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 1 页 共 6 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本文体会本文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2、过程与方法:学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判断什么是通感,本文比喻的妙处何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文写于 1927 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读课文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教学重点1、揣摩细腻的,具有特色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找出作品中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教学准备多媒体、学生课下分组在网上查阅的资料实物投影文字稿。教学时间1 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课前背景:在屏幕
2、上投影一张清华园中月下荷塘的照片,并播放荷塘月色的范文朗读录音1、提问:在上节课的阅读中,我们走近了朱自清,走近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走近了清华园中的月下荷塘。而散文的优美的韵味应怎样更好地来品味呢?第 2 页 共 6 页 回答:通过朗读来体会。2、大家一起朗读课文中的写景重点段落四、五、六 3 节。二、质疑1、提问:在朗读中,大家有没有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美,有怎样的特点?回答:一种朦胧的美。2、点拨:很好。那大家读过几遍后,有没有想过文中的朦胧感是怎样产生的?同时,大家预习过课文,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呢,现在可以提出来。回答 1:作者的笔下景物的朦胧美与作者的心境有一定联系,因为情景是相交融的
3、。回答 2:这篇散文除了写景很美外,有些语句不太明白。如: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白天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但热闹的是他们,我什么也没有。三、资料交流:1、提问:我们仔细读读这些语句,它们有什么特点?大家是否想过为何不理解呢?这些语句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我们对写作背景不了解。大家课下已经分组查找了资料,现在根据大家在网上查找的资料,体会一下这些话的内在含义是什么,并说说你的理由和结论?(大家集体交流讨论) (由同学上来展示资料)2、讨论:一封信 “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可以看出作者孤独彷徨和烦闷的心情。哪里走 “在歧路之前,我只有彷徨罢了。 ”表现作者不满现实,但对革命力
4、量还缺乏认识,看不清前进的方向。3、结论:从朱自清的生平了解到,1927 年 7 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作为一位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自由知识分子,他也有过苦闷彷徨。4、小结:不错,有了这么多资料,可以看出大家不理解的几句话和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当时的心情有很大关系,请大家谈谈自己看法。讨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从本文写作背景看,开门见山点明了作者当时的苦闷彷徨的心境。“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结合本段其它语句,作者越是喜爱这片静谧的月下荷塘,也看出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彷徨,想逃避又难以超然的感受。第 3 页 共 6 页
5、“但热闹的是他们,我什么也没有。 ”点明了作者虽然在月下荷塘中得到了释放,但又不能完全超越现实之外的淡淡的哀愁。(用多媒体把同学们的观点显示在大屏幕上)四、课文解读第四段 月色下的荷塘1、 “弥望”充满视野,满眼。 “田田”多,连绵不绝。(通过直观优美的荷塘图片来启发引导)2、第二句,采用了比喻,舞女的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相似,这个比喻是“多边”的,即它不仅表达了“荷”的高贵,还传达出它的标志,典雅,圣洁,飘逸,灵动,清峻等魅力,使叶子产生了动感,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展示动感的荷叶图片)3、 “层层”高低有序。 (图片)4、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
6、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本句运用了拟人;拟人的运用可以回应上面的“舞女” , 荷茎象舞女,叶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颜,这样把整个舞女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展示对比图片)5、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本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格,为什么把荷花比喻成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呢?因为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点缀着”的,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 白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 ,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碧天”里的“星星”相似; 荷花是“袅娜” 、 “羞涩”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态与色泽都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 (展示对
7、比图片)上面作者通过叶子、花,描绘了荷塘的形态美,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荷塘的动态美。6、重点理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一句把“清香”比喻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这里作者使用了几种感官感觉?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造成感觉的转移。这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通感” 。
8、所以这句话作者同时运用了通感第 4 页 共 6 页 的修辞手法。(大屏幕展示例句强化理解记忆)7、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中的“颤动、闪电、霎时、穿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微风过处一刹那间,荷塘的整体形态,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这是作者观察仔细,用词的精妙之处。(展示动感荷叶图片)8、 “一道凝碧的波痕” ,就给人一种船航行留下的痕迹的感觉,作者表达得生动传神。(图片)9、 “脉脉的流水”怎样理解?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表现流水的静态美。 (图片)“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是因为静静的流水更反衬出,动态中的叶子的美的姿态。 (图片)【
9、小结】从形态、动态、静态多个角度来反映荷塘的美。第五段 荷塘上的月色1、本段有三个动词用得很形象生动,使一切的事物都充满了动感。 “泻” 、 “浮” 、 “画” 、“洗” 。“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有一种自上而下的动感和立体感,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浮”描写出青雾与叶花既互相贴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又可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洗”能理所当然地把叶子、花更淡淡的月色和薄薄的轻雾联系起来, “薄薄的轻雾”也成为了“牛乳” 、 “轻纱” 。“画”说明树影的错落有致、浓淡和谐是恰到好处的,象是出自名画家之手,也让读
10、者更易联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2、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了联想?运用了比喻和通感(视觉与听觉的呼唤) 。写出了光与影虽不均匀,互相交叉,如名曲中的高、低音。却和谐如名曲,光与影融为一体,荷塘与月色融为一体,心境与物景融为一体,整个天地浑然一体,如梦似幻,如诗如画,一切融为名曲。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悦。【小结】作者从正面和侧面描写荷塘上的月光。第 5 页 共 6 页 第六段 作者的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从这一段开始,作者的心情又发生了变化,从淡淡的喜悦转为淡淡的忧愁。第二部分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
11、有条。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与苦闷。第三部分(78) 江南旧俗引起的思乡之情。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小结】作者第三部分巧妙地运用了采莲赋和西洲曲中采莲的情景,反衬出自己的思乡之情,更衬托出作者当时的淡淡的忧愁的难以解脱, “猛一回头”回到家,又把自己的心情引向了低潮,一切都回复现实,作者又开始彷徨苦闷起来了。【全文总结】本文根据作者的游踪,可以引出一条线索。带上门小路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四周江南旧俗、回家(空间线索明线)导出:暗线情感颇不宁静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愁思乡
12、愁不宁静结构自然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五、确立课题(作业)在比较中,我们也加深了对文意的理解。有些同学还有想进一步了解朱自清的想法,这很好,可以把刚才在比较中的出的结论总结成文,也可以提出,你在资料收集过程中,想从哪方面继续了解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朱自清散文研究”这个大课题下,确立自己相关的子课题。课后自评:研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求新知的能力。所以本课教学主要从以下两点入手:1、 荷塘月色中关键语句的理解一向是全文学习的难点,特别是写
13、作背景的介绍很难使学生感兴趣,所以在教学中,通过质疑,明确问题,有的放矢地让学生去查找收集朱自清的相关资料,包括网上查找信息、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资料等,再到课堂上交流讨论,第 6 页 共 6 页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寻找答案的能力。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利用图片、朗读录音以及动感的 flash 音画配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增强了直观性,加大了课堂的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了阅读分析鉴赏的能力,课堂效果好,事半功倍。3、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的能力。朱自清的散文名篇很多,学生也有兴趣多了解他的散文。所以课外推荐阅读,在教学中,学生更容易理解作品各自的特点,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视野,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