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学 问题 你知道河南理工大学的校训是什么吗?那么,校训中的格言出自哪呢?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国学?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 儒学 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同时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等等。 国学以 学科 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 儒家 哲学为主流; 以 思想 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 以 四库全书 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其中又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因此,就国学的内容而言,占主导地位的应是儒家的著作和学说,尤其是经典著作“四书五经”。 大学校训中的 大学 格言 河南大学 明德,新
2、民,止于至善 Add your title 厦门大学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Add your title 东南大学 止于至善 香港大学 明德格物 河南理工大学 明德任责 一、 大学 来源 “ 四书”中的 大学 和 中庸 原来分别是 小戴礼记 中的一章, 小戴礼记 也即“十三经”中的 礼记 。 在 南宋以前 没有单独刊行过。到了 唐代 , 韩愈、李翱( a) 从维护儒家的所谓“道统”出发,十分推崇这两篇文章,把它和 论语 、 孟子 相提并论。到了 宋代 , 程颢( ho) 、程颐 更是竭力推崇这两篇文章 。 南宋 的 朱熹 继承了二程的思想,也竭力推崇 大学 和 中庸 。 在二程和朱熹看来, 大学
3、 和 中庸 ,一个是 “ 初学入德之门 ” ,一个是 “ 孔门传授心法 ” ,都具有很高的价值,所以把它们从 礼记 一书中提取出来,作为单行本刊印,并且和 论语 、 孟子 并列在一起称为 “ 四书 ” 。在经历 宋、元 以后, 大学 就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道德人文教育理论的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二、 大学 的作者 大学 作者,无法确定 朱熹整理 大学 时,将其分为 经 一章( 经 是基本的观点), 传 十章( 传 则是对 经 的解释、阐述)。 朱熹认为 经 一章, 孔子 之言而曾子述之。 传 十章, 则 曾子 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此论朱熹未提供证据,殆据程子(程颐)
4、之说,从思想演进的观点,而推论及之也,并未有其他客观的证据,所以清人屡加驳难。 20世纪 30年代初期许多学者认为是 秦汉之际 儒者所作。 然而张岱年说: 大学 强调 齐家 、 治国 、 平天下 ,其所谓家指大夫之家,不是一般家庭之家。这里反映的是诸侯纷争、大夫专权的局面,这是战国时期的情况,不是秦汉时期的情况。所以,从这点看, 大学 应是 战国时期 儒家的著作。 (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 第 83页) 三、 大学 的定义 “ 大学 一词包含三种意思:( 1) 指成人所受的教育 ,与 小学 相对而得名。古代把童子所接受的启蒙教育称为 小学 ,而把成人所受的高等教育称为 大学 。( 2) 大人之学
5、。 大人 与 小人 相对而言, 大人 指贵族, 小人 指一般平民。大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小人则没有。( 3) 大觉 。 大觉 是佛教用语,有自觉和觉他两层意思。 上述三种意思,第一种最接近 大学 的原旨,所以朱熹加以采用。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 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 穷理正心,修己治人 的学问。 四、大学讲解 大学之道,在 明 明德 ,在 亲 民 ,在 止于至善 。(大学的目的) 译: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大 学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6、,虑而后能得。物有 本末 ,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方法) 译: 明了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大 学 古之欲 明明德于天下 者,先 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 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 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 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 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 致其知 ;致知在 格物 。 大 学 物格 而后 知至 ;知至而后 意诚 ;意诚而后 心正 ;心正而后 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
7、而后 国治 ;国治而后 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 学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结论) 上自帝王君主,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八目”结构图 大 学 止于至善 明 德 新 民 大学 三纲八目结构图 正心 格 物 致知 诚意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大 学 格,至也。物,犹事也。 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朱熹注) 格 物 研究万事万物 大 学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 理
8、 也。(朱熹补 大学 传) 致 知 获得知识 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 慎 大 学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 慎其独 也!( 大学 传) 意念真诚 意诚 大 学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 忿懥 ,则不得其正;有所 恐惧 ,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 ,则不得其正;有所 忧患 ,则不得其正。( 大学 传) 心思端正 正 心 大 学 自 天子 以至于 庶人 ,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 ) 修 身 修养品性 大 学 “ 家 ” 指居所,引申为大夫及其家族或封地;后指家族。 齐 家 大 学 “国 ” 是执戈以保卫城邑之意; 引申为诸侯的封地,后指国家。 治 国 平天下 大 学 乾隆接见英国使臣马嘎尔尼 天下 世界 当天下遭遇世界 大 学 朱熹所谓 “三纲” ,是指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 “八目” ,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儒家的全部学说都是循着“三纲八目”展开。 小 结 课后小考 大学之道,在( ),在亲民,在止于(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 ),事有终始,( ),则近道矣。 四经: 、 、 、 明明德 至善 本末 知所先后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谢 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