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掌握虚词“之、而、以、于”等词 的意义与用法。,1.了解文言虚词复习要点:近年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虚词在文言句中的翻译;三、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学习目标,中考常见文言虚词复习,一、中考真题: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1、公与之乘( ) 2、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 3、马之千里者 ( ) 4、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 5、久之,目似暝 ( ) 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 7、醉翁之意不在酒 ( ) 8、燕赵韩魏闻之 ( ),1.“之”的用法,代词,指曹刿,这,无实义,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补足
2、音节,去、往,助词,的,这件事,二、“之”的用法归纳,2、用作指示代词:(之+名词)可以译为“这” 3、结构助词 (定语+之+中心语) 可译为“的” 。,4、助词(宾语+之+动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译时省去。,1、用作一般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他们)、“它”(它们)、“这件事”。,5、助词(主语+之+谓语) 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无实义,可不译。,6、助词。(时间词+之)或(动词+之), 补足音节,无实义,可不译。,7、动词(主语+之+宾语)可译为:去 、往、到。,2.“而”字的用法,一、中考真题: 指出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1、潭西南而望( ),2、温故而知新
3、( ),3、夺而杀尉( ),二、小结:“而”字通常用作连词,在句子中表现词与词之间的并列、顺接、修饰、转折等关系。,4、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翻译为“着”,表修饰,翻译为“ 然后”,表顺接,翻译为“却”,表转折,翻译为“并且”,表并列,5、俄而/已而,夕阳在山( 词缀,嵌在某些时间词后面 ),6、策之不以其道。( ) 7、皆以美于徐公 ( ),2、以君为长者( ),1、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一、中考真题:指出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3、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3.“以”字的用法,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以塞忠谏之路也( ),用、拿,把,凭借、依靠,因为,以致,按照,认
4、为,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可译为“因”“由于”。,3、作动词,译为“以为、认为”,2、用作连词: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表结果,译为“以致” 。 有时相当于 “而”。,表示凭借,译为“凭、靠”,1、用作介词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 拿、把、按照”,二、“以”的用法归纳,一、中考真题 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1、万钟于我何加焉 ( ) 2、胡不见我于王 ( ) 3、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 4、骈死于槽枥之间 ( ) 5、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7、不求闻达于诸侯 ( ) 8、皆以美于徐公 ( ),4.“于”字的用法,对,对于,向,跟
5、、与,在,从,到,在,比、胜过,4、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3、引出处所、时间、范围,可译为“在、从、到”,二、“于”字的用法归纳,1、引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2、当于与“比”连用时,译为“跟、同”,5.“其”字的用法,一、中考真题 指出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2、复前行,欲穷其林( ) 3、其真无马邪?( ) 4、其真不知马也( ) 5、既克,公问其故。( ),他们的,那个,难道,恐怕,其中的,3、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问、愿望等语气: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难道”等,或不译。,
6、二、“其”字的用法归纳,1、 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那些”、“这”、“这种”等。,一、中考真题 指出下列句子中“为”字的用法。,1、不足为外人道也 ( ) 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 3、“身死人手,为天下,何也。”( ) 4、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 5、为其来也( ) 6、或异二者之为( ),6.“为”字的用法,对,向,为了,被,给;替,在的时候,指心理活动,3、表示被动,译作“被”。读作“wi”,二、“为”字的用法归纳,(一)用作介词,一般读作“wi”。主要有
7、以下三种情况: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给”、”替“等。,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三)用作名词,读作“wi ”。,二、“为”字的用法归纳,(二)、用作动词 ,读作“wi ”。 1.可作判断动词,译作“是”。,2、“为”也可作一般动词,其意根据语境而定。,一、中考真题 指出下列句子中“乃”字的用法。,1、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3、久而乃和( ) 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 5、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7.“乃”字的用法,于是,就,竟然,才,你、你的,是,3、表示对事物
8、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二、“乃”字的用法归纳,(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于是”等 。,2、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二、“乃”字的用法归纳,(二)用作代词,译为“你、你的”,(三)用作判断动词,相当于“是”“就是”。,2009中考试题,1、下列句中黑体的“之”与“前人之述备矣”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 B、学者之大忌C、择善而从之 D、是以谓之“文”也,2、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 ) A、黑质而白章 B、启
9、窗而观,雕栏相望 C、面山 而居 D、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B,D,2011模拟试题,1、选出句中的“以”与“裹以帷幕” 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以衣被蔽塞窗户 B、高祖因之以成帝业C、徒以有先生耳 D、以激怒其众,A,2、下列加点的“于”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不求闻达于诸侯 B、骈死于槽枥之间 C、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D、告之于帝,D,3、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百姓多闻其贤( ) B.安求其能千里也 ( ) C.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 D.其如土石何( ),2011模拟试题,D,代词,代扶苏,代词,它,代词,它的,副词,加强
10、反问语气,2011模拟试题,C,动词,雕刻,动词,做,判断动词,是,介词,为了,4、与”知之为知之“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 B.行拂乱其所为( ) C.项燕为楚将( ) D.愿为市鞍马( ) E.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 F.士卒多为用者( ),介词,向、对,表被动,被,2011模拟试题,B,副词,竟然,副词,才,副词,于是,副词,于是,就,5、 与“ 断其喉,尽其肉,乃 去 ” 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见渔人,乃大惊 ( ) B.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 C.乃重修岳阳楼( ) D.陈涉乃立为王 ( ),方 法 指 津,1、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2、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 3、代入筛选法:在阅读和解题时,将某个虚词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 4、标志确认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被动句“为所”、倒装句”何之有?”,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