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云南省云天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705467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云天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云南省云天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云南省云天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云南省云天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云南省云天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云天化中学 20182019 学年度上学期半期测试高一年级历史试卷命题人:胡关书 陈娅 陈燕妮 程靖 审题人:林世贵第卷(选择题,共 60 分)1、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英文里的姓名书写是不一样的,英语中西方姓氏的特点是名在前姓在后,而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中国人的姓名特点反映的实质是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专制王权强大C个人观念淡薄 D家族宗法观念浓厚2周的政治体制中实权下放、虚权保留的模式,在彼此矛盾激化、亲情疏远的情况下,自然不再温情脉脉,春秋时代也便有且只有僭越频发的可能。材料中评价的政治体制为A

2、分封制 B宗法制C郡县制 D礼乐制度3 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 221 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 ”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4.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下列史料中,对考证秦朝设郡数目最有说服力的是A 春秋的记载 B民间的传说C史学家的论述 D秦简的记述5读下表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据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引起表中数据出现先降后升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环境动荡不安 B中央

3、集权的不断发展C制度的变革和创新 D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6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 ”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A分封制、宗法制 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C郡县制、行省制 D三省六部制、内阁制7元朝时,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新是设立了A中书省 B节度使C行省制 D三省六部制8有学者指出,我国古代专制制度在肯定君主一人对国家最高权力的独占,在赋予君主以无限的权力(全权)的同时,也就使他背上了无限繁重、超负荷的管理

4、负担。与此描述最为符合的史实是A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 B北宋设通判监督官吏C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D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9史书载,明代内阁“掌献替可否,奉陈规晦,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 。清代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屈指,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 。这说明两者都辅助皇帝,处理国家政务 防止大臣专权,加强君权职权明确,正式统帅六部 招揽人才,扩大统治基础A BC D10 南京条约规定:“凡系中国人,前在英人所据之邑居住者,或与英人有来往者,或有跟随及侍候英国官人者,均由大皇帝俯降谕旨,誉录天下,恩准全然免罪。且凡系中国人为英国事被拿监禁受难者,亦加恩释放,这说明的

5、本质问题是,鸦片战争中A英国人大量利用中国民众 B民众可自由选择服务对象C民众缺乏民族意识和觉悟 D民众对战争胜负漠不关心11李明在假期里观看了以下四部影视剧,按照所反映事件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太平天国 鸦片战争辛亥革命 甲午风云A BC D12钱穆先生提出了对太平天国的看法:“他们对下层民众,想推行均田制度,粗浅一些的社会主义,大抵他们是有此想法的。 ”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是太平天国A发动天京变乱 B颁布天朝田亩制度C定都天京 D提出资政新篇13 资政新篇批判重农抑商,尊重科学技术,提倡兴办企业,主张工商牟利,鼓励私人资本。这说明资政新篇A注重广大民众利益 B符合太平天国实际C得到西方列强支

6、持 D顺应历史发展潮流14时空意识是历史学习的基本素养。下列两幅图是近代中国不同时期的通商口岸示意图。下列从通商口岸变迁中提取的历史信息,正确的是该变迁发生于两次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外国侵略势力从沿海深入到内地中国贸易主权一步步遭到了严重破坏A BC D15 庚子诗鉴载,1900 年间,拳民搜索教堂, “见蜡人不能辨,以为人腊。遇粤之荔枝干,又以为人眼,相与痛詈西人,暴其惨酷” 。据此推断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义和团痛恨西方列强侵略 B义和团能正确区分外来侵略和近代文明C清政府成为了列强“以华制华”的工具 D农民阶级展开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161912 年 3 月,中华民国

7、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下列条款,直接制约临时大总统权力的是A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C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D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17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了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女子军事团、女子经武练习队等团体。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女子参政同盟会、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这表明A国民政府重视对女性权利保护 B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C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社会转型期女性平等地位确立18孙中山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纵观孙中山的一生

8、,他顺应世界潮流的做法有提出三民主义 领导五四运动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领导北伐战争A BC D19有人在描述某历史事件时说:“前期青年学生是先锋,后期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他描述的是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C国民革命 D土地革命20.国民革命运动中,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这次北伐的最主要成果是A完全推翻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 B歼灭了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C中国共产党开始掌握部分武装 D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21 “这种战略为俄国所忽略。这种从农村中建立政党与军队的共产革命方式,是毛泽东自中国独特历史环境所领悟的。 “这种战略”提出于A大革命时期 B井冈山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

9、解放战争时期22 “万里征途路不平, 左倾错误总横行。端航向,确立毛公统率兵。 ”与诗中空格部分相关的历史事件应是A南昌起义 B八七会议C遵义会议 D中共二大232017 年 1 月,教育部下发重要文件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 ,将“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 。下列哪一事件应作为“十四年抗战”的开始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C西安事变 D华北事变241937 年 9 月 23 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本日罗店第四军溃退,但左右各部队未动摇,故未致大害。保定阵线如常,山西平型关幸获大胜,此晋局转危为安之机乎。 ”材料表明A国共两党实现了全方位合作 B全民族

10、抗战的局面由此开始C. 平型关大捷增强其抗战信心 D正面战场不再是抗战主战场25民国二十九年九月二十二日新蜀报的社论写到:“华北方面,我军采取英勇的攻势,所获战果,最为伟大,在三年抗战中,创造了敌后游击战争的少有的辉煌记录。 ”该社论评论的战役是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C百团大战 D平津战役261953 年 6 月 24 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 “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 。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A. 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C. 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 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27.

11、20 世纪 50 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 ”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A. 参加万隆会议 B.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 出席日内瓦会议 D. 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8.学者汪晖在谈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时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 。这材料中的“它”是指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政治协商制度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村民自治制度29.2016 年 12 月 20

12、 日,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政府宣布与台湾断绝“外交”关系,2017 年台湾当局另一个更为看重的“邦交国”巴拿马与中国建交,其“邦交国”仅剩 20 个。材料表明A.台湾当局已经认可“一国两制” B.国际社会促进两岸和解C.“一个中国”的国际认同度增加 D.两岸关系面临新的挑战30.下图所示的“两国领导人横跨太平洋的历史性握手” ,标志着“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这表明A美国世界霸权地位丧失 B. 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C中美之间的矛盾彻底消除 D中美关系由敌对走向正常化第卷(非选择题,共 40 分)2、材料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31 题 20 分,第 32 题 20 分。31.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地方察举与公府征辟,为东汉士人入仕之途。此两制皆起于西汉。两汉之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 “贤良”所举大抵为现任之官与察举相辅并行的,尚有征辟制。引自国史大纲材料二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事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冯(凭)籍世资,刘毅云“上门无寒门,下门无士族”者也。自宋书恩幸传材料三 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料,有秀才,有明经,有时法,有书,有算。自京师、郡、县,皆在学焉。自通典选举历代制下请回答: (1)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

14、三则材料的选官制度并说明选官标准是什么?(12 分)(2)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该制度。 (8 分)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时,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 。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

15、,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古代中国在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方面,包含着众多的矛盾和问题。请根据材

16、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其中的主要矛盾。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6 分)(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哪些原则?在近代法制建设中有何意义?(8 分)(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该宪法体现了什么原则?(4 分)(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认识?(2 分)云天化中学 20182019 学年度上学期半期测试高一年级历史答案一、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选项 D A C D C B C D A C D B D B A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

17、7 28 29 30选项 C B C B B B C A C C A B A C D2、非选择题:31.(1)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品德才能(孝廉、秀才) ;门第声望;考试成绩(学识能力) 。 (每点 2 分,共 12 分)(2)积极方面: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 了 世 家 大 族垄 断 官 场 的 特 权 ; 扩 大 了 官 吏 的 来 源 ; 提 高 官 员 的 文 化 素 质 ; 选 官 权 力 收 归 中央 , 加 强 中 央 集 权 ; 带 动 社 会 向 学 的 风 气 ; 更 加 体 现 公 平 公 正 ; 促进社会稳定;有利于儒家思想的传播,丰

18、 富 和 发 展 了 传 统 文 化 。 ( 任 意 一 点 2 分 ,共 6 分 )消 极 方 面 : 明 清 时 考 试 内 容 陈 旧 、 形 式 僵 化 , 束 缚 士 人 的 思 想 , 成 为 维 护 专制 统 治 的 工 具 。 ( 2 分 )32. ( 1) 矛 盾 : 君 权 和 相 权 矛 盾 , 中 央 与 地 方 的 矛 盾 。 ( 一 点 2 分 , 共 4分 )趋 势 : 君 主 专 制 不 断 强 化 或 皇 权 不 断 加 强 ( 2 分 )( 2) 原 则 : 主 权 在 民 ; 三 权 分 立 ( 或 权 力 制 衡 ) ; 自 由 平 等 ; 责 任 内阁 。 ( 每 点 2 分 , 任 答 三 点 共 6 分 )意 义 : 中 国 近 代 史 上 第 一 部 资 产 阶 级 宪 法 ; 从 法 律 上 宣 告 了 君 主专 制 制 度 的 灭 亡 和 民 主 共 和 政 体 的 确 立 , 成 为 近 代 中 国 民 主 化 进 程 的 一 座 丰 碑 。( 2 分 )( 3)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制 度 ( 2 分 ) ; 人 民 民 主 原 则 、 社 会 主 义 原 则 。( 一 点 1 分 , 共 2 分 )( 4) 民 主 是 历 史 的 潮 流 。 ( 2 分 , 言 之 有 理 即 可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