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烛之武退秦师1.下列词句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函(hn)陵 很有涵(hn)养 佚(y)民 名人轶(y)事B.氾(fn)南 劳动模范(fn) 追(zhu)赶 夜缒(chu)而出C.阙(qu)秦 填词一阕(qu) 戍(sh)边 戊戌(sh)变法D.逢(pn)孙 国逢(fn)盛世 枸杞(j) 岂(q)有此理答案:A解析:B“缒”应读“zhu”。C“戌”应读“x”。D“杞”应读“q”。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驻扎。B.敢以烦执事 烦:劳烦。C.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D.又欲肆其西封 肆:肆意。解析 D 项,“肆”,延伸,扩大。
2、答案 D3.下列各项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函陵 氾南 执事 缒而出B.鄙远 阙秦 行李 设版C.敝人 宽敞 弊政 衣不敝体D.瑕疵 闲暇 遐想 假公济私答案:C解析:衣不敝体一衣不蔽体。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从活用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B.夜缒而出,见秦伯C.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D.朝济而夕设版焉解析 C 项,“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扎。A 项,“ 东”,名词作状语,向东;B 项,“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D 项,“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答案 C5.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是寡人之过也B.以其
3、无礼于晋 焉用亡郑以陪邻C.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君知其难也 吾其还也答案:C解析:A 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译不出/结构助词,用于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B 以:介词,相当于“因为”/连词,相当于“而”,不译。C 于:介词,表对象,相当于“对”。D 其:代词,相当于“它的”“其中的”/副词,相当于“还是”。6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B.吾其还也 共其乏困C.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D.秦伯说,与郑人盟 失其所与,不知解析 A 项,“于”,都是介词,表对象。B 项,“ 其”,
4、前者是语气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后者是代词,代使者。C 项,“ 为”,前者是动词,做;后者是动词,给予。D 项,“与”,前者是介词,和;后者是动词,结交。答案 A7.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B.何厌之有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以其无礼于晋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 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因人之力而敝之邻之厚,君之薄也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A./ B./ C./ / D./ 解析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结构助词,“的”;代词,这件事。答案 A9.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
5、一项是( )A.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传说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近人则以为是战国初年人著述,其姓名身世不详。B.“春秋三传“指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传说孔子在撰春秋外,又将春秋口授给弟子。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纪传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艺术成就。D.左传主要记载了鲁隐公元年起到鲁哀公二十七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答案:D解析:A 东道主:古义,东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招待客人的主人。B 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随身所带的物品。C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尊称别人的妻子。
6、D 有益:有好处,古今义同。10.宋代诗人陈造在予七十赵监税见贺以诗次韵中这样写道:“平生烛之武,况已雪髯翁。誉我犹时用,君言恐未公。 ”请结合课文故事,解说这首小诗的意思。解析 结合烛之武“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等语句,可以看出这是诗人借烛之武的遭遇感慨自己的生平,并对赵监税的赞誉表达自己不赞同的观点。参考答案 诗人陈造认为,自己一生就像烛之武一样,从没有被重用过,何况现在已经是头发雪白的七十岁老人。您赞誉我说还会被重用,我担心您说的不是公允话。11. 为拯救危难的国家,一个年迈的老人,夜间行动,深人敌营, 慷慨陈词,顷刻,郑国转危为安。“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令人印象深刻。请结合对烛之武这
7、一形象的理解,拟出下联。要求:字数相同,对仗工整,尾字声调为第一声或第二声。上联:捐弃嫌怨,临危受命,几多热肠纾国难;下联:_ 。.答案:(示例)申明利害,慷慨陈词,一番宏论退雄狮解析:本题考查对对联,需要注意: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最基本的要求是“仄(即声调三、四声)起平(即声调一、二声)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本题可
8、根据烛之武的事迹加以分析,回答即可。1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字。今天为什么还要读文化经典? ,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自己民族的文化经典吧。不仅如此,就个人而言,阅读经典是接受文化濡染的过程,可以改变人的气质。 ,会表现出与一般人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 ,在个人,可以改变气质: 对社会而言,可以转变风气。 解析 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第处后面讲如果不想完全抛弃文化传统,所以可知处应填“是传
9、承文化的需要”之类的句子;处结合“表现出与一般人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可填“ 受传统文化熏陶多的人 ”;处后面讲的是文化经典的作用,即可知处应填“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参考答案 这主要是传承文化的需要 受传统文化熏陶较多的人 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默写题3.阙秦以利晋,_。(烛之武退秦师)4.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_,_。5.烛之武说服秦伯时首先承认郑国已处于危亡的地步,“秦、晋围郑,_”,但紧接着却以“_,敢以烦执事”来表明自己为秦着想的立场。答案:惟君图之4.答案:以其无礼于晋; 且腻于楚也5.答案: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4 题
10、。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
11、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亦去之。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辞曰:“臣之壮也 ” 辞:推辞。B.又欲肆其西封 封:疆界。C.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D.以乱易整,不武 武:威武。解析 D 项,“武”应为“使用武力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即“ 武德”。答案 D2.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侯”“秦伯 ”中的“侯”“伯”都是爵位名。我国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B.“寡人”,即寡德之人 ,意为“
12、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 ”,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C.“行李”,文中的意思是 “出使的人 ”,今天通常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传”是文体标志,即传记,与“ 志”“记”意思相同。解析 D 项,左传中的“传”不同于“志”“记”,是解说经义的文字。答案 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 ,在这种形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不计个人恩怨,“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
13、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 ,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 ,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解析 C 项,“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不对,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答案 C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解析 这两句话
14、的翻译重点是文言实词和句式。 “是”,这;“ 过”,过错;“ 鄙”,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地;“陪”,增加。第一句是判断句,第二句是反问句。参考答案 (1)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2)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作边邑,您知道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达奚长儒,字富仁,代人也。长儒少怀节操 ,胆烈过人。魏大统中,起家奉车都尉。周太祖引为亲信,以质直恭勤,授大都督。平蜀之役,恒为先锋,攻城野战,所当必破之。宣政元年,除左前军勇猛中大夫。后与乌丸轨围陈将吴明彻于吕梁,陈遣骁将刘景率劲勇七千来为声援,
15、轨令长儒逆拒之。长儒于是取车轮数百,系以大石,沉之清水,连毂相次,以待景军。景至,船舰碍轮不得进,长儒乃纵奇兵,水陆俱发,大破之,俘数千人。及获吴明彻,以功进位大将军。寻授行军总管,北巡沙塞,卒与虏遇,接战,大破之。高祖作相,王谦举兵于蜀,沙氐上柱国杨永安扇动利、兴、武、文、沙、龙等六州以应谦,诏长儒击破之。谦二子自京师亡归其父,长儒并捕斩之。开皇二年,突厥众十馀万寇掠而南 ,诏以长儒为行军总管,率众二千击之。遇于周,众寡不敌,军中大惧,长儒慷慨,神色愈烈。为虏所冲突,散而复聚,且战且行,转斗三日。 五兵咸尽士卒以拳殴之手皆见骨杀伤万计虏气稍夺于是解去长儒身被五创通中者二其战士死伤者十八九 突
16、厥本欲大掠秦、陇,既逢长儒,兵皆力战,虏意大沮,明日,于战处焚尸恸哭而去。高祖下诏曰:“突厥猖狂,辄犯边塞,犬羊之众,弥亘山原。而长儒受任北鄙,式遏寇贼,所部之内,少将百倍,以昼通宵,四面抗敌,凡十有四战,所向必摧。凶徒就戮,过半不反,锋刃之馀,亡魂窜迹。自非英威奋发,奉国情深,抚御有方,士卒用命,岂能以少破众,若斯之伟?言念勋庸,宜隆名器,可上柱国,馀勋回授一子。其战亡将士,皆赠官三转,子孙袭之。”岁馀,卒官。谥曰威。(节选自隋书列传第十八,有删节)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儒少怀节操,胆烈过人 过:超过。B.景至,船舰碍轮不得进 得:能够。C.谦二子自京师亡归
17、其父 亡:灭亡。D.于战处焚尸恸哭而去 去:离去。2.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五兵咸尽/士卒以拳殴之/手皆见骨/杀伤万计/虏气稍夺于是/解去/长儒身被五创/通中者二其战士/死伤者十八九B.五兵咸尽/士卒以拳/殴之手皆见骨/杀伤万计/虏气稍夺/于是解去/长儒身被五创/通中者二其战士/死伤者十八九。C.五兵咸尽/士卒以拳/殴之手皆见骨/杀伤万计/虏气稍夺/于是解去长儒/身被五创/通中者二/其战士死伤者十八九。D.五兵咸尽/士卒以拳殴之/手皆见骨/杀伤万计/虏气稍夺/于是解去/长儒身被五创/通中者二/其战士死伤者十八九。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18、A.长儒小时就持有高尚的节操,胆量韬略超过一般人,因为朴实耿直谦恭勤奋,受到周太祖赏识,并被作为亲信,任命为奉车都尉。B.长儒与乌丸轨在吕梁包围陈将吴明彻,陈国派骁将刘景率大批劲旅前来增援,长儒巧使沉石计,阻挡了刘景的战船,打败了刘景。C.皇上任命长儒担任行军总管,率领两千兵马迎击突厥的南侵,长儒带领部下奋勇抗敌,靠英勇顽强的拼搏精神打退了突厥的进攻。D.高祖对长儒的行为大加赞赏,说到长儒的功勋时,高祖认为应该授予他高官厚禄,令他担任上柱国,另外再授给他一个孩子官职。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寻授行军总管,北巡沙塞,卒与虏遇,接战,大破之。(2)为虏所冲突,散而复聚,且战且
19、行,转斗三日。答案:1.C; 2.D; 3.A; 4. (1)不久授他为行军总管,让他向北巡逻沙漠边塞,有一次突然与胡人相遇,接敌交战,把胡人打得大败。(2)他们被突厥冲击突破,打散了又聚集起来,一边交战一边退却,转战了三天。解析:1.A“过”是超过的意思,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是寡人之过也”的“过”不同。B“得”是能够的意思,与送东阳马生序“余因得遍观群书”中的“得”相同。C“亡”是逃跑的意思,与烛之武退秦师中“郑既知亡矣”中的“亡”不同。D“去”是离去的意思,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亦去之”中的“去”相同。2.正确标点为:五兵咸尽,士卒以拳殴之,手皆见骨,杀伤万计,虏气稍夺,于是解去。长儒身被五创,
20、通中者二;其战士死伤者十八九。3.“因为朴实耿直谦恭勤奋,受到周太祖赏识,并被作为亲信,任命为奉车都尉”理解不当。原文的意思是,达奚长儒在西魏大统年间开始做奉车都尉,周太祖把他作为亲信,因为他朴实耿直谦恭勤奋,被授为大都督。4. (1)“寻”“卒”“破”(2)“为虏所冲突”“散”“转”【译文】 达奚长儒,字富仁,代地人。达奚长儒小时就持有高尚的节操,胆量韬略超过一般人。西魏大统年间开始做官,担任奉车都尉。周太祖把他作为亲信,因为他朴实耿直谦恭勤奋,被授为大都督。在平定西蜀的战役中,他经常担当先锋,攻打城池在野外作战,矛头指向的地方一定把敌人打得大败。宣政元年,升任为左前军勇猛中大夫。后来与乌丸
21、轨在吕梁包围陈国将领吴明彻,陈国派遣骁勇的将领刘景率劲旅七千来增援。乌丸轨命令达奚长儒迎战援军。达奚长儒于是取来几百个车轮,用大石头拴在上面,沉到清水里去,让车轮连着车轮,来等待刘景的援军。刘景到了以后,船舰被车轮阻挡,不能前进,达奚长儒于是调遣奇兵,水路陆路一同出发,把刘景打得大败,俘虏几千人。等到俘获了吴明彻以后,达奚长儒因战功升任大将军。不久授他为行军总管,让他向北巡逻沙漠边塞,有一次突然与胡人相遇,接敌交战,把胡人打得大败。隋高祖做北周丞相,王谦在蜀地举兵反叛,沙氐人上柱国杨永安煽动利州、兴州、武州、文州、沙州、龙州等六州兵马来响应王谦,皇上下令让达奚长儒打败叛军。王谦的两个儿子从京城
22、逃出来,想逃到他们的父亲那里去,达奚长儒把他们抓起来斩杀了。 开皇二年,突厥的十几万人马向南方进犯抢掠,皇上下诏令达奚长儒为行军总管,率部下两千人打击他们。双方在周地相遇,由于寡不敌众,达奚长儒军中很恐惧。达奚长儒慷慨激昂,神色更加壮烈。他们被突厥冲击突破,打散了又聚集起来,一边交战一边退却,转战了三天,各种兵器全部用光了,士兵就用拳头打击突厥人,手上的骨头都露出来了,杀伤数以万计的敌人。突厥人士气才稍稍降低,于是解围离去。达奚长儒身上受到五处创伤,其中击穿内脏的地方有两处。他的战士十之八九战死战伤。突厥人本想大肆抢掠秦州、甘肃一带,遭遇达奚长儒以后,达奚长儒的士兵全都奋力作战,突厥的士气非常
23、沮丧。第二天,突厥在交战处焚烧了尸体,恸哭着离去。高祖颁发诏书说:“突厥人也太猖狂了,动不动就侵犯我们的边塞,像犬羊那样多,弥漫了整个山岭原野。达奚长儒在北边边疆接受使命,遏制敌人入侵,他所率领的人马很少,差不多只是突厥人的百分之一。他日以继夜,从不同方面抵抗敌人,共打了十四仗,指向的地方一定战胜敌人。凶恶的敌人被杀的超过了一半,这些人再也回不去了。暂未被杀的,丢了魄魂似地逃走了。要不是达奚长儒英勇奋发,对国家有很深的感情,关爱驾驭部下极有方略,士卒肯服从他的命令,怎能用极少力量打败众多的敌人,建立这样大的功劳?说到达奚长儒的功勋,应该授他高官厚禄,可授他上柱国,其余的功劳应该另授他一子为官。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将士,都追赠官阶三级,让他们的子孙承袭。”过了一年多,达奚长儒在官任上去世。谥号叫“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