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3).docx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737308 上传时间:2018-11-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寡人之于国也 导入:有人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孔子大圣人在谆谆教导,而孟子给人的感觉是孟轲“亚圣”在侃侃而谈,何以见得?初中学习的孟子 二章记忆犹新,今天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再次感受孟子的谈吐风范。 题解:“寡人之于国也”原句是“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 ,古代国君的自称谦词,今义是形影孤单的人,即孤家寡人。 “焉” “耳” “矣”均是文言句末语气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原句是主谓句,感叹句。 “于” ,介词,与“国”合成介宾短语。 “之” ,用于主语和介宾短语之间,提顿语气,强调介宾短语的意义。 有些书编入这篇文章取成语名“五十步笑百步” ,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错误或缺点,只是程度轻

2、一些,却在讥笑别人。另有成语“弃甲曳兵”也出自这篇文章,常用来形容败逃的狼狈相。 孟子,(约前 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育家。地位仅次于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孔孟并称。他生活在战国中期,兼并战争非常激烈,他主张行“仁政” ,统一天下。曾游说各国,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著书立说,有孟子一书(现存七章) 传世。 见初中语文第五册。 孟子是孔子之孙孔 的再传弟子,孟子的出生距孔子的去世 100 年左右。孟子曾把孔子侧重于道德修养的“仁”发展成他的政治理论“仁政” ,主张行“王道” 。 “仁政”即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用这种办法统一全国就是“王道” 。 “仁

3、政”的具体内容是“省刑罚,薄税敛”恢复井田制。 “仁政”的政治理论是“民本论” ,哲学理论是“性善论” 。孟子曾游说魏、梁、齐、宋、鲁等地。宣传他的“仁政” “王道”的主张。 战国中期,各诸侯国都在讲究变法革新,富国强兵,合纵联横,互相攻伐。孟子却讲“唐、虞、三代之德” ,被诸侯认为是脱离实际,加之孟子自己的知识分子的傲骨,不肯趋炎附势,故他的主张不曾被诸侯采纳。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说他:“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 书 ,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 宋代朱熹将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合称“四书” 。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科举考试,都以“四书”为命题依据之一。 孟子现存七章,全面反映了孟子思想。孟子一向

4、被认为是儒学正统的继承者和捍卫者,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元文宗封他为“亚圣” 。 孟子七章分别是梁惠王 公孙丑 腾文公 离娄 万章 告子 尽心 。 孟子的篇名和论语一样,都是摘取每章开头几个字眼命名,没有特别意义。汉代赵歧注释孟子 ,把每篇都分为上下两部分,故有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梁惠王上( 寡人之于国也)的篇名。 与论语一样, 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论语文字简约、含蓄, 论语六则最显著, 孟子却以雄辩著称,文势磅礴,感情激越。所以说孟子给人的感觉是侃侃而谈。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1)情感强烈,文笔犀利,论辩性强;(2)论证手法

5、灵活善变,或开门见山,或迂回曲折,巧妙控制论辩方向,驱诱论敌就范;(3)巧用比喻,使枯燥理论具体、生动,富有可读性,说服力;(4)文辞方面富于铺陈扬厉,时露尖刻,句式喜用排偶,笔锋咄咄逼人,文酣畅淋漓。 课文寡人之于国也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谈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主张“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离娄上)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社会兵员缺乏,劳力不足。各诸侯国也就处心积虑的争夺人力。梁惠王也不例外,他采取了一些体恤百姓的措施

6、,以求吸取人力资源,但收效甚微,故有“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却“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借梁惠王的疑问,或说是心理需求,宣传自己“施仁政” “行王道”的政治主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及其“好辩” “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2.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掌握 “数、发、直、兵、胜”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2.了解 “或 或” “直 耳” “是也” “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辨析它们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特点。 德育目标 结合本文学习,联系历史资料,了解孟子思想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教学重点 多义词

7、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 “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 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包括朗读和背诵。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使文言文语感训练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落到实处。活动方式力求生动活泼,或个别朗读、集体朗读,或轮流朗读、分角色朗读,读后有评,以评促读、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 2.点拨教学法。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语句看似浅显,内涵却较艰深。为此,在背景资料介绍、文化知识简介及比喻说理的分析方面教师须相机点拨指导,避免学生囫囵吞枣。 3.讨论法。应与诵读同步进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具准备 多

8、媒体 CAI 课件、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相关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步骤 预习提纲 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初步了解孟子“仁政”思想。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孟子及孟子的仁政思想,初步掌握全文大意。师生共同分析 14 段,背诵 14 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在初中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还分别成为成语沿用至今。这充分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

9、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 。(板书文题)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学生结合注释及课后关于孟子的介绍了解孟子。 教师适当补充: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但他思想中的民主意识、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三、背景资料(多媒体显示)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 ,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 “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

10、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 361 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 334 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 ,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

11、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学生浏览、把握背景。 四、熟读课文 1.放录音两遍。 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注意一些

12、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注意断句,体会孟子的语言特色。 3.教师出示投影,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1)选出加点字音、形正确的一项( ) A.养生丧(sn)死 不可胜(shn) 食 庠(xin)序之教 B.饿莩(pio) 龟玉毁于犊(d)中 孝悌(d) 之义 C.数(sh)罟不入污(w)池 然而不王 (wn)者 D.鸡豚(tn) 狗彘之畜(x) 数罟() (2)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错的一项是( ) A.河内凶(荒年) 曳( 拖着)兵谷(稻谷)不可胜( 尽)食 B.庠序(学校) 孝悌( 孝顺父母 ) 斧斤( 砍伐树木) 洿(浊水不流)池 C.饿莩 (死

13、人) 王无罪岁(年岁) 狗彘(母狗 ) 鸡豚(养猪) D.勿夺(抢夺) 其时 移粟(泛指谷物) 涂( 通“途” ,道路) 有饿莩 (选两名学生回答,明确) (1)A(B.莩 pio;犊 椟;悌 t C.数 c;污 洿;王 wn D.豚 tn) (2)C(A.谷:粮食;B.孝:孝顺父母;悌:敬爱兄长;斧斤:斧子 D.全对 C.饿莩:饿死的人; 罪岁:归罪于岁;彘:猪; 豚:小猪) 4.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请学生留意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5.结合注解朗读,了解文意。 按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学生遇到问题,向小组其他成员提出,组内自行解决,如有疑难,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 6

14、.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五、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提问:这篇课文记录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不加多。 提问:课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有哪些? 学生明确。 教师出示投影,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投影: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不要求精确,允许有不同表达) 明确: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的缘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接着谈自己的主张来回答梁惠王的疑问。2.研习第 1 段 (1)选一学生朗读第 1 段 (2)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

15、政务尽心尽力了。他的具体做法有哪些? 学生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提问:通过与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学生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提问:梁惠王面临怎样的困惑? 明确: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 板书: (3)朗读指导 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所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读时,重音应落在“尽心”二字上, “焉耳矣”三个语气词连用,表委婉、伤感的语气。 “河内”四句直承上句, “移民” “移粟”两句并列而又相互补充,应一气读完,“河东凶亦然”是省略的文字,故“亦然”应重读,起强调作用。 “察邻国之政”两句,前句轻读,后句重读,有

16、自诩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为下文提问作铺垫。最后“何也”要读出疑问语气,突出其困惑不解之意。 教师范读本段,学生试读。 提问: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 ? 学生讨论并交流。 明确:春秋战国时期,列国战争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地广人稀、兵员和劳动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拓扩疆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地争夺、吸引和控制人口,以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发展生产力。增殖人口,是时代前进的需要和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人口的决定性作用,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忧心忡忡。 即使在今天,人口

17、仍是决定综合国力的要素之一。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国策,是从国情出发作出的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明智抉择。 3.研习第 2、3、4 段 (1)学生齐读 2、3 、4 段。(2)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孟子对梁惠王的疑问是如何思考的? 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 “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孟

18、子通过设喻 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这正好走进“圈套” ,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板书: (3)朗读指导 面对梁惠王的提问,孟子其实已经有了答案,但他隐而不说,先设喻。设喻一段应读得慢一些,语气应平缓。 “则何如”用征询对方意见的口气,轻读。惠王不知是计,回答“不可”语气平常。当梁惠王进了圈套之后,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这句话有潜台词,读时语气要从容。

19、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低和。 学生尝试背诵 2、3、4 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填然鼓之 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六、布置作业 1.背诵 14 段。 2.理解掌握重点词语。 3.熟读 5、 6、7 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习5、6、7 段,理清背诵思路,教师适当作朗读指导。背诵 5、6、7 段。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学生齐背一遍,再抽查一名学生独背。 二、导入 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启发梁惠王,指出他与邻国的实质是一样的,那怎样才能使民加多呢?孟子自然而然引出自己的“仁政”主张。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研习第 5、6 段 (1

20、)女生齐读第 5 段,男生齐读第 6 段 (2)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学生看课文,思考。 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求学生找出三组排比句回答) 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 提问: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明确:“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 提问: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 (要求学生找出排比句,各自朗读,合书回答) 明确:孟子用了四组

21、排比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四组排比句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 板书: ()措施 效果 不可胜食也。 养生丧死无憾 不可胜食也。不可胜用也。 王道之始 () 措施效果 王亩之宅,树之以桑, 七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道之成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谨庠序之教,申之

22、以孝悌之义, 要求学生对照板书,填充空缺处,尝试背诵 5、6 段。 (3)朗读指导 第 5 段兼用排比和连环两种句法,全段三大句,每句为一层,语势逐层上升,要突出最后一层,这是孟子的主要意图所在。 “养生丧死无憾”一语出现两次,前者轻读,后者重读。 第 6段分述王道的四项基本内容,四个“矣”表陈述语气,气势充沛,要读出层次。最后用双重否定句式总结,要读得坚定有力,其中应有劝勉之意。 选一男生朗读 5、6 段,其余同学点评。 学生齐读 5、6 段,背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数罟 数之以桑 衣帛 养生丧死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研习第 7 段 (1)学生齐读第 7 段 (2)理清背诵思

23、路 提问: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但这还不够。君王对此还应有什么态度呢?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呢? 明确:孟子采用对比的手法,揭示了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是对梁惠王自认为“于国尽心”的驳斥。此外,孟子还用了比喻,否定了梁惠王的自我辩护,劝勉梁惠王施仁政,除虐政。 板书: 要求学生对照板书,尝试背诵第 7 段。 (3)朗读指导 “狗彘食人食”句揭露了诸侯贵族的荒淫,朗读时,要读出义愤之情来。 “涂有饿莩”句要读出悲愤、严厉的语气。 “人死”句是借用诸侯国君的自我辩护的口气,应读出讽刺意味。接着用一个比喻来反驳,应用严厉的质问的口吻来读。最

24、后,劝勉梁惠王弃虐政行仁政,应用和缓、劝慰的语气来读。 学生依照指导自行朗读品味。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检 发 王无罪岁 四、学生背诵课文 5、6 、 7 段 请学生归纳孟子的 “仁政”思想。 明确:发展生产,制民之产,教化百姓,除虐政。总的来说有两点:一是保民,使民无衣食之患;二是教民,用儒家的思想教育人民。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三、四。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在诵读中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分类归纳文言知识,注重词句积累。进行拓展训练,使学有所获。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学生齐背或滚动式背诵。 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本文,概括本文的写作特点,进一步指导学生背

25、诵 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结构严谨。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 ,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斯天下之民至焉” ,既对每一部分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善用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如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比喻“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 ,形象生动,文字显得从容不迫。 气势充沛。语言上使用排比句式,音节铿锵,气势非凡。 学生随此背诵相关部分。 教师再次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合书循声低和,从中体会孟子的论辩气势。 三、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1.多媒体逐题显示 (1)

26、找出下列加点词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树之以桑 可以衣帛 然而不王者 王无罪岁 既来之,则安之 其一犬坐于前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古今相同的一项是( )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忌不自信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行李之往来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养生丧死无憾 (3)与“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一句中“是”用法相同的是( ) A.惟利是图 B.各是其所是 C.谁能定是非之真 D.是谁之过与 (4)选出与“各不可胜食也”中“也”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

27、(5)分别说出下列句中的加点字的词义和用法。 (6)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失其时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7)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直不百步耳。 译:只是没有逃跑一百步罢了。 B.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译: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译:这怎么能对刺伤人之后而致人于死地感到奇怪呢? D.未之有也 译:没有这样的事情啊。 选 7 名学生依次回答,其他学生指出对与错。 明确:(1)与例句是使动用法。(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是名词作状语) (2)句“可以”用法古今相同。(丈夫:古

28、义为成年男子,今义为妻子的配偶。自信:古义为宾语前置,即相信自己,今义为一个双音节词。宣言:古义为发表议论,今义为公开场合发表的言论。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养生:古义为供养活着的人,俱与今义不同) (3)D(A.提宾标志,无意义;B.动词,赞同、肯定;C.名词,正确 ) (4)C(A.表句中停顿,B.表疑问,D.表句中停顿) (5)“之”( 结构助词,主谓之间;衬字,无意义;结构助词,定中之间“的”; 代词,否定句中作宾语前置; 衬字,无意义) “于”( 对于,到,比,在,跟、与,均为介词) (6)“无”通“毋” ,不要。 “无”通“毋” ,不要。 “颁”同“斑” ,花白。 “涂”同“途”,道

29、路;“莩”通“殍” ,饿死的人。 (7)C(注意“是何异于 ”应译为“这与 相比,有什么不同啊”) 2.师生共同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引导学生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明确: 1.数目 1.发射 数 2.几,若干 发 2.派遣 3.shu,屡次 3.打开 4.c,密 4.花开 1.不弯曲 1.兵器 直 2.仅 兵 2.战争 3.价值 3.军队 4.兵士 1.能承受 胜 2.尽 3.胜利 4.超过 5.优美的 四、课堂练习 教师预先将此部分内容打印成材料,每生一份,以便课堂阅读。 君与民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乃寡人之身,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

30、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食,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以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 ”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

31、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颈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 注: 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五、六章) ,梁惠王又称魏惠王,他在位期间,曾从安邑( 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所以又称梁惠王。 晋国:这里指魏国,梁惠王自称本国为晋国。 梁襄王:梁惠王的儿子。公元前 318 至公元前 296 年在位。 阅读本文,真正认识和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请学生谈谈阅读体会。(教师可作适当指导,但不能动辄评判) (本语段译文见备课资料部分) 五、课堂小结 课文所讲的“王道之成”的道理和材料中讲的“仁者无敌” ,强调的都是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不是吗?1998 年那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没有冲垮我们,极其强大的金融风波没有压倒我们,关键是我们有一个能够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的中国共产党,我们的党是战无不胜的党,2008 年奥运会申办成功,WTO 的胜利加入,无不证明这一点。中国共产党将带领人民向着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行进。 六、布置作业 1.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说说孔孟之道及其儒家学说在中国的地位和影响。 2.阅读读本P250墨子中的片断非攻 ,初步了解墨子的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