是雪峰,包括了从赤道到两极的主要自然带,类型最多,A 对。根据纬度分析,b 处山麓基带是亚热带植被,c 处是温带植被,d 处是亚寒带植被,山顶都是雪峰,所以类型比 a 少, B、C、D 错。第 16 题,除南极洲外,各大洲在 3040 的大陆西岸,都有地中海气候,所以都有亚热带植被,各大洲共有的自然带是 b 自然带,A 对。大洋洲没有 c、d 自然带,B、C 错。欧洲没有 e 自然带(热带植被类型), D 错。答案 15.A 16.A电视剧走西

12、口中的主人公田青,从事的是从包头到新疆阿克苏的皮货贩运生意。下面图甲是他的贩运工具,图乙是其贩运途中在沙漠中常见的一种树木。据此回答 1718 题。1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田青的皮货贩运路线上的景观变化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B.图甲所示的运输工具,也是阿拉伯人的主要交通工具C.包头所处的自然带是温带森林带D.阿克苏所在地区的自然带是温带草原带18.图乙中所示树木出现于沙漠中属于( )A.自然带分布的地带性现象B.自然带分布的非地带性现象C.海陆位置因素影响下的地带性现象D.地形因素影响下的非地带性现象解析 第 17 题,包头到阿克苏是东西方向,体现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

13、律;包头所在地区的自然带是温带草原带;而阿克苏则处于温带荒漠带;图甲是双峰驼,而阿拉伯人地处热带地区,其主要交通工具是单峰驼。第 18 题,图乙是胡杨,其主要生长在西北沙漠中的绿洲上,是因水分条件改变而产生的非地带性现象。答案 17.A 18.B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周边山峰分别经历了 1 次冰期(末次冰期)、2 次冰期和 3次冰期,如图所示。据此完成 1920 题。19.按山峰抬升至冰期时终年积雪高度的先后顺序排列,依次是( )A.雪宝顶、太白山、果洛山 B.果洛山、雪宝顶、太白山C.太白山、果洛山、雪宝顶 D.雪宝顶、果洛山、太白山20.点苍山无现代冰川发育,是因为与末次冰期时相比,点苍山现在(

14、 )A.日照更长 B.气温更高 C.植被更密 D.海拔更低解析 第 19 题,考查岩石圈(山地)、大气圈(气温)、水圈(冰川)之间的整体性关系。解读图文信息,经历的冰期次数越多,说明山峰的抬升时间越早,故选 B项。第 20 题,山地是否存在现代冰川,与山顶的气温具有直接关系,山顶气温较高,降雪融化难以形成冰川,故选 B 项。答案 19.B 20.B21.白令海峡是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相距最近处,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铁路同原有铁路连通,可以为两大陆提供一条便捷的陆上交通通道。从北京到洛杉矶铁路沿线,占绝对优势的自然景观是( )A.针叶林 B.阔叶林 C.半荒漠 D.苔原解析 从图中可看出从北京到洛杉

15、矶沿线大部分经过 60N 以北的亚寒带针叶林带,故占绝对优势的自然景观为针叶林。答案 A读某山地位置及其植被土壤垂直分布示意图,回答 2223 题。22.该山地分布在( )A.高原山地气候区 B.温带季风气候区C.温带沙漠气候区 D.温带大陆性气候区23.北坡比南坡( )A.光照强 B.坡度陡 C.水分多 D.林地少解析 第 22 题,黑垆土是黄土高原地区主要土壤之一,结合图中方框内信息判断该山地位于黄土高原地区,故应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第 23 题,从该山地南北坡自然带分布的差异可以看出,同一自然带在南坡分布的海拔高于北坡。该山地位于北温带,北坡属于阴坡;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山地南坡较陡;图中山

16、地北坡林地明显多于南坡,在阴坡光照较少的情况下更适宜林地发育的原因是北坡水分多。答案 22.B 23.C读(105E,26N)、(128E,42N)、(90E,43N)三个地点的山地针阔混交林垂直分布示意图,回答 2425 题。24.地山麓自然带一般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温带草原带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热带季雨林带25.影响与两地、与两地山地针阔混交林出现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降水、热量 B.热量、降水C.降水、降水 D.热量、热量解析 第 24 题,地位于我国云贵高原,地位于我国的东北地区,地位于我国新疆天山地区。这样就可以判断出,地山麓自然带一般是亚热带常绿阔

17、叶林带。第 25 题,两地一个在我国南方,一个在我国北方,故两地针叶林分布高度的差异是由热量的不同造成的。两地一个在我国的东部地区,一个在我国的西部内陆地区,所以,两地针叶林分布高度的差异主要是因降水的不同造成的。答案 24.A 25.B二、非选择题(共 50 分)26.根据陆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完成下列问题。(10 分)(1)若该图表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各环境要素间的关联性,请写出下列相应内容。降水_;气温日较差_;地表水_;地貌多_;土壤_;植被_。(2)请从上面实例归纳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解析 第(1)题,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干旱的气候影响了其水文、地貌、土壤、植被等。第(2)题,组成自

18、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变化。答案 (1)少 大 少 戈壁荒漠 有机质含量少稀疏(2)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每个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变化。27.下图为北半球陆地理想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 分)(1)图中表示同一种陆地自然带的两个字母是_,其中位于大陆东岸的是_气候,位于大陆西岸的是_气候。(2)图中有两个字母表示的陆地自然带的气候类型不同,但其成因相同,它们是_,它们都是由于_形成的。(3)从 DC BA 的更替体现了

19、陆地自然带_规律,它的形成基础是_。(4)从 DEF 的更替体现了陆地自然带_规律,它的形成基础是_。解析 第(1)题,图中自然带名称分别是:A 为苔原带, B 为亚寒带针叶林带,C 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D 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E为温带草原带,F 为温带荒漠带, H 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季风气候,G 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第(2)题,G 和 H 分别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成因均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第(3)题,D CBA 的更替是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进行的,体现的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的基础是热量。第(4)题, DEF 的更替是沿着经度变化的方

20、向进行的,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的基础是水分。答案 (1)C 、H 温带季风 温带海洋性(2)G、H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3)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热量(4)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水分28.读北半球中纬度某山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 分)(1)图中自然带的分异体现了什么地带性规律?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图中森林带一般属于哪类森林自然带?该自然带在南、北坡分布差异的产生原因是什么?(3)北坡森林带上、下均有丰富的草场资源。为了充分利用草场资源,当地牧民一般把_带(图中自然带)作为夏季牧场。解析 第(1)题,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地表近于带状延伸分布,沿一定方向递

21、变的规律性,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该图为同一座山脉上随着高度的不同而分布不同的自然带,故为垂直地带性,形成原因是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水热条件发生明显的垂直变化,导致植被、土壤等自然环境特征发生垂直分异。第(2)题,由材料可知,该处森林带位于海拔 4 000 米左右,气温较低,且位于山地草原之上,故为针叶林,影响植被带的分布主要是水热条件,据图可知该森林带南坡海拔较高,且分布较为狭窄,而北坡分布海拔较低且分布较宽,说明北坡的水热条件好于南坡,可推出北坡降水比南坡降水多。第(3)题,在夏季,气温较高,海拔比较高的高山草甸区也可以作为牧场放牧,而海拔较低的山地牧场可以休养生息,到了

22、冬季,海拔比较低的高山草甸区因为气温低而不能放牧,只能在海拔较低的山地草原牧场放牧,所以把高山草甸作为夏季牧场可以充分利用草场资源,故为高山草甸带作为夏季的牧场。答案 (1)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产生原因:随着海拔的升高,水热条件发生明显的垂直变化,导致植被、土壤等自然环境特征发生垂直分异。(2)针叶林带。北坡降水比南坡降水多。(3)高山草甸29.下图为南美洲局部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 分)(1)丙地区自然带为_带,其成因主要是什么?(2)南美洲西海岸,从甲处到丁处自然带分布特征是_,其形成因素主要有_、_。(3)在甲、丁两处东侧山地,海拔相似,但垂直自然带分布差异显著,其主要表现

23、有哪些?形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解析 第(1)题,丙自然带位于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离岸风且位于背风坡,附近秘鲁寒流降温减湿作用,形成热带荒漠带。第(2)题,纬度不同引起热量差异,使自然带南北方向更替,受安第斯山脉的阻挡,自然带南北狭长。第(3)题,甲地纬度较丁地高,纬度不同造成山麓自然带、自然带的种类和数量、雪线高度的不同。答案 (1)热带荒漠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东南信风的背风坡;寒流影响。(2)自然带南北(经线)方向延伸、更替 热量 地形(3)山麓自然带不同;自然带种类与数量不同;积雪、冰川带的下限(雪线高度)不同。 纬度位置。30.下图为“非洲自然带分

24、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0 分)(1)图中字母 A、B 、C 对应的自然带分别是_ 、_、_。(2)从赤道出发,沿东经 20依次向南、向北前进,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_地域分异规律,它的产生主要受_条件不同的影响。(3)导致同纬度的 A、D 两地区植被类型明显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土壤 B.地形C.太阳辐射 D.洋流(4)简述图中本格拉寒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解析 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定 A 是热带雨林带, B 是热带草原带,C 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由赤道出发,向南、向北自然带依次由热带雨林带逐渐变化为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属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分异基础是热量条件。第(3)题,A 为刚果盆地,地势低,形成的是热带雨林气候; D 位于东非高原,地势高,气温低,空气对流作用弱,形成的是热带草原气候,所以造成两地区植被类型差异的因素是地形。第(4)题,本格拉寒流属于寒流,对沿岸气候的主要影响是降温减湿。答案 (1)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2)由赤道到两极的 热量(3)B (4)降温减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