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2018年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3.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课件鲁教版必修120181020212.ppt--点击预览
- 2018年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3.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鲁教版必修120181020211.ppt--点击预览
- 2018年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课件鲁教版必修120181020210.ppt
- 2018年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单元活动学会应用地形图课件鲁教版必修12018102029.ppt--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第一节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思考 】• 地理环境为什么存在地域上的差异?• 什么是自然带?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带热带季雨林带热带季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热带荒漠带温带落叶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寒带苔原带极地冰原带气候类型 自然带热带季雨林带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 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热量条件)低、高纬度地区最明显沿经线(南北)方向线更替自然带与纬线平行2、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 (水分条件)中纬度地区最明显沿纬线(东西)方向更替自然带与经线平行概念 各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成垂直变化成因 水热及其组合状况随高度的增加而变化分布 海拔较高的山体,高度(米)垂直地带性常绿阔叶林带高山针叶阔叶混交林带高山针叶林带高山灌木林带高山草甸林带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珠穆朗玛峰(南坡)250039004500480055008848分层 与山体所处纬度、及相对高度有关( 1) 积 雪冰川 带 下限(即雪 线 )纬 度高 则 雪 线 ;迎 风 坡 背 风 坡;阴坡 阳坡。雪线 是永久冰雪带的下界,受气温、降水的共同影响,气温高的山地雪线也高,而降水多的山地雪线要低。迎风坡南坡是阳坡热量多于阴坡自然带南坡多余于北坡即阳坡多于阴坡北半球( 2)同一座山, 、 自然 带 要比阴坡、背 风 坡自然 带 复 杂( 3)山麓的自然 带 与所在 纬度的 一致。( 4) 纬度越 ,山体越 ,山地垂直自然带越丰富 。 冰川带寒带荒漠带高山草甸带落叶阔叶林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疏林草原带热带雨林带【 探究思考】垂直地域分异与哪种地域分异 规律相似?垂直地域分异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的关系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活动:赏析下列古诗词,从地理的角度分析其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而为枳。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垂直地域分异水平地域分异沙漠中的绿洲非地带性地域分异1、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及气候成因(北半球)温带海洋性气候0°10°20°30°40°60°70°90°10°25°35°50°0°70°90°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亚热带 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地中海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极地气候赤道低压带东北信风带副热带高压带盛行西风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东风带极地高压带分异规律 规律表现 成因 主要分布区 典型例子 简单图式水平地域分异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线;东西;南北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海岸线;由沿海;内陆垂直地域分异等高线;垂直太阳辐射随纬度发生变化,导致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的结果海陆水分交换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弱水分条件、热量状况及其组合的垂直变化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比较明显中纬度最明显中、低纬度的高山地区非洲大陆自然带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由沿海向内陆依次出现森林 -草原 -荒漠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阿尔卑斯山等 第二 讲 地理 环 境的整体性圈 层 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 剖析桂林 “山水 ”的成因 一、地理 环 境要素 间 的相互作用1. 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自然地理 环 境各 组 成要素相互 联 系、相互作用,并不断地 进 行和 ,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推 动 了地理 环 境的发 展 变 化。其 环 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图 如下:物质运动 能量交换2.整体性的表现二、地球圈 层间 的能量交 换1. 作用 : 是 维 持地表系 统 正常运行的 动 力,是 联 系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 桥 梁和 纽带 。2. 主要体现(1)海洋与大气之 间 :海洋 输 送 能 给 大气;大气将 能 传输给海洋。(2)大气圈与水圈之 间 :存在 能的 传输 与交 换 。能量热 动势三、地球圈 层间 的物 质 运 动1. 作用发 展演化的原因, 相互 联 系的 纽带 。2. 实例(1)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2)地理 环 境中的 、 等物 质 运 动 。地理环境 圈层间水循环 碳循环四、桂林 “山水 ”的成因1. 认识喀斯特地貌(1)喀斯特作用的本 质 :含有 的水 对 可溶性岩石的和淀 积 作用。(2)形成条件。二氧化碳溶蚀2.剖析桂林 “山水 ”的成因(1)成因:桂林 “山水 ”是这一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的产物,也是 、大气圈、 、 相互作用的结果。(2)发育条件:岩石圈 水圈 生物圈[灵犀一点 ] 桂林山水的形成是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集中体现。桂林山水是该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的产物,是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而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各圈层共同作用形成桂林山水,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温馨提示 ] 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中,生物要素最容易受人 类 活 动 干 扰 ,目前出 现 的一系列生 态环 境 问题 ,有 许 多都是由于自然 环 境中的生物要素受到破坏而造成的,如水土流失、沙 尘 暴、物种减少等;水也比 较 容易受人 类 活 动 干 扰 ,如 过 度开采地下水、修建水 库 等; 这 些 变 化都会 导 致自然地理 环 境的其他要素产 生一系列的 变 化,因此人 类 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 时 候,一定要依据自然地理 环 境整体性的特征,事先做好分析和研究工作。[高考链接 ] 在高考中 对 本考点的考 查 主要是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各地理要素 发 展 变 化的成因、后果等。[例题 ] (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 )下面为 “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 1 600m。 R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 250~ 500 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 mm。甲国在 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 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思路点拨 ]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地理环境是由哪些要素构成, “径流量减少 ”使这些要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答案 ] 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考点二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读 “黄果 树 瀑布景 观图 ”,回答 (1)~ (2)题 。(1)该图 体 现 出的地球圈 层 的个数有 ( )A. 2 B. 3 C. 4 D. 5(2)该 景 观 的形成 过 程,充分 说 明了 ( )A. 图 中各圈 层 都是 连续 而不 规则 的,且都相互 联 系B. 图 中各圈 层 之 间 存在着物 质 迁移和能量 转 化C. 图 中各圈 层 是独立 发 展 变 化的D. 图 中各圈 层 内部物 质 运 动 的能量都来自太阳 辐 射能解析: 第 (1)题 , 图 示体 现 的地球圈 层 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四大圈 层 。第 (2)题 , 图 中体 现 了各圈 层 之 间 存在物 质 迁移和能量 转 化,如水 对 岩石的侵 蚀 、搬运等。答案: (1)C (2)B地理 环 境各 组 成要素 间 的相互关系各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 例题 】 读 “我国某区域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关系示意图 ”,回答(1)~ (2)题。(1)该图反映了地理环境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整体性特征C.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D.垂直地域分异规律(2)下列有关叙述,属于 M环节 的是 ( )A.高温多雨,有机 质 分解快, 积 累少B.山区坡陡,水力 资 源丰富C.植被破坏 严 重,易形成 红 色沙漠D.水系 发 育,山、丘、盆、谷交 错 分布【 思维建模 】该组题 反映了各个地理要素相互 联 系、相互制 约 的关系,是地理环 境整体性的表 现 ; 亚热带 季 风 气候主要分布在我国 东 南低山丘陵地区,受地形和气候条件影响,有机 质 分解快, 积 累少,土壤 贫 瘠。【 答案 】 (1)B (2)A单元活动 学会应用地形图一、认识等高线地形图1.地形图(1)概念 :按照一定的 投影 方法、 比例 关系和 规 定 符号 ,把真 实 地形地貌描 绘 在平面上的一种地 图 。(2)表达方式 :通常用 等高 线 来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3)作用 :① 反映地面 实际 高度 、 起伏 状况 ,并具有一定的立体感。② 提高 空 间 想象能力 ,解决 实际问题 。一 二 三2.等高线的特征 一 二 三一 二 三二、地形图的判读 一 二 三思考讨论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 ,平原、山地、高原的等高线各有什么特征 ? 提示 :平原 :海拔在 200米以下 ,等高线稀疏 ;山地 :海拔在 500米以上 ,相对高度较大 ,等高线密集 ,河谷转折呈 “V”字形 ;高原 :海拔高 ,相对高度小 ,等高线在边缘处十分密集 ,而顶部明显稀疏。一 二 三三、地形剖面图的判读与绘制1.判 读 技巧 :判 读时应 重点注意剖面 线 的 起 点、 终 点、 经过 的 最高 点和最低点、 转 折 点等。2.作用 :直 观显 示 地 势 起伏状况和地面坡度陡 缓 。3.绘 制步 骤(1)绘 剖面 图 的 水平 基 线 。(2)确定适宜的 垂直 比例尺 ,画出 纵 坐 标 ,规 定剖面基 线 所代表的高程。(3)从剖面 线 与等高 线 所交各点向剖面 图 的水平基 线 作 垂 线 ,根据各点 对应 的高度 对 照剖面 图 的 纵 坐 标 ,标 出相 应 的点。(4)把 这 些点用平滑的曲 线连 接起来。一 二 三思考讨论 如何确定地形剖面图的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 ? 提示 :通常水平比例尺与地形图比例尺一致。确定垂直比例尺须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 ,若剖面线所穿过地区的等高线的高度差较小时 ,垂直比例尺可适当大些 ;若高度差较大时 ,垂直比例尺可适当小些。第二 ,考虑绘制图幅的范围 ,不要将图画到图幅以外区域。探究一 探究二探究一 等高 线 地形 图 的判 读 与相关 计 算 问题导 引地形图能反映地面的实际高度、起伏状况 ,并具有一定的立体感。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 (单位 :米 )示意图。探究一 探究二结 合材料探究 :(1)图中 AB线、 CD线和 F地 ,可能表示的地形分别是什么 ?提示 :AB线表示山脊 ;CD线表示山谷 ;F处是山峰处的低洼部分 ,可能是火山口。(2)E处 属于哪种地貌 类 型 ?提示 :陡崖。(3)该图 所示区域以哪种地形 为 主 ?提示 :该图所示区域大部分地区海拔在 200~500米之间 ,且等高线稀疏 ,坡度较缓 ,属于丘陵。探究一 探究二名 师 精 讲1.常见地形的等高线形态首先要弄清不同的地形地貌及同一地形地貌的不同部位在等高线图 上的特点 ,尤其是 缓 坡与陡坡、山脊与山谷、鞍部与陡崖的等高 线 特征。 (如下表 )探究一 探究二探究一 探究二探究一 探究二探究一 探究二探究一 探究二探究一 探究二探究一 探究二2.等高线地形图中的计算问题(1)两点 间 相 对 高度的 计 算方法。两点 间 的数 值 差 ,有如下三种情况 :① 如果两点都在等 值线 上 ,则两点数 值 确定 ,数 值 直接相减 ;② 如果一点在 线 上 ,一点不在 ,则 在线 上的点数 值 确定 ,不在 线 上的点数 值 不确定 ,为 一范 围 ,则 求出的数 值 差也是一范 围 ;③ 如果两点都不在 线 上 ,则 数 值 都 为 一范 围,则 求出的数据差也 为 一范 围 。若等 值线 重合 (如等高 线 的陡崖 处 ),计 算数 值 差与此方法相同 ,公式如下 :探究一 探究二① 陡崖 顶 部的 绝对 高度 (H):M≤H(M+d),M为 陡崖 处汇 集的等高 线 最大 值 ,d为图 中的等高距。② 陡崖底部的 绝对 高度 (h):(m-d)h≤m,m为 陡崖 处汇 集的等高线 最小 值 ,d为图 中的等高距。③ 陡崖的相 对 高度 (ΔH):(n-1)d≤ΔH(n+1)d,n为 陡崖 处汇 集的等高 线 条数 ,d为图 中的等高距。如 图 中陡崖 顶 部的 绝对 高度 为 400米 ≤H500米 ;陡崖底部的 绝对 高度 为 100米 h≤200米 ;陡崖的相 对 高度 为 200米 ≤ΔH400米。探究一 探究二(2)两地坡度 =两地 间 的相 对 高度 /两地 间 的水平距离。如下 图 A、 B两地的坡度可表示 为 P=h/s探究一 探究二(3)局部小范 围闭 合等高 线 :相 邻 两条等高 线 之 间 的 闭 合区域 ,其中心高度判断 规 律是 “大于大的 ,小于小的 ”。如下 图 中 A点的海拔低于 10米高于 0米 ,B点的海拔高于 20米低于 30米。探究一 探究二典例剖析【例题 1】 下 图为 某地等高 线 示意 图 。 读图 ,完成下列各 题 。 探究一 探究二(1)关于上 图 的 说 法 ,正确的是 ( )A.甲、乙两山峰相 对 高度 为 2 470米B. CD是山谷 ,EF是山脊C. H在西南坡上 ,阳光充足D. H地比 B地降水多(2)图 中 ,有一 处 陡崖适合 户 外攀岩运 动 。运 动员 从崖底攀至陡崖最高 处 ,高差可能有 ( )A.101米 B.198米 C.298米 D.601米探究一 探究二解析 :1.读图析图 :第 (1)题 ,甲、乙两山峰相对高度为 1 320-1 150=170米 ;结合等高线的弯曲方向可知 ,CD凸向低值区 ,为山脊 ,EF凸向高值区 ,为山谷 ;结合指向标判断 ,H在东南坡 ;图中显示 H处在来自海洋水汽的迎风坡 ,降水较多 ,而 B处在背风坡 ,故 H地的降水多于 B地 ;B地晴天多 ,阳光更充足。↓第 (2)题 ,图中 G处为陡崖 ,适合攀岩运动 ;该处有两条等高线重叠 ,等高距为 200米 ,则陡崖相对高度应大于 200米、小于 600米 ,故选 C项。探究一 探究二2.思路展示 :(1)仔细读图提取有效信息 :甲、乙均为山峰 ,G处为陡崖 ,CD为山脊线 ,EF为山谷线 ,根据指向标的方向 ,海洋在陆地东侧 ,风向为东南风且从海洋吹向陆地 ,H位于迎风坡 ,B位于背风坡。 (2)根据山峰的海拔 ,计算二者的相对高度。 (3)根据公式计算陡崖的相对高度。 (4)逐项分析 ,综合判断地形类型、方向、降水等信息。3.技巧归纳 :要抓住等高线的特征 ,尤其是等高线的弯曲状况 ,判断地形类型。答案 :(1)D (2)C探究一 探究二探究二 地形剖面 图 的判 读 和 绘 制 问题导 引为了对某一地形区进行研究 ,通过判读和绘制地形剖面图 ,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出地面的高低起伏状况。下图示意格尔木至拉萨的地形剖面图。探究一 探究二结 合材料探究 :(1)图中 a、 b两点表示什么含义 ?提示 :剖面图的转折点。(2)从 图 中可以看出 ,c、 d两段地形 变 化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 :高差大 (地形起伏大 )、坡度陡。探究一 探究二名 师 精 讲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步骤1.第一步 :定 线 。确定需要 绘 制的剖面方向 ,并画出剖面基 线 ,如下 图 所示的 PQ线 。探究一 探究二2.第二步 :描点。描出剖面基 线 PQ与等 值线 (等高 线 、等深 线 )的所有交点 ,如 图 所示 A点到 M点。3.第三步 :建坐 标 ,作水平 辅 助 线 。 纵 坐 标 表示高度 ,横坐 标 表示水平距离 ,根据 纵 坐 标 数 值 作出相 应 的水平 线 。垂直比例尺一般是原 图 水平比例尺的 5、 10、 15、 20倍 ,倍数越大 ,起伏越明 显 。水平比例尺与原 图 一致。在原 图 的下面 绘 水平 线 P'Q',按水平比例尺的大小定出剖面范 围为 横坐 标 ,按垂直比例尺的大小 ,绘 出 纵 坐 标。4.第四步 :作垂 线 。从剖面 线 PQ上的各控制点向横坐 标 引出垂线 ,依据原 图 中控制点的高程 ,确定剖面 图 中各点的位置 ,如 图 所示A'点至 M'点。5.第五步 :连线 。用平滑曲 线 从 P'点一直 连 到 Q'点 ,即得 PQ线 的地形剖面 图 。探究一 探究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