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检测(三)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1(2018成都高一检测)19201921 年,苏俄许多工人流往农村,还有一些则自谋生路成了小手工业者。据此推知当时苏俄(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所突破B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C国营农庄吸引了大量劳动力D政府重视日用品生产答案 A解析 根据材料“19201921 年,苏俄许多工人流往农村,还有一些则自谋生路成了小手工业者”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所突破,故 A 正确。2 “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
2、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 。 ”这里的“学会做生意”实际上是指( )A借助商品和市场进行调节B实行余粮收集制C允许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D大中小工业国有答案 A解析 注意题目中的信息“新经济政策” “城市” “商店” ,所以这里的“学会做生意”实际上就是强调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即利用商品、货币、市场和价值规律来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2发展,故 A 正确;B、D 均不符合。31921 年 3 月 21 日,苏俄宣布 19211922 经济年度的粮食税额为 2.4 亿普特(1 普特16.38 千克),比原定的余粮收集额 4.23 亿普特低了许多。这是为了( )A改变多数农民无地和
3、少地的现实B保证农业集体化运动的顺利开展C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资金和原料D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答案 D解析 材料中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且征收额降低,这是为了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故选 D。34(2018赣州高一检测)斯大林认为,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村产生了很多富农,已经形成一个阶级了。要搞大农业,必须消灭富农的庄园,而且不是消灭个别的富农,要“全盘集体化” ,各方面、各个地区都集体化。据此分析,斯大林意在( )A调整农村阶级关系 B扩大国营农场自主权C优先保护农民利益 D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答案 A解析 根据材料“不是消灭个别的富农,要全盘集体
4、化 ”,言下之意是要把富农阶层全部消灭,把他们所代表的剥削性质的私有制全部发展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的集体化,故 A 正确。5据统计,美国 19241929 年,分期付款销售额从 20 亿美元增加到 35 亿美元。那时,农民贷款购买土地、化肥和农用设施;城里人贷款购买汽车、收音机、洗衣机;投资者贷款购买股票。1926 年约有 70%的汽车是用分期付款的形式购买的。对上述经济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刺激了经济虚假“繁荣”B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C阻止了贫富差距扩大D提高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答案 A解析 分期付款这种方式增强了人们的购买力,刺激了经济的虚假繁荣,为经济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祸根,故 A 正
5、确。6(2018南平高一检测)1932 年,美国财政部长梅隆说:“我不相信我们没有什么秘诀或灵符来补救我们今日所受的灾害。我不相信我们的制度基本上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可见,梅隆( )A反对自行调节 B主张干预经济C抨击经济改革 D相信自由经济答案 D解析 注意时间 1932 年,正是 19291933 年经济大危机时期,梅隆的“我不相信我们没有什么秘诀或寻符来补救我们今日所受的灾害。我不相信我们的制度基本上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体现了他仍相信自由经济,主张经济的自行调节,反对干预经济,材料没有涉及经济改革,故 D 符合题意。7(2018荆州高一检测)1933 年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把“免于匮乏的自
6、由”与“免于恐惧的自由”与以前的“言论自由”和“信仰自由”并列为“四大自由” 。这是资本主义政治理念的重大发展,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 )A增强资本运作过程的自由度4B全面保障工人的合法权利C重新定位政府的经济职能D建立更全面合理的劳资关系答案 C解析 题干材料中“免于匮乏的自由” “免于恐惧的自由”等信息,反映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体现了政府干预经济的职能,故选 C。8(2018长沙高一检测)下面是 1930 年和 1940 年美国部分机器产量数据变化表,这一数据变化与下列罗斯福新政内容相关的是( )1930 年 1940 年拖拉机 92 万台 156.67 万台谷物联合收割机 6.1 万台 1
7、9 万台玉米摘收机 5 万台 11 万台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B致力于国家工业复兴C调整农业政策 D推行“以工代赈”答案 B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推行了全国工业复兴法 ,用国家干预的方法对产业规模、产品数量、产品价格等进行了规划,根据表格,拖拉机、谷物联合收割机、玉米摘收机均属于此类,故 B 正确。9下表反映了美国政府部分年份进行的个人所得税改革。这一改革( )时间 1929 年 1935 年 1941 年最高税率 24% 79% 94%A.使美国建立了“福利国家”B体现了国家对经济干预C推动“新经济”快速发展D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答案 B解析 个人所得税的显著增加,表明国家对个人收入
8、用税收的方式进行调节,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 B 项正确。10下图为某网站介绍当前欧洲经济形势文章的配图。该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最有可能是( )5A当前欧洲各国政府面临严重经济困难B超前消费是解决金融危机的重要手段C欧洲国家债务危机需要国际社会化解D福利国家所造成的种种弊端日益显露答案 D解析 由图片可知,在高福利环境下欧洲各国产生了诸多问题,但没有说各国都面临严重经济困难,故 A 项错误;超前消费是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故 B 项错误;债务危机需要的是国家内部自我化解,故 C 项错误;债务危机和超前消费是高福利产生的两大问题,故 D 项正确。11(2018德阳期末)1961 年,赫鲁晓夫
9、在苏共二十二大上正式提出干部更新制度,规定:每次选举,苏共中央委员及其主席团成员至少更换四分之一,主席团委员只能连任三届。这一制度有助于( )A清除个人崇拜的影响 B推动政治民主化的发展C改变权力集中的局面 D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答案 B解析 A 项中“清除” ,不符合史实,故 A 项错误;干部更新制度是政治民主化的表现,故B 项正确;改革没有涉及党中央的决策机制和党政关系,故 C 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故 D 项错误。1220 世纪 20 年代,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30 年代罗斯福推行新政;90 年代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倡导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
10、市场经济体制。这些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不可能相互学习借鉴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D “实事求是”是世界性的人类智慧答案 D解析 20 世纪 20 年代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当时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情况下而提出的。20 世纪 30 年代的罗斯福新政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是在“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失败的情况下提出来的。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中国的6国情出发而提出的。它们都体现出“实事求是”的精神。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2 小题,其中 13 题 20 分, 14 题 20 分,共 40 分)1
1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501978 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日本 联邦德国 意大利 法国 美国 英国19501973 年 14.1 7.6 6.7 6.1 4.3 3.119731978 年 1.1 0.9 2.0 1.3 2.5 材料二 苏联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时间 1961 1965 年 19661970 年 19711975 年 19761980 年 1982 年增长率 8.6 8.5 7.4 4.4 2.8(1)根据材料一,说明 19501973 年和 19731978 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的发展状况各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
12、前一时期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8 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联工业生产的发展状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8 分)(3)我们从上述材料可以获得哪些启示?(4 分)答案 (1)特点:前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高速增长;后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发展缓慢,出现经济“滞胀”现象。原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过调整和改革,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企业经营方面出现股票分散化和“经营者革命” ,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实行社会福利制度,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2)状态:20 世纪 70 年代之前,苏联工业生产发展较快;70 年代之
13、后,工业生产逐渐缓慢,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原因: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将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收到一定效果;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经济体制基本上原地踏步,改革陷于停滞。(3)启示:适时调整和改革经济体制,使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解析 第(1)问,通过材料一两组数据的对比总结其特点;原因分析主要结合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的方式,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企业经营和社会福利制度三个方面分析。第(2)问,在判断出材料二反映的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结合背景分析原因。第(3)问,结合材料一、二分别反
14、映的是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进行分析。14(2018荆州高一检测)20 世纪的美国,经过一系列改良逐渐完成了政府职能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胡佛反危机措施的核心是倡导地方和民间团体推行“自愿联合政策” 。为此,他批7准了“邻居互助计划” ,通过法令倡导轮流工作法,前者要求就业者或半就业者帮助四邻中的生活困难者,后者强迫公务员每年实行为时 1 个月的无薪休假,以扩大就业面。王斯德世界现代史材料二 我们现在的任务不是探测或开发自然资源,或者去生产更多的商品,而是更冷静、更平稳地管理好已有的资源和工厂,为我们的剩余产品重新开辟海外市场,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按照消
15、费状况调整生产,更公平地分配产品和财富,使现存的经济组织服务于人民。罗斯福选集材料三 美国1981 年综合预算调整法部分削减内容及金额(单位:十亿美元)1982 财年 1983 财年 1984 财年1.医疗、社会保险 3.5 4.8 5.92.医疗、住房补贴 1 1.2 1.73.其他项目 21.8 29.7 35.3韩世楠里根的新联邦主义(1)据材料一,归纳胡佛政府应对危机的手段,分析“自愿联合政策”的实质。(4 分)(2)材料二表明罗斯福认为美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政府“按照消费状况调整生产”的主要措施。(8 分)(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里
16、根政府的政策调整及其经济背景。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 20 世纪美国政府职能转变中汲取的智慧。(8 分)答案 (1)手段:地方政府具体干预;民间互助合作。实质:反对联邦政府直接干预,仍是“自由放任”政策。(2)问题:产品剩余,消费不足;社会分配不均。措施: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调整企业生产;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推行“以工代赈” ,兴办公共工程。(3)调整:减少政府公共开支,缩小“福利国家”规模。背景:经济“滞胀”现象严重,国家财政不堪重负。智慧:政府要适时、适当干预经济;政府解决人民福利要兼顾公平和效率。解析 第(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一“批准了邻居互助计划 ,通过法令倡导轮流工作法”归纳,第二问根据材料一“倡导地方和民间团体推行自愿联合政策 ”,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回答。第(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二中“管理好已有的资源和工厂,为我们的剩余产品重新开辟海外市场,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 “更公平地分配产品和财富”归纳,第二问联系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分别从工业、农业和社会就业保障等方面进行回答。第(3)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三中的文字和数据信息分析政策调整。第二问结合当时美国经济发展情况归纳政策调整的背景。第三问要根据三则材料中美国三个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进行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