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训练 14 生态文明建设1(2018连云港二模)王祯 农书卷十一:“围田,筑土作围以绕田也。盖江淮之间,地多薮泽,或濒水不时濞没,妨于耕种。其有力之家,度视地形,筑土作堤,环而不断,内容顷亩千百,皆为稼地。虽有水旱,皆可救御。 ”材料反映了( )A开发围田有助于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B开发围田是人地矛盾紧张的产物C开发围田是当时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D开发围田是政府推动的结果答案 B解析 开发围田会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使自然灾害 频发 (如水灾),故 A 项错误;据材料可得开发围田,增加农田面积,主要是因为人口激增,人地矛盾紧张,故 B 项正确;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 C 项在材料中
2、无法体现,故 C 项错误;据材料“其有力之家”可得民间自行开发,而政府的推 动作用在材料未体现,故 D 项错误。219 世纪中期,美国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一书中,提出了崇敬生命、保护荒野、强调自然的整体性和相互联系等主张。在当时,这些主张的提出主要出于( )A对生物进化论的支持 B对理性社会的追求C对工业文明的担忧 D对人类贪欲的遏制答案 C解析 生物进化论是指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与材料保护环境,崇敬生命不符,故 A 项错误;对理性社会的追求是 18 世纪启蒙思想家的主张,故 B 项错误;19 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但工业化生产带来了煤等能源的消耗和 废水、 浓烟等 环境污染,故材料作者的
3、主张是对工业革命带来的消极影响的担忧,故 C 项正确;对人类的贪欲的遏制,体现不出作者强调自然整体性的主张,故 D 项错误。31853 年,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荒凉山庄的开篇描述伦敦的雾:“烟雾从烟囱管帽降下,形成浅黑色的毛毛雨,中间带着煤灰烟尘,像成形的雪花那么大让人觉得太阳已经死去。 ”这一描述反映出( )A其文学作品具有夸张性和虚构性B农业文明下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C工业化中环境法制建设亟待加强D科技发明与环境污染的对抗与冲突答案 C解析 1853 年,英国工业革命已 经完成,工 业革命在带来巨大生 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污染,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荒凉山庄的开篇描述伦敦的雾是真实
4、的,并没有夸张和虚构,故 A 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工业文明的弊端, 农业文明下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不合题意,故 B 项错误;要解决工业化带来的弊端需要加强法制建设,故 C 项正确;材料的描述只是环境污染,而不是科技发明与 环境污染的对抗与冲突,故 D 项错误。4 “巨大的新的城市人口因为能从世界各地获得粮食而得到供养。技术和医学上的进步有可能消除以前曾大批害死城市居民的瘟疫,甚至有可能使城市生活变得较可忍受、较合意世界各地的城市以极快的速度发展。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论述( )A说明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发展 B证明城市生活方式被普遍欢迎C认为粮食问题阻碍城市化进程 D指出世界城市化取得同步发展答案
5、A解析 据材料“巨大的新的城市人口因为能从世界各地获得粮食而得到供养。技术和医学上的进步有可能消除以前曾大批害死城市居民的瘟疫,甚至有可能使城市生活变得较可忍受、较合意世界各地的城市以极快的速度发展”说明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发展,故 A 项正确。5(2018泰州高三调研)到 1942 年,美国先后有 200 多万青年在民间资源保护机构中工作过,他们开辟了 740 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效果明显。这些青年平均每人每期劳动9 个月,月工资中绝大部分成为赡家费。罗斯福政府的这一举措主要效果在于( )A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提供合格兵源B成为解决失业民众就业的核心途径C是美国环境明显好于他国的根本
6、原因D提高了政府的救济面和社会购买力答案 D解析 通过以工代赈,一方面解决了部分工人的就业问题 ,扩大了政府救济,另一方面也使得这些工人获得一定的收入,可以用来 购买产品,提高了社会购买力,故 D 项正确。6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已触动许多人的切身利益。无论富国还是穷国,全球化提供了巨大机遇、潜力与可能,但也产生了人类必须面对的新挑战与新威胁。对大多数人来说教育、就业、收入、健康、文化、环境等事关人类切身的问题都变得更不确定与不安全。 ”由此说明经济全球化( )A违背了各国人民共同意愿B发达国家资本新一轮扩张C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D经济全球化引发世界恐慌答案 C解析 据材料可知全球化提供了
7、巨大的机遇,也产生了新的挑 战与威胁, 说明并没有违背各国人民共同意愿,故 A 项错误;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资本扩张,与材料的内容全球化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也产生了新的挑战与威胁不符,故 B 项错误;全球化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也产 生了新的挑战与威胁,表明 经济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故 C 项正确;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没有引 发世界恐慌,故 D 项错误。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70 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将上海附近水源取 样,送回英国 请专家检验,结果包括苏州河在内的 12 个取水点的水质,都明 显优于同时期的泰晤士河。20 世纪初开始,上海人口逐年激增
8、,苏州河的水质污 染也日益严重。 1925 年,以苏州河为水源地的上海闸北水厂被迫关闭。地方政府多次组织疏通河道,以提高苏州河的自净 能力。一些商业团体设立了专门的治理组织吴淞江水利协会, 积极配合官厅疏浚苏州河。但因经费等原因,河道疏通工作时断时续,进度缓慢。19241926 年,上海先后建造了三个污水处理厂,处理生活污水,对工业污水的随意排放也做出过个别处罚。但是,直到 1949 年上海解放,上海都没有管理和控制 污水排放的专门机构,再加上上海政府与租界各自为政, 苏州河的 污水治理并没有明显的效果。近代以来苏州河的污染与治理材料二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泰晤士河及其支流沿岸工厂林立。19
9、世纪中期,泰晤士河开始散发令人难以忍受的臭气。面 对泰晤士河环境的不断恶 化, 伦敦市政府进行了生活污水排放系统的修建。英国国家社会科学促进会、皇家 艺术协会等民 间组织多次讨论河流治理问题,督促政府对河流污染进行干预。1876 年,英国 议会正式通 过河流防污法,明确禁止把废弃物和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中。但是地方政府 对国家的过度干预表示不满,部分工厂主也强烈反对,民众虽 然希望改善环境,但因 为担心河流治理会 导致政府增税,对河流治理的态度犹豫。因此,泰晤士河的环境并没有得到改善。摘编自试论 19 世纪中后期英国河流治理问题(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 19 世
10、纪 70 年代苏州河与泰晤士河水质差异的原因,概括近代苏州河和泰晤士河污染治理的共同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苏州河和泰晤士河污染治理效果不佳的原因。答案 (1)原因:苏州河水质较好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近代民族工业刚刚起步;外国资本主义对华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在华的外资工厂数量也很少;上海的城市人口尚未激增。泰晤士河水质较差工业革命后,英国近代工业迅猛发展,对河流构成污染;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加,生活污水加剧河流污染。特点:政府主导,民众和民间组织积极参与;重点治理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排放;治理效果有限。(2)原因:苏州河政府不够重视;经费不足;政府无法统一规划;周边战乱不断。泰晤士河自由主义盛行,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工业资产阶级反对;民众经济能力有限,对河流治理存在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