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 1 页 共 12 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教学重点 1、 读背课文。2、积累文言词语。教学难点 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问答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时间 三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3、熟读课文。4、学习课文一二段,争取背
2、诵。5、积累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一:导入课文,简介左传 。 幻灯片出示 【背景材料】注释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编年体历史 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 240 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的别名 左氏春秋 、 春秋左氏传春秋三传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第 2 页 共 12 页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 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
3、春秋三传” 。(二)秦晋围郑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 632 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
4、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二:让学生听本文的录音带或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汜(fn)南 佚(y)之狐 夜缒(zhu)而出共(gng)其乏困 阙(ju)秦 函(hn)陵秦伯说(yu) 逢(png)孙 其他词语略读一读。三:题解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退师:军队四:讲解课文(一) 讲解第一段 (重点讲清以下词句)1且贰于楚也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2晋军函陵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 (省略句)3以其无礼于晋 (倒装句)第 3 页 共 12 页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理,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5、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解析:用简单的话概括本段内容。秦晋围郑,来势凶猛,郑形势危急,渲染了气氛。同时,晋国要报复其无礼,与秦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但郑是有机可乘的,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成功埋下了伏笔。读一读,背一背(二)讲解第二段 (重点讲清以下词句)1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之:助词,不译2.无能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无能:不能。已:同“矣” 。3.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 (判断句)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王,秦军一定会撤退。”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意见。 (烛之武)推辞说:“老臣壮年的时候,尚且不
6、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 ” 郑伯说:“我不能早点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您也有不利啊。 ”(烛之武)答应了。解析:用简单的话概括本段内容。文中写了个能洞明事理的佚之狐:对烛之武有足够的了解,但写他是为写烛之武服务的,烛之武未出场已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关注。烛之武可以说是壮士不遇,英雄末路。他满腹牢骚,满心委屈,但能以国事为重,深明大义。文中还着力写了郑伯,他勇于自责,更能以情动人,以诚动人。读一读,背一背五:文言小结n 词类活用 军,名词活用为动词 n 古今异义 贰 是 n 通假字 n 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n 省略句 晋军(于)函陵、 (烛
7、之武)辞曰 (烛之武)许之、 n 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n 虚词 以、之、也、矣、六:小结本节课七:作业n1、复习本课所讲文学常识及重点字词、句式。n2、逐字翻译 1、2 段,写在课本空白处。第 4 页 共 12 页 n3、背诵 1、2 段,预习 3、4 段。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三四段。2、背诵课文。3、探讨烛之武的形象一:复习旧课。1 译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如今年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我未能早先重用您,现在危急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 2检查背诵二:串讲导读第三段。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8、1 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这件事)麻烦你。意思是说, (如果灭了郑国对你秦国有好处, )那麻烦你就来灭了我们吧。2 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帮晋国来灭了郑国,而增加你的邻邦晋国的土地呢?3 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时候会满足的呢?这是个用“之”来提宾的疑问句。初中时学过的提宾的“之”有:何陋之有?莲之爱,陶后鲜有闻。菊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4 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高兴了,与郑国订立了盟约。盟,名词做动用,释为订立盟约。概括内容:第 3 段,写烛之武 “五论”退秦师。烛之武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他之所以能说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处处为秦国着想(表面看来) ,理由充分:飞地难治论亡郑
9、陪邻论舍郑有益论过河拆桥论晋国扩张论 出示幻灯片 说秦的结果是:秦郑订立盟约;秦国驻兵守郑。三:串讲导读第四段。重点讲清以下词句:第 5 页 共 12 页 1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秦穆公)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参见文下注释。微,假如没有。初中时学过“微斯人,与谁与归?”这个句子,其中的“微”也是这个意思2 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语气词,表商量语气。初中时学过这类例句不少:其真无马也?(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反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恐怕实在是不认识千里马吧。其,表推测语气。 )其如土石何?(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其,表疑问语气。 )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陵君
10、可要答应我啊!其,表面看是商量,实际上是威胁语气。 )其何能胜?(那怎么能取胜呢?其,表反问语气。 )3 亦去之也离开了郑国。去,离开。 (这个词的古今义刚好相反。今义表示到地方。例如: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则有去国还乡,忧谗畏讥。 )概括内容:第 4 段,写晋师撤离郑国。晋文公是头脑清醒的。他以“不仁” “不知” “不武”三条理由退兵, “不仁”只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不知”是实质;“不武” ,则是因为胜败难以预料。这是一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四:烛之武形象探讨: 出示幻灯片 烛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确把握天下形势,并且熟知历史,洞察秦晋之隙,然后凭他的三
11、寸不烂之舌。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烛之武到了七十多岁的高龄,仍有满腹牢骚,可见他的锐气未减;仍能建功立业,可见他的才华依旧。此前,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在这种怀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经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一生划上一个完美的感叹号。 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
12、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同时昭示我们应该学习古人那种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五:小结本节课六:课后作业:翻译课文三四段,争取背诵全文。第三课时第 6 页 共 12 页 教学目标1、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2、归纳文言词语的用法。一:复习旧课1译句邻之厚,君之薄也。 (邻邦的国力雄厚了,你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晋国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张它西边的边境,如果不侵损秦国,它将从哪里取得它贪求的土地呢?)2检查背诵二:归纳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 出示幻灯片 (一)
13、归纳文章的结构(一) 写作特点伏笔与照应得当。分析略情节波澜起伏。大军压境(十万火急)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生机)烛之武发牢骚(波澜)郑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转机)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议攻秦(出现危机)晋公再晓之以理(一场虚惊) 。叙事详略得当。分析略三:归纳文言词语的用法1 词类活用 幻灯片出示 A.名词做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在西边)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B.动词活用为名词 君亦无所害(害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C.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臣之壮也(壮年)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2特殊句式A省略句(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14、” (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B倒装句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 同上)第 7 页 共 12 页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同上)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C判断句3通假字无能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说,与郑人盟(悦)失其所与,不知(智)4。古今异义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5完成课后
15、练习,一词多意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四:小结本节课五:布置作业:背诵全文第 8 页 共 12 页 备课素材本课话题 爱国朗读课文中的名段佚之狐言于
16、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烛之武是个智勇双全的爱国义士。他在佚之狐推荐之前,没有被重用,有着怀才不遇的怨愤,但在郑国危难之际,却挺身而出,只身去劝说秦伯,足见其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劝说秦伯时,他只字不提郑国利益,而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分析亡郑对晋有利,而存郑对秦有利,晓之以理,动之以利,运用智慧最终化解了郑国的危难。积累生活中的素材被外国人称为“能抵五个师”的钱学森博士,1950 年冲破美国的种种阻挠,回到祖国,决心在“一穷二白 ”
17、的土地上, 创造中国的火箭、导弹事业。有人问他为什么归心似箭,他说: “因为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 归宿在中国。 ”有人问他,中国既无人才又无设备,搞火箭导弹能行吗?他的回答是:“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 什么不能干!”钱学森的誓言最终实现了,中国卫星上天了,洲际导弹可以同外国 “比武”了, 载人航天事 业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烛之武和钱学森虽然所处时代不同,但都有一颗爱国之心,他们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 诠释了爱国,诠释了责任,诠释了选择, 诠释了才能背诵相关名言警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李四光科学虽没有国
18、界,但是学者却有他自己的国家。巴斯德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第 9 页 共 12 页 列宁写法借鉴1写作特色详略得当这篇课文运用详略得当的写法,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做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这一形象,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2写法指导详略得当“三注意”一是明确中心。文章的详略是由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决定的,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
19、是主要内容,要详写;关系不很密切的,是次要内容,可以略写。二是突出过程。就是说,事情的起因和结果要略写,发展过程要详写。三是点面结合。要有“点”有“面”地叙事, “面”要略写, “点”要详写。3迁移应用请你写一段文字,运用详略得当的写法,300 字左右。【参考示例】 故乡,那里有我的 亲朋,有我祖先的遗骸,有我童年海浪般的憧憬和云霞般的梦幻还有我记忆中多彩的八月。一搭上西去的汽车,我的心就像出笼的鸟,扑扑棱棱飞去了, 飞到黄河故道的臂弯里,飞到杨柳叠翠的小河畔,飞到小小四合院,衔去一束绻绻的情愫,早早地给母亲了。 汽车奔驰着,我伏在窗口,贪婪地、忘情地 阅读着平原的八月 望不尽的莽莽苍苍,涌涌
20、荡荡;望不尽的千顷秋色,万斛秋光水稻黄了,第 10 页 共 12 页 微风里,金浪迭涌;棉花炸嘴,雪白银亮,宛如 银河的繁星;花生秧儿、红薯蔓儿把地皮都盖严了,碧绿碧绿,如潮似海,如果不是车 儿跑得快,说不定还能看到它们的根部被饱满的果实顶开的裂隙呢!八月的苍穹,是那样深邃、空阔、高朗,几只大雁飞过,而圆圆的麦秸垛下,三五只母 鸡却悠闲地刨着生活的安逸 素材应用1课内素材拳拳爱国心烛之武少年之时积蓄经纶之才,纵横捭阖之术, 实为一个治国之能臣,乱世之强人。 虽然郑伯不能知人善任,唯才是用,使得 烛 之武被埋没,但是机遇最终还是叩响了烛之武的大门。 烛之武毅然把握住了这个机遇,不仅化解了一场残酷
21、的战争和生灵涂炭的悲剧, 还为自己的人生在最后填沟壑之前挥洒了鲜亮的一笔,实现 了其人生的追求,成为中华历史星空中璀璨的明星。他怀才不遇,却能在临危之时深明大义。由此 观之,成功者的前提是有本领,有胸 怀,有爱国心,有责任心,之后才是机遇。【应用角度】 “选择” “爱国” “发现人才” “小我与大我” “机遇与准备”“关键时刻彰显个人品质”等。2精彩应用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 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 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 聪慧机智。他不计个人得失、 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 爱国主义精神,他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曹操
22、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们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能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光和热。 烛之武就是 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的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露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 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 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 时也磨砺了他的第 11 页 共 12 页 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
23、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 “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如果不是秦晋围郑, 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 ,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齐鸣。那些 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像烛 之武这样的识大体 顾大局、 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佳作领悟永远的烛之武秦、晋联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 国难面前,烛之武临危受命,孤身出城;强秦帐内,烛之武不卑不亢、字字珠玑。终于, 谈笑间,干戈化为玉帛。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的爱国情操,烛之武义无反顾独闯秦营的英雄气概,虽经两千
24、多年时光流水的冲刷,依然放射出熠熠夺目的光华!命运对烛之武并不公允,几十载的饱受冷落,大半生的怀才不遇, 满腹经纶的烛之武,只是郑国一个小小的负责养马的“圉正” 。在他伏下苍老的身躯拾起艰辛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当他仰起斑白的头颅呼出抑郁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当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候,有人想起了他;当大军压境“国危矣”的时候,有人推出了他。就这样, “今老矣”的烛之武,踉 跄 着,被推到了两军对峙的刀锋前,被推到了生死难测的境地前。没有多少抱怨,说的只是谦逊的“无能为也已” ;没有怎么推辞,做的只是慨然“许之” “夜缒而出” 。于是,一个一直模糊的身影,在历史的这一刻,变大、变高、变 清晰。 当
25、一个须发尽白、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在月隐风高的夜晚,被人用绳子拴着放到围有层层虎狼之师的孤城外;当一个步履蹒跚、牙落齿摇的老人,在冰冷刺骨的寒风里,揉着酸痛的腰肢走进剑拔弩 张的秦军大营, 这该需要怎样的坚定和无畏!无论他是成功还是失败,千载之后的我们都该为他的忠诚和勇敢高声喝彩!面对雄心勃勃的秦穆公,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要有智慧。慷慨 陈词间,有烛之武对郑国的一片赤诚, 还有对局势的准确掌控;寥寥数语里,有烛之武对第 12 页 共 12 页 人情的自如练达,还有对世事的深刻洞明。所以,一场思想的碰撞之后, “秦伯说,与郑人盟” ,一场灭国的灾难,就 这样化为无形。 “滚滚长 江东逝水,浪花
26、淘尽英雄” ,感谢左传为我们记下了这位忠勇睿智的老人,纵然隔着千年看去,他依然傲然屹立在历史长河中,他就是烛之武。永远的烛之武。1学开头文章开头饱含感情,奠定歌颂赞美的基调。 这是一篇赞颂烛之武的抒情散文,作者在开头就运用赞美的词句(“爱国情操” “英雄气概” “熠熠夺目的光华”等)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领起下文,又为下文抒情做好了 铺垫。2学白描用白描手法写烛之武,使其形象更加丰满。第 段作者展开想象,写烛之武“苍老的身躯” “斑白的头颅” ,突出其年事之高,使 烛之武的形象较之课文更加丰满,又以此衬托他高尚的 爱国情操。3学整句运用整句,节奏鲜明,语势强烈。第段使用两个 “当” 、两个“没有”的结构相同的句式,写出烛之武不计较个人恩怨和安危,只身入秦营的豪迈气概,要比散句表达显 得更有节奏感,更有感情气势。4学结尾结尾一句话收束,干净利落。 “永远的烛之武”这句话的内容重点在“永远” ,“永远”的意思是说烛之武的爱国情操和英雄气概“虽经两千多年时光流水的冲刷,依然放射出熠熠夺目的光华” ,这句话有着总结 全文、突出主 题、照应题目、呼应开头、升华感情等多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