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717954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3.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故都的秋 郁达夫【教学目标要求】、知识能力目标: 体会文章紧扣“清” 、 “静” 、 “悲凉”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会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学会知人论世,分析文章。、过程和方法目标: 诵读品味重点语段,通过意象比较明了作者感情特点; 联想想象,身临其境,以体会意境。、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在自然中感受生活的热情; 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分析情与景的关系。、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眼中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原因。教学设计一、营造氛围,导入新课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数不胜数, “无边落

2、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寒蝉凄切,对长亭2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文人们眼中的秋天各有特色,且写秋的着眼点各不相同: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而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却另辟蹊径,独运匠心,从秋味入手写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赏析郁达夫先生是怎样选取客观景物来个性化地表现故都之秋的。 (幻灯1) (课件出示课题、作者简介。 )二、整体感知(分钟) (体会文章基调,了解课文结构,初步理解课文。 )1、看文章的标题,中心语是什

3、么? 明确:秋。2、本文写作的重点又是什么?明确:故都特有的秋色。 3、 “故都的秋”有哪些特色呢?(幻灯2)明确:“清、静、悲凉”是故都秋的特色。是全文的文眼(幻灯2) 。4、主要写秋味的在哪部分?用景物来表现秋味的段落是哪些?(幻灯3)明确:段。 (是文章写景的主体,也是文章的重心所在。请两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三、初步感知“秋味”1、接下来看看作者在文中是通过哪些具体的景物描写来品味这个秋味的呢?(幻灯4)明确:牵牛花;槐树的落蕊;秋蝉、秋雨;枣树。2、郁达夫曾经告诉我们,在南国的时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让他思念的是北国的哪些景物?(幻灯5)明确:是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

4、、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第三段)3、这些平素让他魂牵梦萦的景色,现在到了故都,他为什么不着力地写,而只是一笔3带过,反而详细写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呢?(幻灯6)这是什么原因?如果是你,你会这样安排吗?(互相交流)明确:(1)作者从自己身边普通的事物来写对秋的感觉,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幻灯6)想从平凡中写出不平凡的味道来。它们是秋天的代表性景物,选择它们更有典型性。从细小的东西入手,细小的这么有秋味,大处就更不用的说了。(2)他所提到的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地方都是故都的名胜,这是历史留下来的外在的印痕,外来人是最易注目的,而那些

5、渗透于骨髓里的传统神韵,却存在于北平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幻灯6)(3)而且游人如织的地方给人的感觉是吵闹的、拥挤的。如果写这些地方,和我们本文“清、静、悲凉”的基调就不吻合了。 (幻灯6)所以虽然这些景物让他魂牵梦萦,但作者只是一笔带过,这就是围绕中心来选材。四、深入探究“秋味”(一)清1、刚才大家神游了北平之秋,现在回到老师刚才提的第一个问题上,文中写到了那些秋景?明确:芦花、柳影、夜月、青天、蓝朵、落蕊、枣子、 “青布单衣”的人。、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些景物的色彩,从色调的冷暖看,这些色彩多属于?明确:冷色。 (黑、白、蓝、灰、紫等等) 。、这种色调容易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呢?明确:冷清

6、、孤独。(课件出示。 ) (让学生在课文中搜寻信息,训练信息搜集能力,同时,逐步深入分析秋景与作者情感间的联系。 )4、先来看看对牵牛花的描写。大家自己读一读关于牵牛花的描写。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作者描写牵牛花重点描写了牵牛花的什么?明确:花色。郁达夫并没有写牵牛花摇曳参差的藤蔓,也没有写牵牛花美丽扶疏的花叶,而是写它的花色。作者怎么说的?(“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 (幻灯8)、作者为什么这样说?你觉得这种花色的选择合理吗?(幻灯8)明确:我觉得合理,因为这样符合全文的基调。白色和蓝色比较清静(幻灯8) ,而紫黑色太低沉、太压抑(幻灯8) ,红色热闹、温暖(幻灯8

7、) 。蓝色和白色更能突出那个“清”字。我们知道,蓝色和白色属于冷色: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静。它们与高远洁净的蓝天形成了和谐的秋的基调,给人的感觉是清凉疏朗的。不过作者仍嫌不够,在牵牛花出场前,他特意营造了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的氛围:破屋、浓茶、碧天、驯鸽、尖细且长的草,这个时候再加上牵牛花的蓝朵,让人感到秋天特有的清气扑面而来。这让我想起王安石的北山 (幻灯9) 。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王安石罢相后无事可做,整日寻芳揽胜打发流年,独坐无聊,就细数落花,一个“久”字只是说他数得久吗? 明确:透出的是寂寞凄苦的心情(幻灯9) 。可以说,郁达夫这时的心境和王安石颇有相

8、同之处,清静闲暇中透出了落寞。我们平时很少有人去关注一种花以什么颜色为最好,没有时间,或者没有心情。这蓝色和白色的牵牛花描写的是秋天特有的清气,而要表现的是作者落寞无奈的心情,这是对牵牛花的描写。我们一块来读一遍,体会一下“清”字是怎样贯穿其中的。 (齐读三段。 “不逢北国之(通过阅读,我们发现了故都的秋景是这样的冷清)5(二)静、提问:我们再看看故都的秋声又有哪一些呢?明确:鸽子声、蝉声、风雨声、问答声、扫落蕊之声。、提问:作者在文章中写了秋天的这么多声音,然而在文章的开头他却说故都的秋“特别的清、静、悲凉” ,声音如此丰富,怎么称得上静呢?明确:这些声音都不是噪杂的声音,如果是噪杂喧闹,就

9、不会听到青天里的驯鸽声、下雨的声音,更听不到落蕊的声响。这些声响都不很大。作者是以声衬静,以声音反衬了故都的寂静。这正达到了王藉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这一问题让学生了解以声衬静的表现手法,加深对课文“清、静、悲凉” 基调的理解。 )、作者在此还借助什么来写这清秋的寂静的?(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第四段,其他同学注意看看哪些地方表现出“静”?)明确:槐蕊、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出了静?(幻灯10)明确:(1) (幻灯10)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 ”没有声音,静!不仅声音没有,连“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声音没有,是静;气味也没有,更静;触觉是“一点点” ,

10、而且作者用了两个“极”字,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一点点的触觉都被作者感觉到了,说明这个环境非常静。这份静已不仅仅是环境的寂静了,还有心境的宁静。(2)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幻灯10)铺得满地说明花落的多且时间长,但整整一夜,没有人发觉,早上起来才惊奇地看到,说明落花的寂静无声。也突出了一个“静”字。(3)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幻灯10)还有丝纹存在,说明6没有人走过环境安静,能注意到这些丝纹,说明他心里很宁静、细腻,但这份细腻是因为他的清闲,而正是这种清闲让

11、他感到万分的落寞。如果不是万籁俱静,就不会有如此细微的体验;如果没有宁静似水的情怀,也不会有这样精致的触觉。正像陶渊明所说的:“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是因为“心”在起作用。只有用心感悟,才能心中有文,心中有情。郁达夫从槐蕊中一叶知秋,见叶落而知岁之将暮。作者感受到的不仅是自然的秋天,更是人生的秋天(幻灯11) 。人生短暂,而坐看年华付流水,是何等的清闲,但正是这种清闲让作者感到苦闷、落寞。也正是这寥寥数笔,细腻而传神地表达出了清秋的“静 ”味。(三)悲凉、秋蝉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多是哀怨、忧伤、忧愁的象征,如雨霖铃中的起句便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那凄切的寒蝉已令人柔

12、肠寸断,蝉声更令人备感冷清。在故都,家家户户都有蝉鸣,还是衰弱的残声。而且是在啼唱、嘶叫(幻灯12) 。这一“啼”一“嘶” ,文章所渲染的那种寂寥、悲凉的氛围也就不言而喻了。置身此时,其寂寞又何止一个“愁”字了得。2、秋雨感悟秋味最好的当数对秋雨的描写。 (学生听配乐朗读)“天可真凉了” , “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秋雨触动了人们心头的悲伤和忧愁,触发了他们的苍凉无奈之情。天气转凉,一年将尽,人到中年,光阴几何,那种沧桑,那种凄凉,那种无奈,都在这种氛围中体现了出来。3、秋枣鲁迅的散文秋夜开头两句:“在我的后院,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7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可以说枣子是北方之秋的硕

13、果。枣树在故都处处都是,作者选取的是枣子“淡绿微黄”的时候,这时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 。红枣之后,风来冬到,好景不长。看秋果体味到的是一种留恋,一种悲凉。(四)总结“一粒沙中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对秋,郁达夫笔下, “故都的秋”在哪里? 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我们跟着作者在北国的寻常巷陌里,体味秋的清、静、悲凉,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的真情,对故都的深深的眷恋和内心的悲凉。五、探究阅读(一)秋味生命之味1、郁达夫独衷情于秋的

14、清、静、悲凉,而在你十几年的人生中,你品味的秋是什么样子的?(可能出现的答案:收获的季节;秋高气爽;萧条)每个人品味的秋不一样,为什么?明确:心境、环境、经历、家庭背景都不一样。正是因为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个人经历、思想意识千差万别,从而导致笔下的秋也是不一样的。前面我们提到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虽然毛泽东独立寒秋,但1925年的秋天在他的眼里却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图景,与郁达夫品味的不一样;杨朔写过一篇散文叫香山红叶 ,我们不用去看文章,只从题目来看就可以知道是生机盎然的秋天。他们都是借寻常事物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有个人经历和时代烙印在里面。2、一

15、切景语皆情语。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林黛玉在悲伤的泪眼中才8会看到那纷飞的落蕊。那么,作者为什么把秋景看得如此的“清、静与悲凉”呢?(幻灯17)为什么郁达夫的审美观和我们的明显不同呢?明确:这当然与他的生活背景、个人经历有关,我们来看一下郁达夫。 (1)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 (幻灯17,链接作者介绍)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从小失去父亲,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又到日本去留学,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他的自传体小说沉沦表现出了浓郁的抑郁、孤僻的个性特征。他的文风有一种伤感、灰冷的调子。(2)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提倡“静文学” 。

16、(幻灯17)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 ,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另外,他还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的自叙传” ,所以,他的作品体现着极强的“主观色彩” , 故都的秋 ,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他眼中的景无不是内心情感的外化。(3)社会环境的黑暗。 (幻灯17)本文写于1934年, “九.一八事变” “一.二八事变”之后,日寇准备占领天津及北平。在这个时候,郁达夫正是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色的心情重游故地的。就像一件心爱之物,传家瑰宝,即将面临着被暴力地抢劫而自己又无力抵御一样,那种悲凉、那种无奈,自然要在文章中显现出来。从标题使用“故都”而非“北平”也可以看出作者深切的眷念

17、之情(幻灯19) 。由于心情使然,此时在作者看来,这种清、静、悲凉就是一种美,尽管是朦胧的,甚至基调有些灰暗,但也正是他几十年人生所体味出来的生命之味,也正体现了他的故都情结,家国之思(幻灯19) 。正因为如此,所以他才在文章的最后深情的哀诉。 (齐读最后一段。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 )六、小结:郁达夫爱故都之秋爱得如此深切,愿意以寿折秋。那正是因为他是用整个生命去爱秋,用整个身心去拥抱秋,用自己的灵魂去品尝秋,把自己的血与肉融入了墨汁,饱蘸着自己9的情和爱去书写秋,这才品出了深蕴其中的不为外人所道的妙味,才有了这篇秋味十足的至美之文。郁达夫这篇散文表达的是他的故都情结,家国之思,他选取了最能表达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特点的寻常景物牵牛花、槐蕊、秋雨、秋蝉、秋枣。这些景物最能体现他对故都的眷恋,主观感情和自然景物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情驭景 ,用景显情,情景交融(幻灯19) 。所以我们平常要注意用心观察身边事物,选取一些寻常景物来表现自己独特的感受。七、布置作业写一篇短文,题目我眼中的秋或初冬的早晨 ,不少于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中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