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佛教的理论,卍 佛经 佛教智慧与知识探讨,修学佛法之进程。 信,谓对三宝具有正信; 解,谓对佛法义理获得正解; 行,谓依法修行; 证,谓由修行而证果。,信 解 行 证,二.佛教的基本理论,1.苦谛2.集谛:业因、烦恼因3.灭谛:涅槃(灭度、圆寂)4.道谛:八正道(三学),(一)四圣谛,(一)四圣谛苦谛,1.苦谛: 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一)四圣谛苦谛,五蕴之苦:阴、聚、众(身心烦恼) 1)色蕴,指世间一切物质现象和众生身体所有的感觉器官,总称为“色”。 2)受蕴,即众生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而产生的感觉。 3)想蕴,通过对因接受外界事物而产生的感觉进行
2、分析而得到的知觉和表象。 4)行蕴,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而产生的行动意志。 5)识蕴,主要指人的意识作用。 受、想、行、识是众生的心理的、思维的活动,包括一切精神世界,总称为“名”。,(一)四圣谛集谛,(一)四圣谛灭谛,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二)八正道:属于道谛,正能量,(二)八正道:属于道谛,正见:正确的见解,即佛陀的教训。 正思维:正确的意念,对正见的内容沉思熟虑,坚持不懈。“意业”的实践。 正精进:正确的努力。勇猛精进(六度),(二)八正道:属于道谛,正语:根据正确的思维,表达于“口业”的实践。 正业:根据正确的思维,表达于“身业”的实践。 正命:
3、使用正确的谋生方法,过正当的生活。,(二)八正道:属于道谛,正定:即禅定,通过禅定修持,保持精神的统一,达于空如的实在,这也就是进入涅槃境界。 正念:正确的思想。,(二)八正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十二因缘”:人生观(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三)十二因缘,十二缘起是佛教论证生命流转的重要理论,是佛教所 特有的理论系统之一,其公式如下: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 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 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十二缘起,深刻地说明了众生生死流转这个 生命流动的动态形象及其因果关系。佛教认为, 任何有情
4、有识的生命体,在没有修持佛法得到解脱之前,这条生命的因果链是不可超越的。,十二因缘,无明 行,生 老死,未来二果,三世两重因果,过去二因,现在五果,现在三因,识 名色 六入 触 受,爱 取 有,十二因缘组成图:,(三)十二因缘,十二因缘说的本质:十二因缘说,将众生的三世流转说成是因果相生的必然性,然有很强的哲理性消除苦难,只能按照佛教教义进行自我净化,消除无明。,我执、法执、 五蕴(色、受、想、行,识),(四)三法印,三法印: 佛教从缘起学说推导出来的三条基本原理。为了破除无明,求得解脱,佛教用缘起说来否定世界万物的实有,得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大结论,以此作为衡判是非真假的标准
5、。,1.诸行无常由于缘,世界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宇宙的一切事物和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相待相持的相互关系,没有横常不变的存在。,(四)三法印,2.诸法无我一切存在的缘都是相对和暂时的,没有独立不变的实体和主宰者。世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种种要素的集合,而各种要素又是刹那间依缘而生灭的,找不到一个固定的、独立的有情支配身心,也就是找不到“我”的存在。,(四)三法印,.涅槃寂静“涅槃”原意是“熄灭”,意译为“圆寂”。它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即除尽烦恼、不生不灭、永久安全和平、快乐宁静的境界。佛教认为,人生有着种种烦恼和痛苦,“涅槃”即是对“生死”诸苦及其根源“烦恼”
6、的最彻底的断灭。,(四)三法印,卍 四法印 佛教智慧与知识探讨,诸行无常: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一切存在都是暂时的。诸漏皆苦:一切情绪皆苦,执着于建立在这之上的一切情感,感受,感知,色形,都是痛苦的。诸法无我:一切事物皆无自性,一切暂时的存在都是各种条件和因缘构成的,合成的。涅盘寂静:涅盘超越概念,超越一切,舍离一切,无执着于一切,包括涅磐这一概念本身也要被超越。,也有四法印的说法:,卍 六度 佛教智慧与知识探讨,“度”梵语是“Pramit 波罗蜜多”,字义是“到彼岸”,就是从烦恼的此岸度到觉悟的彼岸。六度就是六个到彼岸的方法。六度波罗蜜: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止观)、般若(妙智慧),
7、(五)六度,卍 六度 佛教智慧与知识探讨,布施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迷者受益,布施分为三种: 1.财布施布施以金钱、物品去帮助穷苦者,改善他们的生活,或出资捐款印刷各种善书,经典劝化度人,以改善众生的心性。 2.无畏施凡对痛苦的人,用温暖爱心加以安慰,遇人困难,施于援手解难,使受苦受难者心中得到平安,没有恐怖感。如对寺庙佛堂等,献出劳力清扫维护;或对毁谤正法者,能以无畏精神伸张真理感化之。 3.法布施以自己所学,领悟的佛法真理,向世人宣说,使众生同沾法雨,转迷成悟。,布施,卍 六度 佛教智慧与知识探讨,持戒严守戒律,始能塑出端庄法相,持
8、戒才能使身口意清净,不犯恶业。当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其它奢华歌舞,令人目迷神乱,香烟等亦当禁戒,以维身心清静。还有八戒、十诫。250戒、348戒。,持戒,卍 六度 佛教智慧与知识探讨,忍辱修道途中,阻碍必多,遇挫折毁谤,不怨不怒,由忍化恕,心自安之,外忍饥寒,内忍七情六欲,如此道志不馁,不畏困难,学道度人必能成之。 草鞋、粪扫衣、树下、坟地、乞食。 生忍 力忍 (二者又叫事忍) 缘忍 观忍 慈忍 嗔是心头火,能烧功德林。,忍辱,卍 六度 佛教智慧与知识探讨,精进佛海无边,道海高远,学无止境,真理研习不可停顿。若有过失,遇人指点,立即改正;凡对众生有利益工作,当仁不让
9、,尽力去做,精进不怠,彼岸自达。,精进,卍 六度 佛教智慧与知识探讨,禅定要修炼成佛,必需寂静其心,以免散乱。要普度众生,精神须有特别训练,所以禅定才能生智慧,遇事才能有定力。,禅定,卍 六度 佛教智慧与知识探讨,智慧修行者之心性当具有最高的智慧。博览群经、远大学识、历练世故,可以辨才无碍,圆通万事,度化众生自然方便,修行者本身亦可避免堕落魔障之中。,般若,卍 六度 佛教智慧与知识探讨,卍 轮回 佛教智慧与知识探讨,(六)轮回,三界六道,轮回理论是古印度文化的基本理论之一,其本源来自婆罗门教。佛教将众生世间的生灭流转变化,按其欲念和色欲存在的程度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种,统称为三界。又称为
10、苦界,或苦海。居住在欲界的众生,从下往上,又可分为“六道”。,卍 轮回 佛教智慧与知识探讨,三界,(1) 欲界:即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等有情所居之世界。上自第六他化自在天,中包括人界之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等二十处;因男女参居,多诸染欲,故称欲界。(2) 色界:色为变碍之义或示现之义,乃远离欲界淫、食二欲,而仍具有清净色质等有情所居之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无有欲染,亦无女形,其众生皆由化生;其宫殿高大,系由色之化生,一切均殊妙精好。以其尚有色质,故称色界。此界依禅定之深浅粗妙而分四级,从初禅梵天,终至阿迦腻吒天,凡有十八天。 (3) 无色界:唯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物质之有情所住之世界
11、。此界无一物质之物,亦无身体、宫殿、国土,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故称无色界。此界在色界之上,共有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又称四无色、四空处。此三界之果报虽有优劣、苦乐等差别,但属迷界,系众生生死轮回之趣,故为圣者所厌弃。法华经: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劝三界诸有情莫以三界为安,当勤求解脱。,卍 轮回 佛教智慧与知识探讨,六道,六道,指有情众生生活、轮回于其中的六个界别,即: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此中上三道,为三善道,因其业力(善恶二业,即因果)较善良故;下三道为三恶道,因其业力较惨恶故。一切处于分段生死的众生,皆在
12、此六道中轮回。所谓轮回者:指其生生死死,来去往复,犹如车轮的回旋,在这六道中周而复始,无有出期,故名六道轮回。世间众生无不在轮回之中,只有佛、菩萨、罗汉才能够跳出三界,超脱轮回。,卍 轮回 佛教智慧与知识探讨,六道,地狱:指受生命原有的魔性冲动所支配,痛苦紧深重; 饿鬼:指人受欲望支配的状态,欲望达不到,痛苦得不能自已; 畜牲:指在比自己强大的事物面前恐怖、战栗、被奴役的状态; 修罗:是为斗争和竞争心所驱使的胜利骄傲的心理状态; 人道:指在光明与黑暗、善与恶中拼搏向上的状态; 天道:指理想实现,充满欢乐的状态,但这种满足还是物欲及荣誉心的满足,还只是阶段性的幸福。,卍因果 佛教智慧与知识探讨,
13、因果,因缘和果报。根据佛教轮回之说,前世种什么因,今生受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卍因果 佛教智慧与知识探讨,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大宝积经卷 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果报还自受。 泥犁经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不代受,善自获福,恶自受殃。 因果经欲知前世因,则今生所受者是,欲知后世果,则今生所为者是。 涅槃经善男子,知善因生善果,恶因生恶果,远离恶因。 弥勒所问经一业多果,多业一果。(一业多果是一罪数刑,多业一果是数罪一刑,从其重也。)了凡四训,正报与依报,功过格。,卍五见 佛教智慧与知识探讨,五见,五见又名五恶见,是障碍成就佛道的五种不正确的思想观
14、念,即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何谓身见?就是执著五蕴假和合之身为实有。,卍五见 佛教智慧与知识探讨,五见,边见:是偏于一边的恶见。譬如有些人以为人死之后投胎仍是为人,猪马牛羊死后,投胎转世仍是猪马牛羊,这就叫做常见。又譬如有些人以为人死之后一切都归于无;人死如灯灭,这叫做断见。这种执断执常的错误见解,都偏一边,故名边见。,卍五见 佛教智慧与知识探讨,五见,邪见:就是邪而不正的见解,如谤无因果有轮回(梵语samsara)生死却言无轮回生死,坏诸善事等。,卍五见 佛教智慧与知识探讨,五见,见取见之见即是指我见、边见、邪见,取是取著不舍,对上面所叙述三种不正见,执以为是,名见取见。,卍
15、五见 佛教智慧与知识探讨,五见,戒禁取见:就是执行或受持邪戒,错认以为是正戒。譬如有人持牛戒、狗戒等,以为是生天之因,又有一般人涂灰断食,错认以为是涅槃(梵语mirvana)之道。有心学佛成佛就应断除五见,行持如来正戒,安住实相(梵语dharmata)中道(梵语madhyama-pratipad),而成就无上菩提。 如本法师著佛学问答,佛经,卍佛经 佛教智慧与知识探讨,儒教:四书,五经 道家:道德经、南华经、冲虚经 伊斯兰教:古兰经 基督教:圣经(新旧约全书)佛教:没有固定的经典,但三藏十二部经,浩如烟海经律论三藏唐三藏,卍佛经 佛教智慧与知识探讨,最早的佛经四十二章经 清代同治年间(一八六三
16、年)吴坤修居士精心选编的释氏十三经,包括: 华严部:圆觉经梵网经; 方等部:维摩诘所说经首楞严经楞伽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 般若部:金刚经心经; 法华部:妙法莲华经; 小乘部:四十二章经八大人觉经佛遗教经。大藏经 康有为盗经,佛经,卍佛经 佛教智慧与知识探讨,一、多含不翻:如薄伽梵,含有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自在等六义;又如阿罗汉,比丘等,一个名词含有多种意义,故不翻含义。 二、秘密不翻:如佛经中的一切陀罗尼神咒,是诸佛菩萨于禅定中所发出的秘密语,一词含摄无量义,中文根本就没有适当的词句,可以表达其中所含的奥义,故不翻。 三、尊重不翻:如般若,虽然可以译名智慧,但这种能够透视诸法实相
17、,亲证人生真理的智慧,并不是一般人的智慧可比,即使是三乘圣众的智慧,亦望尘莫及;为了显示般若的尊贵,避免人产生误会,所以直接用原音,不译其义。 四、顺古不翻: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虽然可以译为无上正等正觉,但古的译经大德,故意保留原音,目的是显示佛道的殊胜,令读者特别注意!所以后来译经的人,亦随顺古人的意思,保留不翻。 五、此方无不翻:如庵摩罗果,是印度当地的一种药果,形似槟榔,食之可驱风寒;其他地区没有,所以不翻。其实,庵摩罗,是清净无垢的意思,可译名:清净无垢果。,注:佛经翻译“五不翻”,卍 佛经 佛教智慧与知识探讨,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18、,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金刚经,卍 佛经 佛教智慧与知识探讨,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金刚经,卍 经典 佛教智慧与知识探讨,如来者,
19、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金刚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20、 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du),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罣碍( gu i ),无罣碍, 故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盘,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 苦, 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大悲咒 (节选第一段),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1) n m h l d n du l y y。 南无阿唎耶。(2) n m l y。 婆卢羯帝烁钵啰耶。(3) p l ji d shu b l y。 菩提萨埵婆耶。(4) p t s du p y。 摩诃萨埵婆耶。(5) m h s du p y。 摩诃迦卢尼迦耶。(6) m h ji l n ji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