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章末检测(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下图中,虚线箭头表示天体的运动方向。读图,回答 12 题。1.该图共包含几级天体系统( )A.一级 B.两级 C.三级 D.四级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若天体 1 为太阳,则诗中“婵娟”可能是( )A.天体 2 B.天体 3C.天体 4 D.天体 2 或天体 4解析 第 1 题,图中包含以天体 1 为中心和以天体 2 为中心的两级天体系统。第 2 题,诗中“婵娟”指明月,若天体 1 为太阳,天体 2、3 组成地月系,天体3 为月球。答案 1.B 2.B2010 年 10 月 1 日 18 时
2、 59 分 57 秒,“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图甲为“嫦娥二号卫星飞行轨道示意图”,图乙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读图,完成 34 题。3.不包含图甲所示天体系统的是( )A.总星系 B.银河系C.河外星系 D.太阳系4.“嫦娥二号”发射期间,地球位于图乙的( )A.之间 B.之间C. 之间 D.之间解析 第 3 题,读图可知,图中有月球和地球,故应该是地月系,总星系包括河外星系和银河系,其中银河系包括太阳系,太阳系包括地月系,故选 C。第4 题,根据图中时间可知,“嫦娥二号”的发射时间为 10 月 1 日,此时位于秋分日和冬至日之间。读乙图可知,为秋分日,为冬至日,为春分日,
3、为夏至日,故“嫦娥二号”发射期间位于之间。答案 3.C 4.A2018 年某日,家住北京的李先生在中央电视台大楼东偏南方向的位置,拍摄到太阳“钻进”央视大楼悬挑空间的照片。读图,完成 56 题。5.李先生拍摄的时间是( )A.冬季的上午 B.冬季的下午C.夏季的上午 D.夏季的下午6.若不考虑天气状况,20 天后的日,李先生将会再次拍摄到同样的景观(在相同的条件下)。则日可能接近( )A.6 月 12 日 B.1 月 2 日C.7 月 2 日 D.12 月 12 日解析 第 5 题,结合题干信息知,此时太阳位于西北方向,为日落时分,为夏季的下午。第 6 题,结合题干信息知,日时太阳直射点应向南
4、移动,与此日关于 6 月 22 日对称,并且该日接近 7 月 2 日。答案 5.D 6.C读“某地某时期正午日影长短和朝向变化示意图”,回答 78 题。7.该地可能位于( )A.20N B.20S C.30N D.30S8.该地正午日影最短时,郑州( )A.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B.昼夜均分C.正值高温多雨的季节 D.正值寒冷干燥的季节解析 第 7 题,正午日影与太阳的位置背向分布,结合图示和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知,太阳直射点大部分时间在该地以北,短时间在其以南,20S 符合图示要求。第 8 题,该地日影最短时,太阳直射 20S,为北半球冬季,正值寒冷干燥的季节。答案 7.B 8.D读图(阴影部分为
5、夜半球) ,回答 910 题。9.若此刻西半球为夜半球,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 )A.东经 70 B.东经 90C.西经 70 D.西经 11010.此日在( )A.3 月 21 日前后 B.6 月 22 日前后C.9 月 23 日前后 D.12 月 22 日前后解析 第 9 题,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由 20W 和 160E 组成的经线圈,其中自20W 向东到 160E 的半球为东半球,自 20W 向西到 160E 的半球为西半球。既然西半球全部为夜半球,那么东半球就是昼半球,太阳直射点位于东半球的中央70E 经线上。第 10 题,既然整个西半球为夜半球,东半球为昼半球,那么晨昏线就与东西半球的分
6、界线(20W 和 160E 组成的经线圈)重合,即晨昏线通过两极,全球各地昼夜平分,这种情况一年中只有春分日(3 月 21 日前后)和秋分日(9 月 23 日前后)时才会出现。根据图中所示的地球自转方向和地球公转方向可知为秋分日前后。答案 9.A 10.C下图为一年中某段时间晨线与昏线交点的运动轨迹图。读图,完成 1113题。11.晨线与昏线交点的纬度位置取决于( )A.该日太阳直射点位置 B.该日昼夜长短C.该地太阳高度 D.该地正午日影长短12.当交点位于点时,北京时间为( )A.12 时 B.3 时或者 15 时C.15 时 D.0 时或者 12 时13.当交点从移向期间,下列现象可确定
7、的是( )A.北半球各地白昼变短B.衡水的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增大C.南半球各地白昼变长D.衡水的昼夜长短差异不断增大解析 第 11 题,晨昏线的交点即为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最低纬度,该纬度值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之和为 90。第 12 题,过该交点的经线地方时为 0 时或 12时,则北京时间为 3 时或 15 时。第 13 题,当交点位于点时,为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位于点时,为冬、夏至日,出现极昼极夜现象,故此期间除赤道外各纬度的昼夜长短差异在增大。答案 11.A 12.B 13.D某日,小明在互联网上看到世界各地好友当天发来的信息。甲:温暖的海风夹着即将到来的夏天的味道扑面而来。乙:冬季临近
8、,金黄的落叶铺满了一地。丙:又一次入秋失败了,这还是我四季分明的家乡吗?丁:又是黑夜漫长的季节,向北望去,小城上空的极光如彩色帷幕般挂在夜空。据此完成 1415 题。14.以上四人所在地从北到南的排列顺序是( )A.甲乙丙丁 B.丁乙丙甲C.丁丙甲乙 D.甲丙乙丁15.当天可能是( )A.4 月 28 日 B.6 月 28 日C.9 月 2 日 D.11 月 2 日解析 第 14 题,根据丁的描述可知,向北望去有极光,说明丁位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并且此时为北半球冬半年。排除答案 A、 D;而甲逐渐由春到夏,说明该地位于南半球;乙地将由秋入冬说明乙地位于北半球,且较丁纬度低;丙地入秋失败,说明处
9、于由夏到秋的阶段,应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且纬度较乙纬度低,所以甲位置更靠南,由此可确定答案为 B。第 15 题,由上题分析可知,此时应为北半球冬半年,结合选项可知正确答案为 D。答案 14.B 15.D2016 年 11 月 30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每相邻两个节气相差 15 天左右。读图,回答 1617 题。16.我国古人制定“二十四节气”的依据应该是( )A.日、地、月的位置关系B.太阳直射点运动C.我国农业生产活动安
10、排D.月亮的阴晴圆缺17.上图所示的二十四节气中,每条直径上相对的两个节气日最可能出现的是( )A.两节气日期都一定相差 180 天B.两节气日正午太阳高度都相等C.太阳视运动轨迹出没方位相同D.两节气日的昼夜长短正好相反解析 第 16 题,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所以制定“二十四节气”的依据应该是太阳直射点运动。故选 B。第 17 题,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一年四季太阳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不同的。以北半球来讲,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时,天文上就称为夏至;太阳直
11、射在南回归线时称为冬至;直射在赤道上时,就分别为春分和秋分。观察图可发现,夏至和冬至,春分和秋分恰好是直径上相对的两个节气日,由此可推测直径上相对的两个节气日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数相同,南北半球相反。因此,根据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各地的昼长(夜长)与南半球同纬度的夜长(昼长)相等。可得出 D 项正确。由于地球的公转速度的不断变化,两节气日期不一定相差 180 天,A 错。只有太阳直射点距两节气日所在纬度的纬度距离相同时正午太阳高度才相等,B 错。太阳视运动轨迹出没方位由太阳直射点位置决定,不一定相同,C 错。答案 16.B 17.D下图为“极半球示意图”,a 为晨
12、线。读图,回答 1820 题。18.此日,我国的节气是(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19.此时,下列即将日出的城市是( )A.兰州 B.北京 C.上海 D.广州20.图中表示地球绕日公转方向的箭头,正确的是( )A. B. C. D.解析 第 18 题,由极点附近海陆分布,则知极点为北极点,a 为晨线,此时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为北半球冬至日。第 19 题,根据四城市的地理位置,读图可知,此时北京、上海、广州已为白天,只有兰州处于黑夜,因而即将日出的只能是兰州。第 20 题,a 为晨线,则太阳位于图中左侧方向,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方向为逆时针,因而箭头表示地球公转的方向。答案 1
13、8.D 19.A 20.D图中阴影表示黑夜,读图回答 2122 题。21.图示的时刻前后数日内( )A.密西西比河处于枯水期B.南极长城站处于极昼时期C.漠河的白天比广州长D.硅谷地区天气干热22.图示的时刻,北京时间是( )A.9 时 40 分 B.20 时 20 分C.8 时 20 分 D.21 时 40 分解析 第 21 题,据图示:北极附近出现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季,则密西西比河处于枯水期;南极长城站位于极圈以外,无极昼极夜现象;漠河纬度较高,冬季白昼时间比广州短;硅谷为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湿润。第 22 题,根据图中 95W 地方时为 18:00,计算出 85E 为 6:00,北京
14、时间 120E 的地方时为8:20。答案 21.A 22.C下图为青岛拉萨地形起伏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读图完成2324 题。23.图中甲为( )A.地表 B.软流层C.莫霍界面 D.古登堡界面2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距离海洋越远,地壳厚度越薄B.地壳厚度与距大陆中心远近成正比C.山地、丘陵的地壳比高原的地壳厚D.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解析 地壳厚度不均,一般来说,陆地地壳厚度大,海洋地壳厚度小。在陆地上,地表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根据图中信息,地形起伏越大,地壳厚度越大。答案 23.C 24.D25.读中亚地壳西藏至准噶尔(沿 85E)的地形与莫
15、霍界面剖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莫霍界面是一条水平直线B.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岩石圈的分界线C.地壳厚度的变化取决于地表形态的起伏D.地形高度与莫霍界面深度呈现“倒影”的关系解析 从图中看出:莫霍界面有弯曲,地形高度与莫霍界面深度呈现“倒影”的关系,因此 A 错 D 对;再根据所学知识:莫霍界面是地幔和地壳的分界线,B 错误;地壳厚度的变化取决于地表与莫霍界面之间距离的变化,故 C 错。答案 D二、非选择题(共 50 分)26.读我国部分城市地理纬度与年平均日照时数表和我国部分地区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10 分)城市地区 年平均日照时数/时 地理纬度(北纬)南京 2 182
16、.4 3204上海 1 986.1 3109重庆 1 211.3 3040杭州 1 902.1 3020宁波 2 019.7 2954拉萨 3 005.1 2943(1)描述图中年太阳总辐射量为 120 千卡/平方厘米的曲线的走向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2)试绘出昆明至上海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曲线。(3)试比较图中台湾岛东、西两侧年太阳总辐射量,并分析原因。(4)说出表中所列年平均日照时数最长的城市,并分析原因。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 120 千卡/平方厘米年太阳总辐射量曲线的走向特点,这是由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地理环境差异,特别是地形差异及其纬度位置决定的。第(2)题,在绘图过程中不仅要把
17、握好一级控制点,还要注意次级控制点,具体绘图过程中可参照等高线剖面图的画法进行。第(3)题,台湾岛东、西两侧气候条件的差异使太阳辐射分布具有不同特点。第(4)题,拉萨之所以成为年平均日照时数最长的城市,与其所在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条件有关。答案 (1)东部受纬度的影响呈东西走向,西南地区受地形地势影响呈南北走向。(2)图略。(3)西侧较高。西侧为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东侧反之。(4)拉萨。纬度较低,海拔高,空气稀薄,云量少,阴雨天气少。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 分)材料一 2011 年 11 月 9 日 4 时 16 分,中国“萤火一号”与俄罗斯“福布斯土壤
18、号”火星探测器一起发射升空。材料二 地球与火星资料对照表。与日平均距离(百万千米)质量(地球为 1)体积(地球为 1)大气密度(g/cm3)大气主要成分表面均温()自转周期公转周期地球149.6 1.00 1.000 1.00N2、O22223 时56 分1 年火星227.9 0.11 0.150 0.01 CO2 2324 时37 分1.9年(1)根据表中信息,说明火星大气和地球大气的主要差异。(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火星表面均温低的原因。(3)若在 2011 年后再次发射火星探测器,最佳发射时间宜选在 2013 年。请结合材料说明原因。解析 第(1)题,根据表中信息可知,火星大气密度比地球
19、大气小很多,且主要成分是 CO2,说明火星大气稀薄,缺少适合生物呼吸的氧气。第 (2)题,可从日火距离、公转周期、大气密度三方面分析。第(3)题,地火距离较近的时间利于火星探测器的发射,而火星公转周期接近 2 年,所以宜选择在 2013 年再次发射。答案 (1)火星大气密度稀薄,缺少适合生物呼吸的氧气。(2)距离太阳较远,公转周期较长,缺少大气保护。(3)火星探测器的发射一般选在地球和火星距离较近的时间,而火星公转周期接近 2 年,因此宜选在 2013 年。28.下图为“a 、b 两地北半球夏至日太阳高度角变化图”及“a 地夏至日、春秋分日太阳视运动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回归线取 232
20、6)(10 分)(1)a、b 两地纬度分别是_、_。(2)夏至日,下列地点可见到类似于 a 地太阳视运动路线图的是( )A.摩尔曼斯克 B.伦敦C.南极中山站 D.北京(3)如果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夹角为 70,则 a 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为_,北半球极昼(夜)的纬度范围为_,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将变_(填“大”或“小”),五带中热带的范围将变_(填“大”或“小”)。解析 第(1)题,根据北半球夏至日 a 地正午太阳高度为 30,说明 a 地与 2326N 相隔 60,据 a 地夏至日太阳视运动图正午太阳在南方,可判断 a 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故可计算出该地纬度为 832
21、6N;b 地该日一天中太阳高度不变,说明位于北极点。第(2)题,a 地夏至日出现极昼现象,摩尔曼斯克位于北极圈以内,也会出现极昼现象。第(3)题,如果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交角为 70,则黄赤交角为 20,a 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为黄赤交角的 2 倍;中纬度地区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与黄赤交角变化幅度一致,热带范围与黄赤交角变化范围一致。答案 (1)8326N 90N (2)A(3)40 70N90N 小 小29.读“太阳光照图”(阴影表示黑夜,非阴影表示白天),回答下列问题。(10 分)(1)图中 EF 线的名称叫_。(晨线、昏线)(2)该图表示北半球的节气为_,其判断依据是_。(3)此时此
22、刻,A、B 、C、D 四点中太阳高度小于 0 的是_,等于 0 的是_。(4)该日 A、B、C、D 四点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是_,白昼时间最长的是_。(5)此时此刻,A 点的地方时是 _,D 点的日出时间是_。这一天C 点的昼长是_。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顺着地球自转图中晨昏线 EF 是从黑夜进入白天,故 EF 为晨线。第(2) 题,从图中可知,此时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出现极夜现象,且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故为冬至日。第(3)题,读图可知,图中 D 位于黑夜,故太阳高度小于 0;B、C 位于晨线上,太阳高度角等于 0,A 位于白昼,太阳高度角大于 0。第(4)题,读图可知,此日太阳直射
23、南回归线,距离南回归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故图中 C 点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图中 B 点位于南半球且纬度位置最高,故 B 点昼长最长。第(5)题,A 点位于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上,故为 12 点;图中每两条经线之间相差 30,D 点位于赤道上,全年 6 点日出,18点日落;读图可知图中 C 点日出时间为 8 点,则 C 点昼长为 8 小时。答案 (1)晨线(2)冬至 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出现极夜现象(3)D B 、C(4)C B(5)12 点 6 点 8 小时30.下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图中 A、B、C、D 为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
24、北半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 分)(1)请在图上标出地球公转的方向。(2)图中四点所对应的日期:A_,B_,C_,D_。(填二分二至日名称)(3)图中_ 点地球公转速度较慢,_点地球公转速度较快。(4)由 A 点到 B 点太阳直射点如何移动?(5)请画出地球在 A 位置的晨昏线,并标出夜半球和昼半球。解析 本题以地球公转图的判读为切入点考查地球公转方向、日期的判断、公转速度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等知识。第(1)题,地球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根据地轴倾斜方向,可以判断图中公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第(2)题,根据图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判断出的地球公转方向即可确定日期。第(3)题,地球到达近日点时约为 1 月初,公转速度最快,地球到达远日点时约为 7 月初,公转速度最慢。第(4)题,A 点所示日期为夏至日,此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B点所示日期为秋分日,此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由此可判断出太阳直射点移动状况。第(5)题,根据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即可画出晨昏线,画时要注意面向太阳的半球为昼半球。答案 (1)图略 (逆时针方向) 。(2)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春分日(3)A C(4)从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5)图略(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面向太阳的半球为昼半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