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的教学离学生的期待有多远 基于“学情视角”的阅读教学初探,路桥区峰江中学 陈忠文 2013年10月,我们来看看小孩子的说法:商场并不好玩,我看到的全是大人的屁股走在我的前头,卖货阿姨也没对我笑过(也可能她太高,我看不到她的脸),我看到的全是货架的柱子,没看头,最重要的是我喜欢的玩具在这儿没有,我要妈妈赶快离开这儿,带我到玩具部,我才会开心。孩子的心声你听到了吗?我们大部分的人都没听到,我们都曾是小孩,但长大后就忘了以前的经历,为什么小孩子不喜欢和大人一起逛街?,启示:我看到的世界与你的不同,不是我看到什么,没看到什么,而是我怎么看。,为什么小孩子不喜欢和大人一起逛街?,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2、学为中心,学为中心,就是要以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以学情分析为教学的依据,以任务为学习活动的基本组成单元,以促进有意义的思维为教学活动的目的,以主动而有质量的参与为有效学习的标志。浙江省教研室 张丰,背景:,教师的角度:“我要教什么?我要怎么教?” 学生的角度:“学生需要学什么?学生最好怎么学?”,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解读) 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鉴赏) 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解读和鉴赏),教学视角的转变:从教师视角到学情视角,关注学情视角的阅读教学,一、分析“学”的起点,选择和确立适合的教学内容,二、促进“学”的状态,调整和创生适合的教学内容,(一)“学”的起点概说,“学”的起
3、点指的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阶段对将要任教的班级学生“学情状况”的一种描述,包括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需要、学习基础、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差异等情况。分析起点的方式方法不同,可以放在课前进行,也可以放在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分析的意义在于把分析的结果融入到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去。,孙绍振:“微观层面的解读缺失”“忽略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二)分析“学”的起点的意义,1、从学生期待的角度解读文本,“阅读期待”来自于接受美学的期待视野理论,期待视野理论认为:阅读前读者的大脑并非呈白板状态,而是有一个预成图式,即阅读文学作品前先行具备的一种知识框架和理论结构,也即既定的先在视野。这种期待视野既包括阅读作品之前
4、的阅读期待,也包括初读作品以及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生成的阅读期待。,需要关注学生主体需要大气的视野 需要指引课堂教学 文本解读的教学价值思考2010年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二)分析“学”的起点的意义,1、从学生期待的角度解读文本,案例1:背影,我拿什么感动你?,案例2:找准科学作品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不懂的学得不够、已懂的教得太多,(二)分析“学”的起点的意义,2、根据学生阅读期待选择教学内容,案例3:喂,出来的教学内容选择与确立,寻找学生阅读期待与文本核心价值的结合点,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解决的途径:,筛选整合学生的阅读期待,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三)分析“学”的
5、起点的方法,要求:,低入:简单、根本、开放。 因材而设:教学内容的需要、学生实际(可操作性、可完成性)。 形式:多样(书面、口头;课前与课中;集体要求与个别对待),(三)分析“学”的起点的方法,1、阅读调查,内容: 读了文章,你有什么样的体会或感悟? 你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2、补写标题,内容:补副标题;另拟标题比较,“语文教学著名的提问”: 1、一个 的皇帝 2、用一个字来概括文章的故事(宁鸿彬皇帝的新装),(三)分析“学”的起点的方法,3、评点词句,形式: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句子?为什么?,内容: 写出自己对语句的理解与感悟 赏析语句的表达效果,4、分析人物,内容: 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人物?
6、 假如你是文中的某个人物,你会怎么做呢?,(三)分析“学”的起点的方法,5、改写续写,形式: 改写文言故事 续写文章后续故事 比较自己的结尾与原文有何不同?,关注学情视角的阅读教学,一、分析“学”的起点,选择和确立适合的教学内容,二、促进“学”的状态,调整和创生适合的教学内容,(一)“学”的状态概说,分析“学”的状态,指的是从语文教学实施层面来分析学情,简单讲就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实际学了什么,学得怎么样。课堂教学时学生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及与文本对话中会生成的各种期待,有共性也有差异,有优劣之分和高下之别,这些期待还会随着学习的进程不断地变化发展。我们就有必要对课堂中生成的各种动态信息进行有机
7、整合,要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生成状态、发展状态这些情境中生成的阅读期待进行判断、分析、验证,然后进行取舍、转换、归类、转换、合并,在此基础上调整和生成教学内容。,(二)促进“学”的状态的途径,1.创设开放包容的“学”的情境,峰江中学基于学情观察的教学课型探索,案例描述: 泰戈尔诗选读,(二)促进“学”的状态的途径,2.组织充分完整的“学”的活动过程,教学环节着眼“学”的活动 时间:充分 形式:丰富多样 内容:完整而有内在逻辑 “语文课堂教学,一堂课的教学环节,以2-3个为宜(即每个环节15-20分钟),教学环节,就是组织学生较充分的“学的活动”(即每个环节的大部分时间,是“学的活动”)” 王
8、荣生教学环节就是组织“学的活动”,案例描述:丑小鸭,(二)促进“学”的状态的途径,3.扩大和深化“学”的期待视野,问题:学生阅读期待不够深入,案例描述:阿长与山海经,理想的教学形态:学生自由快乐展示、交流、讨论、争辩;教师则沿着两条交叉在一起的线路行进,一条线路是关注学生的已有基础,不断确认哪些内容是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另一条线路是关注学生不断生成的阅读期待,不断确认哪些内容是必须教师启发或提供背景材料才能解决,从而促进新的教学内容生成,把学习不断地引向深入。,结语:教育的本质就是唤醒,“教育就是忘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 ”爱因斯坦,莫言在颁奖晚宴上讲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文学和科学相
9、比,的确没什么用处,但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教育也如此,所谓的分数、学历、甚至知识都不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背影的解读视角,教师的解读角度与学生的角度:,还原:“我”写作者的感受感动的心理背景,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背影的解读视角,如何还原 “我” 的感受(感动的心理背景)?,
10、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铺垫1: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铺垫2: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铺垫3: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铺垫4: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背影的解读视角,(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
11、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这个“等”改为“看”如何?“再”字可去掉么?)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这个“唉”,读出什么样的情感?),如何还原 “我” 的感受(感动的心理背景)?,案例分析:,喂出来,主题的角度: 1.小说警示世人,不从根本上处理环境问题,环境的污染终将危及人类的生存。 2.环境之所以会成为问题,源头就是社会发展的问题,更是人性的复杂与丑恶遗留的问题。 3.小说似乎还在巧妙地描述现代社会发展的困境。 写法的角度: 心灵带来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这正是虚构的张力。,歌德说:“优秀的作品
12、无论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案例分析:喂出来,学生准备: 1.展开想象,从小说结尾续写下去,一二百字左右。写完之后想想,这样续写合理吗? 2.写出你最不能理解的问题,可以超过一个。,学生结尾续写,学生的问题梳理: (1)作者为什么幻想出那么一个深不可测的洞? (2)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洞? (3)天上掉下石头后,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4)这个洞到底是什么东西? (5)前面的庙被台风卷走,与后面洞的出现有什么关系? (6)喂出来,为什么要作为文章的题目? (7)为什么扔到洞里的东西会从天上掉下来? (8)那块微不足道的石头代表什么?这个大洞代表什么,为什么它可以把所有的东西吞噬? (9)25
13、段记者为什么剪绳子? (10)第6段为什么说必须赶紧建造一座新的庙?为什么洞里没有回声? (11)文中四次提到建庙有什么用意? (12)小说想要我们领悟哪些道理?,学生的问题梳理: (一)关于“洞”的问题 有这样一个黑洞吗?那个洞怎么来的?难道是一个新的黑洞?为什么洞填不满?为何向洞里扔进去的东西又回来了呢? (二)关于题目的问题 1.为何要以“喂出来”为题,是什么意思?有没有什么样的深意? (三)关于写法的问题 1.为什么后面的内容不继续写下去? 2.任劳任怨的“洞”,它平静的背后是不是预示着什么东西呢? (四)关于主题理解的问题 1.在填洞的时候难道就没一个人阻拦吗? 2.为什么把科学家写
14、得这么无知?,教师准备:收集整理学生学习准备的内容, 进行二度备课 学生的理解梳理: 关于主题: 1.环保主题已经理解到位 “人们对大自然样如何破坏,大自然反过来一定会如何惩罚我们。”“人们想把自己对环境的破坏隐藏,这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2.表达人性的缺陷已关注,但模糊笼统。 关于写法:知道故事虚构,但不知道为何要这样虚构。,教学内容确立:,案例分析:,我的叔叔于勒,主题的角度:金钱至上观念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小人物的辛酸,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讽刺小人物的虚荣之心。 “我以为莫泊桑的这个故事其实不是一个关于金钱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故事,而是描绘底层人物的可怜的人生理想必然幻灭的故事”。(王君) 写法的角度:一是故事悬念的设置,二是故事叙述者、叙述视角的选择。(钱理群),左拉:他的作品有着无限的丰富多彩 。 歌德说:“优秀的作品无论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案例分析:,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于勒的成功,就在于写出了人性善恶的多层次。特别是在某些重大选择或者矛盾面前,人性的复杂性就显得无比充分。 本课的教学解读的关键词定位于“选择”,即以“生活重压之下的选择”为核心内容进行开放、深度的对话,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在金钱与亲情的选择面前那种困惑、无奈、残缺、遗憾,从而引发学生不同层次的深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