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物学科50年 郑 有 良,1906:四川通省农业学堂 1927:1935:两次并入四川大学 1956:由四川大学迁往原西康省(1955年撤销)省会雅安独立建院(四川农学院) 1985: 1998:首批入选国家“211工程”大学,1957反右期间: 被打成“反革命分子”7人,留美兽医学专家夏定友教授、留美植病专家杨志农教授等逮捕法办 被打成“右派分子”85人,参加“反动组织”305人;受到各种迫害的总计397人 最初被定性为“反革命暴乱” 最后被定案为“反革命闹事案”,“文革”期间: 学校被立案审查关进“牛棚”83人,其中厅级干部6人,教授、副教授15人;被抄家的28户、43人;被迫害致死和武
2、斗致死达21人,其中留美土肥学家彭家元教授、党委副书记叶萍先后被迫害致死 已故首任院长、留日水稻科学家杨开渠教授被诬陷为“叛徒”,墓碑被毁;继任院长、留美玉米遗传育种学家杨允奎教授被诬陷为“美蒋特务”,关进“牛棚”,任意批斗 1971年9月,学校拟定被撤销,只是未宣布,杨允奎(1902-1970) 一级教授 ,农科院院长,农业厅厅长,杨开渠(1092-1962)一级教授,农学会第一副会长,1959 开始招收研究生 1978 恢复招收研究生 1986 作物遗传育种博士学位授权点 1991 博士后流动站 1998 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2000 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2002 作
3、物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学科,一、主要成就,1. 人才培养,博士后人员 出站博士后 11人在站博士后 5人博士研究生毕业博士生 172人在校博士生 90人硕士研究生毕业硕士生 676人在校硕士生 338人,1. 人才培养,一、主要成就,1. 人才培养,一、主要成就,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荣廷昭 周开达 任正隆 郑有良 刘应高,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4 篇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3 篇,1. 人才培养,一、主要成就, 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2 项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2 项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 项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3 项 国家科
4、技进步奖三等奖 1 项,2. 科学研究标志性成果,一、主要成就,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培育雄性不育系 及冈、D型杂交稻 周开达、李实賁、黎汉云、李仁端、孙晓辉,小麦高产、抗锈的优良种质资源“繁六”及姊妹系 颜 济、张显志、王世光、杨俊良、孙福珍、邹应龙,玉米高配合力、高产、高抗多种病害新自交系48-2和S37(苏37) 荣廷昭、刘礼超、倪昔玉、雷本鸣、黄玉碧、潘光堂,西南杂交玉米育种第四轮骨干自交系18-599和08-641 荣廷昭、潘光堂、黄玉碧、曹墨菊、高世斌、兰 海,小麦族种质资源研究 颜 济、杨俊良、郑有良、周永红、刘登才,大穗型高配合力水稻优良不育系冈46A的选育和应用推广 黎汉云、刘代
5、银、周开达、龙斌、李仁端、黄世超 李仕贵、杨 林、朱建清、马 均,高配合力优良杂交水稻恢复系蜀恢162选育与应用 汪旭东、周开达、吴先军、李 平、李仕贵、高克铭 马玉清、马 均、龙 斌、陈永昌,骨干亲本蜀恢527及重穗型杂交稻的选育与应用 李仕贵、马 均、李 平、黎汉云、周开达、高克铭 王玉平、陶诗顺、吴先军、周明镜,杂交中稻培育再生稻的研究与应用获奖人: 孙晓辉 教 授等, 19991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育成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油菜等新品种 200余 个,其中国家审定品种 30 余个 研制集成一批作物高产高效新技术新模式,其中列为农业部主推技术 2 套,四川省主推技术 5 套,3. 社
6、会服务,一、主要成就,上世纪80年代创建了新品种推广“协作组”新形式,实现了育繁推紧密结合;继后不断完善、创新校地、校企合作机制,形成了高效互惠的“农科教、产学研”模式 集成创新的新品种及其作物配套高产高效新技术新模式,在四川、西南及南方省市(区),乃至东南亚地区大面积推广,产生社会经济效益近400亿元,3. 社会服务,一、主要成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2001年10月在视察我校时,对于学校获奖科技成果70%得以推广转化,给予了充分肯定。,在编在岗教学科研人员 186人 教授/研究员 53人 教授一级岗 2人 教授二级岗 18人 教授三级岗 20人 教授四级岗 23人 具有博士学位 12
7、8人 非编聘任科研助理人员 38人,一、主要成就,4. 学科队伍,江泽民同志1991年4月和2002年5月两次亲临学校视察,对学校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江总书记1991年视察小麦所,江总书记2002年视察玉米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先后分别于2002年1月和2007年10月两次专门对我校工作进行批示,“川农大精神”应该总结、宣传和发扬 温家宝2002年1月3日,1. 建立专业研究机构,确保有一支稳定的研究队伍 一院三所(农学院,水稻所、小麦所,玉米所) 小麦研究所,1983年,成都都江堰 水稻研究所,1990年,成都温江 玉米研究所,1996年,四川雅安,二、主要体会,小麦所历任所
8、长,玉米研究所,水稻研究所,2. 学科研究方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重点放在三大粮食作物新品种选育理论与技术,以及高产高效配套技术研究的研究,研究方向明确稳定 始终坚持加强基础,着力应用,强化创新,重在转化的基本思路 研发成果的推广,立足四川,服务西南,面向南方,辐射东南亚,二、主要体会,3. 开展广泛合作,拓展研究广度深度国际合作国内合作地方合作企业合作,二、主要体会,4. 强化学科团队建设,保证学科持续发展 学科带头人是团队建设的核心 协作精神是团队建设的灵魂 梯队建设是团队建设的保证,二、主要体会,1. 进行校区布局战略调整,进一步整合学科资源,三、
9、主要举措,生理与代谢实验室 (十楼) 品质遗传与分析实验室 (九楼) 种质资源与材料创新室 (八楼) 细胞遗传学实验室 (七楼) 基因工程与安全评价室(五、六楼)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三、四楼) 教师和管理人员办公室(二楼) 公共平台实验室 (一楼),农学院和玉米所整体从雅安搬迁至成都校区,小麦所整体从都江堰迁往成都校区,与已经位于成都校区的水稻所实质整合,作物学科主体集中在1.6万平米的科研大楼。,三、主要举措,2. 利用成都校区的区位优势,加快学术队伍建设 学生为本,学术为天 稳定现有人才,培养潜力人才,引进优秀人才 靠感情留人,靠待遇留人,靠事业留人,三、主要举措,一、高端人才: 1.
10、招聘对像:不超过50岁,博士学位,5年以上留学经历;学术业绩突出,达到国家“千人计划”或四川省“百人计划”人选条件,或相当于学校“211工程”双支计划第二层次或第三层次人选水平。2. 引进待遇:认定为教授,聘为博士生导师;提供一套150平米左右公寓住房和40-60万元安家费,对于外籍人员,参照国外收入双方协商确定工作年薪;国内受聘者年薪20-25万元的;配套不低于500万元的科研经费;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视需要可为其专门建立研究机构,搭建不少于10名专职科研人员的工作团队,四川农业大学诚聘海内外英才,二、拔尖人才: 1. 招聘对像:不超过40岁,博士学位,有3年以上留学经历;取得重要科研成果,
11、达到学校“211工程”双支计划第四层次人选水平,具有冲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者优先录用。2. 引进待遇:认定为教授,符合条件的可聘为博士生导师;提供一套130平米左右公寓住房和20-30万元安家费,年薪10-15万元;视学科特点提供100-300万元的科研经费;提供必备的工作条件,配备2-3名助手;聘期内达到高端人才条件者,则享受其相应待遇。,四川农业大学诚聘海内外英才,三、优秀人才: 1. 招聘对像:不超过35岁,博士学位,至少有1年留学经历;学术业绩达到学校“211工程”双支计划第五层次或第六层次人选水平。2. 引进待遇:认定为副教授,到校1年后可申报教授;提供一套100平米
12、左右公寓住房和5-15万元安家费,20-50万元科研启动费;聘期内达到拔尖人才条件者,则享受其相应待遇。,四川农业大学诚聘海内外英才,3. 扩大科研基地规模,保证学科科研试验条件 科研基地的规模与质量是制约本学科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素之一 现在四川、海南、云南有各类育种基地 1 000 余亩 拟定成都崇州(距成都校区车程25分钟)新建研发基地 2 000 余亩,本学科新增 1 000 余亩,三、主要举措,4. 继续加大学科建设经费投入,满足学科发展需要 除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经费外 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专项 去年和今年获专项经费2500万元 中央财政对地方高校生均经费的补助 去年和今年获专项经费1.04亿元 作物学科已经并必将得到更大的经费支持,三、主要举措,四川农业大学作物科学的发展,得到了许多兄弟单位和同行专家的支持、关心和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我们十分清醒意识到,我校作物科学与兄弟单位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我们自己不懈努力拼搏,更需要继续得到你们一如既往的关心、帮助和支持!,谢谢!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