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一章,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对外关系,2,本章概述,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具有近四千年文字可考的历史。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优秀历史遣产的民族。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在人类历史上一向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因此,中国历代的对外关系,秦汉隋唐宋元明初都居于主动地位。只是到明清时期,国势衰落,对外关系才开始明显逆转。以至于1840年以后,在帝国主义列强的炮舰政策压迫之下,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1949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赶走了帝国主义,推翻了地主买办官僚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才又以主权国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国际上发挥越来
2、越大的作用。,3,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本章主要讲授近代以前中国同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特别是清政府的对外政策。实行封建主义制度的清政府采取闭关政策,不仅使中国的发展严重滞后,而且同蓬勃兴起的资本主义世界发生越来越尖锐的矛盾。正确了解这一段历史有助于学生理解此后中外关系发生的根本性变化,为把握近代外交史打下基础。讲授八个问题。,4,参考书目,英斯当东著、叶笃义译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利玛窦、金尼阁著,何高济等译,利玛窦中国札记(上、下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 忻剑飞著世界的中国观,学林出版社1991年版。 德弗兰克:白银时代,刘城北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美彭慕
3、兰:大分流,史建云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郭双林:西潮激荡下的晚清地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5,过去,有一种十分流行的观点,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 对此如稍加思考,不能不产生一些疑问: 一、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是不是必然会发展为资本主义,这个“缓慢”又将是什么样的时间单位,几十年抑或是几百年? 二、“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能否避免?如果是不能改变的历史现实,那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究竟起了什么作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些影响又是如何通过中国社会中的各种复
4、杂因素而起作用的? 三、古老的中国为什么会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方式渡过自己的近代历史?这是不是历史的倒退? 只有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我们才能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变化的历史必然性和特殊性做出比较科学的认识。 而上述问题又同许多重大的理论问题密切相关,如各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具体途径、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及其同落后国家的关系、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前途、怎样看待五种社会形态说等等。,6,第一节,明末以前的中外关系,7,概述,一部中国对外关系的历史,实际上与亚洲各主要民族国家的历史密切相关,与欧洲社会历史发展也有重要关系。早在5世纪,美洲已与中国人发生关系(传说法显和尚到过墨西哥
5、),中国与非洲的联系就更多了。恰如其分地表述中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艰巨而伟大的工作。为了了解中国近代外交史的发展演变过程,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及其在世界历史中的作用,简单回顾一下中国历代对外关系还是十分必要的。,8,1、秦汉时的对外关系,9,徐福东渡,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到了汉武帝时代(公元前140138),中国,不仅是东亚的而且是当时世界上领土最大人口最多物产最丰富的国家。方士徐福东渡日本的传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到了山东沿海的琅琊(今诸城东南),齐人徐福与一些人士上书秦始皇,声称海中有三座神山,请求秦始皇派童男女和他一起去求长生不老药。秦始皇听信了
6、他的话,派数千童男女乘船随他出航。经过几年,花去了许多费用,并没有得到神药。前210年,秦始皇再次巡幸琅琊时,徐福恐怕受到责备,便编造谎言,说是蓬莱药由于海中有大鲛鱼,受到阻难,一定要派善于使用连弩的射手去才能排除困难。据徐福东渡后20年出生的伍被和淮南王刘安的对话中透露,这次秦始皇又派徐福率童男女3000人,装载五谷种子、技艺百工下海。徐福航海到达日本本州和歌山。徐福及其船队在抵达北九州的大岛后,进入濑户内海,远达纪伊半岛。至今在和歌山新宫町东南有蓬莱山,还有徐福墓,墓前石碑上刻“秦徐福之墓”五个汉字。,10,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清除匈奴南侵,曾遣张骞出使西域,以联络大月氏
7、夹匈奴。它扩大了中国的疆域西至葱岭,东至海,南至交趾北部,北至大漠,奠定了地大物博人多的现代多民族中国伟大规模的基础;保卫了边境的安全和边境人民的和平劳动,并加之屯田,对边疆开发起了积极作用;打开了中国与中亚、中国与日本、中国与南洋的交通,丰富了中国人民的地理知识,传播了先进的汉族文化中心如中国丝织品、铁器和先进生产技术,对于西方和东亚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外国的物产(如葡萄、胡瓜、胡豆、胡麻、胡桃、胡葱胡蒜石榴胡椒苜宿和骆驼汗血马等)和文化中心如印度的佛教和西域的音乐、雕刻等的输入,也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11,班超通西域,东汉杰出使节班超来到西域。同行吏士36
8、人。他排除北匈奴势力的威胁,争取了鄯善(今新疆鄯善)、于阗(今新疆于阗)等国归附汉帝国。北匈奴的主要部分逐渐迁入欧,占领了日耳曼人的地区,迫使日耳曼人移往西罗马帝国。班超是继张骞之后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外交家。他的活动对于沟通中西交通和中西文化都起积极作用。,12,甘英出使大秦,永元九年(97年)班超闸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虽被阻于安息,但却更远地开阔了西方交通道路。,13,大秦王安敦 诸葛亮,桓帝延禧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由海道遣使进献象牙犀角 瑁等物,为中国和欧洲直接交通之始。以汉帝国不主体的经济文化交流,不但影响着东方的古代世界,也影响及于古代欧洲。,三国时期诸葛亮联吴抗魏的战略,七
9、擒七纵的事例,无不生动地表现了他杰出的外交战略和高超的外交艺术。,14,2、隋唐对外关系,15,隋朝,隋朝对突厥和吐谷浑的用兵带有防御性质。至于破林邑、征琉球侵高丽,则是炫耀武力,追求珍宝,尤其对高丽的战争,促进了它的崩溃。,16,唐朝,唐朝,以广州为中心的海外贸易颇盛,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等国商人来唐很多。,17,唐与大食欧洲,唐帝国的远征军曾深入中亚。大食兵东进,与唐争西域。天宝十年(751年),唐安西节度使高仙芝以兵三万逾葱岭征大食,兵败。高仙芝军中有许多金银匠和造纸匠为大食所俘,他们把中国的造纸术传到大食,其后又由大食传到欧洲。这对阿拉伯和欧洲的文化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影响。政治
10、制度悉仿唐制。并仿汉字,仿唐制而用年号,尤其造纸法,由唐传入大食,又转入欧洲,给欧洲文化以极大推动。中国瓷器和织工、金银匠、画匠等也传到波斯、大食等国。自然,唐也输入各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18,玄奘取经,:,贞观二年(628年),玄奘赴天竺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史上一大盛事。,19,唐与东南亚,林邑(越南中部)、真腊(高棉)、骠国(缅甸)等国亦与唐帝国发年通商关系。唐为控制交趾府州和海南诸国,于679年设安南都护府治交州,在今越南河内)。,20,唐与朝鲜,唐兵破平壤,高丽王高藏降。置安东都护府于平壤,薛仁贵为都护总兵镇守。,21,唐与日本,唐帝国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大的统一帝国
11、,影响及于四周各以至欧洲,尤其日本、朝鲜和安南各国所受影响最深。长期发展逐渐形成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的思想体系和政治、法律诸制度,也被东亚各国所接受和吸取。另外外国物产和文化,特别是西域和印度文化的输入,也在科学、文学、艺术、宗教思想等方面影响唐代及其以后的中国文化。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总趋势而论,是起巨大的积极作用的。,22,3、宋元对外关系,23,宋,北宋对外贸易也非常繁荣。陆路在西北边境对辽、夏贸易;由海路来通商的有大食、占城、 婆(爪哇)肪南洋一带的其他国家,以大食为最盛。广州并有专为外国人居住的“蕃坊”。使用罗盘针。,24,四大发明,古代炼丹术即硫、硝混用,后来又发明了可燃烧的火药
12、。直到13世纪,火药才经中亚传到欧洲。欧洲使用火药比我国晚3、4百年。,25,元,元蒙统治时期,军事活动十分频繁,在其杰出领袖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的领导下,数十年征服了中亚俄罗斯、中国、东亚、南亚,并一度蹂躏东欧,地跨欧亚,几占大半个世界。三子窝阔台灭金、侵南宋并东侵高丽。12351241年拨都(成吉思汗孙)西征,蹂躏并征服俄罗斯,后又西侵波兰、德国、匈牙利、捷克,其前锋部队曾到达威尼斯(在今意大利境),由于东欧、特别是俄、捷人民的反抗。,26,西欧才幸免破坏。与拨都西征同时,拖雷子蒙又遣旭烈兀(拖雷三子)西侵,征服里海西南地中海中部,灭报达(即巴格达)的东大食帝国,并曾进入阿拉伯半岛(1252
13、1259年)。自成吉思汗至忽必烈(拖雷次子)蒙古除灭南宋(1279年)外,还侵占辽东,征服高丽。忽必烈更遣舟东侵日本(因飓风丧师败退);西南方征服吐番、大理、缅甸(1287年);在南方征服交趾(越南北部,1257年)、占城(1282年)、更远侵爪哇(1292年),招南洋诸国入贡。(蒙古在短期内征服半个世界的原因:1)他们有一支以民族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习于游猎生活的强悍骑士队伍;并有杰出军事领袖成吉思汗为指挥;2)他们以共同分配掠物为号召,并把被征服者变为掠夺力量;3)从中国和西域学得火器和攻城术;4)当时围绕蒙古的亚洲、东欧封建国家正处分裂、衰落阶段。),27,元朝出兵日本,至元七年(1270
14、年),早就有征服日本之心的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在高丽屯田,储备攻日粮饷。至元十一年(1274年),忽必烈命令屯戍高丽的凤州经略使忻都、高丽军民总管洪茶丘率兵15,000人,大小战船900艘出征日本。后又设立征东元帅府,以忻都、洪茶丘为都、副元帅,军队增加到25,000人。十月,元军从合浦(今北韩马山)出发,直捣日本。日本天皇征集藩属兵10万余人迎战。元军攻占对马、一岐两岛,在肥前松浦郡、筑前博多湾(今福冈附近)登陆。但在日军坚决抵抗下,首战只获小胜,未能深入。不久,因台风将大部分战船毁坏,加上已兵疲箭尽,元军只得仓促撤回。因该年是日本龟山天皇文永十一年,故这场战役在日本史上被称为文永之役。,28
15、,至元十七年(1280年),不甘心放弃日本的忽必烈,征调军队(包括结集南宋新附军),成立征东行省(亦称日本行省)主持再次征伐大计。 至元十八年(1281年)正月,忽必烈命令元军兵分两路远征日本。五月,征东行省右丞忻都、洪茶丘和都元帅金方庆率蒙、汉、高丽军4万人组成东路军,乘战船900艘,仍从高丽合浦出发,在筑前去驾岛登陆。遭到日军顽强抵抗之后,东路元军退至鹰岛,转攻对马、一岐、长门等地。六月,行省右丞相阿塔海、右丞范文虎、左丞李庭、张禧等率新附军及强行征发来的江南士卒共10万人组成的江南军,乘战船3,500艘,从庆元(今宁波)、定海启航。二路大军约定六月以前会于壹岐岛及平壶岛。七月,两路大军在
16、平壶岛会合后,主力驻屯鹰岛,偏师进屯平壶岛,计划分数路进攻太宰府。但是,元军统帅之间不和,影响了军务,加上日军戒备森严,元军在鹰岛滞留达一个月之久。八月初一夜,元军遭飓风袭击,大部分船只沉没,军士溺死者无数。初五,范文虎(南宋降将)临阵脱逃,“独帆走高丽(方回桐江续集卷32孔端卿东征集序),竟把10多万元军将士遗弃在海岛上。日军上岛后,元军大部分将士背水战死;数万士卒被俘。战俘们被日军押往八角岛做奴隶。此次背水大战生还者概不足五分之一。此年为日本俊宇多天皇弘安四年,日本史志称这一战役为弘安之役。,29,两次出师失利,并未使忽必烈放弃征服日本的计划。至元二十年(1283年)年初,忽必烈下令重建攻
17、日大军,建造船只,搜集粮草,引起江南民众的强烈反抗,迫使其暂缓造船事宜。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再次下令大造战船。年底,征调江淮等地漕米百万石运往高丽合浦,下令禁军五卫、江南、高丽等处军队于第二年春天出师,秋天集结于合浦。后因部分大臣反对,尤其还要对安南用兵,忽必烈才不得不于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正月下诏罢征日本。,30,4、明代对外关系,31,郑和下西洋,明代对外关系主要内容之一为郑和下西洋。第一次下西洋主要是军事目的,即联络印度等国抄袭蒙古帖木儿的后方。后6次,则是由于第一次已了解了南洋及阿拉伯诸国的情形,欲求通西方的航路和达到通商的目的。当时欧洲人的航海技术也开始发达。1487年
18、葡萄牙人地亚士到达好望角,1492年为西班牙服务的热那亚(在意大利)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美洲),1497年葡萄牙大将达伽以沿非洲南岸到达印度洋。这些都较郑和(14051433年)晚半个世纪以上。可见明代中国经济文化还保持世界最先进地位。,郑和公园,32,郑和下西洋路线示意图,郑和下西洋路线示意图,郑和七下西洋,访问了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和东非等地区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索马里和肯尼亚,航程10万余里。,33,倭患和援朝逐倭,明代对关系的另一主要内容为沿海倭患和援朝逐倭。元世祖东侵日本失败后(12801281年),终元之世两国都严禁人民互通。但私商未断。日商船往朝中海岸,多密置兵器,见警
19、备不严便兼为海盗,曾先后焚掠宁波等地。14世纪末,日南、北朝内战中,许多溃兵败将流浪海上为盗,骚扰中国沿海。遂禁沿海居民私自出海,不久封宁波港,整饬海防。明成祖时只准日本10年进贡一次,每次贡船两艘,随员2百,不得携兵器。日人 “外出则为倭寇,从事海贼业与贸易”的两面行为。明则采开放与防范两面政策。,34,1553年汉奸汪直、陈东、徐海等勾引倭寇率船数百分路进扰浙东西、江南北。沿海数千里同时告警。自是倭寇大举侵扰中国沿海,且深入内地劫掠财物,杀掠居民。明廷依靠沿海工商业者,重组新军,进行全面反击,在戚继光、俞大猷、刘显等组织领导下,逐渐平定了东南沿海的倭寇。戚继光募集、训练金华、义乌民兵,纪律
20、严明,甚为精锐。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倭患基本扫除。,35,援朝逐倭,明神宗万历年间(15731620年)日本又大举侵朝,窥伺明帝国。在中国历史上展开了伟大的援朝逐倭战争。这是明代对外关系的另一重大事件。,36,明代外贸,明代通过对外贸易,大量输入白银,尤以墨西哥洋为著,据统计,明穆宗(15671572年)以来,每年流入墨洋数10万至1、2百万之巨,从此墨洋在中国也成为流通的货币。,37,第二节,华夷国际秩序 与朝贡体系,38,1、华夷体制的理念,39,华夷体制也叫宗藩体制,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又由于长期的中华大一统局面和先进的古代农业文明而得到强化。周王朝就有了“君权神授”及“溥天之下
21、,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理论。依照这个理论,中国古代君王建立起以宗法制度为纽带的分封制度。后虽经历春秋战国及历次分裂,但统一的封建国家时间更长,而且从西汉至清代的各朝帝王,都没有摒弃分封诸侯、屏护中央、面南为天下共主的传统观念。由于汉民族长期保持很高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于是不断增强了自我优越、惟我独尊意识,并产生了华夷观念,把周边民族或国家都视为落后的蛮夷。对待周边蛮夷国家,中国除要用强大实力使之“畏威”之外,更应以“德惠”使四夷倾心内服。礼记中庸主张对诸侯和更远方的国家采用“怀柔”政策包括“厚往而薄来”的恩惠大度方针。按照儒家学说,中国君主与其它各国君主的关系,只能是天子与诸侯的君
22、臣关系,外国来使均为朝贡者,故没有形成平等国家间的外交理念和外交礼仪。因此,古代中国统治者认为自己不需要外交,无需常设的外交机构,只是由礼部和理藩院分别办理海道和陆路往来的各国事务。清朝续文献通考说:“迄乾隆五十年,我为上国,率土皆臣,无所谓外交也,理藩而己。”到了明清时期,这种以朝贡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宗藩体制最终形成。,40,2、中国的附属国,41,清朝与朝鲜的关系,在清兴起以前,朝鲜与明朝保持着传统的亲密关系(明洪武元年朱元璋遣使至朝鲜赐玺书,从而确立起两国间的宗藩关系)。l636年,皇太极率兵新征朝鲜,攻占朝鲜京都汉城,朝鲜国王李?在国家存亡之际,迫于无奈,接受了清军的条件投降,停用明朝年
23、号,断绝与明朝的一切交往,并奉清朝为宗主。清朝定都北京以后,双方使节每年往来不断。朝鲜方面,每年除有贺冬至、贺正朔、贺圣节、纳岁币的四次固定朝贡使节外,还有多种不定期使节来华。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把侵略予头指向朝鲜。先后酿造了1882年“壬午兵变”和1884年的“甲申政变”。“虽然由于清军的迅速行动平息了这两次事变,但日本还是趁此迫使朝鲜签订了1882年的仁川条约和1885年汉城条约,扩大了日本在朝鲜的侵略权益。由于日本并不满足于这些利益。在其准备就绪之后;就发动了侵略朝鲜继而侵华的甲午战争。清军战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确认朝鲜“独立”,清朝与朝鲜的宗藩关系结束。,42,清朝与琉球
24、的关系,琉球是今天日本的冲绳。自明初以来,琉球与中国的关系就很密切。清朝建立以后,琉球使节于1646年来华,受到顺治帝的接见。从此,琉球使节与清廷往来不断。1662年,清廷派遣兵科副礼官张学礼为正使出使琉球。此后,每逢琉球新王继位,都有清朝使节前往册封与庆贺、1663年(康熙二年)和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清帝两次赐印给琉球国王,乾隆所赐之印写有“琉球国王之印”字样。直至19世纪60年代,琉球始终承认自己是清朝的藩属。1872年,日本明治天皇登极,讽示流球朝贺。琉球国王遣其子赴东京贡献方物。日本天皇下诏,以琉球为藩属,1873年又列琉球为府县。1875年5月日 本强令琉球国王停止对中国的“
25、朝贡”,并派军队驻扎琉球;为了消失中流之间“宗藩关系”的痕迹,6月又强令琉球改用日本年号。1876年,日本在琉球设立司法机构,事实上将琉球置于其统治之下。琉球国王不堪日本的侵略压迫,于1877年4月密遣紫巾官向德宏等人来华,呈递国正密信,恳求阻止日本的吞并行径。清廷派何如璋到日本进行交涉,但未取得成果。1879年3月,日本政府派兵占领琉球,3月30日正式宣布琉球为冲绳县。1879年7月3日和23日,琉球国王又密令紫巾官向德宏两次赴天津拜谒李鸿章,请求清政府问罪于日本。10月24日,琉球耳目官毛精长等人到北京总理衙门“长跪哀号,泣血吁请”,希望清政府能在“俯怜二百年效顺属藩”的份上援救琉球。虽然
26、清政府与日本再次进行交涉,但由于日本的蛮横和清政府的软弱,琉球终为日本所吞并。清朝与疏球的宗藩关系也就遂告结束。,43,清朝与安南的关系,安南是今天的越南,明建文帝时处在黎氏王朝的统治之下。16世纪初分裂为两个对立的封建集团北方郑松集团控制了黎氏王朝的朝政,南方则为阮潢集团所控制。为了对付南方的阮氏集团,郑氏集团急欲结好清廷。1660年(顺治十七年),黎朝派遣使节到清朝朝贡,清朝随即同意册封黎维棋为安南国王。原来割据于安南南方的阮氏集团到17世纪末完全吞并了南方的占城国。1702车,阮福?派遣使节来中国,请求清廷册封,遭到清政府的拒绝,于是自立为王。1803年,阮福映改安南为越南国,清政府命广
27、西按察使齐布森出使越南、册封阮福映为越南国王。19世纪4050年代法国开始武装侵略越南,1862年6月强迫越南签订了第一个西贡条约,把越南南部六省变为法国殖民地。1874年3月,法国迫使越南签订第二次西贡条约,在条约中法国“承认”越南 “独立自主”,但须由法国主持越南的外交,借以否认中国的“宗主权”和确立法国在越南的特权地位。1875年5月,法国将这个条约通知清政府,并要求中国约束黑旗军。 清政府一再强调中国对越南的“宗主”保护责任,并指出在越军队是应越王之请去“剿匪”的。1877年,越南照例遣使来中国朝贡,法国也未加阻止。1883年,法国全面侵略越南,迫使越南签订了越法顺化条约,越南承认并接
28、受法国的保护权。1884年6月,法国强迫越南签订了第二次越法顺化条约,确立了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中法战争结束后,1885年6月,中法正式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中法新约), 清政府承认了法国与越南订立的条约,放弃了对越南的宗主权。,44,清朝与苏禄,苏禄是今天菲律宾的苏禄群岛。1726年(雍正四年),苏禄国王遣使到清廷朝贡。1754年,苏禄国王上表请以苏禄国土地、丁户编入中国版籍,乾隆帝婉言谢绝。1851年,西班牙侵占和乐岛,清朝与苏禄王国的交往遂告中断。,45,清朝与缅甸、南掌,清朝前期曾多次派兵出征缅甸。1769年,清政府派大学士傅恒督师入缅,缅甸国王孟驳惧而求和。双方议和之后,缅甸派使节
29、朝贡清王朝,表示臣服中国。1790年,清廷派遣使节前往缅甸封孟云为缅甸国王。从1824年起。英国开始发动了侵略缅甸的战争。在英政府制造事端挑起侵缅战争的过程中,清政府曾经提出交涉。英国政府一面推倭说事先不知中国对缅甸的宗主权,表示不损害中国在缅甸的权利,一面又加紧侵略缅甸。英于1885年12月派兵攻占了缅甸首府曼德勒,俘虏了缅甸国王锡袍及王后,并于1886年1月1日宣布将上缅甸并入英属印度,完成了它对整个缅甸的吞半。英国吞并缅甸之后,清政府提出了抗议,中英双方进行了谈判,1886年7月,在北京签订了缅甸条款,清政 府承认了英国在缅甸的特权,英国同意缅甸每届十年“循例”向中国“呈进方物”。清政府
30、虽然达到了使英国“勿阻朝贡”的谈判要求,但实际上清朝与缅甸的宗藩关系已不复存在。南掌是今天的老挝。18世纪初,南掌发生分裂,在其北部建立了琅勃拉邦王国,清王朝仍称之为“南掌”。1927年(雍正七年),琅勃拉邦王国开始向清廷朝贡。1791年,琅勃拉邦王国遭到万象王昭南的干预,琅勃拉邦国王阿努鲁被迫逃往曼谷。不久,在清朝的帮助下,阿努鲁重新回到琅勃拉邦进行统治,直到其子曼塔图腊统治时,仍与清廷往来密切,清廷还对其颁发了敕印和诰命。1893年,琅勃拉邦沦为法国的“保护国”,清朝与南拳的宗落关系也告终结。,46,清朝与和暹罗的关系,暹罗是今天的泰国。1652年(顺治九年)暹罗派遣使节到清朝进行朝贡,开
31、始了两国的交往。1767年,缅甸军队入侵暹罗,攻破了暹罗的国都大城。大城王朝的达府太守披耶达信组织暹罗人民击退了入侵的缅军,重新统一了暹罗,被拥立为王。1768年,达信派遣使节到清朝,请求清廷封他为暹罗国王,但清政府认为他是乘机篡位,予以拒绝。然而,达信继续向清政府表示友好,清政府终于在1777年承认了达信建立的王朝,准许暹罗使节到清廷朝贡。在1823年(道光三年),清政府向暹罗国王拉玛二世赠送了“永奠海邦”的匾额。1855年,英国代表、香港总督鲍林强迫暹罗签订了英暹通商条约、(鲍林条约),此后法美德意等国也纷纷效法英国,强迫暹罗签订了类似的条约。暹罗沦为了西方殖民国家的半殖民地,与清朝的宗蕃
32、关系也渐告结束。,47,清朝与浩罕、阿富汗地区的关系,浩罕是18世纪乌兹别克人在中亚建立的封建汗国。1759年(乾隆二十四),清军在追击新疆叛匪大小和卓的过程中与浩罕汗额尔德尼直接发生关系。额尔德尼主动以外藩附属于清朝,向清廷朝贡不绝。至19世纪初,浩罕在表面上仍装模作样地向清朝表示“恭顺”,而实际上却不断向中国侵略,吞食中国领土。1876年,沙俄吞并浩罕国,置费尔干省。浩罕与清朝的宗藩关系也就不复存在。 清朝初年,阿富汗地区处于分裂状态。1759年,巴达克山东面的博罗尔都遣使向清朝朝贡。1878年,英国占领阿富汗,清朗与阿富汗的交往遂告中断。,48,尼泊尔,数千年中华帝国的最后一个宗藩。 民
33、国建立后,袁世凯曾想邀请尼泊尔加入五族共和,可惜尼泊尔当时已为英印所控制。 清王朝和尼泊尔的宗藩关系是非常现实的国际战略关系。 清前期,拉达克、哲孟雄、不丹等喜马拉雅山外诸国皆为中国藩属。后英印展开对这些国家的兼并和侵略,诸国纷纷向中国告急。但其文报中将英印称为“披楞”,昏聩闭塞的清王朝竟然不知道“披楞”就是英国,以为是一个什么远方的小国,而没有予以理会。 拉达克、哲孟雄、不丹等喜马拉雅山外诸国相继沦英,英国进一步将侵略矛头指向中国西藏和尼泊尔。此时的清王朝已对国际形势有了明确了解,制定了结好尼泊尔,维护其藩属地位以遏制英印侵略和政策。尼泊尔也惩于南麓诸国相继沦亡的殷鉴,积极维护和中国的关系。
34、 中尼的宗藩关系从国际法上大大延缓了英印侵略尼泊尔的进度,对我国西藏也是一种很现实的保护。,49,关于西藏和外蒙古的问题也需在此一谈。众所周知,清政府在西藏和外蒙古行使的是完全的主权。而当时的英俄等国则一直妄图以宗主权代替中国在上述地区的主权。英国一再否认中国在西藏的主权,认为清政府在西藏只拥有宗主权。英国这种不顾事实的说法,遭到了清政府的坚决反对,其阴谋也一直未能得逞。在外蒙古独立之前,中国在外蒙古行使的也是完全的主权。辛亥革命后。俄国策动外蒙古“独立”,迫使袁世凯的北洋政府同俄国订立中俄声明文件,使中国政府丧失了在外蒙古的领土、主权,只保留了一个宗主权的虚名严重侵害了中国的利益。因此,对于
35、主权和宗主权这一问题,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们决不能因为清朝拥有对周边国家的宗主权,而把中国拥有主权的地区也说成是宗主权。我们必须坚决反对把宗主权与主权混为一谈,坚决反对以宗主权代替主权。,50,清朝与周边国家存在的宗藩关系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种宗藩关系表面上看来是一种以小事大的不平等关系,周边国家要向清朝“称藩纳贡”;受中国的册封,并由中国踢与印玺。而实际上这种宗藩关系只是维系中国和周边各国友好关系的一种形式,并不具有统治和被统治的实质性内容。并且,作为宗主国的中国统治者,是以一种“王者不治夷狄,来者不拒,去者不追”的不治主义态度对待外国的、原则上并不干涉藩属国的内政。中国统治者为了显
36、示自己作为“天朝上国”的富有与大度,总是本着“薄来厚往”的原则,对朝贡者给予大量的赏赐,其价值远远超过朝贡者所进贡的物品,所以,各藩属国总是乐于来华朝贡。有时中国统治者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也对各国来华朝贡的时间和规模作出种种限制和规定。虽然有些国家有时不按规定而提前来华朝贡,中国政府也都给予了热情接待。再者,各国在来华朝贡的同时,也与中国进行了贸易往来。由此可见,清朝与周边国家的这种宗藩关系和近代西方国家间那种表面上平等,而实质上却是弱肉强食的国际关系有着本质的区别;和西方殖民国家的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那种控制与被控制、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掠夺与被掠夺的关系更是有着不可同日而语的天壤之
37、别。,51,3、传统华夷观对中国近代化的滞阻,52,华夷观念的产生与畸变,早在19世纪中叶西方势力叩开中国大门之前,中国一直生活在东亚次大陆的封闭环境中。在东亚文明史上,中国始终居于文明的中心位置,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华夏文化呈放射状影响着周边各族各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为此,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和一般民众皆以“天朝上国”自居,并逐步形成了一套根深蒂固的华夷观念。 “华夷”或“夷夏”观念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早在上古时代,“夏”与“夷”只是两个表示地域和民族的观念。说文解字载:“夏,中国之人也”;“夷,东方之人也”。约至春秋时期,“夷夏”概念的使用开始突破地域和民族的范围,被赋予文化的意义,主要用于区
38、别尊卑上下,文明野蛮。“华夏”代表正宗、高贵、文明,“夷”则代表偏庶、卑下、野蛮。华夏族普遍认为,其他周边民族是下等的落后的民族,所以称之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即所谓“南方蛮闽,从虫;北方狄,从犬;东方貉,从豸;西方羌,从羊,此异种也”1并以此为滥觞,在中国历史上有关“华夷之辨”“冠履之分”的论述不绝如缕。由此可见,华夷观念是基于华夏文化优越而产生的一种华尊夷卑的思想体系。,53,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华夷观念与整个儒家思想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对外指导思想。其具体原则是: 第一,在文化上,“华”文明有礼,而“夷”野蛮不知信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华夏是“天下”的文明中心,无须
39、向蛮夷学习。 第二,在政治上,中国是居于天下之中的“天朝”,按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逻辑,中国的皇帝是“天下”的共主。中国负有教化恩典蛮夷的责任,而蛮夷则有向慕中华,定期朝贡的义务。 第三、经济上,中国天子“富有四海”。“天朝物产丰富,从不假外夷以通有无”,而外夷无中国则难以活命。中国与外夷通商,不是互通有无的交换,而是天朝抚恤外夷的一种手段。 在漫长的封建农业时代,华夏文化与周边少数民族文化相比处于绝对优越地位,因而中国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以华夷观念及其具体原则来处理与周边各族各国的关系,尚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但地理大发现后,当葡萄牙等西方商人在16世纪上半叶来到中国时,华
40、夷观念非但没有相应转变,而且还发生了畸变,变成了一种完全非理性的东西。具体表现是:明清两朝的朝野人士都认为,这些初次踏上天朝土地的“金发碧眼”的西洋人与以往的蛮夷没有什么区别,并把传统的对付草原民族的观念和原则完全用于新的“海上来客”身上。,54,这种畸变主要来自两股力量的推动: 一方面,明清两朝是中国历代封建政权中最讲究华夷之辨的王朝。这是因为,明政权是驱逐“元虏”,恢复“中华”的产物。而清朝以“东夷”入主中原,“名不正,言不顺”,在对内统治中非常忌讳自己的夷狄身份,所以在对外关系中便大力提倡华夷之辨,企图借此把汉族视满族为夷狄的看法转移到西洋民族身上,以提高自己的身价。这样,对华夷观念的畸
41、变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另一方面,早期西洋商人为牟取暴利,卑躬屈膝,也强化了中国人的华夷观念。16、17世纪西方势力初来时,主要是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人。它们不是工业革命势力的代表,面对明清王朝强盛的国势,尚无能力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于是,“遂一变而为衷诉恳请,使中国政府甘受束缚而不觉,以渐达其目的。1544年以后,凡来中国通商之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法兰西人、英吉利人等,惟孜孜于利,不顾国家之耻辱,为欲得贸易权,故对于中国一切惟命是听。直言之,当时之欧人,在皇帝权威下而已。1637年,英吉利贸易远征队长加比丹威里之代理者,对于广东官吏,曾执跪拜礼”2此外,荷兰、葡萄牙、西班牙之公使也都多次行
42、“三拜九叩”之礼。由于“此等使节,既经弃其国威,而中国人之傲慢心,因之益形增长。以故,中国人之视欧洲人,以为昏射利而忘义者”3,更加鄙视为夷狄。 华夷观念产生时,因为华夏文化在东方乃至在全世界都处于领先地位,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影响还不大。但在华夷观念畸变之时,正是世界发生巨变,且东西文化相激相荡之际,所以它对中国近代化的启动和推进则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华夷观念厚而无形,黑而无色,所形成的文化壁垒将中国封建的君臣吏民统统笼罩在黑屋子之中,闭目塞听,卧枕酣睡,不思进取,空作天朝上国、举世无双的美梦,最后终于酿成了落后挨打的历史悲剧。,55,华夷观念障碍了中国人对世界的理性认识,明代耶稣会士东来之
43、前,中国人的世界观极其狭隘。历代封建统治者皆以天朝上国自诩,认为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并以自我为圆心,将外部世界划为两个同心圆:一个是朝鲜、越南、尼泊尔等朝贡之国;一个是更为荒远难稽、偏处化外的夷狄。可见,中国人对世界地理认识的范围,“大约东至日本、菲律宾,西抵南欧洲和北非东岸,南到印度尼西亚,此外的地区多依稀恍惚,不甚明确,往往以海洋表现”4这种浅陋的地理知识,强化了“中国中心论”的文化世界观,形成了民族畸形的对外心态。虚幻的“中国中心论”及夜郎自大的心理,限制了中国人的视野,封闭了中国往日接纳外来文化的宽广胸怀。 16世纪中叶后,随着地理大发现和耶稣会士的东来,“五大洲”、“地圆说”等世界
44、地理知识开始输入中国。1584年,著名意大利籍耶稣会士利玛窦根据西方地图,参照来华沿途所见山川大势,绘成世界地图,名曰山海舆地图。此后,清初南怀仁的坤舆图说、坤舆外纪等书也不乏真知灼见。这些输自异域的新作,不仅给中国人带来了新的世界地理知识,而且向中国人介绍了与华夷秩序截然不同的新的世界图景。面对这一全新的世界观,保守和开明的士大夫同时作出了不同的反应。,56,以李之藻、徐光启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对此表示欢迎。李之藻在职方外纪的序言中,对西方之大由衷地赞叹,并初步了解到中国在世界中的实际地位,从而开始了由华夷世界观向近代实证世界观的转变。但更多的士大夫则从“天朝中心论”出发,对新的世界观进行了
45、激烈的抨击。明代士大夫魏浚利说:“利玛窦以其邪说惑众,所著舆地全图及光洋渺茫,直欺人以目所不能见,足之所不能至,无可按验耳,真所谓画工之画鬼魅也。”5。在民间,当利玛窦在广东肇庆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万国全图时,因将中国置于“稍偏”的位置上,遭到人们愤怒的抗议,迫使他把中国重新置于中心的位置,众怒方才平息。 由于当时传入中国的世界知识只是被少数开明知识分子所接受,而绝大多数士大夫又采取了怀疑、排斥的态度,因此,当李之藻、徐光启等一代输入西学的大师辞世后,世界知识很快就被人忘记。结果,直到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对世界知识仍处于模糊混沌的状态中,道光皇帝竟不知道英国地处何方,就是林则徐初到广州时,也认为“
46、茶叶、大黄禁不出洋,已能立制诸夷之命”。 一般说来,一个民族近代化的历史,往往是以认识世界,走向世界为先导的。而在鸦片战争前后,华夷观念严重阻碍了中国人对世界的理性认识,中国近代化的车轮自然难以启动。,57,第三节,落日的辉煌17、18世纪全球变局中的“康乾盛世”,58,元朝的中国,59,清全图,60,满清疆域图 (1300多万平方公里),61,(1)有效管辖的疆域面积曾经达1200万平方公里,为历史第一;建立了多民族和睦相处的大帝国。 (2)在150多年间保持了社会的稳定,避免了大的战乱,保证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分别创造了历史新高。,据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一书的估计,175
47、0年、1800年、1830年中国在世界制造业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分别为32.8%、33.3%、29.8%见该书第181页。耕地面积由1679年的549万多顷,增加到1840年的1150万多顷;人口由1644年的15250万增加到1840年的42401万。1840年,粮食总产量27450900万斤,人均占有粮食647斤。见方行等主编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上,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387页。,62,从17世纪40年代起到20世纪第一个10年止,精确地说是从1644年到1911年的268年间为清朝统治时期。这是中国悠久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君主制王朝。在这268年间,自康熙(16611721)经雍
48、正(17221734)至乾隆(17351796)的130多年,形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又一个辉煌盛世,史称康乾盛世。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13,对外贸易长期出超,以致英国迟迟不能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然而,正是在同一个时间,在地球的另一端,尤其是在英国,一种新的文明挑战全球的工业文明正在萌发;一场伟大的革命最终改造了整个旧世界的资产阶级革命正在进行;一个新的运动冲决中世纪封建神学桎梏束缚的思想启蒙运动正在蓬勃发展。由此以降仅100多年的历史,就彻底地改变了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中国由一个洋洋自得的天朝大国急剧地坠入落
49、后挨打的境地而一蹶不振。,63,“奇异的悲歌”,“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一种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16页),“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90页,64,盛世辉煌 全球变局,中华民族经过秦汉以来两千多年的发
50、展,至康乾盛世,其经济取得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成就。她的农业、手工业、贸易、城市发展等,都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从农业来看,不论是当时的人口数量,还是耕地面积,都远远超过了以往的历史时期。据统计,康熙24年(1685年)全国共有耕地6亿亩,到乾隆终年(1799年),全国耕地约为10.5亿亩,粮食产量则迅速增至2040亿斤。当时随马戛尔尼使团来中国的巴罗估计,中国的粮食收获率高出英国。“麦子的收获率为151,而在欧洲居首位的英国为101。”(中英通使二百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188页,赴华使团)中国农作物的总产量占世界第一位。人口从1700年前后的约1.5亿增加到1794年(乾隆59年)的约3.13亿,占全世界9亿人口的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