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试吧大考卷》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三45分钟作业与单元检测: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2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天天快乐 文档编号:3777807 上传时间:2018-11-1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吧大考卷》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三45分钟作业与单元检测: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2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试吧大考卷》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三45分钟作业与单元检测: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2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试吧大考卷》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三45分钟作业与单元检测: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2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试吧大考卷》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三45分钟作业与单元检测: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2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试吧大考卷》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三45分钟作业与单元检测: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2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1 -二 汉代儒学目标导航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学习视点重点:1.汉武帝重视儒学的表现。2董仲舒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及影响。难点:对董仲舒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课前预习一、 “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秦朝建立后,一些儒生借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攻击郡县制度。2概况_将秦以外的各国史书,医药、卜筮、种树等有实用价值以外的私人收藏的书籍统统焚烧,后又将违犯禁令的 460 余儒生坑杀于咸阳。3影响“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_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二、罢黜百家1背景(1)汉武

2、帝时代,中国的“_”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需要用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2)_改造儒学,并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2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完成了罢黜百家、提升儒学地位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3影响(1)积极:汉王朝加强了对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_的进步。(2)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2 -三、太学的出现1概况(1)汉武帝创建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太学,并将儒家经典列为官方教材。(2)汉武帝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

3、,初步建立了_系统。2作用(1)太学的出现,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_的标志。(2)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推动了文化的传播。(3)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官僚富豪子弟垄断官位的情形,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4)进一步推动了_的传播与发展。3太学清议东汉太学生参与议政,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科举制的创立(1)实行时间:_时代确立,一直沿用到清末。(2)主要内容:以_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考试内容以儒学经典为主,明代以后发展为八股取士。2影响(1)积极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巩固。提高了儒学的地位,使其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使得_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

4、力量,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2)消极:导致古代中国从事_研究的人才相对薄弱。答案:一、2.秦始皇 3.儒学二、1.(1) 大一统 (2) 董仲舒 3.(1)历史文化三、1.(2) 地方教育 2.(1)制度化 (4)儒学四、1.(1) 隋唐 (2) 考试成绩 2.(1)知识分子 (2)科学技术课堂作业一、选择题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3 -知识点一“焚书坑儒”批判1唐朝诗人章碣在焚书坑中言:“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 ”诗人在此主要表达了( )A对“焚书坑儒”的肯定B渴望“百家争鸣”局面重现C “焚书坑儒”对文化发展造

5、成了恶劣影响D “焚书坑儒”是秦灭亡的主要原因答案:C解析:根据“焚书坑”可知,诗人评价的是“焚书坑儒” ;再由“刘项元来不读书”可知,诗人主要是对“焚书坑儒”进行批判,指出“焚书坑儒”对文化发展造成了恶劣的影响。2子牛是秦朝初年居住在咸阳附近的一位读书人,其藏书中会给他带来杀身之祸的是( )A医药书 B卜筮书C赵国史书 D种树书答案:C解析:在秦朝医药、卜筮、种树等有实用价值的书籍,不在焚烧之列。而各国的历史记载都予以烧毁。知识点二罢黜百家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

6、仲舒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中国主流思想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先秦法家理论家是韩非子,而汉朝时使儒家成为统治思想的新儒学代表是董仲舒。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4 -议被汉武帝采纳,儒学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新的历史条件”主要是指( )A爆发了“七国之乱” ,社会动荡, “仁政”受到欢迎B专制主义体制刚刚建立,文化成为政治的附庸C政治上的“大一统”需要有文化上的“大一统”作为根基D道教兴起,佛教传入,儒家学说受到挑战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适应了加强中央

7、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A 项发生在汉景帝时;B 项中的“刚刚建立”不符合史实;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道教于东汉末年兴起,D 项错误。故 C 项正确。5 “有人说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 ”下列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思想是(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 “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C实践德政,推行教化D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比较。董仲舒为适应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对儒学进行改造,新儒学的核心思想是“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神化了儒学。6梁启超在李文忠公事略一书中说道:“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

8、端焉:一由教义之浸淫,二由雄主之布画。 ”以下不属于梁启超所说的“雄主之布画”的是( )A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建立“内朝”C在地方设刺史D实行“推恩令”答案:A解析:“雄主”是指专制君主、皇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 C、D 三项措施都是汉武帝实行的,A 项中“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提出”的,为汉武帝所采纳。故 A 符合题意。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5 -知识点三太学的出现7 汉书曰:“及窦太后崩,武安君田蚡为丞相,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乡风矣。 ”这说明( )A儒家学说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

9、的地位B儒家学说成为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重要标准C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治国理政的唯一思想D儒家思想成为丞相对抗君权的有力工具答案:B解析:抓住题干中的“延文学儒者以百数” “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可知,统治者重视儒家学说,使其成为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重要标准。A 是地方郡县兴办学校的影响;C 错在“唯一” ,统治者还吸纳了其他学派的思想;D 不符合史实。故 B 正确。8董仲舒说:“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 ”他建议汉武帝“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浸润)民以仁,摩( 砥砺)民以谊(义),节民以礼” 。由此可见,他十分重视( )A国计民生 B道德修养C道德教化

10、 D科学知识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 “仁” “义”“礼”可知,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兴办太学,试图通过学校教育传授儒家“五常”思想。A、D 与题意无关,道德修养重在人本身,与材料强调的重点不符,B 排除。故 C 正确。知识点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9清朝学者赵翼说:“两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 ”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选官制度发生改变B主流思想发生变化C民间向学之风兴起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6 -D西汉君主重用儒者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西汉到东汉,儒学的正统地位确立

11、并不断加强,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从而促进了上层统治集团政治素质的变化。故 B 正确。从西汉到东汉,选官制度没有发生改变,依然是察举制,A 错误;材料所述为上层人士的变化,受民间影响不大,C 排除;D 是现象而非原因。10关于科举考试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打破了门第限制B削弱了皇权C有利于选拔人才D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答案:B解析:科举制有利于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皇权,故 B 项说法不正确。A、C、D 三项均是科举制的影响。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

12、治国,国危无日矣” “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 。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 “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 书 、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 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名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 “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 ,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

13、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7 -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2)根据材料,为了顺应上述趋势,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答案:(1) 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原因: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2)努力: 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

14、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实行“大一统” 。(3)评价: 秦朝的焚书坑儒与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但造成的影响不同:秦朝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虽也有钳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且推动了儒学和教育的发展。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8 -课 后 作 业时间:45 分钟 满分:6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36 分)1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 ,对上天非常崇敬,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右图是明清时期皇帝祭祀上

15、天祈求丰收的天坛。这种现象与( )A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有关B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思想有关C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有关D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有关答案:D解析:古代皇帝崇敬上天,筑坛向天祈福,是因为他们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人与天之间是息息相关的。这体现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故 D 正确。 “天行有常”是荀子的唯物思想, “人法地,地法天”是老子的自然法度思想, “大一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2汉兴之初,汉高祖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 70 余年后汉武帝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种文化政策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A君主个人的价值追求B统治阶级的政治

16、需要C道学理论的发展完善D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答案:B解析:汉高祖刘邦采取无为而治以及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些政策的调整都是随着国家政治的需要而做出的。3有学者指出:“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9 -却是在汉代。 ”与“文化上结束战国”密切相关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C董仲舒 D朱熹答案:C解析: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因此说“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 。故C 正确。4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

17、舒(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答案:D解析:本题只有 C、D 两项符合董仲舒的思想,其中 D 项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这一思想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5 史记载:汉武帝时, “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答案:D解析:本题可将问题表征为“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的原因” 。“天下学士”跟的是什么“风”?效仿公孙弘研习

18、儒学经典。为什么效仿?公孙弘的成功,对于具有政治敏感的“天下学士”而言,不难把握“儒学地位正在提高”这一新的政治动向。6孟子说:“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 “大一统”的思想。两者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是( )A主张民贵君轻 B维护统治秩序C强调层层分封 D体现以德治民答案:B解析:A 项是孟子的观点不符合董仲舒;C 项不符合董仲舒的“大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10 -一统”思想;D 项题干无从体现。7 汉书董仲舒传中说:“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19、。 ”“五常”的客观积极作用是( )A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B有利于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C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D有利于促进封建国家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材料大意为:仁义礼智信是五种基本的行为准则,统治者应当遵行;遵行“五常” ,就会受到上天庇佑、神灵相助,施之于他人将会得到民心。可知董仲舒宣扬“五常”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和对人们的思想控制。同时,这也是对社会中人们行为的一种规范,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故选 C 项。A、B 项说法正确,但与设问不符;D 项与材料关联不大。8下表反映的是汉代儒生出身和非儒生出身的丞相人数对比情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汉武帝汉昭

20、帝汉宣帝汉元帝汉成帝汉哀帝儒生出身 1 1 1 2 3 3非儒生出身 11 2 4 1 2 2A.儒学对汉代政治生活影响深刻B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主张C汉代官职为儒家所垄断D汉武帝积极推行“有为”思想答案:A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汉代儒生出身的丞相渐多,非儒生出身的丞相渐少,这表明儒学地位逐渐得到提高。故 A 正确。B、D 不能反映题意。C 项说法错误。9秦皇汉武等古代帝王都曾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 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 ”这表明,帝王泰山封禅的主要用意在于( )A炫耀文治武功 B祭祀天地神祇C神化君主统治 D报告天地

21、之恩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11 -答案:C解析:材料大意是封建社会改朝换代以后,为了使天下太平,必定到泰山顶上祭天,到泰山南面的梁父山上祭地,去答谢天帝之恩,表明作为皇帝“受命于天” ,使百姓信服,向天帝报告天下太平,祭祀感谢诸神的功德。这反映了封建帝王通过封禅,告诉百姓作为皇帝是至高无上的,主宰人间万民万物、君权是皇天授给的。10董仲舒说:“夏无道而殷伐之,殷无道而周伐之,周无道而秦伐之,秦无道而汉伐之。有道伐无道,此天理也。所从来久矣!”这一论述的主要意图是( )A宣扬“天人感应”的思想B维护百姓的根本利益C探讨历代王朝兴衰的原因D希望君主实行“仁政”答案

22、:D解析:根据“有道伐无道,此天理也”以及“无道”就会亡国可知,董仲舒意在告诫统治者要“有道” 。A 不符合题意,B 不符合政权的阶级性质,C 不是主要意图。故 D 正确。11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二十多次,每一个朝代的帝王在方方面面都有兴有革,唯独教育政策一直没变,完全遵循汉武帝以儒为教的政策。 ”该观点说明在中国古代( )A儒家学说始终占据绝对统治地位B汉代及之后教育以道德教化为主旋律C汉武帝确立了教育的基本内容D汉武帝是儒学教育的开创者答案:B解析:A 项说法太绝对,儒学在隋唐时期受到挑战;D 项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南宋以后教育内容有了变化,增加了“四书” ,

23、C 项错误。“教育政策一直没变” “完全遵循汉武帝以儒为教的政策” ,说明中国汉代及之后的教育始终是通过传播儒家学说以达到教化的目的的,B 符合题意。12董仲舒曰:“大宣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以上言论表明董仲舒主张( )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12 -A平均分配财富以克服贫富分化B消除等级制度以实现社会平等C强化礼乐制度以稳定社会秩序D减少贫富差距以维护国家稳定答案:D解析:董仲舒指出,特别富有的人会骄横,特别贫穷的人会忧虑。忧虑便想

24、去做强盗,骄纵则容易变得暴虐,这些都是人之常情。要让富人可以显示他们的尊贵而不至于骄纵,让穷人得以生存又不至于担忧,就应该制定社会规范以使上下之间有所差别,然后拿这个标准来调配均衡,就可以使财货不匮乏,社会上下得以安宁,这样就容易治理了。二、非选择题(共 24 分)13(12 分)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在 18551870 年文官制度改革期间,最大胆的举措是 8个方面借鉴和采用了中国科举制度的原则,对英国文官录用制度作出了革命性的变革。第一,采用科举制公开考试、自由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第二,还强调了新的考试制度必须和英国国情融合、贯通,这是因为当时英国资本主义飞速发展,建立一个工作效率高、

25、人员精干的政府成为工业资产阶级孜孜以求的目标。严泉论中国的科举制度对近代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形成的影响材料二 八股取士(科举制发展到明清时期的表现引者注) “败坏天下之人才,而至于士不成士,官不成官,兵不成兵,将不成将” ,致使“贼寇奸宄得而乘之,敌国外侮得而胜之” 。八股之害,甚于焚书,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顾炎武日知录材料三 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究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最早最好的制度。孙中山五权宪法民权初步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指出,英国学习中国的考试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2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

26、高考资源网- 13 -分)(2)依据材料二、三指出,顾炎武和孙中山对科举考试评价不同的原因是什么。(6 分)(3)综合上述问题,结合对考试选拔人才的认识,谈谈你对我国当前高考制度的看法。(4 分)答案:(1) 根据国情,批判吸收有益的东西,如公开考试、自由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2)顾炎武否定科举制度是因为明朝实行的八股取士禁锢思想,脱离实际的学风对社会文化的发展造成恶劣的影响,他否定的是考试的内容(命题只限于四书五经)和形式( 八股文);孙中山肯定科举考试是因为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具有一定的公开性、公平性。另外,这种方法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3)考试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方法,但不是唯一途径,通

27、过考试选拔人才要注意试题的灵活创新,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如答其他且符合题意,同样正确)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第(1)(2)两问在仔细阅读材料的基础上用简练语言答出即可。第(3)问是开放性试题,须言之成理。14(12 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 195 年),汉高祖经过鲁国,以太牢祭祀孔子。这是帝王祭孔的开始。汉元帝(公元前 48前 33 年),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为帝师,封阙内侯,号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这是封孔子子孙为侯,以奉祀孔子的开始。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 59 年),于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从此,中央政

28、府所在地及各地方政府也都在学校中祭孔,祭孔成为全国性的重要活动。材料二 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 124 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 书 礼 易春秋 。汉代太学注重考试,并建立了一定的制度。考试在太学有两种作用:一是选才手段,一是督促、检查学生学习的管理手段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 ),或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14 -家经典的最高学府。(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6 分)(2)材料二体现了汉代教育的哪些特点?(6 分)答案:(1) 现象:孔子及儒学的地位在汉代逐渐提高。原因:董仲舒更新儒学体系,提出“新儒学” ,适应了大一统的时代需求;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主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特点:国家设立专门教育机构:以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注重考试,建立专门制度。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中祭孔的形式越来越多可知,孔子及儒学的地位在汉代逐渐提高;第二小问结合董仲舒和汉武帝对儒家学说的态度及其采取的举措来回答。第(2)问,归纳材料关键信息回答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