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唐宋文学教案.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714467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 页数:129 大小:33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宋文学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9页
唐宋文学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9页
唐宋文学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9页
唐宋文学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9页
唐宋文学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第一章 隋唐五代文学概说一、隋唐五代的社会概况隋朝结束了南北朝分裂割据的局面,完成了社会的统一。但短暂的隋朝随即被唐取代,迎来了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代社会可以“安史之乱”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又可分为初唐、盛唐,后期又可分为中唐、晚唐。前期是走向鼎盛的时期,后期虽有所衰落但还是保持着比较强的国力。总体上说唐代社会政治比较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开放,体现了一种盛世气象。唐代针对六朝时期占统治地位的豪门士族的庄园制经济,实行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等一系列的改革,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商业、手工业和交通业也日益发展,商业城市也日益繁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

2、的繁荣,也促进了思想文化和文学艺术发展和繁荣。儒、释、道思想的自由传播,以及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各民族文化的交融,都显示着开发的文化心态,为文学艺术的繁荣创造了比较宽松的思想文化环境。科举制度和多种入仕途径也为士人提供了更多参与社会的机会。唐代后期由于社会矛盾的渐渐积聚,土地兼并、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等等,终于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而走向了灭亡。历史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北方的政权频繁更替、战乱不息;南方诸国虽也有战乱,但局势相对稳定一些。尤其是南唐和后蜀的经济和文化,都有所发展。二、隋唐五代文学概况隋代文学是南北朝文学的延续,又是初唐文学的前奏。隋代文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北入隋的

3、作家,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一类是由南入隋的作家,如江总、虞世基、虞世南等。南朝齐梁文学的浮艳文风和形式技巧与北朝文学的刚健之气和朴素质实的笔法,都影响了隋朝文人的创作。之于作家虽各有所取,但总体上呈现着南北文学合流,并向唐代文学过渡的趋势。2唐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辉煌、最富有创造力的时期之一。唐代文学的繁荣,表现在诗歌、散文、小说、词的全面发展上。(一)唐代诗歌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诗歌,有一代文学之称誉。诗歌的创作不仅古体、近体等各种形式及艺术技巧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且作家和作品众多。全唐诗所收诗歌近 5 万首,作者 2200 余人,而且杰出诗人和优秀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是其它时代

4、无法比拟的。唐代诗歌一般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这也是整个唐代文学的一般划分。初唐诗歌是唐代诗歌走向兴盛的准备阶段。初唐大致是指从唐初到唐玄宗先天时期(618-712)。初唐前期诗歌受南朝齐梁诗风的影响较大。贞观时期聚集在唐太宗周围的宫廷诗人虞世南、李百药等,他们的创作日趋宫廷化、贵族化,多是奉和应制之作,琢磨技巧,雕饰辞藻,齐梁积习犹存。以上官仪为代表的“上官体”,成为当时宫廷诗人创作的典范。初唐后期诗歌虽没有完全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但出现了新的转机。“四杰”的创作开创了不同于宫廷诗人的新诗风,在内容题材、审美追求和风格上都发生了关键性的转变。“文章四友”、“沈宋”虽也都是宫廷诗

5、人,但对律诗的定型和成熟作出了贡献。陈子昂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转变唐代诗风的重要人物,他力反齐梁诗风,主张恢复汉魏风骨和风雅的兴寄传统,并且实践了这个主张。总而言之,初唐诗歌显示了过渡和创新的特点。盛唐诗歌是唐代诗歌的极度繁荣时期。盛唐大致从唐玄宗开元元年到唐代宗永泰元年(713-765)。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风格独具的诗人。出现了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比较有名的田园诗人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写作边塞诗的著名诗人还有王昌龄、王之涣、李颀、崔颢等。成就最卓著的两位诗人就是“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他们达到了浪漫与现实诗歌创作的顶峰

6、。中唐诗歌是唐代诗歌的继续繁荣时期。中唐大致从代宗大历元年到文宗太和九年(766-835)。这一时期作家众多,流派林立。大历至贞元年间出现了韦应物、刘长卿以山水诗为主的诗歌创作、元结、顾况等新乐府先驱的诗歌创作,以及以钱起、卢纶等“大历十才子”和李益的边塞诗创作。贞元以后出现了以3元稹、白居易为代表,张籍、王建、李绅等人参加的新乐府运动,出现了以韩愈、孟郊为代表追求奇崛险怪的韩孟诗派,还有风格奇谲怪诞的诗人李贺。此外,刘禹锡、柳宗元的诗歌创作也都独具独具一格。晚唐诗歌是唐代诗歌的衰落时期。晚唐大致从文宗开成元年到唐灭亡(836-907 年)。晚唐诗歌影响较大的诗人是李商隐和杜牧,二人有“小李杜

7、”之称。陆龟蒙、皮日休继承了新乐府运动的传统,但多具闲适淡泊的情调。此外,温庭筠、杜荀鹤、韦庄等都有一定的成就。(二)唐代散文唐代散文主要有骈文和“古文”两大类,并且在不同阶段中各自占据着优势,在相互斗争中消长,相互交融。此外,古文创作走向低潮后的晚唐小品文也显示了它的奇光异彩。全唐文所录的作家有 3 千余人,作品有 2 万余篇。初唐时期沿着南北朝骈文创作的道路,骈文仍然占据着文坛的统治地位。奏疏、章表、论说等等的写作仍使用骈文,而且一直延续到盛唐。初唐骈文创作的优秀作家是“初唐四杰”,如王勃的滕王阁序、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此时古文运动的先驱陈子昂提出复古的主张,

8、其文章也在向单行散体方向发展。骈文创作总体上是向着散文化的方向发展。盛唐时期骈文的创作仍很兴旺,但也显示了新的变化。玄宗开元时号称“燕许大手笔”的张说、苏頲主张“崇雅黜浮”,骈文能够运散入骈。天宝以后,前有萧颖士、李华、元结,后有独孤及、梁肃、柳冕等反对骈俪文风,主张宗经复古,写作古文,虽未完全摆脱骈文的积习,但渐渐地改变着文风,也成为了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的先驱。中唐时期散文的创作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前代文风革新努力的基础上,韩愈、柳宗元发起了“古文运动”,并有李翱、皇甫湜、刘禹锡、白居易等一大批参与和响应者,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和影响,使古文取得了压倒骈文的优势。韩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

9、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其理论的核心是“文以明道”,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得到了重视,也以多种文体和多样的风格实践了他们的理论。苏轼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韩文公庙碑)。4晚唐时期古文创作衰微,小品文兴起,骈文复兴。出现了以皮日休、陆龟蒙、罗隐为代表的一批作家,被鲁迅誉为“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小品文的危机)此外,令狐楚、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等人都曾致力于骈文的创作。(三)唐代传奇、变文、词在小说方面,继承和突破了六朝志怪小说,吸收了野史杂传的因素,创造出了唐代传奇的新形式,开辟了“有意为小说”(中国小说史略)的新时代。元稹的莺莺传、蒋防的霍小玉传、白行简的李娃传、李朝威的柳毅

10、传等,都是著名的作品。随着佛教的传播出现了又诞生了变文。词的创作也出现在唐代,它由民间到文人,由初创到成熟。文人的创作从盛唐到中唐就有零星的作品,至晚唐的温庭筠才在努力进行词的创作,是晚唐诗人中写词最多的作家。此外,还有由唐入蜀的韦庄也是重要的词人。二人被称为“温韦”,对后来的词影响较大。五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在于词。其创作中心一在西蜀,一在南唐。西蜀的“花间派”词人奉温庭筠为“鼻祖”,主要作家有韦庄、牛希济、李珣、欧阳炯等。花间集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词的总集。南唐词的成就以冯延巳和李璟、李煜最高。李煜的词突破了晚唐五代“词为艳科”的藩篱,在境界、气象和词艺上多有开拓。第二章 隋及初唐的诗歌第一节 隋

11、代诗歌第二节 初唐诗歌第三节 陈子昂5第一节 隋代诗歌一、隋统一后,作家基本由南人和北人两部分组成,南人主要作家有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虞自直等,北人主要作家有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南北文人各自带着地域文化中所形成的不同风格而入隋,并逐渐形成合流。而在和流的过程中逐渐向南朝注重辞采、讲究形式的方向发展。隋代诗歌在边塞诗的写作和诗歌的形式、格律上较有成就。有一些诗歌开唐诗的先声。成就较高的作家是卢思道、杨素和薛道衡。第二节 初唐诗歌一、初唐宫廷诗人1唐朝开国初期,贞观诗坛上主要是唐太宗周围的宫廷诗人诗歌创作。主要作家有虞世南、魏征、杨师道、李百药等。起初大多数诗人尚有刚劲质朴之作,然入帏

12、宫廷后应酬唱和之作渐多,诗风也趋于浮艳华靡,显现了贵族化、宫廷化的倾向。魏征能够于宫廷诗风之外独树一帜。2贞观后期至高宗时期出现了最著名的影响最大的宫廷诗人上官仪。其诗“以绮错婉媚为本”(旧唐书上官仪),讲究形式和技巧,追求辞藻的华美,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但内容和题材都比较狭窄。他的诗歌被人们争相仿效,称为“上官体”。他所提出的“六对”、“八对”说及其创作实践,对律诗形式格律的完善有一定的贡献,在律诗的发展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3武后、中宗时期的宫廷诗人有“文章四友”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其中以杜审言成就较高,在律诗的形式探索上下过不少工夫。还有同时而稍后的沈佺期和宋之问。沈、宋前期在武后

13、的宫廷中,后期被贬斥到荒远之地。沈、宋对诗歌的主要贡献是在律诗上,对律诗的成熟与定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二、“初唐四杰”和其它诗人6初唐时期一些生活经历不同于宫廷诗人的作家,在诗歌的创作上,显示着不同的创作特点。这类诗人以王绩和“初唐四杰”为代表。1王绩王绩生活在隋、唐之际,或仕或隐。他的诗歌主要是抒写隐者的自我排解和娱情山水田园的淡泊心境。他的诗歌以自然质朴的语言,创造了一种宁静闲适的意境,在宫廷诗风风靡一时的初唐诗坛上卓然不群。他也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先驱人物。其代表作野望,已具备了唐诗的格调,是典型的五律。2“初唐四杰”“初唐四杰”的创作活动在高宗、武后时期,代表着下层文人的思想倾向和创作

14、精神。他们的心中充满着匡时济世、建功立业的理想与豪情,也有底层文人不得志的激愤。他们对唐诗演变和发展的主要贡献:(1)他们不满当时诗坛盛行的宫廷诗风,抨击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杨炯王勃集序),并努力以清新刚健的诗歌创作,力图突破和改变这种纤弱雕琢、绮靡华丽的宫廷诗风。虽然不能说扫荡干净,而且其本身的创作也不能说完全摆脱了影响,但确是以自觉的审美追求和创作实践,开辟了唐诗创作的新的局面,创造出了新的气象。(2)他们的诗歌创作还突破了宫廷诗歌狭窄的内容题材范围,走向了更广阔的社会人生天地。他们的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写边塞军旅生活的,有抒发个人的壮志豪情和怀才不遇的

15、,也有赠别怀归、闺怨相思、咏史咏物等。他们创作题材由宫廷到市井,由京都至边塞,即使是抒发个人的情感也与时代的精神相契合,显示着开阔的视野和宏阔的气象。(3)他们的诗歌创作不仅对革新初唐诗风起到了一定作用,而且为五言律诗和七言歌行体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贡献。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杨炯的从军行、骆宾王的在狱咏蝉都是成熟的五言律诗,在他们的手中五言律诗的形式已初步定型。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和骆宾王的帝京篇都是七言歌行的优秀作品,为后来七言歌行的创作提供了艺术上的借鉴。73初唐末期,张若虚以一首七言歌行春江花月夜,奠定了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大家地位。同时刘希夷的七言歌行代悲白头翁也成为千古传送的名作。

16、作品讲读一、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1这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是王勃在长安时送友人杜少府入川赴任所作。这首送别诗之所以高人一筹,不仅在于它的艺术性,更在于它的高昂向上的格调和旷达的胸怀及真挚的情感。2诗的首联写得很有气势,以想象的笔法,凌空落笔,既写出了长安的形势和四川长江一带的风貌,也点出了送别之地和宦游之处。景象开阔,气势雄伟,属对精工,也为全诗奠定了昂扬向上的基调。接着,颔联由对仗转用散句,点明送别题意,转入了离别的心境和情绪的描写,但表述得却十分含蓄。颈联又宕开送别话题,凭空挺起,以豪迈的诗情,写出了情理交融的精警诗句,表现出了豁达爽朗的胸襟和豪迈昂扬的气概。此句是化用曹植赠白马王彪中“丈夫

17、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诗句,但更为工整而凝炼、深沉而精警。尾联又由豪情的抒写转入平和的共勉而作结,这里仍是化用曹植诗句“忧思成疾疢,毋乃儿女仁”,但诗意显得更为旷达。3诗歌意境开阔,风格清新爽朗。此诗一洗齐、梁以来绮丽浮艳之风,也一变已往送别诗伤感低沉的情调,表现出了豁达爽朗的胸襟和豪迈昂扬的气概。这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言律诗,首联属对精工,颔联以散调承之,颈联又是工对,尾联又以散句作结。结构布局的安排又造成层次的起伏承转和情感的起伏变化。二、骆宾王在狱咏蝉1这首诗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 678 年),时作者任侍御史,因上书论事触怒武则天,被诬下狱。诗人在狱中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咏物抒怀之作。2此

18、诗是骆宾王所作的一首著名的咏物诗,但并非单纯咏物,而是在咏物中寄托着抒怀。首联破题,前句点出“咏蝉”,并且蝉是秋蝉,带有悲凉的色8彩;后句点出“在狱”,借典而抒写囚禁而产生的思乡之情和愁苦的心境,以蝉兴起,引起情思,自然而巧妙地将咏物与抒怀结合在一起。颔联前句怨蝉,后句伤己,怨蝉不该玄鬓高吟,伤害我这被囚禁的白发人。此联用“那堪”与“来对”构成流水对,又不着痕迹地运用典故,“玄鬓”与“白头”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曲婉地传达出了作者凄凉的伤感之情。诗句含蕴深刻但意在言外。颈联表面上全是咏蝉,说蝉在露重、风多的环境下难以奋飞和吟唱,实际上是用比体来写自己的艰难险恶的处境。“飞难进”暗喻自己有志难骋,

19、“响易沉”暗喻自己的言论受到压制,可谓寄托遥深。尾联的手法与颈联相同,也是表面咏蝉实是喻己,借蝉餐风饮露的高洁来喻托自己品性的高洁,然而却不被人信,满腹的冤屈向谁表白。以反问句结束全篇,留下余味让人体味。3此诗最主要的手法是咏物与抒怀相结合。全诗的构思紧紧围绕咏物抒怀而进行,前两联是先咏物,后抒怀,后两联是表面咏物,暗里抒怀。围绕咏物抒怀作者主要采用了寄情志于物象的手段,取蝉为象,以物喻人,可谓是达到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的物我合一境界。此外,诗歌用典自然贴切,格律严整,对仗工稳。因此,此诗以咏物抒怀的高度艺术技巧,成为初唐五律的著名诗篇。第三节 陈子昂一、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主张陈子昂在修竹篇序

20、中阐述了他的诗歌理论主张。他一方面批评齐、梁以来的诗歌创作“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否定了这种形式主义的创作倾向。另一方面他提倡“汉魏风骨”、“正始之音”,主张诗歌创作要“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要有“风雅”的精神和“兴寄”的内涵,即主张诗歌要反映现实,要有充实健康的思想内容、遒劲刚健的风格,并要配合优美的声律和词采。陈子昂的诗歌理论是复古旗帜下的革新。二、陈子昂的诗歌创作陈子昂的诗歌创作是其革新主张的实践。他的代表作品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蓟丘览古等,在内容上,反映了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9和对人生境遇的深刻体验,有着充实的思想内容。在艺术上,一反齐、梁以来的诗歌创作的纤

21、弱浮艳的诗风,继承了诗经、“汉魏风骨”、“正始之音”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艺术手法。他的诗歌语言古朴简练,风格刚健雄浑,是有意识地扬弃和矫正齐、梁以来诗风,确实具有建安、正始的遗风。在表现手法上,善用比兴寄托,实践了他的“兴寄”主张。陈子昂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彻底地抛弃的浮艳积习,为唐诗发展开辟了正确的道路。第三章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第一节 山水田园诗派第二节 边塞诗派第一节 山水田园诗派一、山水田园诗派的产生及其特点1盛唐时期社会安定,国力强大,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繁荣。文人士大夫的物质生活优裕,为漫游行旅、赏玩山水提供了条件。社会上佛道思想流行,道家崇尚自然及返朴归真的追求和佛

22、家禅宗的净心明性的境界,为诗歌提供了文化及审美心理的基垫。文人的隐逸情怀也与山水田园诗的形成有紧密的关系,但此际并非为隐而隐,而是酿成了一种向往自然、追求超然独立的文化心态和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此外,晋宋以来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也无疑提供了艺术上的借鉴。2水田园诗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綦毋潜等人。他们继承晋、宋以来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人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传统,形成了具有共同题材内容和相近艺术风格的诗歌流派。他们的诗歌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表现返朴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志。他们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致传神

23、,提高了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是唐诗艺苑中的一枝奇葩。10二、孟浩然1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主要内容:孟浩然是与王维齐名的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山水诗居多,或写游历所见各地山水景色,或写家乡自然风光。其中往往在抒写孤高的情怀中夹杂着失意的情绪,在以景自娱中融入了旅愁乡思的情怀。如宿建德江、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江上思归等。他的田园诗主要是写隐居生活的高雅情怀和闲情逸志。如过故人庄、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等。2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1)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风格大多是平和冲淡,清新自然,不尚雕饰,而又能超凡拔俗。清沈德潜评论说:“孟诗胜人处,

24、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唐诗别裁)闻一多说:“淡得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唐诗杂论)但孟浩然的山水诗也有写得气象雄浑、境界阔大的,如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等,所以明胡震亨说他“冲淡中有壮逸之气”(唐音癸签吟谱)。他的田园诗写得平淡自然、质朴真淳,富有生活气息,如过故人庄农家的淳朴生活和乡村的自然景色,在淡淡的笔墨中都表现得十分自然而亲切,深受陶渊明的诗风影响。(2)孟浩然的诗歌语淡而味浓,正如沈德潜所论:“襄阳诗从静悟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他的诗歌善于运用平淡的语言,融入个人的主观感受和情感意蕴,创造出清远拔俗的艺术境界,蕴含了浓厚

25、的情致韵味。如春晓用语极为平淡自然,而明媚的春光中,又透露着伤春的意绪。又如宿建德江在移舟日暮、野旷江清的景色里抹上了“客愁”的孤寂心绪。造语平淡而诗味醇厚,不假雕饰而境界不俗。二、王维1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主要内容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具有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才能,精通绘画、书法、音乐。王维早年立志于功名进取,写了许多风格雄浑、境界开11阔,充满豪情逸气的诗作,其中以边塞和游侠题材的诗歌居多,如少年行、从军行、老将行、陇头吟、使至塞上等。但在唐代诗歌史上奠定其地位和最能标志其诗歌艺术成就的,还是山水田园诗。其诗歌的主要内容是反映田园隐逸生活,描写自然山水。如渭川田家、山居秋暝、终南山、

26、鸟鸣涧、鹿柴、竹里馆、辛夷坞等,或写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逸,或写自然景物的清幽秀美。2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1)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是诗情与画意的高度统一。苏轼曾评论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他善于发现和捕捉自然景物的形象特征和状态,以画家的绘画技巧去构图和选择色彩,并将诗人对自然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审美感受和精神境界融入到景物之中,创造出宁静淡泊而又优雅秀美的艺术境界。(2)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其中有些诗在幽邃、寂静、空灵的艺术境界中,直接透入了禅宗佛理的观照,是禅意、禅趣在诗境中的艺术体现。(3)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既有陶渊明诗歌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也有谢灵运

27、诗歌的细致精工的刻写。语言清新明快,洁净洗练,是朴素平淡与典雅秀美的完美结合。而且语言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作品讲读一、王维山居秋暝1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是王维山水田园诗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它描绘了山村秋天雨后傍晚清新恬美的山林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乐于归隐山林的生活意趣。2诗的首联点明地点、季节、时间、天气,概括地勾勒出整个画面的背景,并且点明了“山居秋暝”这一诗题。颔联写景,诗人以画家的眼力去捕捉秋景意象:月、松、泉、石,从动、静、声、色不同的角度给以描绘。颈联由景及人,诗人抓住了两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从听觉到视觉描绘了纯朴的山村生活。尾联由写景转入抒情,由外物的描写转入内在心志的

28、书写,表达了归隐山林的情志,揭示了全诗的主旨。123此诗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诗情画意,情景交融。这首诗突出地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作者以画家的匠心布勒画面,既有背景的布置,又有精彩的写景镜头,而且景中有人,恬美的秋日晚景中点缀着富有生活气息的人物活动场景,使画面顿时鲜活起来。而更重要的是诗人把隐逸的情怀、淡泊悠闲的心境和高远雅洁的志趣,与自然恬淡的外在形象描写完全巧妙地融铸为一炉,给形象注入生命的活力。其次,诗人写景状物,体察入微,以动静结合,声色并用的手法予以细致地表现。如“空山”、“新雨”、“竹喧”、“莲动”都体现了细致的感受;颔联静中有动,颈联纯写动态,“明月”、“清泉”着重色

29、彩,“竹喧”、“莲动”着重声态,色彩与声态的描绘,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与生动性。此外,诗歌构思精巧,语言凝炼,风格清新,意境优美。二、孟浩然过故人庄1这首诗是孟浩然田园诗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全篇以老农邀请作客为内容,描写了恬静优美的农村风光,表现了朴实真挚的友情。2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平淡自然的语言、朴素的白描手法,把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和人际的淳朴诚挚的友情融合一气,创造出了恬静闲适的意境。首联起笔平平叙述,故人鸡黍相邀,似家常语极为平淡自然地点题开篇。颔联写途中所见自然风光,由近及远,画面层次分明,句式工对,色彩明丽,而“合”、“斜”两个动词的运用使画面又有生动感,整个画面显得清静而幽雅。颈联

30、前句交代环境,后句写宾主欢饮畅谈农事,透视着田园生活的意趣和亲切的友情。尾联写临别表示重阳节再来赏菊,淡淡的两句透视着主客的亲密关系和诗人作客的愉悦心情。诗歌通篇都用叙述描写的手法,没有直接的抒情,然却洋溢主客的深情厚谊,也体现着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此诗浑然天成,妙在篇法。沈德潜称此诗“篇法之妙,不见句法”(唐诗别裁集)。它不追求锤字炼句,只以平淡自然的家常语,对被邀、访问、辞别作了一番简略的平平叙写,便觉一往情深,真可谓词浅而情深,语淡而味浓,的确达到了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13第二节 边塞诗派一、边塞诗派的产生及其特点1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

31、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在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下,文人边塞生活的机遇和经历大大增加,由此促进了边塞诗创作的繁荣。此外,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2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王翰等众多作家。边塞诗的内容主要是: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描写边塞风光、异域

32、风情。边塞诗的主要艺术特点是: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边塞诗的佳作以乐府歌行和五、七言绝句居多。边塞诗在题材的开拓和意境的创造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二、高适1高适的诗歌以边塞诗主要抒写对边塞军旅生活的描写,以及对立功边塞理想的追求。其代表作燕歌行,诗中主要反映了士兵征战生活的艰苦和军中将帅的骄奢,也歌颂了战士忘我杀敌的爱国精神和男儿立功绝域的英雄气概,以及对征人、思妇的同情。塞下曲抒写了诗人向往立功边疆的壮志豪情。蓟中作、蓟门五首在描写战争的同时又批评了朝廷的政策。除边塞诗外,高适早年诗歌中还有一些抒发怀才不遇之作。他的诗歌中也有关怀人民疾苦之作。2高适边塞诗的艺术成就:(

33、1)风格雄浑悲壮,笔力矫健顿挫,气势奔放畅达。如他的著名诗篇燕歌行把雄奇的边塞风光与将士的征战生活写得苍凉悲壮。英雄气概与征战之苦、士兵的浴血与将军的作乐、征人的辛苦与思妇的思念交织在一起,既有昂14扬的格调,也有悲凉的情怀。他的诗没有婉约清丽的优美,只有雄奇矫健的壮美。宋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沧浪诗话)。(2)高适边塞诗的艺术也有多方面的表现。首先,境界阔大、形象鲜明。如塞下曲:“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又如燕歌行:“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把战争场面和边塞景色表现得大气磅礴,生动形象。其次,他的诗主观的情感色彩比较浓厚,诗的形象中总是能感觉到诗人的精神气质,在

34、叙事描写中透视着深厚的思想情感内蕴,也常常直抒胸臆。所以唐殷璠说“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河岳英灵集)。此外,语言的概括力很强,譬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燕歌行)。他不追求细腻的表现,形象或场面的跳跃性也比较大,但语言还是相当流畅。(3)高适长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其歌行和古诗既受到汉魏乐府和文人诗的沾溉,又有近体诗的影响。既有汉魏乐府的质朴,又有文人诗的精练,还有律诗讲究韵律和对偶的特点。三、岑 参1岑参的边塞诗主要的内容:一是歌颂将士的爱国精神,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记叙军旅生活的种种感受,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等。二是描绘了边疆的奇异壮

35、丽的自然风光和生活风貌,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经火山、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等。三是表现了边疆的风土人情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如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铤歌等。2岑参边塞诗的艺术成就:(1)岑参的诗歌风格与高适接近,都有悲壮的色彩,正如宋严羽所说“高、岑之诗悲壮”(沧浪诗话)。但岑参还有自己的风格特点,他的诗活泼奔放、雄奇瑰丽、飘逸峭拔。杜甫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渼坡行)殷璠说他“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河岳英灵集)。王士祯比较高、岑二人15诗风时说:“高悲壮而厚,岑奇逸而峭。”(师友诗传叙录)悲壮雄奇是他诗歌的基本风格。(2)岑参诗歌最显著的艺术特点就是

36、新奇、飘逸、峭拔。首先,他以独特的生活感受、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瑰丽的语言、新奇的表现手法,创造出了鲜明而生动的艺术形象。如他写大漠的风:“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写大漠的热:“蒸沙砾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把奇异的大漠风光的感受予以了极为生动形象的艺术表现。其次,他的诗常常运用奇妙的想象、新奇的夸张、形象的比喻等手法,不仅增加诗歌的形象性,也使诗歌富有浪漫的情调。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竟然把塞外的雪景比喻、想象成“梨花开”,于塞外萧瑟寒冷的景象中,竟图画出一番充满生机与活力、令人神往

37、与陶醉的奇美景象。他写塞外的景象也常常使用夸张的手法,如“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增加了形象性和表现的张力。此外,岑参与高适相比:“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五引陈绎曾语)相对说来高适的诗歌比较质朴,而且善于抒写主观的感受和思想;岑参的诗歌注重艺术技巧,善于写物图貌,描写比较细腻,善于以物象传情。(3)岑参的诗歌各体均有佳制,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的写作。他的诗受鲍照、谢朓的影响较大,承继了鲍照的俊逸和谢朓的明丽而开出了雄奇瑰丽、飘逸峭拔的风格。也借鉴了高适七言歌行纵横跌宕、舒卷自如的体式,但笔法更为通脱流畅。作品讲读

38、一、高适燕歌行1燕歌行是高适边塞诗中最杰出的作品。此诗作于开元二十六年(738),诗前的小序说明了作者的写作缘起,是因“感征戍之事”而作。诗歌主要反映了士兵征战生活的艰苦和军中将帅的骄奢,以及对征人、思妇的同情。162全诗可分为四层:第一层的八句,写出征。第二层的八句,写战败被围。第三层的八句,写征人的悲苦和浴血奋战。第四层四句,以直接议论作结。3燕歌行是一首七言歌行,艺术上很有特色:(1)诗歌的风格雄浑悲壮,笔力矫健顿挫,气势壮阔畅达,感情真挚深沉。诗歌的主旨是写由于将帅的轻敌骄奢、不恤士卒,致使战争失败,士卒遭殃,所以悲愤与感慨之情笼罩着全诗,形成了诗歌的基本情调。诗歌的第一层出征,以矫健

39、的笔力极力铺写唐军出征的雄壮气势,但实际上是讽刺君宠将骄,为被围兵败设下伏笔。第二层是战败被围的描写,写得极为悲凉。山川萧条、大漠穷秋、孤城落日的景物描写,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同时对军中苦乐不均的现象表达了愤慨。第三层先是暂时撇下战争插入了征夫思妇的相思,意在为悲情雪上添霜,然后在“边庭飘飘”、“绝域苍茫”的荒凉背景下,描写了战士白日的苦斗和夜晚的凄寒。最后的议论抒情强化了思想与主题的深刻性。整首诗都被作者涂上了极为浓重的悲壮色彩。(2)诗歌的表现手段也相当丰富,有战争过程的叙述,有景物和场面的描写,也有直接的议论和抒情,或者是以叙代议,或者是叙述描写透露着抒情。尤其是善于摹写边塞的自

40、然环境和渲染战斗生活的气氛。全诗在鲜明的形象之中注入了深厚的悲壮情感,所以王士祯说:“高悲壮而厚。”(师友诗传叙录)而且诗歌还体现了“尚质主理”(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五引陈绎曾语)的特点,其语言没有岑参的飘逸之感,而给人以质实深沉之感,体现出思想与主题的深刻性。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这首诗是岑参边塞诗的名篇之一,是作者在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帐下任判官时所作。诗歌借送别来描写西北塞外雪天景色和将士们的边塞生活,并寄托着诗人的咏雪送人的情怀。2全诗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为前十句,以如椽的大笔描绘出了边疆的风雪奇景和将士们的艰苦的军旅生活。第二层为后八句,描写了饮酒设乐的送别场景以及一路风雪送行的情

41、景,隐约透露着依依惜别之情。诗歌的构思十分明晰,即咏雪与送人,层次的安排、场景的变换都独具匠心,把雄奇的景象和送别的深情巧妙地构筑于一体。173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以独特的生活感受和敏锐的观察能力,把奇异瑰丽的自然景色摹写得淋漓尽致。诗人运用了凝炼的概括、奇妙的想象、形象的比喻、神奇的夸张等多种艺术手法来再现自然景象,并且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情感。尤其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于塞外萧瑟寒冷的景象中,图画出另一番充满生机与活力、令人神往与陶醉的奇美景象。写景的同时,也以具体而真实的笔法描写了军营生活的细节和送别的场景,把苦寒的真切感受与眷恋难舍的别情又妙溶其中。达到了诗情与画意交融

42、的艺术境地。4这首诗典型地体现了岑参的诗歌“奇逸而峭”的基本风格。如“北风”、“胡天”句,写得强劲有力;“瀚海”、“愁云”句,写得气势磅礴;“忽如”、“千树”句,写得奇幻浪漫;“纷纷”、“风掣”句,写得奇异壮观;“山回”、“路转”句,又写得低回婉转。总之,诗歌风格雄奇而飘逸,笔力矫健而峭拔,意境新奇而壮美,充满着奇情妙思与浪漫主义的情调。第四章 李 白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和思想第二节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第三节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和思想一、李白的一生大致可分五个时期:181蜀中学习与漫游时期(25 岁以前):李白自少年时就博涉百家,习辞赋,学剑术,好任侠,慕神仙。2远游求仕时期(

43、26 至 42 岁):李白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游历过江陵、洞庭湖、扬州,后在湖北安陆与故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此后以安陆为中心,游历过梁宋、齐、鲁等地。在漫游中结交了许多友人,曾经隐逸学道,也干谒过权贵,希望得到重用和引荐,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报复。3长安时期(42 至 45 岁):天宝元年李白应诏进京,为翰林待诏,供奉宫廷。但李白地位和处境并不能实现他的理想,傲岸不羁的个性又难容于世,饮酒狂放,蔑视权贵,终招嫉恨谗毁,自请放还。长安的生活实践,使他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认识。4再度漫游时期(45 至 55 岁):李白离开长安后游历过梁宋、齐鲁、燕赵、江浙等地。其间结识了杜甫。

44、理想的破灭、人生的失意及对现实的不满,使其思想充斥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5安史之乱时期(44 至 62 岁):安史之乱起,李白由宣城奔剡中,旋又隐于庐山。次年应聘参加永王璘幕府。永王抗命兵败,李白以“附逆”论罪,长流夜郎,中途遇赦而还。李白身经战乱,始终满怀着报国靖乱的志向和忧国伤时的情怀。二、李白的主要思想李白的思想主要体现为儒、道、侠三者兼综的特点。儒家的忧患精神与用世济时的思想及其人生价值观,始终影响着李白,而道家超尘出世、追求精神自由的人格精神及道教的神仙世界,又始终沾溉着李白的思想与性格。此外,李白的思想与人格中还渗透了游侠和纵横家的侠义精神和人格理想。第二节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一、表

45、现个人的理想抱负与建功立业的渴望,以及理想和愿望难以实现的失意与愤懑的情绪。如梁甫吟、古风(第十首)等,赞美古代名臣贤19相借表达自己的人格理想与建功立业、拯物济世的雄心壮志。行路难、将进酒、登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表现了失意后的抑郁愤懑和鄙弃世俗、蔑视权贵的傲岸个性,以及欲求超脱的旷达情怀和追求自由的精神。二、关怀现实的政治、忧患时局和批判现实的黑暗,以及对人民的热爱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如古风中的一些诗,抨击了统治者的昏庸荒淫和专横跋扈,具有很强的观实批判精神。安史之乱后的诗,如奔亡道中、永王东巡歌等,表现反对分裂割据、靖难救国的爱国精神。丁都护歌、宿五松山下荀媪家、长干

46、行等,表现了对普通百姓的感情和对妇女不幸命运的同情。三、热情讴歌大自然,寄托自己的情怀。李白一生好游历亲近自然,因此写景记游诗数量较多。如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审美情趣和情感寄托。第三节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一、李白诗歌风格以雄奇飘逸,真率自然为主,但也有多维度的呈现。他上承庄、骚的浪漫主义精神,又以个人的艺术天才创造性地运用了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他反对绮丽华靡、雕琢繁饰,倡导清新自然、朴素真率的诗风。他的诗歌绝句多清新隽永、明快自然,歌行多纵横飘逸、流畅自然,可谓做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赠江下韦太守良宰

47、)。二、李白的诗歌虽不乏对现实生活的深刻体验,但在艺术表现上却偏重于内心感受的抒写,因而他的诗歌感情充沛、率真豪放,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他的诗歌无论是何种题材都具有浓厚的主观抒情色彩,充分地表现着生活中诗人的喜怒哀乐、好恶爱憎的感情,使我们时时体会到诗人自我抒情形象的存在。三、李白的诗歌善于运用丰富而奇诡的想象,创造出绚丽多姿的艺术形象,并寄托着诗人的情感意蕴和精神境界。诗人常将想象与比喻、夸张、象征、拟20人等手法相结合,把现实与理想、人间与幻境、自然与人事,巧妙地熔铸成篇,创造出瑰丽神奇的艺术境界。四、李白能自驾驭多种诗体,尤擅长乐府歌行和五、七言古诗,绝句的成就也相当突出,尤以七绝佳作最

48、多。作品讲读一、李白蜀道难1蜀道难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其写作年代和思想主题历来众说不一。今多认为此诗约作于玄宗天宝初年,是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所作。诗歌描写了蜀道的艰难、形势的险要和环境的险恶,并寄寓了诗人对现实的忧虑与关切。2全诗大致可分三层:第一层从开头至“天梯石栈相钩连”,借用神话传说先写蜀道开辟的艰难。第二层从“上有六龙”至“胡为乎来哉”,以山高、路险、奇景、悲愁来写入蜀道路的艰险。第三层从“剑阁峥嵘”至最后,写剑阁地形险要和环境的险恶,并寄寓了诗人对现实政治的忧虑与关切。3蜀道难的艺术特点:(1)诗歌的风格雄奇奔放,纵横恣肆,淋漓酣畅,形象绚丽多姿,想象丰富而奇诡,使诗歌充

49、满奇险神异的色彩,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和激情。(2)诗歌大体按照自古及今、由秦入蜀的线索来构思诗篇,展开描写。第一层,首先,以三个感叹词起笔,高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起笔突兀而极有气势,不仅点题也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接着运用了蚕丛、鱼凫的历史传说和五丁开山等神话,夸写蜀道开辟的艰难。诗歌的开篇就已显示了神奇浪漫的色彩。第二层是全诗描写的重点,诗人运用了神奇的想象、奇特的夸张、绘声绘色的描写,极写蜀道的奇险和艰难。先总写蜀道的艰难:“六龙回日”写高,“冲波逆折”写险,黄鹤难飞、猿猱愁攀进一步写其高险,神话与夸张并用。再写青泥岭的曲折高峻,“扪参历井”夸张其高,“抚膺长叹”因高生愁。接着诗人笔锋一转,以一问句别开生面,深入到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中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