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端午节教案(一)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导入活动内容1、小谜语: 两片绿叶把米装,小绳一绑真漂亮2、端午节简介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 。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变成了“端午”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我国人们以祛病防疫的节日,后来传说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也同时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二) 、端午节的简介名称由来“端”字有“ 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 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
2、也就渐渐变成了“端午”。关于端午节由来的说法有十种之多,最为普遍的说法是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
3、唐代诗人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知识链接:据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记载,屈原,著名爱国诗人,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 、 天问 、 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 278 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4、三) 端午节的习俗提问:同学们,想一想你们以前在家里都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呀?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这样几种:1、赛龙舟:当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2、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唯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3、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4、栓五彩线:中国古代崇拜
5、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5、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通过观察实物,认识什么是艾叶、菖蒲
6、。(四) 以提问的形式总结回顾比一比谁知道下面老师要提问了,看看哪个小朋友知道:1、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2、端午节都有哪些习俗?3、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赛龙舟?(五) 古诗讲解与背诵导语:古代的文人墨客也经常在端午节的时候吟诗作赋,小朋友们现在已经知道了端午节的来历、习俗,下面我们来学习端午节的一首古诗。浣溪沙端午(宋代) 苏轼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碧纨(wn)::绿色薄绸。芳兰:芳香的兰花,这里指妇女。流香涨腻:指女子梳洗时,用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鬟(hun):这句指妇女们在发髻上挂着祛邪驱鬼、保佑平安的符录。本篇描写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上篇描述她们节日前进行的各种准备,下篇刻画她们按照民间风俗,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互致节日的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