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筵席( ) 蹙眉( )谨赓( ) 罗帏( )绣衾( ) 青鸾( )胸臆( ) 揾泪( )谂知( ) 玉醅( )(2)多音字煞Error! 别Error!宿Error!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Error! (2)Error!(3)Error! (4)Error!(5)Error! (6)Error!二、词语积累明确词义(1)举案齐眉: (2)劳燕分飞: - 2 -(3)蜗角虚名: (4)蝇头微利: 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1)李明和王华是同桌,他们互帮互助,举案齐眉,成绩都有了提高。 (
2、)(2)改革是有效的,但代价却是留守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早早劳燕分飞,这对他们的成长是不利的。 ( )(3)我们做小贩的,终年辛苦,所得亦不过蝇头微利,发达可谈不上。 ( )(4)他连诺贝尔奖都看不到眼里,还会在乎这蜗角虚名? ( )辨词填空谂知稔知谂知:熟知,深知(可指人,也可指事 )。稔知:熟知(多指人)。我_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_其为人。三、名言警句1文本名句(1)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2)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3)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4)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
3、誓不归。2文外名言作者名言(1)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2)地生连理枝,水出并头莲。(3)游艺中原,脚跟无线、如蓬转。望眼连天,日近长安远。(4)声名德化九天闻,长夜家家不闭门。(5)心不存学海文林,梦不离柳影花阴,则去那窃玉偷香上用心。(6)端的是走轮飞鞚,车如流水马如龙。- 3 -一、作者简介王实甫,名德信,元大都(今北京 )人。早年曾经为官,宦途坎坷,他常在演出杂剧及歌舞的游艺场所出入,是个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当时的演员) 有密切交往的文人。晚年弃官归隐,过着吟风弄月、纵游园林的生活。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并将它们完
4、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所谓“文采派”的最杰出的代表。王实甫的杂剧今知有 14 种,现仅存西厢记 破窑记和丽春园三种。二、背景展示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它的故事题材取自唐元稹的传奇莺莺传(亦名 会真记) 。传中有莺莺的诗 明月三五夜卜:“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这也就是西厢记命名的由来。故事中的张生,有诗人元稹自己的影子。金朝时,说唱家董解元写成了西厢记诸宫调(董西厢) ,使崔、张恋爱故事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了中国文学史上,成为王实甫杂剧西厢记(王西厢)的基础。三、文体知识元杂剧元杂剧是北曲演唱的一种
5、戏曲形式。它有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等。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 汉宫秋 倩女离魂 梧桐雨等。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个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有的杂剧还有“楔子” ,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
6、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 ,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的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 、外末(老年男子)、小末( 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 ,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 “丑”俗称“小花脸” ,大都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老(老头儿) 、卜儿(老妇人)、孤( 官员)、- 4 -徕儿(小厮) 。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 、曲牌(
7、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白是“宾白” ,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独白、旁白、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1脉络梳理主要情节: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感情变化:痛恨怕念(愁苦、怨恨)(依恋、无奈 )(担心、害怕)(眷恋)2初读感知端正好 一曲所描写的环境有何作用?答: 1. 滚绣球 中哪些词极力体现出主人公难分难舍的心情?答: 2.“晓来谁染霜林醉”一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从古人炼字的角度对该句作简要分析。答: 3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
8、儿如何载得起?”是莺莺与张生临别时的关键句。此时,莺莺心中自然是“烦恼”的,可是,为什么要说成是“遍人间”的烦恼呢?答: - 5 -4如何理解莺莺这一人物形象?答: 西厢记第五本写张生高中状元,衣锦荣归,莺莺“金冠霞帔” ,有情人终成眷属。金圣叹批点本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砍去了西厢记第五本大团圆结局,崔、张分手,亦即剧本的结局,遂令西厢记由喜剧变为悲剧。针对两种结尾不同的社会意义,谈一下你的看法。答: 1课本素材点击素材 张生与崔莺莺一见钟情,叛将围困相国寺索要莺莺,张生依靠朋友的帮忙解除了危难。老夫人亲口允婚,事后却又违约悔婚。在侍女红娘的撮合下,两人冲破礼教的束缚,私下结为夫妻。老夫人无可奈何
9、,但要求张生应试得官才准许成亲。在长亭送别中,崔莺莺的忧虑、埋怨、不安都是她追求美好爱情的真实写照。运用示例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爱情是什么?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付出,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缠绵,是“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的痴情。这一声声呐喊惊醒了封建社会许多钟情儿女的心,他们要冲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的禁锢, 西厢记无疑将是他们心声的代言。2课外素材地震中的夫妻深情2013 年 5 月 1 日,土耳其东南部宾格尔省迪亚巴克尔地区发生了里氏 6.4 级地震。5 月 2 日清晨,当救援人员将一位身受重伤的孕妇从废墟中抢救出来时,这位
10、名叫珊德拉的女教师忍着伤痛指着废墟说,她的丈夫还埋在下面,而且仍然活着。然而,当救援人员费尽周折将她的丈夫从废墟中挖掘出来时,发现他已经死亡,- 6 -他身旁放置的一部电池能量即将耗尽的录音笔却仍在转动,里面不时传来他的声音,言语中充满了对妻子的鼓励和深情。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一年了,但这段绝美如诗的爱情留言故事仍在土耳其流传点评 “你的生命带给我希望,而我希望带给你幸福。 ”这是多么伟大的爱情宣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愿永远牵着你的手。在生死之际,我愿用我的生命给你遮挡一片爱的天空。绝美的爱情故事惊天地、泣鬼神。请你思考 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刚柔并济人心有坚硬之处,成就性格的刚
11、毅冷峻;人心亦有温柔之美,弥合凶悍锋芒。刚柔并济,是百炼钢与绕指柔的完美衔接,是人格的双重升华,是造就和谐自我的应有之义。正如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在诗中写道: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我想,无论猛虎是在需要勇敢的时候迎难而上,还是在蔷薇盛开的时候迷醉芬芳,都是我们造就和谐自我所需要的两种品质。于是,为了攀至人生的高峰,我们以坚硬之处示人,奋不顾身地逐鹿无边沙场,但也要为了和谐的人生,释放出温暖与柔情,找到亦刚亦柔的最佳平衡点。人心之坚硬,可以是对底线的坚守,对正义的执念,是外力无法摧折的刚劲。是李白挥毫写下“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铁血燕然,落笔成篇;是李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2、”的铮铮誓言,回荡天际;是崔莺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的反抗厉言,令人动容。他们那份骨子里的坚韧,早已使他们把刚毅不屈的追求奉为人生的信条,时时恪守,刻刻遵循。然而,坚硬并不意味着刻薄冷硬,并不意味着要始终凶狠如猛虎,任由寒光毕露的双眼,战栗世界的暖意。我们不愿再看到专制君主的暴戾恣睢,不愿再听到不古人心的日渐冷漠。只是希望坚硬之余,人心中的柔软可以裹藏尖锐的棱角,温存人性的美好。人心之柔软,可以是对凶顽的宽容,对世间的博爱,是任何时候无法被冰封的温暖。是特蕾莎修女给予流浪汉的拥抱,是南丁格尔提灯时的微笑,是夜空中最亮的星中所祈祷的“拥有一颗透明的心和会流泪的眼睛” 。因为柔软,所
13、以我们可以不甚苛求,尽享流年的温润;因为柔软,所以我们可以在坚硬的壁垒下,重新拾得爱与感性的回归。同样,所谓柔软,不是毫无原则地妥协退让,更不是甘愿为世事所欺却不加反抗。我们不愿看到心的柔软之处在现实的狂风暴雨中流血受伤,更不愿意看到柔弱的心室被刚硬的外- 7 -壳蹂躏得体无完肤。所以,只是希望柔软之余,人心中的坚硬依旧可以承担起生命之重,依旧可以在疤痕遍布之后,不改初心。心硬如钢便不可摧,刚毅冷峻,坚硬如斯,所向披靡;心软若柔则亦欣然,不失温柔,不畏凶顽,不曾软弱。亦刚亦柔,和谐人生,刚柔并济,两番精彩!思悟要点本文的开头有什么借鉴意义?提示 开门见山,提出观点。从辩证的角度对“刚”与“柔”
14、进行分析,照应题目;语言简洁有力,掷地有声。这里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提示 引用论证。引用诗句,恰到好处地写出了“刚”与“柔”的辩证关系,二者是相互统一的。这里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有什么作用?提示 举例论证。作者连举三个事例,形成排比,增强了语势,都写出了三个人物生命里的坚韧和不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提示 这里的论证是对上一段的补充,使整个议论的思路更严谨,滴水不漏,表现了作者的辩证思考能力。本文结尾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提示 句式工整,语言简练,把“刚”与“柔”统一起来,写出了刚柔并济的内涵;再次点明了题目,首尾呼应,使结构完整统一。- 8 -答案精析语言知识积累一、1(1)yn c n wi q
15、n lun ywn shn pi(2)sh /sh bi/bi xi/xi/s2(1)筵席/蜿蜒 (2)谂知/丰稔 (3)仓猝/ 憔悴/精粹 (4)遮蔽/敝帚自珍/作弊 (5)亲眷/誊写/荣誉 (6)撕裂/ 嘶鸣/厮守二、明确词义(1)东汉梁鸿与妻子孟光非常相爱,每次吃饭,孟光都把端饭的盘子举得高高的,对梁鸿表示敬重。后人用来形容夫妻相敬。(2)比喻人别离(多用于夫妻)。(3)微不足道的名声。(4)指微不足道的利益。对点小测(1) (2) (3) (4)辨词填空谂知 稔知整体感知2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崔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后两句自问自答,采用夸张手法表
16、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为全诗奠定了凄凉伤感的情感基调。课堂互动1每一句都有:迟、疾、难系、挂、迍迍、快快、早、松、减等。 2.该句中用得最生动的是“染”和“醉”二字。 “染”不仅把外在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 “醉”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景因情而“染” ,人因情而“醉” ,情景交融,意境悲凉。 3(1)莺莺深爱张生,母亲却硬要张生考个功名才同意;莺莺内心有所反抗,但在母亲面前又不能明目张胆地表现出来。而张生在表现自己对考取功名的信心时,又流露出类似狂妄的意味,更使得莺莺很不放心。因此,莺莺的内心可以
17、说愁肠百结,这样的烦恼当然如海深,比天大。再者,对在那个时代的一位千金小姐来说,张生便是她的世界、人间。她的“烦恼”- 9 -自然是“遍人间” 。(2)这是夸张手法。这种夸张其实是她内心的真实感受, “遍人间”的说法也是合理的,符合她此时的心境,也是痴心语。4首先,莺莺是一名敢于追求婚姻自主和幸福爱情生活的多情、痴情的女子。本折描写了莺莺与张生惜别的情景,她为离别悲啼愁苦,向所爱的人倾诉着内心的万种离愁、无限幽思,痛极之际,竟埋怨张生忘旧情而轻远别,这种埋怨正是一种爱极痛极的“变态”心理,是一种深情的痴语,由此表现了莺莺依依不舍的痛苦。其次,莺莺是一名重情轻利的女子。在莺莺看来,状元及第并不值
18、得羡慕,最重要的是夫妻并蒂相守,而事实上张生应试是被逼的,他们的分离乃是封建势力的压迫所致。因此,莺莺发出了对封建礼教和可恶的名利思想的怨恨和蔑视。在她心中,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不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她临别时不忘嘱咐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与老夫人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再次,莺莺是一名对自己的爱情前景有着深深忧虑的女子。在分别之际,莺莺该有多少肺腑之言要说, “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 ”的话语,以及“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的临别赠言,其实正是她内心隐忧的曲折吐露,是当时司空见惯的丈夫身荣弃妻的悲剧在莺莺心灵上留有阴影的反映,也是莺莺怕被遗弃的痛苦心理的折射。延伸探究
19、(观点一) 剧中主人公生活的时代,封建礼教坚如磐石,大团圆结局本来就缺少生活依据,而崔、张爱情走向毁灭是合乎逻辑的。状元及第,奉命完婚更是入了俗套,令人感到先前崔母的刁难竟是如此“合理” 。金批西厢记让崔、张爱情在凄凄切切中收场,揭露了封建礼教对美好爱情的摧残,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观点二) 金批西厢记的结局昭示了爱情的极点便是幻灭的终点,这不符合作者 “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美好愿望,也不符合观众希望“花好月圆”的审美心理。从历史的角度看,现代人的婚恋注重自由民主,以至“有情人终成眷属”不再是难以实现的理想,而在封建社会,男女没有恋爱的自由,没有婚姻的自主权,崔、张从一见钟情到两情相悦,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大团圆是这对痴男怨女的最好结局。这也给当时的社会提供了一个好的婚姻模式与范本。金批西厢记的改动,是不符合这一美学命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