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 1 页 共 4 页 司马迁专题之屈原列传导学案第四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志、属、夺、致、从容等;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 “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2了解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不同于一般史传文的写法,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3、了解屈原的政治遭遇,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端方正直,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教学步骤:一、重点研读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的段节;重点研读与渔父对话的段节;三处议论的小结。重点研读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两段。关于文意、难句的疏通:“屈原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
2、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让学生明确:“虽放流”,意为“即使流放在外”。有人解释“放流”为“放浪”,从文字学角度看,尚欠根据。从这句看,屈原一生曾流放两次,第一次是怀王入秦或顷襄王即位时,这一次是流放在汉北,后文“顷襄王怒而迁之”,是再一次把他流放到更荒僻的沅湘一带。按:此处叙事脉络不够清晰,前人曾指出这是由于有“错简”(竹简散了,整理时发生错误)形成,不必深究。“不忘欲反”,指屈原不忘要返回朝廷,“反”,通“返”。“冀幸”,“冀”是希望,“幸”也有希望意,指存有万一的希望。“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让学生明确:“存君”的“存”,意为关怀;“反复
3、”连用,意为挽转过来,“反复之”即挽转楚国的局面。下面的“然终不可反”的“反”,仍通“返”,指屈原终于不能返回朝廷。“一篇之中三致志焉”是句很重要的话,说明这段所论屈原的心迹,仍同评介离骚一样,是从屈原作品中概括出来的。第 2 页 共 4 页 “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让学生明确:“圣君治国”,应看作联合短语,即圣明的君主,治平的国家。“累世”,犹言“多少世代以来”。“而不见者”的“者”,表提顿的助词,引出下两句的解说。关于两段和行文思路:-让学生明确:这两段议论,从全文的脉络来看,它是紧承怀王三受秦骗,客死于秦的记叙,远接评介离骚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4、二语,并把议论推进一层,指明“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的原因,就在“其所谓忠者不忠,贤者不贤”。这个见解非常深刻,它融合了作者个人的体验在内,寄托着作者个人特有的政治幽愤,特别值得注意。从这两段本身的脉络来看,它是从两个角度来写的。先从为臣(屈原)的角度写,方法是寓议于叙,突出屈原的“忠”与“贤”,阐明他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后从为君(怀王)的角度写,方法是纯用议论,突出其结果是“兵挫地削,身客死于秦”,阐明人君“不知人之祸”。两相结合,在文笔上就显出往复回环的特点。板书:二、研读与渔父对话一段。教师提示:这段是化用楚辞中的渔父写成,跟原作只是字句稍有不同。原作是一篇辞赋,是一种介乎诗与散文之间的文
5、体。它的作者历来有争论,有的认为是屈原本人所作,有的认为是楚人思念屈原所作。但不管作者是谁,创作的目的都是设为问答来形象化地揭示屈原的内心世界,虽是议论,却跟一般的议论不同。作品中的渔父是一个避世隐者,不是一般的渔父。因此研读这一段要紧紧扣住两个问题:(1)两次对话揭示了屈原临死前怎样的内心世界?(2)屈原的两次回答都是议论,这些议论是怎样形象化了的?三、对三处议论进行小结。(讨论)提示:请大家回顾三处议论,回答下面的一组问题:(1)三处议论,彼此间的关系怎样?是否带有回环往复的特点?(2)三处议论,分别用了怎样的议论方法?(3)三处议论,在笔调上有何共同特点?点拔性小结:第一处带有总纲性质,
6、后两处带有分论性质,后两处与第一处有回环往复的关系,这种回环往复,前人又叫“回挽法”。议论的方法,第一处第 3 页 共 4 页 是述评法,第二处是寓议于叙和抒感相结合;第三处也是寓议于叙,但用的是引譬说理的方法。三处议论,运笔虽不相同,但都带有咏叹的笔调。回环往复的回挽法,加上议论方法的丰富多采的充满感情的咏叹笔调,就使全文具有离骚的文情笔意,离骚的文情笔意正具有如上特色。四、课堂练习通假字人穷则反本 (“反”通“返”)治国累世而不见者 (“见”通“现”)词类活用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上、下、中”都是名词作状语,表示时间。)其后楚日以削 (“日”是名词作状语,表时间:一天天地。)使
7、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短”,形容词用作动词:指出别人的错误,诋毁)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名词意动,“以为祖先”即“效法”。)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内”、“外”,名词作状语:“在内”、“在外”)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泥”名词作动词,“出于淤泥”)明道德之广崇 (“明”形容词作动词,阐明)正道直行 (“正”“直”,形容词使动,“使正”、“使直”)一词多义【属】屈平属草稿未定 (写)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一个接一个)【伐】平伐其功 (夸耀)大兴师伐秦 (讨伐、攻打)【微】第 4 页 共 4 页 其文约,其辞微 (含蓄)微斯人,吾谁与归 (没有)文言句式(1)被动句方正之不容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平既绌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2)判断句天者,人之始也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古今异义人穷则反本 (“穷”:古义,处境困难;今义,贫穷)大兴师伐秦 (“师”:古义,军队;今义,老师)颜色憔悴 (“颜色”:古义,脸色;今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