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昵称( ) 苔藓( ) 出殡( )馋嘴( ) 咆哮( ) 瞥着 ( )矮墩墩( ) 蹑手蹑脚( ) 一筹莫展( )(2)多音字艾Error! 巷Error!抹Error!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Error! (2)Error!(3)Error! (4)Error!二、词语积累理解运用(1)转弯抹角:_(2)不速之客:_(3)凄风苦雨:_(4)一筹莫展:_(5)扶弱济困:_(6)莫名其妙:_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1)大家磕磕撞撞,转弯抹角,走了半天,才找到了要采访的那户人家。( )(2)
2、冬季凄风苦雨,却是磨砺我们勤奋苦学的好时机。( )(3)纯朴善良的人们用美酒佳肴热情款待这位不速之客,就像对待自己的兄弟一样。( )(4)似乎人类在自然科学上一遇到“起源”的问题就一筹莫展,宇宙起源、生命起源、思维起源都是人类碰到的几个最大的难题。( )- 2 -(5)扶弱济困、守望相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6)正在草地上玩耍的她莫名其妙地哭了起来。( )辨词填空(1)暗淡黯淡暗淡:形容词,昏暗不明亮,侧重于光线与色彩。黯淡:形容词,昏暗不明亮,主要指心理压抑、郁闷;也可指前途或前景渺茫,不理想。受缺气和气价上涨等因素困扰,并且 这些因素大有愈演愈烈的 势头,天然气化工的前景正 变得越
3、来越_。只见沿线多处公交站内,广告灯箱灯光四溢;而公交站牌却 _无光,乘客 须贴近站牌才能看清站点信息。(2)不以为然不以为意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有的火锅店的工作人员对安全隐患_,称使用液化气罐虽然有一定危险,但每天都会检查,所以“越危险越安全 ”。针对我的观点,他耸了耸肩膀,摇了摇头,表现出一副_的样子。三、名言警句课外名句(1)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 坚强的信念。罗曼 罗兰(2)在荆棘道路上,唯有信念和忍耐能开辟出康庄大道。松下幸之助(3)一切的和谐与平衡,健康与健美,成功与幸福,都是由乐观与希望的向上心理产
4、生与造成的。华盛顿(4)一个人抛弃了自己,便贬低了自己的存在;抛弃了生命,便完全消 灭了自己的存在。卢梭(5)信念是鸟,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际,感觉到了光明,唱出了歌。泰戈尔一、作者简介欧亨利(1862 1910),19 世纪末美国杰出的作家。他的小说以新颖的构思、诙谐的语言、悬念突变的手法反映了 20 世纪初期的美国社会现实,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他的创作独树一帜,与契诃夫和莫泊桑并列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 。代表作有小说集白菜与国王 四百万 命运之路等。其中名篇如爱的牺牲 警察与赞美诗 带家具出租的房间 麦琪的礼物
5、 最后的常春藤叶等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 3 -二、背景展示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美国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加剧,贫富差距拉大。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在饥饿线上挣扎,而一小撮亿万富翁却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欧亨利作为一个命途多舛、穷困潦倒的作家,自然流露出对上层社会的无情批判和对下层小人物的强烈同情,故而激发他拿起笔,写下了一曲小人物的悲歌,赞美了其间蕴涵的真情。三、文学常识欧 亨利式结尾欧亨利结尾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一般先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做些铺垫,埋下伏笔,但对最重要的事实却一直保守秘密;结尾时峰回路转,豁然开朗,出现
6、了一个始料不及的结局,向读者揭示整个故事的真实过程、人物性格、行为品质以及作品的全部意义,使读者在惊愕之余,拍案叫绝,不能不承认故事的合情合理,赞叹作者构思的巧妙。欧亨利式结尾的作用:读者眼看着情节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结局却来了个出其不意。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能使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也能使主题得到揭示,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意外结局是“欧亨利式结尾”的典型代表,留给读者的是带着眼泪的微笑。判断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1)最后的常春藤叶叙述了一个老画家贝尔曼为了帮助年轻画家琼珊画常春藤叶而突发肺炎死去的故事。( )
7、(2)小说刻画了三个人物形象:苏艾、琼珊、贝尔曼。从篇幅上来说,琼珊的描写占着主要部分,因而她是小说的主人公。( )(3)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琼珊的身体和心理变化,暗线是贝尔曼因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引发的遭遇。( )(4)小说明线的开端是琼珊感染肺炎病重;发展是琼珊丧失生活的信心,等待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飘落;高潮是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最终没有飘落,琼珊重拾生活的信心;结局是琼珊脱离危险。( )(5)小说暗线的开端是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发展是贝尔曼生病;高潮是贝尔曼病危被送到- 4 -医院;结局是贝尔曼去世。( )1结合全文,说说贝尔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文章是如何来刻画这个人物形象的?答:_2
8、贝尔曼老说自己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没有动手。只是偶尔涂抹一些商业画或广告画甚至替人当模特,以此维持生计。他最终画出杰作了吗?请谈谈你的看法。答:_3老贝尔曼无疑是本文最主要的人物,但苏艾同样是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形象。请分析苏艾的性格特征及在文中的作用。答:_4 “最后的常春藤叶”有什么样的含义?从由这片叶子联系的三个人身上,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答:_5本文的结尾有何特色?为什么这种结尾在情理之中?答:_争论话题 有人认为本文的主人公是贝尔曼,有人认为本文的主人公是琼珊,有人认为是贝尔曼和琼珊、苏艾共同担负了表达主题的重任。你认为呢?我的观点:_一、课本素材点击素材 当琼珊失去了生的希望时,她
9、觉得自己就是可怜的树叶,会随着狂风暴雨的洗礼而逝去。当最后一片叶子经历了那么多的风暴之后仍顽强地依附在藤枝上时,琼珊又充满了生的渴望。琼珊的故事告诉我们:生命支柱的缺失和求生意识的萌发都在于自己的一念之间,- 5 -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运用示例 希望是死对生的一种企盼, 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美国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中,生命垂危的琼珊从病房里看见窗外的一株常春藤,叶子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望着 萧萧落叶,她的身体也每况愈下。她 说:“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 ”老画家贝尔曼得知后,用彩笔将一片叶子永 远留在了墙上。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有落下来
10、。只因生命中的 这一抹绿, 琼珊奇迹般活下来了。每每看到这里,都不禁感言:有希望和坚定的信念,生命才能生生不息。二、课外素材对手互相搀扶跑向终点2016 年里约奥运会田径女子 5 000 米预赛中,美国选手达戈斯蒂诺和新西兰选手汉布林互相帮助的一幕让人感动。当 时,原本跑在前面的汉布林不慎跌倒,将紧跟在后的美国选手达戈斯蒂诺绊倒,达戈斯蒂诺起身后,并没有急着跑走,而是转身将 汉布林扶起,两人互相鼓励着完成了比赛。最终两人以倒数一、二名的成绩回到终点, 汉布林是 16 分 43 秒 61,达戈斯蒂诺则是 17 分 10 秒 02,不 过奥委会仍然宣布 让两人晋级决 赛。“我非常感谢达戈斯蒂诺帮我
11、, 这个女孩实践了奥运精神。 ”汉布林说, “每个人都想拿到奖牌,但有比那更重要的东西,我们已经成为好友,当 20 年后有人问我里约奥运发生了什么事,我会告诉他们有关达戈斯蒂诺的故事。 ”选材感言 在分秒必争的比赛中停下来,向素不相 识的受伤者伸出援手,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彰显了人间友爱的可贵。 “每个人都想拿到奖牌,但有比那更重要的东西” ,这东西就是互相帮助与友爱。请你思考 你认为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答:_核 心 亮 点 :拟 题 、点 题 三 作文命题:(2014福建)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有些人一提到空谷就想起悬崖峭壁,而另一些人想到的却是 栈道桥梁。上面的材料,引发
12、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要求:必须符合文体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得抄袭,不得套作。先读佳作怀抱希望,找到走出困境的栈道(1)(2)面对空谷,有人想到的是栈 道和桥梁。我很 赞赏这种人,因为与其悲观绝望,不如怀抱- 6 -希望。想方设法找到走出困境的 栈道,也 许就可能在“山重水复疑无路 ”的情况下,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天地。面对残疾,尼克胡哲怀抱希望,以顽强的意志找到走出困境的栈道。他是闻名世界的演讲家,却有着难以想象的不幸命运:一出生就缺少四肢,不可以跳舞、走路、跑,甚至仅仅靠双脚站立都不可以。但
13、他怀抱希望,经历了超越自我的艰难成 长,如今,他不 仅生活能够自理, 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他现 在已成为国际公益组织“Life Without Limbs(没有四肢的生命)”首席执行官。他给世界带去的,是希望的气息。尼克胡哲用行动告诉我们 :“人生最可悲的并非失去四肢,而是没有生存希望及目标!”是的,就算身心健全的人,有时候也会面对“悬崖峭壁” ,我 们要做的,不是怨天尤人,而是要像尼克 胡哲一样, 怀抱希望,用 顽强改变命运,找到走出困境的 栈道, 创造出生命的精彩。(3)面对不幸,朴槿惠怀抱希望,用毅力找到走出困境的 栈道。她也许是世界上最悲催的总统女儿前总统朴正熙夫妇先后遇刺、众叛亲
14、离,带给少女 时 代的朴槿惠噩梦般的回忆。但她在困境面前却怀抱希望,以 坚定冷静的性格,在沉寂 20 余年后,踏着父 亲的足迹,重新走向青瓦台,成为韩国历史上第 18 位总统,第一位女总统。朴槿惠有句名言:“我没有父母,没有丈夫,没有子女,国家是我唯一希望服务的对象。”没有父母,没有丈夫,没有子女,是多么不幸啊!然而朴槿惠却把这种苦难埋在心底,以顽强的忍耐力,找到走出困境的 栈道,重返曾给她留下悲伤记忆 的 韩国政坛,致力于带领韩国走出后危机时代,力争成为亚洲的一面旗 帜。 (3)面对贫穷,大学生张晓岩怀 抱希望,用自立自 强找到走出困境的 栈道。面对生活的磨砺,她没有低头,而是怀抱希望用自己
15、的双手擎起一片晴空。为 了赚 取生活费、学费,她利用课余时间做各种兼职:在学校附近的小餐馆刷洗碗筷;在烈日当头的喧嚣街道上,忙碌地发放传单;在熙来攘往的超市,满脸堆笑地做着促 销她当之无愧地被誉 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高尔基说:“不要慨叹生活的痛苦,慨 叹的是弱者!”当生活不如意的 时候,不要怨天尤人,更不要悲观绝望,而 应该像张晓岩那样,怀抱希望,用自立自 强找到走出困境的栈道,让人生之路越走越宽广。(3)巴尔扎克曾说:“磨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 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 财富!”海伦凯勒双目失明,却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最终找到走出困境的 栈 道,成为命运的主人;邰丽华双耳失聪,却从未放
16、弃对生活的追求,最终找到走出困境的栈 道,舞出了人生的奇迹;孟佩杰身 处困境,却从未放弃对未来的希望,最终找到走出困境的栈道,感动了中国(4)面对空谷,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怀抱希望,找到走出困境的栈道。请相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思悟亮点- 7 -1拟题精准(1)作者拟题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重点词是什么?提示 比喻手法。 “希望” “栈 道” 。(2)本文题目有何妙处?提示 a观点明确,主题突出。 “怀抱希望”是找到栈道的必要条件。b.语言铿锵有力,节奏强烈。c.富有文采,生动形象。把 “栈道”比喻成走出困境的方法和途径,简单明了。2点题巧妙(3)作者在第段是如何点题的?它们有何
17、共同点?提示 第段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点题。第 段立足于 “用顽强改变命运” ,第 段立足于“用毅力找到走出困境的栈道” ,第 段立足于“用自立自 强找到走出困境的栈道” 。它们的共同点是:a.单独成段,一个例子一段议论;b.长短相当,富有结构上的整齐之美;c.都以人物名言开头,既增加说理的力度,又增强文章的文采。(4)第段的点题技巧是什么?这样点题有什么好处?提示 事例排比式点题法。好处:使文章更加充实,更有说 服力。大量排比例子的运用, 扩充了文章的内涵;中外结合、古今结合,拓展了事例的涉及方面。- 8 -答案精析语言知识积累一、1(1)n xin bn chn xio pi dn ni ch
18、u(2)i/y hn/xin m/m/m2(1)缅怀/腼腆/沉湎 (2) 账款/ 帐篷/为虎作伥(3)孜孜不倦/缱绻/蜷缩 (4) 编辑/ 作揖/缉拿 二、理解运用(1)形容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2)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速,邀请。(3)形容天气恶劣;比喻悲惨凄凉的境遇。也说“凄风冷雨” 。(4)一点儿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儿办法也想不出。(5)扶助弱小的人,救济困苦的人。(6)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对点小测 (1) 对象一般是说话 (2) “凄风苦雨”和后面“勤奋苦学的好时机”相矛盾 (3) (4) (5) (6)辨词填空(1)黯淡 暗淡 (2) 不以为
19、意 不以为然整体感知(1) (2) (3) (4) (5)解析 (2)判断小说的主人公主要看人物在小说情节、结构、矛盾冲突中是否占中心地位,是否通过他来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而不是以着墨的多少判断。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应是贝尔曼。课堂互动1(1)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一样的爱心;穷困潦倒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生命代价的老画家。(2)刻画方法: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a.外貌描写: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b.语言描写:当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他“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 ,写出了他的善良和同情心。c.侧面描写:通过苏艾的
20、转述,道出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崇高爱心、自我牺牲精神由此得到了充分展现。欲扬先抑:初见贝尔曼,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他“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 。这都是“抑” ,贝尔曼并没有留给我们太好的印象。为鼓舞琼珊活下去,贝尔曼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 9 -去世,这是“扬” 。让人瞬间感受到贝尔曼形象的高大。2(1)贝尔曼最终画出了杰作。这杰作就是他所画的那片叶子。(2) 这片叶子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艺术作品,而是他用生命换来的给予琼珊生的希望的画。这幅画代表着一颗金子般的
21、心,代表着无私的奉献,代表着人与人之间超乎寻常的友谊,闪烁着人性美的光辉。它的价值是任何艺术作品都不能相比的。3(1)形象:一位善良的、具有同情心和爱心的姑娘。不仅在生活上给生病的琼珊以无微不至的照顾,还给她精神上的鼓励。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为贝尔曼因画常春藤叶染病去世而悲伤,言语中充满对他的敬意。(2)作用:是贯串全文的线索;琼珊与贝尔曼之间由她牵连,推动情节发展; 小说通过苏艾和贝尔曼两个人物一起向读者传递着本文的主题。 4含义:(1)对琼珊而言,这最后一片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关系到她的生死。如果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
22、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2)对贝尔曼而言它是“绝笔” ,表层义是冒雨画上去的叶子,是艺术生涯最后的作品;隐喻义是维系生命的“最后”一片叶子,是人生最精彩的杰作。这片叶子给予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寄托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启示:从琼珊身上我们看到信念的力量;从苏艾身上我们感受到友谊;从贝尔曼身上我们看到爱与奉献。5结尾是“欧亨利式”的结尾。琼珊病得危在旦夕,把生的希望寄托在常春藤的叶子上;而叶子很快就要落完了,琼珊的生命自然就要终结;但偏偏有一片不落的叶子让她重新燃起生的希望。故事到此顺理成章,但又起一波,这片叶子是贝尔曼所画,是用生命画的。这样的结尾出
23、乎意料,令人欣慰的是琼珊的康复,而我们又不得不被贝尔曼的牺牲精神感动得落泪。这样结尾可以使小说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这种结尾在“情理之中”:第一,小说的结尾符合生活逻辑。 琼珊是画家,为什么没有识破最后一片叶子是假的?原因:距离太远,而且只能卧床观看;病情严重,高烧导致神志不清。贝尔曼突然去世可能吗?病情发展的必然结果。前文伏笔“年纪六十开外” “充血的眼睛老是迎风流泪” “他上了年纪,身体虚弱” 。第二,小说的结尾符合贝尔曼的性格。这样的结尾符合贝尔曼性格发展的趋势,他善良、有爱心,这在前文有伏笔, “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 “总有一天,我要画一
24、幅杰作,那么我们都可以离开这里啦” 。第三,小说的结尾揭示叶子是假的,在前文有多处伏笔暗示。其他的叶子都落了,只有这片叶子经历狂风暴雨后依然傲然挺立(按文意总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的“贴”字;“那片常春藤叶仍在墙上” 。 “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问题争鸣- 10 -(观点一) 本文的主人公是琼珊。小说中作者写得较细、着墨较多的是琼珊。小说先由琼珊生活的环境说起,进而交代琼珊患病和病中的表现,并且详写了琼珊注视窗外藤叶并数藤叶的过程,最终琼珊确实将藤叶的去留作为自己生命去留的标志。这最后一片叶子贯穿小说的始终,琼珊也始终活跃在小说的情节当中,因而琼珊是主人
25、公。(观点二) 本文的主人公是贝尔曼。分析谁是小说主人公的时候,不应单纯地看作者着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发展,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这篇小说要体现的是穷苦朋友间相互救助的主题,而它主要是在贝尔曼身上体现的,因而主人公应是贝尔曼。(观点三) 主人公是琼珊、苏艾和贝尔曼三人。这三人都是社会中的普通平民、小人物,但他们相互扶持、相互帮助,患难中更见真情。作者写他们的故事,歌颂了穷人之间的友爱和苍凉人生中那种崇高的人格舍己救人;同时也告诉我们,在生与死、抗争与屈服之间,我们需要自己树立信心,做出努力,才能得胜;坚定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