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西省樟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725587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0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樟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江西省樟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江西省樟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江西省樟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江西省樟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樟树中学 2021 届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考试时间 2018 年 10 月 20 日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1)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诗经是中华文明最早成书的经典之一,里面有大量劳动场面的描写,浓缩了广大民众辛勤工作的身影。 国风中最长的诗是农事诗七月 ,起首“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段描述,说的是周历九月时,妇女们就在为严冬准备粗布衣服,而农夫正月里就在修理农具,二月下地春耕,妻子小孩把饭菜送到田边地头,一片繁忙的景象。以下七段又用平铺直叙的手法,顺着农事活动的季节性,叙述豳地农民一年四季的劳动过程和生活状况。农活一桩接一桩,根

2、本没有歇息之时。虽然辛苦,但农夫懂得“人勤地生宝”的道理,对劳动从没有丝毫的抱怨,偶尔也能“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 ,享用汗水换来的佳肴。辛勤工作在他们看来不仅是谋生手段,也是他们的存在方式。 芣苢是一群妇女采集车前子时随口唱的短歌:“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劳动中一唱三叹,苦中有乐,后人平心静气地咏诵这些诗句,仍能感受到她们劳动中辛勤而欢悦的情感。当然,民众出于勤劳的本性,对不劳而获的贵族老爷总是看不惯的, 伐檀中就有这样的质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尚书是上古官府重要文献的汇编,反映底层民众生产生活状况的记载不多。提

3、到辛勤工作之事,不少是指君王和官员勤于政务,如皋陶谟中称赞帝尧德行时说“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 。不过,统治者对于民众的勤劳是高度认同的,甚至认为官员们做事要像农民种地那样勤劳才是正道。如盘庚中希望部属“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 ,反之, “惰农自安,不昏作劳,不服田亩,越其罔有黍稷” ;大诰中则感慨“天惟丧殷,若穑夫,予曷敢不终朕亩” 。农民努力耕种才有好收成,勤政的道理与之相通。仪礼 礼记是礼乐文明方面的经典,依然有反映民众勤奋劳作的记载。 礼记中的月令就是逐月观察天文物候,敬授民时,以农事为中心排列十二个月事务的政令。其中对天子及百官的职事规定得非常

4、具体,既不能春行冬令,也不能冬行春令,否则会遭受天灾人祸。到易传问世,勤劳的价值更为哲学家所升华。在世人的眼中,大概没有比天体2“运转混没,未曾休息”那样不舍昼夜、不知劳累的了, 周易乾因之借天象以发论,表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希望人们像上天不知劳累那样,始终保持自强不息的状态。自强不息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精神之一,而勤劳是基本点,没有勤劳,其他所有美德和人类理想无从谈起。勤劳由此成为中国人性格的底色,它对于社会的重要性,犹如空气、阳光之于生命一样不可或缺,似乎再也无须多加提及和论证了。(摘自 2017 年 4 月 22 日光明日报 ,有删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5、是( )A 伐檀中的“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反映了民众看不惯不劳而获的贵族老爷,这是出于他们勤劳的本性。B 诗经里面有大量劳动场面的描写,浓缩了广大民众辛勤工作的身影。其中国风中的七月是最早的一首农事诗。C我们能从“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等诗句中感受到农民在劳动中辛勤而欢悦的情感。D 七月中叙述了豳地农民一年四季的劳动过程和生活状况,农活一桩接一桩,根本没有歇息之时,农夫虽然辛苦,但对劳动没有丝毫的抱怨。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七月中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说的是周历九月时,妇女们就在为严冬准备粗布衣服

6、、修理农具、下地春耕的繁忙景象。B 尚 书 中 提 到 辛 勤 工 作 之 事 , 不 少 是 指 君 王 和 官 员 勤 于 政 务 , 因 为 它 是 官 府 的 文献 汇 编 。C 尚书中虽然反映底层民众生产生活状况的记载不多,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统治者对于民众的勤劳还是高度认同的。D统治者认为官员们做事要像农民种地那样勤劳才是正道,因为他们懂得农民努力耕种才有好收成,勤政的道理与之相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礼记虽是礼乐文明方面的经典,依然有反映民众勤奋劳作的记载,如月令 。其中对天子及百官的职事也规定得非常具体。B在世人的眼中,天体“运转混没,未曾休息

7、”那样不舍昼夜、不知劳累,是哲学家对勤劳的价值的升华。3C勤劳是中国人性格的底色,它对于社会非常重要,所以勤劳是基本点,没有勤劳,其他所有美德和人类理想无从谈起。D 月令是以农事为中心排列十二个月事务的政令,认为春行冬令或冬行春令,会遭受天灾人祸。(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 4-6 小题。失败的英雄荆轲一生只干了一件事,就是行刺当时秦国的最高统治者秦王嬴政。这件事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人们却一直把荆轲看作一个英雄。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里描写了五个刺客:曹沫、专诸、聂政、豫让和荆轲。比较一下这五个人的业绩,荆轲是刺杀最没有成效的一个:刺秦完全以失败

8、告终,不但一无所获,而且损失惨重,除了自己被杀外,还搭上秦武阳、樊於期的性命,失去了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使燕国遭到秦国的报复。但是,荆轲却成为这五个刺客中名气最大的一个。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司马迁描写荆轲的文字最长,描写他一个人的篇幅超过了描写其他四个人的总和,并且在描写荆轲时,笔墨饱含感情,整个刺秦过程慷慨悲壮、惊心动魄,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司马迁又为什么要对荆轲如此偏重呢?因为荆轲比其他四个刺客高出一筹,而那又是因为秦王比其他刺客要谋刺的对手高出一筹。荆轲的分量之所以超过其他四个刺客的总和,是因为秦王的分量超过其他被谋刺的四个人的总和。况且,这个秦王后来横扫六国,统一天下,成了中

9、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君王。两千多年来,人们为荆轲失败扼腕叹息,纷纷分析失败原因。有人认为是荆轲进咸阳宫失去了帮手;有人认为荆轲剑术不精,武功欠佳,没有追杀到秦王;还有人认为荆轲有贪生心理,没有在“图穷而匕首见”的第一瞬间向秦王下手,他想抓活的,给自己生还的希望。说荆轲有贪生心理我不敢认同,说他想生擒秦王倒可能是事实。人们对“荆轲刺秦王”一直有一个误会,以为荆轲来到咸阳宫的目的就是杀死秦王。其实燕太子丹派荆轲到秦国,第一目的是想效仿曹沫挟持齐桓公的事件,荆轲最好也能挟持住秦王,逼他归还侵略的土地;若不行,再刺杀秦王。但最终两个目的都没达到。世人对荆轲的失败耿耿于怀,是因为潜意识里希望他刺秦成功。然

10、而,假如荆轲真刺死了秦王那时候嬴政还只是一个诸侯国的国君而已,还没有变成后来的秦始皇那么,荆轲的名声也就与史记刺客列传里其他的刺客一样了,而不会脱颖而出。所以,荆轲的英名,正在于他的“失败” 。4荆轲的英名虽与成败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荆轲敢于越过易水,渡过黄河,来到强大的秦国,进入它的心脏地带咸阳宫去单挑秦王;他遇到的对手比其他所有刺客遇到的对手都要强大,但他敢于向最强者挑战;他去赴死,高歌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当那个号称十二岁就杀过人的秦武阳,一进咸阳宫就被那种威严的气势吓得大惊失色时,他能谈笑自如;当他面对高高在上被文武百官簇拥着的秦王时,他在孤独中完成了他应该做的所有动

11、作。荆轲在咸阳宫只战斗了几分钟,然而这几分钟却震撼了中国人几千年。4下列不属于荆轲是“这五个刺客中名气最大的一个”的原因的一项是(3 分) ( )A 司马迁对荆轲有偏爱,描写荆轲的文字最长、最详细,篇幅超过了描写其他四个刺客的总和,使人们能对这位刺客有更多了解。B 司马迁在描写荆轲时,笔墨饱含感情,整个刺秦过程描写得慷慨悲壮、惊心动魄,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C 荆轲与其他刺客不同,他不是为了刺杀而刺杀,而是为了表现自己敢于向最强者挑战的精神。D对手的地位、分量抬高了刺客的地位与分量,荆轲刺杀的对象后来成为封建王朝里统一中国的第一位帝王,也提升了荆轲的名气。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

12、两项是(5 分) ( )A 世人对荆轲的失败耿耿于怀,是因为潜意识里希望荆轲刺秦成功,作者认为这种愿望可以理解,从文中看,作者也怀着同样的愿望。B 作者认为,荆轲未在“图穷而匕首见”的第一瞬间行刺,是想劫持秦王逼其归还侵略土地,这是有可能的,而说荆轲有贪生心理是一种误解。C 荆轲是个流传千古、名气很大的刺客,作者开篇却从他的刺杀业绩写起,指出荆轲是刺杀最没成效的一个,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D这篇文章叙事多于议论,目的在于厘清荆轲这一英雄与其他刺客的不同,揭示荆轲刺秦失败的真正原因:刺秦的目的本不在“刺”而是“胁迫” 。E. 文中写号称十二岁就杀过人的秦武阳在咸阳宫大惊失色的表现,是为反衬荆轲的镇

13、定勇敢,从而佐证文中的观点荆轲是一个失败的英雄。6如何理解“这几分钟却震撼了中国人几千年”一句的含意?(6 分)5(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材料一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 ,又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 “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这大概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事实上,

14、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忆和温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题这一点, 见字如面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流露。 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 朗读者选的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

15、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制片人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 ”这句话让身处中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网络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和经历过扎实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是梦想。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 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 ,并将之化为了节目自身的魅力。在真人秀节

16、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中的事。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 朗读者等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有意义。 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因此,你可能会6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绝口。(摘自新京报2017 年 2 月 23日)材料二在娱乐致死的年代, 见字如面 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流涌现,文化类节目真的回暖了吗?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来了。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 ,由之前中国

17、成语大会的制作团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在演戏全靠配音的流量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只能在这里找了。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 ,再加上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不过 , 除 开 那 些 煽 情 过 度 的 部 分 , 朗 读 者 里 有 些 背 后 故 事 是 用 自 身 经 历 的 方 式 去“言 传 身 教 ”, 加 上 阅 读 文 本 本 身 的 大 众 性 ,

18、 更 容 易 引 起 观 众 的 共 鸣 。 朗 读 者 第 一 个 引 起高 度 共 鸣 的 朗 读 者 是 翻 译 界 大 神 许 渊 冲 。 人 民 日 报 微 博 安 利 了 一 个 许 先 生 的 朗 读 者 片 段 ,转 发 两 万 多 条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 朗读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摘自“中青在线“2017 年 3 月 9 日报道)材料三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 9 个小时

19、。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的生活。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对着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 3 分钟。据悉,继上海图书馆之后,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此前,中新网 2 月 21 日报道,当天,一座朗读亭现身杭州街头,浙江杭州不少市民在7朗读亭前排队等候朗读诗歌、作品等。(摘自新华社 2017 年 3 月 9 日上海报道)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三则新闻材料中,材料一、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材料三作为新闻报道体裁,时效性要求就很高。B对于三者

20、关注的朗读者节目,材料一分析得全面、深入;相较之下,材料二就显得略逊一筹,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C材料一、二都认为朗读者中讲述的“背后的故事“能带动观众的情绪,使朗读更易引起共鸣,虽然有过度煽情之嫌。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影响问题,材料一多褒赞,材料二寓贬于褒,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无褒贬。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5 分) ( ) ( )A材料一力图从多个角度剖析“朗读者热”的原因,材料二则虽然对此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回暖有很多期盼,却仍持怀疑态度。 B上海、杭州的朗读亭前排长队等候朗读的“长龙”明确告诉我们, 朗读者这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火爆”是有广泛的受众

21、基础的。C三则新闻的报道的媒体不同,呈现出的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材料一严谨、理性,材料二新潮、活泼,材料三则朴实、稳重。D “高而不冷” 、 “流量们霸屏” 、 “安利”写在“中青在线“这样的网络媒体上贴合其身份,而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E三家媒体的报道角度、内容各有侧重,这种取舍可能是对同一报道对象的认识、理解不同,更可能是为适应读者的阅读趣味。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朗读者节目优势和不足之处。 (4 分) 二古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

22、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8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胃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

23、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B、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

24、无败乎C、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D、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中寿是和上寿、下寿相对的,所指年龄历来说法不一,约指活到六七十岁。蹇叔当时大约已七八十岁,过了中寿的年龄。B、超乘:指下车接着又跳上车,轻狂无理的表现而且有示勇的用意,文中是说秦军对周天子的不敬。C、“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乘韦:四张熟牛皮。古人送人礼物,必以轻先重后,故先韦后入牛,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先用四张熟牛皮,再用十二头牛犒赏军队。D、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编

25、年史著作。912、 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文中的弦高是一个爱国的商人,他机智勇敢,那看似委婉的言词中含有对秦军的警告。B 第三段文字中皇武子用非常含蓄的外交语言表明了郑国的态度,下了逐客令。C 从时间上看,这段文字所记载的事情应发生在烛之武退秦师之前。D 这两段文字在语言方面和烛之武退秦师有共同的特点,用简明的语言塑造了栩 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外交辞令的描写也非常成功。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

26、下面这首词,完成 14-15 题。梅花引荆溪阻雪蒋捷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注 蒋捷是南宋词人,本词作于南宋灭亡之后。灯晕舞:昏暗的灯光摇晃不定。木棉裘:以木棉为絮的冬衣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 )A. 本词首句“白鸥问我泊孤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借白鹭的口,说出了词人孤舟夜泊的境况。B.“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渲染了词人此刻所处的环境之恶劣:天色昏黄,雪花

27、纷飞,冰冷刺骨。10C.“花外楼,柳下舟”一句虚实结合,写了词人昔日和故友同游的情景,借繁华景物抒发愉悦之情。D.“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巧用反问,回答了前句提出的问题,词人泊船是因为心里情愿留下。E.“有梅花,似我愁”一句再次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梅花愁于寒雪,更烘托出词人心境无限凄凉。15.本词中,词人的“愁”包含了哪些具体内容?请简要分析。 (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 分)(1) 沁园春长沙中诗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 ,。(2)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是: , 。(3

28、) 出师表中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 。第卷 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逐步提高,所谓“中国威胁论”却甚嚣尘上。B在伊丽莎白正式确认自己将不再回到中国执教之后,老帅商瑞华经南勇极力游说,临危授命,担任中国女足新任主帅。C演播室里于丹老师口若悬河,坐而论道三个小时,在她面前, “大哥”成龙倒像个小学生,单手托腮仔细聆听,完全折服了。D无边的细雨笼罩着金黄的油菜花,真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啊,我不禁想起陆游的诗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11A由于陪伴

29、他们的大都是年迈的祖父母,留守儿童不能享受在温暖床头灯下听爸爸妈妈讲读故事,更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与教育。B专家指出,洋葱含有大量保护心脏的类黄酮,每天生吃半个,或喝等量的洋葱汁,可增加心脏病人约 30%左右的“好胆固醇” 。C李克强在第八届东亚峰会上强调,自从东亚峰会成立以来,秉持东亚合作的精神,已成为连接东亚、亚太国家的重要桥梁。D受冷空气影响,华北东部和东北地区气温将下降 46 ,其中东北地区东部的部分地区降温幅度可达 810 。19、依次填在下列空格处最恰当的一组句子是( )那个春天的黄昏,当满树繁花不经意间闯入我的眼帘,我的心不禁为之震颤。我惊诧,三年时间,树天天在,花年年开, ,一连

30、好几天, ,望它们于无声处悄然散发着生命的芬芳。美丽的花树,寂寞的花树,使我领悟了一句话: 。可我竟然从未留意过这近在咫尺的美可对于这近在咫尺的美,我竟然从未留意过我都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站在阳台上望它们我都站在阳台上望它们,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美丽如河流,越深越无声美丽如醇酒,越久香越浓A B C D20、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您约我明天去贵处谈我班同学光临贵公司参观一事,因我有急事,现只好改期再谈。B令郎在这次数学奥数竞赛中获得满分,多亏老师您的精心指导,我们全家十分感激。C拙作奉上,自己总惶恐不安,望哂笑之余,不吝赐教。D有位长辈给侄儿写信说:“此事一时难以定夺,望你钧裁。”1

31、221 观察下幅漫画,简单介绍漫画的内容与寓意,分别不超过 35 字。 (8 分)四、写作(60 分)22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生命中总有一些人给你留下许多特别的印象,其中必然有伴你成长的老师、亲人、朋友你为什么总是会想起其中的某人呢?他(她)一定有许多特别之处,请你以“为什么我总是想起您(你)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樟树中学 2021 届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1、B 【解析】选项 B 中“七月是最早的一首农事诗”无中生有。文中只有“诗经是中华文明最早成书的经典之一” “ 国风中最长的诗是农事诗七月 ”等信息。2.

32、A 【 解析】 A .对应的原文“起首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段描述,说的是周历九月时” ,选项“七月流 火,九月授衣”说曲解文意。 3.C 【解析】C.因果倒置,原文“勤劳是基本点,没有勤劳,其他所有美德和人类理想无从谈起 ”是“勤 劳是中国人性格的底色,它对于社会的重要性”的原因。 4C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 C 项,理解不当,这不是荆轲刺秦王的意图,是作者的观点。5AD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 A 项,理解不

33、正确。文章中看不出“作者也怀着同样的愿望” 。文章中,作者认为荆轲刺杀失败的结果,比刺杀成功更好,从“所以,荆轲的英名,正在于他的失败 ”一句中可以看出。D 项, “叙事多13于议论”说法不当,应为“议论多于叙事” ;本文的写作目的也不在“厘清荆轲这一英雄与其他刺客的不同” ,而是在探讨为什么千百年来“人们却一直把荆轲看作一个英雄” 。6 (6 分) 荆轲在秦廷行刺的短暂几分钟,表现出慷慨赴死、大义凛然的气节,是正义的化身。这场短暂战斗显示了荆轲敢于单独挑战最强者、勇于赴死的勇力、胆略与英雄气概。刺秦行动虽然失败了,但荆轲表现出的英雄气概影响深远,长久地为中国人所深深敬仰。【解析】这是一道分析

34、文中句子含义的题目,要求分析“这几分钟却震撼了中国人几千年”一句的含意,分析含义注意结合句子在文中的位置,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有总结全文、强化观点的作用,因此,理解时要结合作者的观点分析,同时抓住句中的“短暂几分钟”表现出慷慨赴死、大义凛然的气节,是正义的化身;这场短暂战斗显示了荆轲敢于单独挑战最强者、勇于赴死的勇力、胆略与英雄气概;“几千年”表现出荆轲的英雄气概影响深远,长久地为中国人所深深敬仰分析。7B (A“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错误。C“都认为有过度煽情之嫌”错误。只有材料二说“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 。D 材料二“寓贬于褒”不准 确,应为“褒中有贬” 。另外材

35、料三“无褒贬”表述也不准确,事实的选择就寓有褒贬)8BC (A“仍持怀疑态度”错误。D“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的判断过于武断,这要看报道的内容等各种因素。E“更可能是为适应读者的阅读趣味”的说法不符合新闻报道真实性要求,没有根据) (每选对一项给 2 分,共 5 分)9_x000E_(4 分)节目优势:“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的宗旨(或目标)不能丢。继续高扬爱和责任等传统价值观。继续带观众回到文字的阅读上,感受其中的真情。 (2 分,任答两点即可)节目的不足:阅读毕竟是更私人化的活动,节目中的访谈内容会影响观众的独立阅读感悟,访谈环节要把握好一个度(或“适可而止”。少些教化和煽情的“表

36、现” ,更专注于“朗读”本身。14精心选择“朗读者”和朗读文本,扩大电视受众群体,让更多的电视观众走进朗读者 。 (2 分,任答二点即可)BD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C 这段文字所记载的事情应发生在烛之武退秦师之后。(10 分) (1)军队劳累不堪,力量耗尽了,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恐怕不可以吧?(2)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14、CD(C 项“花外楼,柳下舟”一句回忆了词人昔日和故友同游的情景,只是虚写,非虚实结合,同时并非抒发愉悦之情。D 项“词人泊船是因为心里情愿留下”有错,词人泊船是因为受到大雪阻挡,是“身留” ,非“心留” ;) 。 (每选对一项给

37、 2 分,共 5 分)15. (6 分)词人受阻于风雪,被迫泊船荆溪,身体羁留,但内心却不情愿的无奈之情。词人在寒冷的雪夜,形单影只,冷冷清清,只有灯影相伴的孤单寂寞之情。词人欲梦中重温与友人故国同游的美好场景,却入梦不成的悲凉愁苦之情。词人思及国破家亡,想到自己颠沛流离且行程不顺的处境,心怀悲愤之情。6 分。一点 2 分,答对 3 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5 分) (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3)不宜妄自菲薄A 解析:甚嚣尘上:形容对传闻之事议论纷纷。现多指某种言论十分嚣张(含贬义) 。项,临危授命:在危亡关头勇于献出生命。不合语境,应是“临危受

38、命” 。项,坐而论道:原指坐着议论政事,后泛指空谈大道理,褒贬失当。D 项,春风化雨:比喻良好的教育。望文生义。1518、D ( A 项,宾语残缺,可在“讲读故事”后加上“的温情(幸福等)” 。B 项,语意重复,“约”和“左右”重复,去掉一个。C 项,语序不当造成主语残缺,应把“东亚峰会”放到“自从”前面。 )19、B (句倒装,强调“对这近在咫尺的美”,与前文“不禁为之震颤”相呼应;句“望它们”与下句连贯;句比喻更贴切,符合“于无声处悄然”、“寂寞”的语境)20、C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A?项,“光临”应是对客人用的敬辞,对于自身只能说“到”“去”;B?项,“令郎”是对方的儿子,此处

39、应为自己的孩子,可用“犬子”;D?项,“钧裁”是对上级或尊长的敬辞。不能用于长辈给晚辈的书信21、 (8 分) 【答案】画面画着一只废纸篓,呈条状的纸片正从意见箱的底部落向下面的废纸篓。 (3 分)讽刺了社会上某些单位只做表面文章,不肯虚心接受批评、监督的不良现象。(5 分) (言之有理即可)22、 【思路点拨】此命题作文写作空间较大,对于陪伴自己成长的人,有很多话可以讲。文章应抓住“为什么”这个词语,记叙某人的独特之处,而这种独特应该是多方面的,可以是经历、长相或者知识等方面。文章在写作过程中应始终抓住“我”和“你”这样独特的叙述角度,有效运用这种人称的关系来写。语言要生动,要富有抒情性。译

40、文:【参考译文】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穆公报告说:“郑国人委托我掌管他们都城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来袭击,就可以占领郑国。 ”秦穆公就这事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说:“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不是我所听说过的。军队劳累不堪,力量耗尽了,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恐怕不可以吧?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怨恨之心。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秦穆公拒绝了蹇叔的劝告。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蹇叔为这事哭着说:“孟子!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他们回来啊!”秦穆公听了派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假如你只活七十岁,你坟上的树早就长得有合抱粗了!”蹇叔的儿

41、子加入这次出征的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然在殽山设伏兵截击我们的军队,殽有南北两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尸骨。 ”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了。16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兵车上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战盔,下车致敬,接着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跳跃着登上战车。王孙满这时还小,看到这种情形,向周王说:“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失败。轻狂就少谋略,没礼貌就纪律不严。进入险境而纪律不严,又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弦高

42、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犒劳秦军,说:“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将要行军经过敝国,冒昧地来慰劳您的部下。敝国不富裕,但您的部下要留住,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 ”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郑穆公派人到宾馆察看,原来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准备好做秦军的内应了)。郑穆公派皇武子去致辞说:“你们在敝国居住的时间很长了,只是敝国吃的东西快完了,你们也该要走了吧。郑国有兽园,秦国也有兽园,你们回到本国的兽园中去猎取麋鹿,让敝国得到安宁,怎么样?”于是杞子逃到齐国,逢孙、杨孙逃到宋国。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指望什么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 ”于是灭掉滑国就返回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