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2,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极其丰富深刻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闪烁着灿烂的管理智慧。管理是文化的产物,而文化的起源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研究中国式的管理,必须研究中国历史上生产方式的演进,并深入研究中国文化所揭示的深层次的理念和价值观。中国古代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体文化,孔子的“民本”、“仁政”、“义利”思想,以及“修齐治平”、“选贤与能”、“和为贵”等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老子“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影响深远。孙子兵法中的“道、天、地、将、法”被应用于经营实践中,可作为制订公司战略的指导原则,“智、信、仁、勇、严”可作为培养管理人员的标准,“治气”、“治心”、“
2、治力”、“治变”可作为指挥艺术的指导原则。战国时期,韩非总结了法家思想,建立了完整的法家思想体系,为今天推行“制度化管理”和“依法治国”奠定了思想基础。,3,当然,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必须本着扬弃的精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还要抱着海纳百川的胸怀,吸取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特别是学习全世界近百年来蓬勃发展的先进管理思想和科学的管理方法、管理制度。本次讲座力图对传统文化进行一次正本清源,找出真正能代表华夏文明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寻求这一人文精神与现代管理精神的趋同,并补充和引导现代管理朝着有利于人类的和平、减少人类灾难,长久的、可持续的方向发展。1988年一批获得诺贝尔奖的
3、科学家云集法国巴黎,探讨新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时,达成这样的共识:人类要解决当今的问题,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寻求孔子的智慧。,4,导言: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面临的困境,1.生态环境日益恶劣。 2.强权政治与经济强权,此消彼长。 3.假冒伪劣商品、毒品、人性泛滥。 4.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冲突愈演愈烈。 5.恐怖主义已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焦点,科学的飞速发展与文明的冲突又进一步成为恐怖主义的催化剂。,5,人类面临着一次巨大的危机和挑战,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云集法国巴黎,探索人类二十一世纪面临的重大问题时,达成这样的共识,人类要顺利地度过新的世纪,必须回到2400年前,寻求孔子的智慧。
4、,中国传统文化五大支柱,1,阴阳五行学说 2,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人与自然的关系) 3,中和、中庸思想(人与人的关系) 4,修身克己(人与自己的关系) 5,敬鬼神而远之(人与鬼神的关系,或者人与多维空间生命的关系),6,五大支柱蕴含的“合”、“和”的思想,这些思想主要包含在中国的四大学派儒、释、道、兵(或儒、释、道、法)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儒家思想为主体文化。儒家思想以先秦的孔子学说为本源,儒家文化的起源:巫史德。马王堆出土文物中发现,孔子有这样一句话:“赞而不达于数,则其为之巫;数而不达于德,则其为之史;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也。”,巫:占卜为巫。筮(shi)草为史(周易) 这样就从夏、
5、商、周的夏人尊命,商人尊神,到周人尊礼。,孔子把周人尊礼发展到敬德保民,仁孝的概念开始出现。孔子整理诗、书、礼、乐、易、春秋,后来孔门弟子对孔子的言论进行整理,编成论语。,7,周易中国文化的基因,中国哲学的源头,包括:义理之学、象数之学。,“善易者不占,子信筮乎?”子曰:“吾观其德义耳,君子不占而已矣。”墨子反问儒家的祭祀活动。旬子回答:“君子以为文(纹饰),小人以为神。”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神者伸也,阳气之伸长也。鬼者归也,归于太虚之中也。“神道设教”,通过预测祸福,以指示人,对人教化。周易中充满了忧患意识,可以用“戒慎”二字来概括。周易共4900字,448条指示,它是以象数思维方式,
6、反映错综复杂的外部世界,仰观于天,下观于地。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成八卦,以通神明之德。八卦最基本的符号就是阴-阳。周易的最基本的精神: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与时偕行。,8,阳代表进取之精神,1、3、5、7、9阴代表消极的、被动的,2、4、6、8、10看卦的基本原则:1,物极必反;2,阴阳交互则吉;3,当位则吉; 4,中位则吉。以乾卦为例。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现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谦谦,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 九五飞龙在天。也称九五之尊,5为阳,阳当位。 上九亢龙有悔,物极必反。,9,论语与管理一章 人性假设 导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孔
7、子的学说是以人为本的学说,因此,对人性的研究当然成为这门学问的基础。,1.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罕篇第九18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就像爱好女色那样的人呢!”2.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阳货篇第十七2 孔子说:“人的天性是相近的,由于后天的习染不同便差得远了。” 记:这里“性”是指人的生物性,并不涉及善与恶的问题。“习”是指 一个人自身之外的一切,人的生长环境,特别是受教育的状况是“习”的主要内容,环境对人性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10,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阳货篇第十七3 孔子说:“只有上等聪明的人和下等愚笨的人是不会改变的。”记:有些人的人性受外界作用
8、不大,从智力上言指上知与下愚,从善恶上言指圣人与恶人。4.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里仁篇第四5 孔子说:“财富与地位,这是人人想得到的;贫穷与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记:人性的这一属性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孔子讲此话并未否定这一人性对社会进步的积极性,只是强调“取之有道,去之有道”,若能取之有道,去之有道,将是人类社会的福音,真正实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人生境界。,11,5.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阳货篇第十七25 孔子说:“只有奴婢和小人是最难对待的,亲近他们,他们就会放肆无礼,疏远他们,他们又会抱怨怀恨。”记:
9、这里小人是一般人而非恶人、坏人,实际上人分三类,即君子、小人、恶人,君子、恶人在社会中是极少数人,而绝大多数人是小人即一般人、凡人。6.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公冶长篇第五25 孔子说:“动听的言辞,讨好的脸色,十二分的恭顺,这种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孔丘也认为可耻。心里藏着对人的怨恨,表面上却把他当作朋友,这种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孔丘也认为可耻。”记:孔子讨厌当时的官场上的形形色色的巧言令色、不坦诚的伪君子。,12,7.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颜渊篇第十二16 孔子说:“君子促成别人的善,不助长别人的恶
10、。小人的做法与这相反。” 记:孔子一生多遭小人的算计,对小人认识入木三分,此处小人不是指的普通人,而是指恶人。8.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阳货篇第十七16 孔子说:“古人常见有三种毛病,现在的人或许是没有这些毛病了,(但还不如古人。)古代的狂人心高志大,不拘小节,现在的狂人却是一味放荡,肆无忌惮;古代矜持过分的人,棱角太露,难以接近,现在矜持过分的人,却是乖戾多怒,与人相争;古代的愚人能直来直去,现在的愚人,却是惯于欺诈。” 记:孔子也感叹人性今不如古,看来人性的假设不是一成不变的,人性本身是一种
11、社会条件下的客观存在,这与马克思关于人性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人性的论断,意思非常相近。,13,9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述而篇第七30 孔子说:“仁离我们很远吗?我想得到仁,仁就到了。”记:要立志成就仁德,就一定可以得到。按照孟子的说法,人有仁、义、礼、智内在的品性,也称之为四端。只要通过立志、修炼、教化和不断实践,人性之四端就会得以启发、扩大、充实、发展,就会实现完美之人格。10.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颜渊篇第十二19 季康子就怎样执政的问题问孔子,说:“如果
12、杀掉坏人,以此来使人们走正道,怎么样?”孔子回答说:“您执政,哪用得着杀人?您想做个品德好的人,人民的品德自然也会好的。君子的品德好比是风,百姓的品德好比是草。风吹在草上,草必定随风而倒。”,14,记:这次孔子回答季康子问政与上次回答的内容是一致的,即“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是孔子治国之要道。 为政者想把国家治理好,首先自己就要谨守善道,然后推行道德教化,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准,上下“同德”而“同心”,国家自然兴旺,何必用严刑酷法!这是儒家与法家不同之处。 在孔子看来,为政者的作风,对老百姓有臣大的影响,充分发挥这种影响,正是国家管理的真谛。,通过以上的阐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人性本身是
13、没有好坏之分的。 出于人类文明的需要,对人性必须有一个积极地假设。人性为善是主流,是顺势,人性为恶是暂时的,是逆势,这样的人性假设有利于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成就完美人格,成就完美社会的形成。 人性之善恶,需要“自力教”和“他力教”两种方式来促成。,15,人有三类,君子、一般人和恶人。但圣人、恶人均为极 少数。一般人为大多数,一般人的人性需求基本按照马斯终的需求理论阶梯状的发展,自我实现为人生最终需求。冯友兰先生有人生四境界的学说,第一种境界叫自然境界,自然境界是适应人的生物本性,生理本性的要求,吃、住、行、繁衍子孙以及适应世俗习惯等等。第二是功利境界,就是考虑事情首先考虑对自己是否有利,趋
14、利避害的。第三是道德境界,是为社会谋福利,所做事情要对国家、人民有利。第四是天地境界,是指人是天地的一部分,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归根结底要和天地相统一,这是一种更高的境界,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相类似。制定制度、法律、伦理依据以一般人为对象,而不可以君子和恶人为依据,否则都会增加社会成本,制定出不符合现实的无用的礼制来。,16,二章 礼,导言 荀子说“礼者,法之大分,统类之纲纪也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礼”实际上是建立在人性善假设基础上的富有仁爱精神的道德伦理以及法律规范的总和。,一、礼治理天下之总纲(一)德主刑辅的治国方针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15、,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为政篇第二3孔子说:“靠政令来领导,用刑法来规范,百姓能免于犯罪,但没有羞耻心。用道德来引导,用礼来规范,百姓就会有羞耻心,并且真心归服。”记:看来孔子是主张用内外两种方法治理百姓的。内指道德来引导,外指用礼来规范。,17,(二)礼自正名始1.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子路篇第十三
16、3 子路说:“卫国国君等您去执政,(如果您去了,)您将先做哪件事?” 孔子说:“必定是先正名分吧!” 子路说:“您竟是这样迂阔呀!要正什么名分?” 孔子说:“仲由,你真粗野无礼啊!君子对于他所不懂的道理,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话就不顺理;说话不顺理,办事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制度建立不起来;礼乐制度建立不起来,运用刑罚就不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的一举一动就不知道怎么办好。所以君子确定一个名分,必定是可以说出它道理的,能说出它道理必定是行得通的。君子对于自己说的话,没有一点随便马虎才行呢。”,18,记:正名用今天的语言即是组织机构的建设,对每个位的责权利进行明确规定,职位明确,责任
17、明确,人各行其职,各负其责,事有专属,建立起一个责权利相统一的组织机构。(三)礼依道而演化 1.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雍也篇第六24 孔子说:“齐国(的政治)变革一下,就能达到鲁国的水平;鲁国(的政治)变革一下,就能合乎道了。”记:周朝建国后,周公封于鲁,吕尚(姜太公)封于齐。齐鲁两国自然条件不同,文化背景各异,再加上周公和姜尚的思想体系不同,其发展方向自然各奔东西。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了春秋时代,齐鲁两国无论在物质生产上,还是在文化思想上,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齐濒海,有鱼盐之利而重事功,于是产生了管子及其思想体系。鲁国继承着正统文化,注重仁义礼乐。孔子“删诗书,定礼乐”
18、,标志着制礼作乐的发展。当时鲁国的礼乐制度最为完备。相比之下,齐国的礼乐制度就略逊一筹。所以孔子说“齐一变至于鲁”,同时认为鲁国如能在现有基础上,再加以变革,就能“至于道”了。这个“道”是指先王之道。至于“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这种变革的方法是否应该遵循这样的顺序,到未必,齐一变也可至于道,我们不是讲后发优势吗?,19,(四)礼尚往来 1.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八佾篇第三19 定公问道:“国君使用臣,臣侍奉国君,应该怎样做?”孔子说:“国君要按照礼的规定使用臣,臣要忠心耿耿侍奉国君。” 记:君臣之礼是双向的,绝不是只对臣有要求,对臣无节制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孟子对此有更充分地发挥,后来儒学对此扭曲。 二、礼之本 1.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八佾篇第三4 林放问礼的本意。孔子说:“这个问题,意义重大啊!实践礼仪,与其奢华,宁可俭朴;就丧礼来说,与其形式上周到,不如心情上悲戚。” 记:俭、悲(真实情感的流露)这些都是仁的精神在不同情况下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