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辅导.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785752 上传时间:2018-11-18 格式:DOC 页数:86 大小:440.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辅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辅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辅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辅导.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辅导.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中小学生发展心理与教育本章教学要点:1、识记并理解青少年期、心理发展的涵义,心理年龄特征的基本概念,几种有代表性的个体心理发展的有关理论及基本观点。2、了解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发展的一般特性,心理发展的动力,认识影响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因素,中小学生心理 发展的过渡性特征。3、领会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 则和方法,能 够说明观察法、访谈法、实验法、问卷法和测验法的基本内容。“中小学生发展心理与教育”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毕生发展心理学中重要的一段,其研究对象是个体在青少年期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本课程的线索是以人的发展为主线,以尊重人每个阶段发展特点为原

2、则,衍化出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各学派理论、各年龄阶段发展规律、影响因素及促进措施等基本内容。本课程的学科性质属于基础心理学的范畴,关注的是学科与学理发展的需要。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概述 儿童从进入小学到读完高中,要经历三个心理发展的阶段:即童年期,6 岁至 11、12岁;少年期,11、12 至 14、5 岁;青年初期,15、6 岁至 18、9 岁。心理学把上述三个阶段称为青少年期,指的是个体从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一、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一)心理发展的涵义发展心理学理论认为,发展是一种变化,是一种连续而稳定的变化。心理发展是指个体或种系从产生到死亡连续的、稳

3、定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二)心理发展的一般特性中小学生处在人生最美好、最奇妙的时期,由于此时个体生理、社会生活和社会地位等方面一系列的发展与变化,导致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是复杂多样的,但又是有规律的,这一规律的基本特征是:1.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表现为前后发展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先前的发展为后来的发展打下基础,是后来发展的前提。2. 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使用说明根据有关精神,为了便于考生复习学习,更有效地掌握基本知识和核心内容,根据教材 的编写情况及学习考试的实际情况,09 年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人员考试用书仍为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理论与

4、实践、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课程与教学论、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共计 6 册。但下列章节作为阅读内容,不作为必考内容,请考生利用有效时间去学习。具体内容如下: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蓝色字处为阅读内容)第二章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理论基础第三章 中小学生生理发育变化及其对心理发展的影响第四章 第三节 中小学生认知发展的个别差异与教育第五章 第二节 中小学生的亲密感与依恋第七章 第三节 中小学生价值取向与人生价值观2尽管人的发展最后被描述为一个持续的、累积的过程,但个体心理发展同时又是一个矛盾运动过程,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某些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取代了旧质要素而占主导地位时,量变

5、的过程就发生质的“飞跃” ,于是表现为心理发展的阶段性。3.心理发展的稳定性这是因为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有一个大致稳定的速度和顺序,人们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外表到本质的过程。所以,在一定的社会教育条件下,大多数的同龄儿童、青少年总是处于同一发展水平上,并表现出相似的心理特点,而且心理发展的顺序是不可颠倒的,因此,心理年龄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4.心理发展的可变性由于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同,每个个体在发展速度、最终水平、优势领域等方面往往是千差万别的。我们之所以普遍觉得现在的孩子比以前的孩子更聪明,就是由于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快了儿童心理的发展变化。父

6、母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学校的教学水平等因素也会使儿童心理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5.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许多研究都表明,青少年期的生理与心理、心理与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具有异时性和较大的不平衡性。6.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不同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基本上是相同的,但其发展速度、各种心理机能的优势表现、情绪的稳定性、个性特征及其倾向性等都存在着相当大的个别差异。7.心理发展的方向性人的心理发展所经历的过程和形式,同一切事物一样,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例如,尽管人类的婴儿都能直立行走,都能说话,但所有的孩子在 9 个月以前都不能独立行走,在 1 岁之内都不可能独立地

7、说出完整的句子。所以,教育和训练只有与成熟相配合,才能有效地促进心理的发展。心理发展的阶段性表现在不同的个体之间,可能发生得有早有晚,有快有慢,但一般说来,这些阶段是不可逾越的,各个阶段的次序也是不会颠倒的。8.心理发展的联系性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在同伴群体中受欢迎的程度?如果说热情、友好和善于合作等社交技巧是受欢迎的典型特点的话,我们再来看看是否还有别的影响因素,例如,进入青春期早的男孩比那些进入青春期晚的男孩有更好的人际关系;在班级中表现好的学生比那些表现不好的学生在同伴中更受欢迎。由此可见,发展不是零碎的,而是整体的,具有联系性的。(三)心理年龄特征人的各个发展阶段都具有一些与其他阶段在质

8、上相区别的心理特点,即个体的心理在某个年龄阶段具有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点,被称为心理的年龄特征。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般”是指这些特征具有普遍性;“本质”是指这些特征属于某种质的状态或标志;“典型”是指这些特征具有代表性。 二、影响和制约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影响和制约儿童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属于遗传方面的因素,另一类是属于环境方面的因素。具体说,影响和制约儿童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因素有遗传(包括生理成熟) 、环境(包括教育) 、学习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那么,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儿童心理的产生和发展的?它们各自的地位如何?(一)生物因素1.遗传遗传指亲代(

9、父母)通过基因(DNA) ,把自己的性状传递给子代(子女)的现象。遗传提供了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个体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重要基础。中小学生心理和行为的每一方面都能看到遗传素质的影响,智力高的父母其子女智力高的可能性更大;多动症、精神分裂等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也同样可能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同时我们还可以设想,一个天生的聋子是不能欣赏音乐,成为伟大的音乐家的;3而一个天生的盲人也不能欣赏美术,永远不能成为出色的画家,所以说遗传还给个体的心理发展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2.先天素质先天素质是指机体从母体降生后所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它包括机体的形态,构造,感官特征和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

10、能等,先天素质是基因与影响胎儿发育的母体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教育界比较重视“优生优育”就是希望从根本上改善儿童的先天素质,为后天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3.生理成熟生理成熟是指由基因引起和控制的器官的形成,机能的展开,以及动作模式有程序的扩展。个体有些能力是按照生物进化的规律,以一定预先安排好的程序随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发育而发展的,极少受个体经验的影响。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阿诺德格塞尔有一个很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他以双生子为对象,研究动作发展与成熟的关系。在这个实验中,其中一个双生子从 48 周起每天作 10 分钟爬梯训练,连续 6 周。到第 52 周,他能熟练地爬上 5 级楼梯。在此期间,另

11、一个双生子不做爬梯训练,而是从 53 周才开始进行爬梯训练。两周以后,第二个双生子不用旁人帮助,就可以爬到楼梯顶端。由此,格塞尔得出的结论是:在儿童生理上未达到准备状态(即成熟)时就无从产生学习,学习只是对成熟起一种促进作用;而一旦在生理上有了完成这种动作的准备,训练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生物因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小学生心理的发展,但它仅为其心理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理基础,心理发展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制约。(二)环境因素1.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指客观现实中围绕并影响着个体发展的外在事物和现象,它是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组成的多重水平的环境系统。这一系统无时不在发生着变化,并对心理发展产生着影响

12、。所以人的心理发展是变化着的个体与变化着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心理发展在生物因素提供的可能性的基础上,其发展方向、内容、水平则决定于环境因素。2.教育因素教育和社会生活条件一样,也是一种环境影响。但是教育又跟一般的社会生活条件或环境影响不同,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是由一定的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来对环境影响加以选择,组织成一定的教育内容(包括教材、设备等),并且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来对儿童心理施行的有系统的影响。我国的教育就是按照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把儿童培养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着主导的决定作用。(三)主观心理状态.主观因素 在影响和制

13、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中,除了遗传和环境、学习和教育之外,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儿童的主观心理状态。因为儿童心理是开放的自组织结构,任何外部因素都通过该组织系统而发挥作用。心理一经产生便自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具有自己的组成要素,独特的结构和功能。任何环境因素,必须通过儿童已有的心理发展系统和心理状态才能发生作用。.活动因素活动作为一个中介因素把主体和客体连接起来。当活动能够满足主体的身心发展需要时就会促进其发展,而且活动必须达到一定的重复水平。小结: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小学生心理的发生发展是个体在一定的遗传和机体生理成熟的基础上,在现有的心理因素的制约下,通过活动与周围环境

14、相互作用的结果。儿童发展心理学一般把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概括为遗传和环境、成熟和学习等几个因素。这种概括从某种意义上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原有水平或倾向,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产生反作用。我们认为,在儿童个体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和意识能动性本身也是影响和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内部因素。正因为这种内部因素的作用,使不同的个体对大体相同的环境会做出不同的反映。三、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动力4关于心理发展的动力问题是讨论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一般认为,心理发展的动力是指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性。提出几个问题大家思考。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性究竟是什么呢?这个

15、内部矛盾性又是如何产生的呢?辩证唯物主义和系统论关于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为我们考察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提供了正确的思路和科学的出发点,即要从心理的双重联系入手来考察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一)个体心理的内部矛盾运动是心理发展的直接动力什么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呢?一般认为,在个体活动中,个体反映客观要求而产生的新的需要与其原有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矛盾的一方是个体新的需要,是由个体的和社会的要求所引起的对一定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事物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主客观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因此人的需要也就处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状态中,因此,需要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经常代表着新的、比较活动

16、的一面。矛盾的另一方是个体原有的心理状态,是过去反映活动的结果,具体是指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个性心理倾向和特征等。它代表着人的心理活动中旧的、比较稳定的一面。 上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的两个方面是互相依存、互相排斥,又互相转化的。新的需要总是在一定的心理状态下产生的它依存于一定的心理状态并总是否定着已有的心理状态;而一定心理状态的形成,也就意味着原来需要的否定。个体心理就是在这种矛盾的双方不断的对立统一过程中一步步发展的。个体心理的内部矛盾是在个体自身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也即在个体不断积极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的内部矛盾不但产生于个体的活动中,而且矛盾双方的转化和统一,也

17、都是在个体的活动中实现的。离开了主体和客观事物的相互关系,离开了个体不断的积极活动,也就没有个体心理的内部矛盾可言。可见,个体心理的内部矛盾运动虽是个体心理发展的直接动力,但却不是它的唯一动力,也不是它的终极动力。 (二)个体心理内外因素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矛盾运动是心理发展的终极动力 个体心理作为一个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开放系统,生理素质是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前提,为个体心理的发展提供可能性,个体心理发展首先依存于生理素质,尤其是脑的发展。环境是个体心理发展的源泉,它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决定着心理发展的具体内容。这些因素在个体的活动中互相联系,交互作用,

18、形成了心理发展的各种外部矛盾。这些矛盾的对立统一推动着心理内部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而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和斗争,使个体心理得到发展。因此,生理素质、环境和已有的心理因素在个体活动中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个体心理发展的终极动力,没有心理、生理和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的相互作用,便没有心理内部矛盾的产生,也就无所谓发展了。 小结:心理的内部矛盾运动是推动心理发展的直接动力,没有心理内部矛盾的运动,就不可能有心理的发展。但心理内部矛盾的产生和运动又是在心理与影响其发展的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中实现的。因此,心理与影响其发展的各种因素在个体活动中交互作用所构成的外部矛盾运动,是推动心理发展的终极

19、动力。它对于心理发展的作用具有间接性,也即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内因的活动变化离不开外因,而外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是通过促进内因的矛盾运动而实现的。个体心理就是在这两种动力的推动下不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地向前发展的。四、个体心理发展的有关理论由于研究者对心理实质的见解不同,因而对于心理发展实质的理解存在分歧。其中最重要的分歧焦点即个体的心理发展究竟是先天生理成熟的表现还是后天环境影响的结果。围绕这一问题,出现了一些完全对立的观点,同时也有学者试图调和对立双方的观点而提出了折中的看法。下面扼要列举四种有代表性的心理发展理论。(一)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发论观点该观点认为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完全是

20、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心理发展的实质是这种自然因素按其内在的目的或方向而展现的。外部条件只能影响其内在的固有发展节律,而不能改变节律。内发论观点又称自然成熟论、预成论、生物遗传决定论等。以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奥地利心理学家彪勒等为代表,从生物发展来看心理发展,将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视为复演物种进化的过程,心理发展是按预先形成了的生物学形式,5即按遗传程序进行的,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比如,霍尔认为胎儿的发展复演了动物进化的过程,而出生后的心理发展则复演了人类进化的过程。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存在于个体的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发

21、展的永恒力量。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则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人固有潜能的自我实现的结果,人不是被浇铸、塑造或教育成人的,环境的作用最终只是容许或帮助他,使他自己的潜能现实化。环境、文化等外界因素只是阳光、食物和水,但不是种子。从上述观点来看,内发论认为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没有什么根本的实质性的区别,心理发展是先天因素成熟的结果,完全否定后天学习及经验在其中的作用。这就导致了以生理发展曲解心理发展,这是内发论的根本错误所在,是庸俗进化论观点在心理发展问题上的一种表现。(二)个体心理发展的外铄论观点该观点与内发论相反,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是环境影响的结果,环境影响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与形

22、式。这种观点又称心理发展的环境决定论、外塑论或经验论等。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心理发展观可以看作是外铄论的典型代表。华生认为,环境与教育是心理发展的唯一条件,即教育是万能的。他曾扬言, “给我一打儿健康和天资完善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置的特定环境中教育他们,那我愿意担保,任意挑选一个婴儿,不管他的才能、嗜好、定向、能力、天资和他祖先的种族,都可以把他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首领乃至乞丐和盗贼” 。斯金纳继承了华生的环境决定论观点,认为人的行为乃至复杂的人格都可以通过外在的强化或惩罚手段来加以塑造、改变、控制或矫正。外铄论把心理发展看作是外界环境影响的结果,否认心理发展的内

23、因作用。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心理反应的能动性,是一种机械主义的发展观。(三)个体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观点该观点认为,人类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是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固有本能,心理发展受人类的社会文化历史制约。这种观点是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首先提出,后经列昂节夫和鲁利亚等人的进一步完善,形成了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又称“维列鲁”学派。维果斯基认为应区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种是作为文化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功能具有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心理活动的主动、随意性。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性。心理结构形成的间接性。心理活动

24、的个性化。这是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是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路线的产物,前者是种系发展的路线,后者是文化历史发展的路线。虽然两种机能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是融合在一起的,但在人类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其本质标志,也是不同于动物的根本所在。个体心理的发展是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具体讲,就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历史条件下,个体借助于语言符号而进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相互作用,致使其心理活动逐渐由外部向内部转化,心理机能逐渐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社会文化历史观点从种系和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心理发展的实质,

25、强调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的制约性,这对于摒弃庸俗的进化论和机械的环境决定论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四)个体心理发展的建构观点该观点认为个体心理发展是在主客体及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主体不断建构心理结构,从而产生心理的量变和质变而实现的。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他既反对心理发展的内发论,又反对外铄论。在他看来,心理发展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个体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的一种心理建构过程。在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中,有四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即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图式是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也即心理活动的结构和组织。同化即把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

26、式中,使之成为自身的一部分,从而加强和丰富原有图式。顺应即改6变原有图式,以适应环境。同化是图式的量的变化,表现为认知发展的一种暂时的平衡。而顺应则是质的变化,是图式的重建与调整,表现为认知发展的一种新的平衡。图式的形成和变化的过程就是心理发展的过程,通过同化和顺应而导致的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实际上就是心理的发展。因此,心理发展受到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及其平衡这四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内在的心理结构既表现出连续的量变,又表现出阶段性的质变。第二节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过渡性特征在人的一生中,心理是在不断发展的。一般说来,从出生到成熟期间,心理的发展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混沌到分

27、化的不断上升过程。而从成熟到衰老期间,心理发展的总趋势是从健全到衰减,从灵活到呆板,从清晰到朦胧的不断下降过程。但是不可否认,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毕生发展的过程,每一阶段都有其发展的主题与基本特征。一、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过渡性特征童年期是个体从不成熟走向半成熟半幼稚的过渡时期,处于这个时期的个体,在生理成熟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其心理发展的特点特别是在智力发展、情感和意志表现、个性及言语表现、性心理方面都有其独特的发展特征。小学生的迅速成长反映在人类生命的三个基本维度上,即品德与个性、学习与认知、自我与社会等方面主题。(一)品德与个性发展的过渡性作为人生发展历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不

28、管在发展的主题与任务,还是发展的背景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特征。例如,与家长的亲密感、自主性、自我同一性、亲子冲突等问题,都是个体在童年时期所面临的发展主题。(二)学习与认知发展的过渡性认知发展是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进入小学的儿童在认知过渡中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一般都认为在四年级左右(10-11 岁)。该阶段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皮亚杰所谓的“具体运算阶段”,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由于学习及其他各种日趋复杂的活动向他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如要掌握概念、法则,要学会思考等。针对这些特点,小学教学要贯彻直观性、启发式、因材施教等原则。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

29、教育方法,才会使小学生在思维发展过程的关键年龄中顺利发展。(三)自我与社会性发展的过渡性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表现在从具体的、片面的向抽象的、较为全面的认识过渡。逐渐摆脱对外部控制的依赖,根据一些内化的行为准则来监督、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并且开始从对自己表面行为的认识与评价转向对自己的内部心理品质的评价。小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可以通过社会性认知与社会性交往反映出来。研究表明,小学生的社会认知发展的特点是,从注意外部特征到注意内部品质特征;从单方面看问题到多方面、多角度看问题;从呆板地看问题到灵活地看问题;从对个人以及即时事件的关心到关心他利益和长远利益;从完全的依赖到有一定自主,从对

30、成人权威完全的信服到表现出一定的怀疑与思考;从他控逐渐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自控等等。 二、初中生心理发展的过渡性特征学生进入初中后,便同时进入了人生的青春期,他们面临着人格再造的“第二次诞生”。激烈振荡的内心世界带来的该阶段两大心理发展主题,即心理的矛盾发展过程与心理的整体发展过程,正是这种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使他们产生了诸多不同于以往的过渡性特征。(一)心理整体发展的加速与不平衡过程 1.认知能力发展的特征 主要表现在:高度发展的概括化观察力,这是初中生观察力向成熟发展的重要标志。进入了记忆黄金时期。记忆力达到一个空前成熟阶段,意义识记代替机械识记并成为识记的主要手段;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并居于

31、支配地位。形成理论型的抽象思维能力,出现了创造力的高峰,许多人在中学阶段就显露出创造的锋芒。 2.个性成熟的特征7初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可塑性大,但稳定性差。主要标志是:自我意识趋于成熟。 世界观初步形成。表现在他们对自然、社会、人生和恋爱都有了比较稳定而系统的看法。性格趋于稳定,能力有所提高。 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水平提高,开始进入自觉的道德水平阶段,形成信念,指导自己行动的原则。道德理想更为现实,知行脱节的现象也日趋减少。 3.情绪、情感的特征初中生的情绪和情感已趋向成熟和稳定,但与成人相比,又显得动荡不稳。其主要特征有:情绪热情而容易激动。 情感的内容丰富而深刻。 对情感的自我

32、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并逐渐趋于稳定。 4.意志的特征初中生的意志发展迅速,其特征是:完成意志过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 行动的果断性增强。 自制力增强。 富于坚持精神。 青少年在面对困难时表现出坚持性,他们勇于求成,凡事不肯轻易服输,即便受挫,亦不灰心。 5.言行的特征言语和行为特征是表达青少年心理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 主要特点有:成熟的言语表达能力。 行为动机表现上的成年型,行为控制上的童年型。 行为的强度增加,出现了新的行为。 总之,在青春期到来时,初中生在躯体和心理方面呈现快速的发展,除适应发展中的新自我外,还必须适应别人对于他的新形象所表现出的反应。由于身心方面的成长不一定

33、能平衡发展,生理发展“早熟”而心理发展“滞后”势必会产生不稳定的现象,使初中生在现阶段不能摆脱幼稚与成熟上的矛盾。(二)心理发展的矛盾过程青少年期的心理发展既然处在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阶段,那它就是一种质向另一种质的转变过程,此时儿童少年的模式被打破,成人的模式尚未建立起来,呈现出一种不平衡和不稳定的状态。有人把这一过渡性特点叫做“成人感”与“孩子气”的矛盾。同时,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丰富的心理特点,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各种矛盾。1.闭锁性与开放性的矛盾2.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3.求知力强与识别力低的矛盾4.情感与理智的矛盾5.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34、6.稳定性与可塑性的矛盾7.性意识发展与道德规范的矛盾三、高中生心理发展的过渡性特征 高中生上与少年后期相接,下与青年中期相连,因此,在身心发育和社会成熟方面有一些交叉,个体心理的发展会出现如下过渡性特征。(一)智力水平接近成人高峰状态。 (二)情绪体验较初中阶段强烈,情绪内容广泛,易形成各种心境,并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如憧憬未来,常对活动充满热情,易振奋、易波动,也会感情用事,有时会出现盲目的狂热和急躁,以致不计后果的冲动;遇到挫折会有种种消极情绪。(三)意志和动机的主动性、目的性增强,能掌握自己的行为。(四)兴趣范围进一步扩大,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性格特征趋向稳定、成熟,外显与内向类型明显。

35、(五)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要求别人了解、理解和尊重自己。(六)性意识的普遍萌生,致使异性同学间的交往发生了较大变化。在公开场合转向文饰、内隐,但又有显示欲望,希望能引起异性好感,而且交往方式带有很强的个性特征。(七)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初中增强,但由于社会结验和认识的局限,辨别力不如成人,出现求知欲强与识别力有限之间的矛盾。8第三节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研究的基本方法从 20 世纪 30 年代以后,心理学加强了学科自身的整合趋势,行为主义、心理分析、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及生物取向的心理学不是以学派的形式出现,而是作为一种范式、一种潮流、一种发展方向去影响心理学的各个领域。心理学研究对

36、象的复杂性提示人们不可能简单地用某一种方法去处理,如何融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一个适合于心理学自身的研究方法体系是科学心理学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也是开展心理发展研究所必须考虑的。一、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研究的基本原则发展心理学研究必须遵照科学的要求,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按照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本来面目,遵照实事求是的精神,对人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进行真实的表述与研究。(二)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是指以发展变化的观点去看待和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切忌静止、固定地看待各种心理现象。要求我们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去验证、更新。(三)教育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在进行心理学的研究时

37、,应从有利于教育,有利于个体身心健康的角度来设计和实施研究。因此,在进行研究时不仅要在课题选择上考虑教育意义,使其结果有助于教学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要在研究方案的设计上和实际进行的过程中也应考虑对学生有良好的教育影响,不做有损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事。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研究的一般方法为了揭示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研究者必须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这里主要介绍观察法、访谈法、实验法、问卷法和测验法的基本内容。(一)观察法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并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观察法是发展心

38、理学研究中最原始的方法,也是最基本、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研究方法。进行观察研究必须首先进行观察设计。观察设计通常包括如下三个步骤:确定观察内容。选择观察策略。制定观察记录表。运用观察法研究心理发展,应当注意下列几个问题:观察目的要明确。例如,研究师生相互作用时,观察者要深入课堂,观察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举手与发言、教师板书与面部表情等。尽量使儿童自然放松,处于正常活动状态之中,不要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已成为观察者的研究对象。要善于记录与观察目的有关的事实,以便事后进行整理分析,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意见。除了观察儿童一般言行之外,还应分析儿童其它一切有关材料,如作文、日记、各种作业、绘画、手工制作等。观察

39、法的突出优点是可以在儿童行为发生的当时,现场进行观察、记录,能够收集到比口头报告或问卷调查更客观、全面、准确的资料。观察法也有一定局限性。比如,观察资料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观察者本人的能力水平、心理因素的影响,许多发展心理学研究者所希望观察到的行为的发生有时是难以预测的,因此,采用现场观察有时难以奏效。此外,观察法的运用往往需要花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较多的时间。(二)访谈法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儿童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和收集他们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的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访谈法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它的最大特点在于,整个访谈过程是访谈者与儿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所以,在

40、访谈中,访谈者应争取掌握访谈过程的主动权,积极影响儿童,尽可能使研究按照预定的计划开展。访谈法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它具有特定的研究目的和一整套的设计、编制和实施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它比观察法获得有关儿童的更多、更有价值、更深层的心理活动情况和心理特征方面的信息。例如,皮亚杰在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中,以访谈法作为主要研究工具,辅以其它研究方法,9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近年来,访谈法在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访谈法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种类。根据访谈内容和过程有无统一的设计要求和结构,可分为结构访谈和非结构访谈;根据访谈时是否借助一定的中介物,可分为直接访谈和间接

41、访谈。为了得到儿童的积极配合,取得客观、全面的材料,使用访谈法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访谈前要充分熟悉访谈的内容,尽可能了解儿童的背景情况,选择好访谈的时间和地点,带齐进行访谈所需要的材料,如访谈研究的简要文字说明、记录纸等。访谈开始时应提一些非研究性问题,如“近来学习怎样?”以便建立起合作、友好的交谈气氛。访谈者要掌握交谈的艺术,尽量做到轻松自如,不要紧张生硬。谈话的话题和内容应是儿童能够回答和乐于回答的,并能从中分析出其心理活动。访谈者还要善于因势利导地借助能引起儿童共鸣的媒介与儿童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访谈成功的关键是把握谈话的方向。访谈者可以用多种提问方式把握好方向,使谈话自始自终围绕

42、调查目的进行,避免离开主题的漫谈。提问的方法有很多种,如设问、追问等。在提问时,访谈者要注意访谈对象的特点。访谈的记录可以是现场少记、事后多记,也可以边记录、边交谈、边观察,及时捕捉能代表儿童心理特点的信息。例如,对幼儿的访谈要考虑幼儿的表达能力,幼儿常用各种动作、表情来补充或表达。所以,访谈时不但要记录幼儿的原话,还要记录那些非语言表达方式。访谈法有许多优点,它能有针对性地收集研究数据,适用于一切具有口头表达能力的不同文化程度的访谈对象,具有较问卷法更高的回收率和有效率。访谈法的局限性首先在于,访谈结果的准确可靠性受访谈者自身的素质影响较大,与其它研究方法相比,费时费力,而且访谈所得资料不易

43、量化。另外,访谈效果也受环境、时间和访谈对象特点的限制。(三)实验法实验法是指在观察和调查的基础上,对研究的某些变量进行操纵或控制,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探求心理现象的原因、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两种类型。实验室实验是在专门的实验室内,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研究心理发展的一种方法。实验室研究的特点是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及不同被试组间的可比性,排除了顺序效应等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它可以对实验情境和实验条件进行严密的控制。研究者在实验中处于主动地位。另外,其结果记录也客观、准确,便于进行定量分析。在实验室研究中,还可以大量使用有关专门仪器来呈现刺激和记录实验结果

44、,这就大大提高了研究的科学性。对儿童进行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实验目的、材料和方法都应该与教育的原则相适应,有助于儿童身心的发展。儿童心理实验室的布置,应尽量接近儿童的日常生活、学习环境,使儿童在实验条件下表现自然。实验进行中应考虑到儿童的生理状态和情绪背景,努力使儿童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实验室实验能够严格控制和操纵变量,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这是实验室实验区别于其它研究方法的根本特点和优势。可是,也正是由于实验室研究能精密地控制实验条件,就使它与儿童实际生活相脱离。如幼儿在实验室中往往产生不自然的心理状态,从而导致实验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实验室研究很难用于研究一些复杂的心理现象

45、,如在青少年的道德发展研究中,被试容易意识到自己是在做实验,而很难表达真情实感。与实验室研究相对应的是现场实验,即在现实的生活环境中进行的实验研究。现场实验的特点在于实验的整体情境是自然的,但是对某些或某种条件则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控制。由于在现场实验中既尽量控制了各种变量,又保持了现场的自然性,因而能较好地同时保证研究具有较高的内部和外部效度。当然,也正是由于现场实验更接近自然,自然环境的复杂性也给现场实验的实施带来了困难。例如,现场研究的背景较难以控制和把握,由于其环境是开放、动态的,社会生活背景中的政治、文化等因素将会明显地影响现场实验的结果。另外,由于现场实验难以采用随机方式,所以样

46、本的代表性也不易控制。还有,现场实验费时费力,费用高,所需技能也较复杂,这些都是采用现场实验存在的一些局限性。10在具体研究中,究竟是采用实验室实验还是采用现场实验,要根据研究目的来确定。一般认为,对于可以或必须在实验室情境中获得或产生的心理、行为现象(如儿童的视觉、听觉、记忆等),可在实验室情境中进行,而对儿童的某些社会性行为或复杂的认知过程则在现场情境中进行研究为好。从目前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来看,二者有融合的趋势。实验室实验在情境设置上趋向接近真实环境,实验设备与主试甚至都置于被试不易觉察的地方或加以隐蔽,以使被试反应自然。现场实验则趋向使用巧妙的程序设计,现代化的仪器设备,以操纵、

47、控制变量和记录行为反应。(四)问卷法问卷法是研究者用统一、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儿童心理和行为的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问卷法和访谈法都是收集儿童心理和行为的数据资料的基本方法,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它们经常结合在一起使用。只是问卷法的问卷比结构访谈更具目的性、内容更加详细完整、设计更为缜密科学。问卷法的特点是标准化程度较高,是严格按照统一设计和固定结构的问卷进行研究,避免了研究的盲目性和主观性。问卷法的另一特点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到大量的资料,由于问题和答案都预先进行了操作化和标准化设计,因此,所得资料也便于进行定量分析。目前,这些定量分析工作可以借助计算机进行,不仅方便而且准确,所以,问

48、卷法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使用问卷法研究儿童心理的发展时,应注意下列问题:问卷中试题的数量不宜过多,必须紧紧围绕所研究的主题。问卷中试题的内容应是儿童熟悉的,以使儿童愿意积极配合,认真回答。大规模的问卷研究,必须在预测的基础上进行。预测中出现的答案是充实正式问卷试题的来源之一,应及早删去预测中难以区分等级或水平的试题。问卷法的形式,应以封闭式为主、开放式为辅,答案要便于归类、统计。问卷法选取被试的数量不能正好等于研究对象,应根据回收率和有效率来确定。研究者应注意儿童可能因为某些思想上的顾虑,在填写问卷时不是按照自己的真实情况填写,而是根据社会的赞许性来填写。作为发展心理学研究

49、常用的方法,问卷法有很多突出的优点。它的内容客观统一,处理分析简洁方便,节省了人力、物力和经费,取样较大,对于描述一个总体的性质是很有意义的。另外,问卷法匿名性强,回答真实,那些不宜用访谈法进行当面询问的问题,涉及到儿童内心深处的情感、动机等问题适合用问卷法来研究。问卷法的缺陷在于对被试的言语发展水平有一定要求,因而不适于年幼被试。另外,被试的回答还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因而由此获得的有些数据资料还需用其它方法加以印证。(五)测验法测验法是通过测验量表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即采用标准化的题目,按照规定程序,通过测量的方法来收集数据资料。编制测验量表需要经过编制测验题目、预测、项目分析、合成测验、取得信度与效度资料、建立常模等标准化过程。应用经过标准化的测验量表对儿童进行测量,将其得分与常模分数相比较,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儿童的发展水平。测验法既可用于测查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也可用于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的差异。目前,国内已有一些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级教育 > 小学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