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8年:侯银匠 2009年:上善若水 2010年:溜索 2011年:这是你的战争 因此,今年的复习备考,小说阅读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要未雨绸缪。 考小说,必考人物!,江苏卷考情分析,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 溜索,经典回眸,(1)“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2) 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 (3) 瞟一眼,问一声: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 (4)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 :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
2、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6分)(08浙江卷),经典回眸,形象对不幸者富有同情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 作用 使文章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答“见证人”也可)贯穿全文的线索(答“贯穿文章始终”也可)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形象。,旧知重温,1、人物形象分析关注环境(自然、社会)对人物的衬托关注主要情节及其中对人物的描写关注文中对人物的评价关注主旨关注人物形象的多面性,先主后次分析 2、人物作用分析故事的线索,用人物的经历推动故事发展.主题的揭示,用人物的命运遭遇揭示小说主题. 人物具有典型意义(主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和
3、次要人物,使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情节的见证者,亲切自然,给读者真实生动之感。(人称),这是你的战争,文本阅读分析重点,环境:情节:人物:师:孟弗之 萧子蔚 生:工学院学生 蒋 姓学生 澹 台 玮,战事紧张,形势危急,征调应征(三处师生对话场景),文本阅读分析,环境:战事紧张,形势危急 情节:征调应征(三处师生对话场景) 人物: 师:孟弗之忠于职守,支持抗战,关爱学生,为人耿直萧子蔚爱惜人才,尊重他人选择 生:工学院学生积极应征,充满爱国热情志同道合,相互友爱团结 蒋 姓学生小有才华,但自私,逃避责任澹 台 玮富有才华,且爱国,信念坚定,结合人物形象探究考题,细致审题,明确答题角度: 1文中第3
4、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述(哪些)有何关联?(4分) 2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哪些) 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4分) 3孟弗之于蒋姓学生、萧子蔚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对比鲜明,请从学生形象(两个)和对话情境(场景氛围)两个方面加以分析。(6分) 4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哪些)的作用。(6分),3孟弗之与蒋姓学生、萧子蔚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对比鲜明,请从学生形象(两个)和对话情境(场景氛围)两个方面加以分析。(6分),学生形象: 本在应征之列却为了个人的创作计划不去应征的蒋姓学生与不在应征之列但放弃开拓新学科主动志愿应征的澹台玮形成了鲜明对比
5、: 一个忧己:怯懦、自私,逃避责任,灵魂丑陋 一个忧国:勇敢、无私,积极担当,品节高尚。 对话情境 : 孟弗之对蒋姓学生不去应征持反对态度,蒋姓学生却反唇相讥,对话先平和交流,后尖锐冲突; 萧子蔚对澹台玮放弃学业感到惋惜,而对他志愿应征又持支持态度,师生相互尊重,对话温馨、和谐。 对比也很鲜明。,2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4分),提示:人物的情感世界都是通过细节表达出来,在这里,学生向老师表达自己的心声,而又与老师的态度不谋而合,这当然是一种由衷的喜悦,当然表现在人物的动作中。 弗之想说几句嘉奖的话,却觉得话语都很一般,只亲切地看着那几张年轻而带几分稚气的脸
6、庞,乱蓬蓬的黑发上撒着雪花,雪水沿着鬓角流下来,便递过一块叠得方整的手帕。一个学生接过,擦了雪水,又递给另一个,还给弗之时已是一块湿布了。,参考答案: 、面对洋溢着爱国人情要做志愿者的学生,递手帕表现了孟弗之作为老师对学生的嘉许和关爱。 学生之间传递,接,表现了志同道合的同学间的默契 、师生间传递、接、还,表现了彬彬有礼的师生在民族大爱的召唤下情感的水乳交融。,【小贴士】凡是考小说的动作描写,要学会“分解动作”,然后再“组合动作”。即先把动作拆开,看看每一个动作体现的小点,然后再纵观整套动作,给出一个大点。,4、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6分),解析:解答此题,
7、要结合文章的情节,以情节为依托,寻求景物与前后文情节的相似性与相关性,从“相似性”“相关性”上去寻找景物的寓意。 深刻寓意 :(1)雪:用下雪渲染气氛,暗示社会环境:战事紧急,形势严峻。 (2)腊梅林:用傲雪的腊梅,象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 表现人物:()孟见到雪白的腊梅林烘托他路遇蒋姓学生后的沉重心情。 ()萧、玮面对雪已消了大半的腊梅林,暗示他们消解了内心的纠结,彼此间理解更深了。 ()玮走入腊梅林,人与梅相映,隐喻坚贞人格。 ,、文中第3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述有何关联?(4分) 解析:这道题,换一种说法,就是“第3节在行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结构是以内容为依托的,只有
8、先明确了内容,才能明确结构上的关系。 参考答案:通过师生问答:()补充交代上文征调动员大会的内容;表现出孟弗之对征调大学生入伍的支持对学生满腔爱国热情的赞许。 答案补充: ()与第节叙写孟弗之对志愿入伍的工学院三年级学生的支持、爱护形成映衬;与第节对蒋姓学生逃避征调行为的愤慨形成对比;与第节萧子蔚老师对征调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为下文具体描写面对征调动员不同的学生形象作铺垫: 工学院学生充满爱国热情,蒋姓学生逃避征调,大三学生澹台玮主动要求应征入伍。,答题四大注意点:,1.审题格外细心,点读 2.要有分点意识,标序 3.尽量原文作答,不抄 4.使用专业术语,熟记,小说阅读分析的核心:理解文本
9、紧扣三要素与主题的关系由浅入深探讨分析,阅读指津,当堂小练,完成审丑,19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曾大爷的形象特点。(4分),【答案】 外貌丑陋; 吃苦耐劳; 深爱自己的孙子并为之全力付出; 晚景凄凉。,“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答案组织模式: 一个总括句(人物身份)+分述性格特点型 【例题】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5分) 河的第三条岸 【答案】“母亲”是一个勤劳善良、情感深挚、忍辱负重的普通女性形象。(总说)她爱唠叨,常责备孩子;掌管着全家人的生活,热爱家庭。她对“父亲”的行为深感不满,甚至觉得羞辱,但又一直牵挂和思念着他,直到年迈,她才放弃对“父亲”的等候。(分说),提炼概括,分条陈述 【例题】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保护人 趋炎附势、热衷名利 爱慕虚荣、自高自大 伪善,自利自私,见风使舵,比较辨析: 【例1】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保护人 【例2】本文着意勾勒了乌米的形象,请从两个方面概括乌米的主要性格特征。乌米 注意:性格特征形象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