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MPA_other_MaoPPT课件.ppt

上传人:oil007 文档编号:3834425 上传时间:2018-11-20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2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MPA_other_Mao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MPA_other_Mao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MPA_other_Mao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MPA_other_Mao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MPA_other_Mao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MPA 政治学,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政治学系萧延中教授,解读毛泽东 理解当代中国政治的一条路径,MPA 政治学,解读毛泽东:理解当代中国政治,问题的复杂性 政治事件 思想结构 心理动机 历史情境 症候阅读法 结论,学习目的,理解毛泽东的复杂性 理解毛泽东与当代中国政治的关系 理解当代中国政治的特殊性 掌握政治人物的分析方法,思考要点,毛泽东的复杂性表现为何 毛泽东的复杂性根源为何 如何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复杂性 毛泽东的复杂性之于中国政治的影响 中国政治的特殊性之于毛泽东的影响,一、问题的复杂性,极其矛盾的人物角色 极端背悖的行为逻辑 尖锐冲突的个性特征 鲜明对照的处事方式难以厘清的历史遗

2、产,复杂性的人物,一位精明至极的典型政治家,同时又是一位深刻睿智的思想家和情绪激烈的伟大诗人; 他拯救民族、追求平等的强烈意志与整体民族自我折磨的实际效果扭曲地联系在一起; 如此深入地浸淫于传统典籍的熏陶之中,又把叛逆传统作为自己的价值体现和终生使命,复杂性的行为,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超越自尊,却又在时时向人们提示自己“只不过是个乡下来的土包子”,要为“被人看不起”的“贱人”打抱不平; 那幽默潇洒、生动活泼的语言,竟会成为僵死“社论语体”的基础模板; 前现代解决中国问题的不完善理论,反而被后现代思想家视为“解构主义”的渊源,复杂的研究视角,由于毛泽东晚年的思想与行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我们必

3、须避免单一解释的思路而另辟蹊径。 这样,我们就有必要把毛泽东晚年思想放到一个多层面的研究框架和长时段历史情境之中去考察。,复杂的研究视角,但这些不同的研究层面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同一性,而这种同一性正是使毛泽东成为毛泽东的精神底蕴;同时,这些层面之间的抵牾、冲突、紧张和矛盾也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如果不是这样,那么毛泽东晚年思想也就没有什么“复杂性”可言了。 最后,当我们把上面的“同一性”与“紧张性”置入一个更大、更深的历史语境之中去的时候,毛泽东晚年思想的脉络可能会更清晰一些。,理解毛泽东的四个层次,政治运动的社会意义,政治思想的逻辑结构,个人心理特征的影响,社会记忆与历史情境,中国的政治运

4、动,据官方公布的统计,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毛泽东逝世的26年间,仅就全国性的政治运动计有70多次,平均每年2. 5次强,而地方一级的运动则要超出这个数字的10倍。,政治运动的社会意义,密节奏、高频率、强烈度的集体动员是毛泽东时代所特有社会政治整合方式。那么,在这个运动旋涡中的核心运动背后,是否存在着某种可能被清晰把握住的基本线索?,政治运动的主线,一切变化和争论都围绕着“建构新国家的治理方式”和“对不同治理方式之性质的理解”这两个问题而展开。从现代政治学的视角上看,前一个问题应归属于“政策行政”的经验层面,但由于中国共产党处于唯一执政党的地位,所以“党内”关于治理方式的争论,就自然

5、超越了“治理”层次,变成了真正的“政治”问题。进而,“国家治理”(第一问题)就被“整党整风”(第二问题)所替代,成为现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核心之核心,关键之关键。毛泽东本人则用“阶级斗争”和“继续革命”的概念来概括这个“核心”与“关键”。,运动主线:灰色区域的必然转化,政策/行政,权力/政治,建构新国家的治理方式,对不同治理方式之性质的理解,运动主线:现实中的交叉行进,整党整风,国家治理,运动发展程度,时间,政治行为的动力学解释,在既定体制的机制作用下,毛泽东晚年政治行为的真正动力,恰恰来源这一既定体制自身:对执政党内部之结构优化的不断需求和自我约束机制的强化调整。笔者认为,制度因素才是贯穿于复杂

6、运动现象背后的社会本质。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把那些社会运动看成是由这一国家组织结构所产生出来的功能。,三、政治思想的逻辑结构,在“思想结构”的层面上,毛泽东晚年形成了一整套逻辑清晰且充满伦理色彩的政治理论。正如许多学者都曾指出过的,毛泽东具有鲜明的“大众主义”(popularism)情结,“人民”或“群众”的确被毛泽东赋予了前所未有的神圣地位。 毛泽东说:“我们应当相信群众,我们应当相信党,这是两条根本的原理。如果我们怀疑这两条原理,那么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了”。,三、政治思想的逻辑结构,“为什么要有革命党?因为世界上有压迫人民的敌人存在,人民要推翻敌人的压迫,所以要有革命党。就资本主义和帝国

7、主义时代说来,就需要一个如共产党这样的革命党。如果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革命党,人民要想推翻敌人的压迫,简直是不可能的”。,三、政治思想的逻辑结构,共产党之所以有存在的理由,就是因为它实际上充当着人民由“奴隶”上升为“主人”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其政治功能则是“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共产党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只能而且必须以“人民”为轴心。,经由“中介”实现的统治与被 统治的“颠倒”和“再颠倒”,中共,毛本人,辩证法的悖论,辩证法的悖论,奴隶,主人,新主人/新奴隶,主人,新主人/新奴隶,主人,继续革命,无产阶级专政建立,四、个人心理特征的影响,在“心理动机”层面上,我们将看到一个极富魅力、棱角

8、鲜明、充满矛盾和耐人寻味之特殊人格的生动图像。 我们可以感受到他高傲、自负、“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气度和“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渴望。 我们又被告之,毛泽东体察入微,小心谨慎、揣摩至深,不易容人,有时甚至表现出某种与其身份不大相称的狭隘。,四、个人心理特征的影响,但是,无论是极度的豪放,还是敏感的谨慎,其心理的隐蔽影像和焦虑核心都是一个被充分放大了的“自我”。用精神分析的规范术语表达,就是“边际性症候的自恋主义”(the narcissism with the borderline syndrome)。,毛泽东的个人心理特征,自我,自尊,自卑,谨慎,狂放,心理的影响,在毛泽东看来,凡是被压抑的主

9、体,必然内聚着天然的实现欲望,而压抑别人的主体,又必然本能地产生堕性因素。 这种“压抑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前行的合理化途径,也就是通过释放压抑去冲破堕性的过程。“,综合分析:历史情境的加入,五、社会记忆与历史情境,周恩来曾精当地指出,“毛泽东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巨大人物”。 这也就是说,毛泽东是中国近代民族国家建构之历史过程的产物。,五、社会记忆与历史情境,如果说,所谓“巨大人物”是指其对社会结构和观念形态所具有的深远影响力的话,那么,我们就不能不说,这种深远影响力的深厚基础与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群体情绪息息相关。 因此,必须把毛泽东研究置入一个长时段的历史情境之中,才能对其巨大影响力的民族情感

10、渊源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位。,综合分析:,潜意识心理,思想逻辑,经验行动,历史情境,革命过程的概念图式,革命领导的类型,个人行动的政治性质,六、缺失的阅读:初步分析,阿尔都塞的“症候阅读法”(symptomatic reading,也可意译为“缺失阅读法”),思想家从未涉及的“视阈”(horizon)或论题,即被他省略而“缺失”的部分,恰恰是研究者应当深入分析的地方。在思想家观念中的“看不见”(invisible)的地方,其实极其明确地泄露出这一思想体系的本质。 以此展开分析:,四要素共同作用的分析系统:框图,逻辑思想,经验行动,潜意识动机,历史情境,历史情境,四要素共同作用的分析系统:表格,分析

11、结论 I,第一,我们要把面对的研究对象和社会现象,放进一个较长时段的历史情境中去,充分考虑传统遗产和社会心态对群体之道德准则、思维方式和情感认知的型塑限定(formulation)。 本质上,社会心智必然受到集体记忆和历史情境的制约,在人类政治生活中主观意志的随心所欲是不存在的。,分析结论 II,第二,我们从图表的整体角度看,显然1958年“大跃进”把历史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前一阶段属于建立和巩固新政权合法性的时期,我们称之为“外倾型”,亦即毛泽东的思考中心明显倾向于向外开拓;而后一阶段则属于合法性动荡时期,我们称之为“内倾型”,以后毛泽东越来越把问题归结为党内冲突、并把党与社会的关系提到

12、了中心的议程。,分析结论 III,第三,从横的方向分析,三个层面各自具有不同的主题,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要素相关。“政治事件”相对来说是表层,呈现出无序的动荡起伏形态;而这种无序运动却实际受到毛泽东政治思想结构的逻辑秩序所制约;毛泽东这种政治思想结构又是以其特殊经历和心理体验所形成的道德意识为基础。在这里,三个层面之间的互动和作用,展示出毛泽东复杂多元的精神世界与现代中国政治发展状况之间的一致性。,分析结论 IV,在三个主要的层次中,在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建构和重塑方面,缺乏基本的原创性动力。政治关系的调整以行政人事变动为主要手段,而宪政体制的指导和制约,原则上处于空缺状态。或许正由于毛泽东晚年过分相信“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的自我力量,以至于他本人自认为具有完美逻辑的思路,在政治实践中则产生了严重的扭曲。,分析结论 IV,由此可见:在被毛泽东晚年所“看不见”地方,我们所“读”出的明确信息是:缺失“宪政约束”的“民主意愿”,必然开启从“群众运动”走向“运动群众”的逻辑通道;放弃制度规范的高度道德责任,不足以构成追求善之目标的终极依据;“整体平等”与“个体自由”之间的内洽关系,是困扰当代中国的首要政治哲学命题。,总 结,一、导言 二、什么是政治? 三、为什么政治是不可避免的? 四、政治学的核心概念 五、政治(学)的基本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