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成语故事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在阅读中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词语的意思。学会用关联词语“总是” 、 “不要 而要 ”造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故事,背诵画龙点睛 。2.朗读课文,知道三则成语故事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三则成语故事所包含的意思。3.了解成语故事的特点,学习作者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并根据滥竽充数的内容进行创编故事。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故事的内容,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这三个成语的意思。难点: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三、教学准备
2、学生:完成预习单。 (见后附件 1)教师:1.教学课件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学生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四、教学课时:2 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导课同学们,伴随悠扬的古乐,呼唤我们步入中国文学成语的殿堂,静静地欣赏,你的脑海中会涌现出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成语故事,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几个成语故事。板书:8.成语故事,齐读课题。(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1)检查生字识、写。A出示学生预习单,组织学生看看写得是否正确、规范。注意上下结构的字和半包围结构的字的写法。B学生练写自己写错的字和写得不满意的生字。(2)检查词
3、语的识读和理解运用。出示词语: 腾空 墙壁 张口结舌 自相矛盾逼真 神韵 画龙点睛 惊叹不已A.正确读词,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B.学生用上其中的一些词语练习说话。(3)检查朗读课文。A同位两人为一组,每人一个故事接读课文,做到把课文读正确、流利。B重点检查指导难读的句子。出示句子: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他。 ”部分学生对“随” 、 “戳” 、 “穿”的平翘舌音分不清,需要老师范读,领读,学生练读才能完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对于“居然” 、 “俸禄”字音读不好,老师采取让读得好的学生进行给范读,
4、互帮互学。C自己练习默读这三个成语故事。(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简单交流:楚国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愚)南郭先生给你什么印象?(假)张僧繇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神)那文中又是怎样具体描述的呢?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三)精读感悟,体会成语所包含的意思自相矛盾A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 B那个楚国人怎么夸自己的矛和盾的呢?请同学们找出相关句子。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关句子。“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他。 ”“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
5、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怎样读好这两个句子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用“夸口”的语气朗读。要求读得语气很夸张,把那种当众吆喝、自卖自夸的语气形象地读出来。 )C结合插图,以替换词语和句子的方式来理解、感悟“张口结舌” 。将原句改成“那个楚国人_,回答不上来了。 ”请学生填空。替换词语: 目瞪口呆 慌慌张张 哑口无言,吞吞吐吐 结结巴巴 支支吾吾,(以上这些词语都是学生通过思考回答出来的。 )进行一段话描写:如“那个楚国人急得满头大汗,看看自己的矛,又看看自己的盾,支支吾吾地傻了眼,最后什么也回答不上来。 ”(在进行这段话描写时,学生不知该如何表达,于是我就把问题降低坡度,我在讲台前做动作,学生认
6、真观察。一下子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 )这样,那个楚国人狼狈不堪的情景也就充分地表现出来了!“自相矛盾”这一寓意也就水落石出了!(一个人头脑简单,不会深思熟虑,做事怎么能不自相矛盾呢?)D联系实际说说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滥竽充数A请同学们查字典,看看“滥” 、 “竽” 、 “充” 、 “数”这四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滥”就是不加选择, “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 “充”指冒充, “数”就是数目。 )B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战国
7、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比较这三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装出吹得样子,居然得到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这句话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要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C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说一句话,看学生是否对句子意思已理解。D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没有真本事,鱼
8、目混珠的人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第二课时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三)精读感悟,体会成语所包含的意思画龙点睛(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出示课件,A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B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点睛”的结果怎样?()逐题讨论,指导朗读。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 )所以人们觉得怎样?(人们觉得奇怪、可惜。 )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眼睛?(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 )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应游客的一再要求。 )“点睛”的结果怎样?(点睛后无法改变,龙腾空飞去。 )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惊叹不已。 )读这则故事时要读出什么语气?(
9、要读出人们由奇怪到怀疑最后惊叹的语气。 )()启发想象,领悟寓意。A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而去,会说些什么?(学生交流:张僧繇的绘画技术真高;他太神了;他不愧是一位大画家老师小结:张僧繇是这样一位充满底蕴的人,所以他轻轻一点,点出了万般的奥妙 。)通过这则成语故事,我们知道了什么?(这个成语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C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技艺高超的人吗?比如绘画、运动、学习等方面。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四)三则故事的表现方法()对比鲜明。 自相矛盾由开始的得意洋洋的“夸口” ,与最后的“张口结舌”形成对比;滥竽充数由开始时的蒙混过关
10、到最后独奏时“只好偷偷溜走”形成对比;画龙点睛这则成语突出两个对比:点睛前与点睛后的龙相对比、游客前后态度的对比“惋惜不信惊叹不已” ,两处对比都是由“眼睛”引起的。三则故事基本上都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进行的。()以形象感染人。三则故事都勾勒出精彩的人物形象:楚国人先得意后丧气的形象,南郭先生先装模作样,后狼狈逃窜的形象。最后一篇,有两个形象,一明一暗,龙的样子在明,张牙舞爪,活灵活现,张僧繇的形象在暗,以龙的气势映衬人的神奇。(五)借助故事的表现方法及板书背诵画龙点睛 。(六)拓展小练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类布置作业。 (以下任选其一)()基础题:.朗读课文。.用“总是” 、 “不要而要
11、”写句子。()挑战题:.绘声绘色讲故事,丰满人物形象。提示:南郭先生是如何混进吹竽队伍的?第一次拿到俸禄后,有什么举动,会怎么想?当齐泯王要求单独吹奏时,他是怎样惴惴不安,然后偷偷逃跑?.创编故事,挑战自我,提示:讲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事情完整。刻画人物细致、具体。题目自拟如:南郭先生“失业”记 、 下岗后的南郭先生等。六、板书设计8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愚 假 神夸口 张口结舌 蒙混过关 偷偷溜走 前 后得意 丧气 装模作样 狼狈逃窜 明 暗七、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将这三则故事看作一篇课文去进行整体感知。让学生阅读后发现这三则故事的相似之处,明白这类文章的基本特征。让学生明白
12、这类成语都是由古籍的故事改编而来的。除给学生讲述有趣的故事外,还在故事背后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2.抓住重点词句去感悟。让学生通过词句的对比明白故事和寓意之间的联系。如“夸口”和“张口结舌”形成对比,表现了那个楚国人的愚,说话前后相抵触。 “混了进来”和“只好逃走”形成对比,表现了南郭先生的假,没有真才实学,混在行家里充数。点睛前和点睛后形成对比,感悟张僧繇的神,他轻轻一点,点出了万般奥妙,点名要旨,使内容生动传神。3.扎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用“总是” 、 “不要而要”练习说话。用南郭先生“失业”记 、 下岗后的南郭先生等来进行拓展练习,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不足之处:平时学生对工具书
13、用得少,在理解词语意思方面有欠缺。 自相矛盾和滥竽充数 ,讽刺味极强,作者编这些故事时,别有一番良苦用心,在指导阅读时,只局限在故事中和从故事中吸取教训,没有更好地让学生想想作者所说的矛盾在生活中的影子在哪儿?没有去寻找生活中它们的真实存在,学生思维受到束缚。 教学建议:要加强朗读训练,把这三则成语故事都排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学生在表演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感悟人物形象,把学习文本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平时让学生多阅读一些来源于其他途径的成语,比如历史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或其他传说、古典文学作品等,如果再读一读伊索寓言那就更好了。附成语故事预习单班级_姓名_认真完成预习任
14、务,并自我评价。完成以后,可以在相应的评价栏里打“” 。一、我会识认读生字并描红仿写。在教材上描红,然后在下面的田字格里仿写一个,看谁能做到正确、规范。正确规范纠正写错的字: 把不满意的字再写一个:二、我会读1.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流利。读不好的地方可要多读几遍哟。2.摘抄你认为值得积累的词语并读一读。比如:腾空 墙壁 张口结舌 自相矛盾逼真 神韵 画龙点睛 惊叹不已如果课文中有不理解的词语要联系课文或查字(词)典尝试理解;自己不能解决的还可以和同伴交流。三、我会思考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这三则成语故事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从这三个成语故事中你悟出了什么?想一想,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类似的人?和同学交流。这里还可以记下你读书时的疑问。相关资料:什么样的成语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也有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 “莫须有” “想当然”之我读了_遍;我能够做到:正确 流利 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 “真金不怕火炼” “心有余而力不足”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但这些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