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生物 第4章 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学案(打包4套)新人教版选修2.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2018版高中生物第4章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学案打包4套新人教版选修2.zip2018版高中生物第4章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学案打包4套新人教版选修2.zip
2018版高中生物第4章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第1节生物性污染及其预防学案新人教版选修220181030273.doc
2018版高中生物第4章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第2节生物净化的原理及其应用学案新人教版选修220181030274.doc
2018版高中生物第4章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第3节关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学案新人教版选修220181030275.doc
2018版高中生物第4章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第4节倡导绿色消费学案新人教版选修220181030276.doc
  • 全部
    • 2018版高中生物第4章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第1节生物性污染及其预防学案新人教版选修220181030273.doc--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生物第4章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第2节生物净化的原理及其应用学案新人教版选修220181030274.doc--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生物第4章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第3节关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学案新人教版选修220181030275.doc--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生物第4章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第4节倡导绿色消费学案新人教版选修220181030276.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第 1 节 生物性污染及其预防[课程目标]·导航1.举例说出生物入侵,并能指出生物入侵的危害。2.简述生物性污染的概念,识别生物性污染。3.尝试提出解决身边的生物性污染的措施。知识点 1 识别生物性污染[知识梳理]1.生物入侵一种生物经自然或人为的途径从原来的分布区域迁入一个新的区域里迅速地繁殖、扩散,对迁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称为生物入侵。2.生物性污染的种类(1)动物污染:主要是有害昆虫、寄生虫、原生动物和水生动物等。(2)植物污染:主要是杂草、某些树种和藻类等。(3)微生物污染:包括病毒、细菌和真菌等。3.生物性污染的特点(1)预测难;(2)潜伏期长;(3)破坏性大。[思维激活] 外来物种入侵有什么危害?提示:外来物种在与本地物种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有可能会造成本地的濒危物种被淘汰而破坏本地的生物多样性。[活学活用]1.下列关于生物防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生物防治的制剂产品稳定性很高,应用技术简单B.生物防治对生态环境也有副作用C.生物防治可以全部代替农药D.治理生物性污染,生物防治是唯一途径解析 生物防治要充分遵循生态学原理,应用技术复杂,稍有不慎,引进的天敌就会对环境造成破坏,产生巨大的副作用。生物防治不能全部替代农药,生物性污染的治理是一个综合治理过程,生物防治只是其中的途径之一。答案 B2.据农业部最新统计,目前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已达 400 多种,全球 1 00 种最有威胁的外2来生物中,我国已有 50 余种,成为遭受外来生物入侵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下列关于生物入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生物入侵使我国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②生物入侵使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③生物入侵会打破生态系统中生物间的制约关系,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④生物入侵加剧了生存斗争,有利于生物进化A.①③ B.②④C.①④ D.②③解析 生物入侵后往往由于被入侵地区气候等环境因素适宜,又无天敌,入侵物种大量繁殖,使本地物种失去生存的环境,从而破环了原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答案 B误区警示 (1)外来物种并不—定会造成本地生态环境的破坏。(2)防治外来物种入侵,不可随意引入其天敌。[归纳总结]1.生物性污染与其他污染的不同及特点(1)生物性污染与其他污染的不同之处生物性污染的污染物是活的生物,能够逐步适应新的环境,不断增殖并占据优势,从而危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人类的生活。(2)生物性污染的特点①预测难:外来生物并不是只通过一种途径传入,可能有两种或多种途径交叉传入,在时间上并非只有一次传入,可能是两次或多次传入。多途径、多次数的传入加大了外来生物繁殖扩散的可能性,这样增加了在时间和地点上的预测难度。②潜伏期长:某些外来物种引种时或刚侵入时无多大危害,环境的变化会使它们的潜在危害释放出来。③破坏性大:在自然界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将各自的种群限制在一定的栖息环境和数量范围内,形成了稳定的生态平衡系统。当一种生物传入新的栖息环境后,如果脱离了人为控制成为野生生物,在适宜的气候、土壤、水分及传播条件下,极易扩散蔓延,形成大面积单优群落,破坏本地动植物的相对平衡,危及本地濒危动植物的生存,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2.生物入侵产生危害的原因(1)外来物种进入新的生态系统之后,由于没有天敌,极易造成生长失控,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2)外来物种在新的生态系统中,通过与当地物种竞争营养或食物、分泌释放化学物质、形成大面积单优势群落等方式,直接影响本地物种的生存,加速某些生活力较弱的物种的消失。3(3)外来物种进入新的生态系统后,作为掠夺者、寄生者或病原体,会使受害者和寄主的数量发生变化。尤其是外来物种在适宜的生态和气候条件下,往往会对当地的农业或林业造成严重的损害。(4)有些外来植物产生的花粉,是当地居民从未接触过的物质,可能成为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的新过敏原。知识点 2 生物性污染的防治[知识梳理]1.对于赤潮和水华这类生物性污染,应避免水体的富营养化,尽量减少污染物的产生。2.对于生物入侵这一类的生物性污染,目前主要采取预防的措施。3.控制致病的细菌、病毒等排入水体和土壤,也是预防生物性污染的重要措施。[思维激活] 为防治外来物种造成的危害,是否可随意引进其天敌?提示:不可。随意引进的“外来物种”的天敌有可能成为新的“外来物种”而产生新的危害。[活学活用]1.云南省昆明市的滇池在 20 世纪 70 年代引入水葫芦,造成本地大量优质水生植物的消失,随之引起本地土生水产品动物种类的大量减少。不适当引入外来物种会使该物种大量繁殖,导致严重危害。下列环境条件可能和外来物种的大量繁殖无关的是( )A.缺乏天敌 B.食物丰富C.气候适宜 D.对本地物种没有影响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入侵的危害。没有经过科学论证和实验是不能随意引入外来物种的。水葫芦由于脱离了在原产地和当地物种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云南滇池这个新环境里快速繁殖、扩散和爆发,造成了极大危害。答案 D2.为了减轻一种昆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人们利用生物防治法,引入专门捕食这种昆虫的蜘蛛。引入蜘蛛后对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对曲线图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A.由图中曲线可知,蜘蛛与昆虫之间呈竞争关系4B.在Ⅰ期间,若针对害虫施以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会增加得更快C.在Ⅱ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D.在Ⅲ期间,两个种群之间没有相互作用解析 生物防治遵循生态平衡的规律,利用食物链来杀灭害虫,具有高效、环保等农药防治没有的优势。蜘蛛和昆虫之间呈捕食关系,刚开始时,农作物上害虫较多,随着蜘蛛的引入,蜘蛛得到充足的食物而得以生存并大量繁殖,使其数量快速上升,害虫则快速减少。当蜘蛛数量达到一定限度时,由于害虫减少导致食物缺乏而使蜘蛛数量下降,在这之后,两者相互作用,彼此达到动态平衡。施用杀虫剂对蜘蛛和害虫都具有杀灭作用。由此可知本题应选 C。答案 C[归纳总结]生物性污染的防治(2)入侵类的生物性污染防治目前主要采取预防的措施。还包括科学引入新物种,加强检验,提高法律意识,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等,尽量避免生物入侵或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3)控制致病的细菌、病毒等排入水体和土壤,也是预防生物污染的重要措施。[随堂练习]·巩固1.紫茎泽兰是外来入侵物种,如果让其自然生长繁殖若干年后,与原产地紫茎泽兰相比( )A.基因库变化相互影响B.性状始终保持一致C.很快产生生殖隔离D.进化方向发生变化解析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当紫茎泽兰侵入到一个新的环境中,这个新的环境总与原环境存在一些差异,在新的环境的选择下,紫茎泽兰的性状会有所改变,但不会与原产地的紫茎泽兰很快产生生殖隔离。答案 D2.下列措施符合保护物种多样性原则的是( )A.为美化城市环境,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5B.为保护草场,减少沙化,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C.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并进行部分野外放归实验D.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应将其天敌引入我国解析 引进外来物种一定要慎重,不可以随意引进,否则可能会因为其缺少天敌而造成严重后果。任何生物都有一定的存在价值。答案 C3.下列哪项不是生物性污染的特点( )A.预测难 B.潜伏期长C.不可恢复 D.破坏性大解析 生物性污染的特点是预测难、潜伏期长、破坏性大;生物性污染通过治理是可以恢复的。答案 C4.澳大利亚草原上的野兔经常泛滥成灾,采取下列哪项措施可以既减轻灾害,又符合生态学原理( )A.人工捕杀B.使用化学药品毒杀C.适量引进病毒等病原体D.适量引进狼、狐等肉食动物解析 从生态学角度考虑,可采取引进兔的天敌。答案 D[课时作业]·达标一、选择题1.下列不属于生物性污染的是( )A.生物入侵 B.酸雨C.赤潮 D.医院污水解析 生物入侵是一种生物经自然或人为的途径从原来的分布区域迁入一个新的区域,其后代在新的区域里迅速地繁殖、扩散,对迁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赤潮是海水中 N、P 等元素含量过高引起的微小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酸雨主要是由空气中 SO2过多引起的。医院污水中含有一些致病的细菌、病毒等,需经过特殊的灭菌处理,经检验合格后才能排入水体。答案 B2.能产生生物性污染的物质包括( )①有害的微生物 ②各种病原体 ③有害的微生物及病原体产生的各种有害物质A.①② B.②③ 6C.①③ D.①②③答案 D3.近年来,赤潮在我国时有发生。当赤潮发生时,海水中的某些微小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红色、紫色等颜色,并对生物造成危害。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赤潮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B.含磷洗涤剂的广泛使用与排放是赤潮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C.在封闭的海湾更容易发生赤潮D.赤潮发生是与人类活动无关的自然现象答案 D4.如图所示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 a、鱼 b 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 )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解析 鲈鱼与土著鱼之间是捕食关系,B 项错误;引入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后,土著鱼 a、b 的数量都下降,短期内浮游动物总量先急升后下降再趋于稳定,相应地浮游植物锐减后再急升最后趋于稳定,C、D 项错误;鲈鱼以土著鱼为食,按能量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可知 A 项正确。答案 A5.如果在某一生态系统中不适当地引入一个物种,将会带来的后果最可能是( )A.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提高了生物的多样性C.破坏了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没有什么影响解析 生物入侵新环境后因缺乏天敌、非生物因素适宜等原因而过度繁殖,导致当地生物种类和数目发生变化,生态系统稳定性被破坏。答案 C6.下列关于江苏省境内发生的几个生态事件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互花米草原产美洲,引入到江苏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散并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属7于生物入侵B.克氏原螯虾(小龙虾)原产美洲,经由日本引入南京地区后迅速扩散,对农田有一定危害,但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不属于生物入侵C.麋鹿原产我国,但后来在国内绝迹,从欧洲引入并在大丰境内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迁地保护D.丹顶鹤在我国东北等地繁殖,迁徙到江苏沿海滩涂越冬,在盐城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解析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这些生物被叫作外来物种。A、B 两项都属于生物入侵,B 项错误。C 项中的麋鹿是从欧洲引入并在大丰境内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迁地保护。D 项中盐城的丹顶鹤自然保护区是在丹顶鹤的越冬地进行的就地保护。答案 B7.我国南方的马尾松林,较易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害;如果马尾松和其他树种形成混交林,就能减少病虫害的大发生。带来这种生态效益的是复杂的( )A.种间关系 B.气候条件C.土壤条件 D.温度条件解析 群落中有复杂的种间关系,能构建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使生态系统形成复杂的营养结构,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抵抗力稳定性。答案 A8.生态环境中某些重金属对生物体产生危害是通过( )A.氧化作用 B.还原作用C.富营养化 D.富集作用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和掌握富营养化和富集作用的概念。生态环境中某些重金属通过富集作用在生物体内积累、浓缩,从而对生物造成危害。答案 D9.下列哪项不是生物性污染( )A.SARS B.凤眼莲C.花粉过敏 D.糖尿病答案 D10.下列对生物性污染的防治的说法,正确的是( )A.针对不同的生物性污染,应当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B.为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应当禁止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C.应杜绝一切外来物种D.对于外来物种的入侵只能进行生物防治8解析 针对不同的生物性污染应当采取不同的有效防治措施。对于生物入侵这一类的生物性污染,目前主要采取预防的措施。答案 A11.下列对生物入侵这一类生物性污染所采取的措施中,错误的是( )A.目前对生物入侵这一类生物性污染主要采取预防的措施B.对从国外进口的动植物及其产品,还有包装材料,都要进行严格的检疫C.加强生物性污染的基础理论研究,建立国家监控体系和数据库D.对已经发生的生物性污染,应及时大量地引入其天敌,力求在短时间内减少其数量,抑制其继续传播、扩散答案 D二、非选择题12.近年来人们对物种入侵的后果及对策格外关注。请回答下列问题。(1)目前在我国一些地区引进了大米草、水葫芦等外来物种,这引起了各界的关注。请依据生态学原理回答:①外来物种在侵入地定居、扩张的原因是________和________。②外来物种对侵入地原有的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2)在我国温带水域,水葫芦生长旺盛,它们既可消耗水体中多余的养分,又可作为饲料和绿肥,发挥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然而,把它们引种到亚热带水域却因生长过于旺盛而引发了生态灾难。请简要说明产生这种差异的自然地理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①环境条件适宜 没有天敌 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的平衡 (2)温带冬季寒冷,水葫芦不再生长;亚热带的热量条件优于温带,水葫芦一年四季均可生长13.下面是关于生物性污染的问题。请回答:(1)常见的生物性污染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微生物污染等。(2)外来物种的入侵途径一般有三种:人为有意引入、________和________。(3)生物入侵四个阶段中可能因近亲繁殖导致物种退化的阶段是________。A.外来物种引入阶段B.初期定居与成功地建立种群阶段C.迟滞阶段D.扩散和爆发阶段答案 (1)动物污染 植物污染 (2)人类无意传播 自然扩散 (3)B14.目前,水葫芦广泛分布在我国华南、华中和东北地区,已经名列我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9(1)水葫芦能在我国各地广泛分布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水葫芦存在的水域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导致水质严重恶化。(3)如果水葫芦成了某水域的入侵物种,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________,还可利用它的天敌水葫芦象甲来进行生物防治。若引进水葫芦象甲,应注意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水葫芦大量繁殖的因素中有水体的富营养化,如何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出现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除了上述的生物性污染之外,还有微生物引起的污染,我们提出的防治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水葫芦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人类的传播,水体的富营养化,缺乏天敌的控制等 (2)水葫芦对水体的覆盖导致水体中缺氧 (3)人力或机械清除 从生态平衡的角度考虑,如对水葫芦象甲的防治,不要让其成为新的污染源 (4)尽量减少使用含磷洗衣粉,控制化肥的使用量(答案合理即可) (5)可进行沼气发酵处理或高温堆肥,以杀死绝大多数病原微生物(答案合理即可)15.下面是关于生物性污染和植物病虫害防治的问题。请回答:(1)根据传染病的流行规律,控制传染病的有效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和保护易感人群。(2)下列不属于生物性污染的是________。A.凤眼莲的入侵B.甲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C.植物病虫害的暴发D.鱼类因化工污染而死亡(3)下列关于病原体污染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A.病原体通过蚊蝇传递到易感者属于直接传播B.病原体生物能在合适环境中不断繁殖和散播C.生物的代谢产物不发生生物性污染D.接种疫苗与群体免疫屏障的形成无关(4)开展植物病虫害的调查,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做好病虫害的________,从而制订相应的________。利用转基因技术进行作物抗性品种的选育,是一种________防治技术,而在农10田中设置诱杀灯消灭害虫则属于________防治技术。答案 (1)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2)D (3)B (4)预测预报 防治措施 农业 物理机械1第 2 节 生物净化的原理及其应用[课程目标]·导航1.简述生物净化的概念,概述生物净化的原理和方法。2.举例说明生物净化。3.尝试搜集利用生物净化原理治理环境污染的资料。知识点 1 生物净化的原理[知识梳理]1.生物净化生物净化是指生物通过自身的代谢,使环境中的污染物数量减少,浓度下降,毒性减轻,有害成分转化、分解,直至消失的过程。2.绿色植物的净化作用绿色植物的净化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吸收大气中一定浓度范围内的有害气体;②阻滞和吸附大气中的粉尘和放射性物质;③分泌抗生素等物质杀灭空气中的细菌。3.微生物的净化作用微生物的净化作用主要是分解土壤和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思维激活] 动物有没有净化作用?提示:有。如动物中的分解者可分解净化一些有机污染物。[活学活用]下列不能被微生物分解的有机污染物是( )A.人畜粪尿、农药 B.纤维素、农药C.人畜粪尿、蛋白质 D.塑料、尼龙解析 塑料、尼龙等有机物不能被微生物分解,人畜粪尿等有机物比较容易分解,纤维素、农药等有机物比较难分解。答案 D2[归纳总结]1.生物净化原理生物净化原理是利用某些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来结合钝化和分解转化环境中的污染物,使环境得以净化的过程。生物净化常分为结合钝化和分解转化两种方式。结合钝化是指通过生物体(如植物)结合、固定进入到体内的污染物,使之变成安全、低毒的结合态的生物净化方式。有些植物的根部会分泌一些物质吸附土壤和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分解转化是指进入生物体的污染物在生物体内有关酶的作用下,通过氧化、还原、水解等作用,逐步代谢为毒性较低或完全无毒性物质的生物净化方式。2.绿色植物的净化作用(1)吸收大气中一定浓度范围内的有害气体。(2)阻滞和吸附大气中的粉尘和放射性物质,如山毛榉。(3)分泌抗生素等物质杀灭空气中的细菌,如悬铃木。(4)其他作用:①吸收和固定作用;②挥发作用;③降解作用。3.微生物的净化作用(1)降解作用:细菌、真菌和藻类都可降解有机污染物。(2)共代谢:是指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物基质,但是却不能利用这种基质作为能源和组成元素的现象。(3)去毒作用:微生物通过转化、降解、矿化、聚合等反应,改变污染物的分子结构,从而降低或去除其毒性。知识点 2 生物净化的应用实例[知识梳理]1.通过植树造林可以净化大气中的各种污染物,如遏制风沙灾害、减少水土流失、降低大气污染等作用。2.植物可以通过吸收、富集或降解作用来净化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3.目前,人们常常综合运用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以达到净化污水的作用。[思维激活] 稳定塘是人工生态系统吗?提示:是。[活学活用]下列有关生物净化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也能对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起净化作用B.将污水或废水排入特定的稳定塘后,在细菌、藻类等多种生物的作用下可发生物质转化反应C.三北防护林可以遏制风沙灾害、减少水土流失、降低大气污染D.污水处理厂对污水处理时,首先利用微生物把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成 CO2、H 2O,以及含氮、磷的无机盐等,然后,再通过过滤、沉淀等方法,除去水中较大的固体污染物3解析 污水处理厂对污水进行处理时,首先进行基本处理,即通过过滤、沉淀等方法,除去污水中的个体较大的固体污染物,再利用多种微生物,把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成 CO2和H2O,以及含氮、磷的无机盐等,使污水得到净化。答案 D[归纳总结]1.植物可以净化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特有的植物― → 重金属污染物{吸 收 作 用富 集 作 用降 解 作 用 }― ― →去 除 2.生物污水净化(1)综合净化目前,人们常常将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综合运用,以达到净化污水的作用。具体流程如下:(2)生态系统自动净化处理法此法较典型的是采用稳定塘的方法处理污水。①细菌、藻类等多种生物的作用将污水或废水排入特定的塘内后,在细菌、藻类等多种生物的作用下发生物质转化反应,能较好地降低有机污染物成分。②水生高等植物的净化作用灯心草、水烛、香蒲等水生高等植物,可以参与污水净化。[随堂练习]·巩固1.据调查,闹市区里的空气中的细菌数目比绿色区高许多倍,这是因为某些植物能( )A.吸收有毒气体 B.分泌抗生素C.蒸腾水分 D.制造氧气解析 某些植物如悬铃木、橙、圆柏等能够分泌抗生素,杀死细菌。答案 B2.许多林木对大气粉尘污染起到阻滞、过滤作用,其原因是( )①林木枝叶茂盛,能减小风速②叶面有茸毛,能分泌油脂和黏性物质③能分泌强大的抗生素4④能吸收各种有毒气体⑤蒙尘的植物经雨水的冲洗后又能迅速恢复以阻拦尘埃A.①④ B.③④C.①②⑤ D.②③⑤解析 考查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属于理解层次。林木对大气中粉尘污染能起到阻滞、过滤作用。由于林木的枝叶茂盛,能够减小风速,因而可以使大气中携带的大粒灰尘沉降地面。同时,植物的叶表面粗糙,而且多生茸毛,有的还能分泌油脂和黏性物质,这些都能吸附、滞留空气中的一部分粉尘,从而使大气得到净化。而蒙尘的植物经雨水的冲洗后,又能迅速恢复以阻拦尘埃。答案 C3.下列与绿色植物净化作用无关的是( )A.能防风固沙、涵养水源B.能阻滞和吸附大气中的粉尘和放射性物质C.能分泌抗生素,杀灭空气中的病原体D.能吸收大气中一定范围内的有害气体解析 绿色植物的净化作用包括三个方面:①能够吸收大气中一定浓度范围内的有害气体;②可以阻滞和吸附大气中的粉尘和放射性物质;③能够分泌抗生素等物质杀灭空气中的细菌。答案 A4.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和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危机的措施依次是( )A.SO2等有毒气体大量产生;种植能吸收 SO2的植物B.煤、石油、天然气大量燃烧;营造森林绿地C.大量使用含氟制冷剂;采用无氟制冷剂D.汽车和工厂排放的废气和烟尘;收取排污费,限期整改解析 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过多的 CO2进入大气。缓解全球温室效应的措施是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大力植树造林等。答案 B5.山上多植树,胜似修水库;有雨它能吞,无雨它能吐。 “这条谚语形象地说明森林对生态环境有哪些作用( )A.制造氧气、净化空气B.保持水土、涵养水源C.过滤尘埃、杀灭细菌D.降低噪声、调节气候解析 该谚语体现的是森林对生态环境可起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5答案 B6.下面是关于生物净化的问题。请回答:(1)生物净化技术的主要原理是通过人为地放大和强化生态系统的________能力,以达到有效治理环境污染的目的。(2)在污水生物净化过程中,当污水流入水体后,好氧微生物首先大量________,并以水中的________作为营养来源。随着水体的不断净化,水中的溶氧量有一个明显的________过程,达到临界点后开始增加,此后的耗氧速度____________复氧速度,这种变化过程可用____________表示。(3)下列关于活性污泥法的叙述,错误的是________。A.活性污泥是一种微生物共生体B.活性污泥使用后不能重复利用C.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在曝气池中得到净化D.活性污泥法的处理过程可用计算机进行自动化监控(4)从生物净化方法的特点分析,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目前大多选用________处理污水。A.活性污泥法 B.悬浮细胞法C.生物膜法 D.生产单细胞蛋白的方法答案 (1)自净(2)繁殖 有机污染物 下降 小于 氧垂曲线(3)B (4)A[课时作业]·达标一、选择题1.下列对生物净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清除生物体表的污染物的过程B.清除生物体内的污染物的过程C.利用生物体将环境中的污染物清除的过程D.清除生物体表的污染物的过程,又指清除环境中的污染物的过程 答案 C2.某地区大气中 SO2含量较高,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应多种植的树木是( )A.山毛榉和黑核桃 B.柳杉和银杏C.法国梧桐 D.橙和柠檬答案 B3.下列难以被微生物分解的有害污染物是( )A.人畜粪尿 B.脂肪、塑料C.生活污染水 D.纤维素、农药6答案 D4.用微生物处理污水,使污水得到净化,下列与这一措施无关的是( )A.要利用厌氧型微生物 B.要利用需氧型微生物C.要首先清除污水中个体大的固体污染物D.污水净化后,应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答案 D5.下图为污水处理厂的某个部分。图中空气随旋转洒水器进入污水处理厂的这个部分,目的是( )A.氧化污水中的有毒物质B.分解有机物为简单物质C.将液体消毒作灌溉之用D.给微生物供氧 解析 空气进入污水是给污水中微生物供氧。答案 D6.(2016·山东模拟)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同时加大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由此推知,该反应器( )A.能够实现物质循环B.主要处理有机污染C.可看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D.存在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目中污染物的分解是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故而肯定是菌种进行有氧呼吸分解有机物,故 B 项正确。本题中的反应器中有土壤、营养物质和菌种,不满足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的概念范畴,更谈不上生态系统功能中的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A、C、D 项均错误。答案 B7.目前世界上的污染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从生物圈的功能上分析,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A.自动净化能力被阻断B.物质循环回路被阻断7C.人类排放的废物增加D.物质循环回路在一定程度上被阻断解析 生物圈具有多层次的调节能力,而这种调节能力依赖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环境污染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说明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在一定程度上被阻断。答案 D8.无机物污染水源后,将通过食物链或饮水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无机污染物是( )A.重金属盐 B.DDTC.传染性病原体 D.热能污染解析 重金属盐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会引起人中毒。答案 A9.日本水俣湾的鱼体内甲基汞含量比周围流水中甲基汞含量高 3 000 倍左右。甲基汞进入鱼体的主要途径是( )A.饮水 B.食物链C.通过鳃的呼吸 D.皮肤主动吸收解析 水中的甲基汞是通过食物链进入鱼体内的。答案 B10.在生物净化作用中起重要作用的是( )A.绿色植物和动物B.动物和微生物C.绿色植物和微生物D.高等动物和病毒解析 生物净化是指生物通过自身的代谢,使环境中的污染物数量减少,浓度下降,毒性减轻,有害成分转化、分解,直至消失的过程。在生物净化中,绿色植物和微生物起着重要作用。答案 C二、非选择题11.某河流中生活着多种生物,但自从其上游地段中开办了一个采矿厂后,将采矿中的浑浊黏土水排放到河流中,使河流生态系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下图是有关人员根据采矿厂下游河流中多个不同距离的氧浓度以及 pH 绘制而成的(均在中午取样统计)。请回答下列问题。8(1)统计发现,该河流与采矿厂最近的 100 m 范围内,溶解氧量突然改变,出现了下降,其中最有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什么在 100~400 m 的范围内溶解氧的含量逐渐恢复到正常的状态?最为恰当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对不同河段河水 pH 的测定所得的 β 曲线来看,由采矿厂开始的 100 m 范围内 pH 升高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之,在 100~400 m 的范围内 pH 出现下降并趋于稳定,同样表示了水生植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上述所有测量为何都要在中午进行读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观察题图曲线可知,采矿厂最近的 100 m 范围内溶解氧突然减少,可能是矿厂的排污导致植物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随着矿物质沉淀,水质变清,光合作用增强,溶解氧含量上升。河水污染使水中二氧化碳溶解量减少,导致 pH 上升;随着矿物质沉淀,水质变清,光合作用又逐渐恢复到原有水平,pH 出现下降并趋于稳定。答案 (1)浑浊的河水妨碍了河流里的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氧气的释放量减少 (2)随着河水矿物质颗粒的沉淀,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又逐渐恢复原有水平,氧气释放量增加 (3)河水被污染,使水中二氧化碳的溶解量减少,导致 pH 升高 光合作用又逐渐恢复到原有水平 (4)第一,便于对比,减少因时间不统一引起的测量误差;第二,对水生植物而言,中午光照强度最大,光合作用较强,取值容易且明显12.下图表示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构造示意图(箭头表示水流方向),其展示了较新的生态污水(常富含 N、P)处理技术。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人工湿地的上行池和下行池中均栽有芦苇、香蒲等,它们在该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________,位于该生态系统的第________营养级。9(2)人工湿地的植物根系常形成一个网络样结构,网络中的根系不仅能直接吸附和吸收污水中的________等营养物质,而且还为________的吸附和代谢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使它们能够通过分解作用降解污水的有机物。(3)若要研究该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能力,应对________水质进行监测,通过比较________含量的差值,来分析人工湿地的净化功能。(4)该水域生态系统能抵抗一定程度的污染物的排放,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不受损害,这表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1)芦苇、香蒲等植物在该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生产者,位于第一营养级。(2)湿地中的微生物能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植物根系能直接吸附和吸收污水中的 N、P 等矿质元素,并且为微生物的吸附和代谢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3)由图可知,要研究该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能力,应对进水口和出水口水质进行监测,通过比较 N、P 含量的差值,来分析人工湿地的净化功能。(4)生态系统能抵抗一定程度的污染物的排放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答案 (1)生产者 一 (2)N、P(或矿质元素) 微生物(或分解者) (3)进水口和出水口(缺一不可) N、P (4)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或抵抗力稳定性)13.某河流附近有屠宰场、造纸厂、味精厂等企业,它们向河流中排放的工业污水和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使原本清澈的河水变得又黑又臭。为此,环保部门配合有关单位对污水进行了处理。(1)大量污水的排放使河水变黑、变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将污水与一定量的活性污泥混合后通入曝气池,活性污泥中的生物主要包括“土生土长”的多种细菌、原生动物和其他微生物群体。处理污水的曝气池实质就是一个小型的工厂,其中的多种细菌充当着________,它们在________中起主要作用。(3)通过翼轮的不断搅拌,不仅使污水与已处理的污水充分混合并得到较好稀释,还能提高水体中________的含量,于是污水中的有机物被污泥中的好氧性细菌通过________这一生理过程而降解。好氧性细菌的新陈代谢类型为________。答案 (1)有毒物质排放到水中,水中氧气减少,使需氧型生物大量死亡,厌氧微生物发酵,使水体变得又黑又臭 (2)分解者 物质循环 (3)氧气 有氧呼吸 异养需氧型14.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和无机含氮化合物,这些过量的含氮化合物会造成水体污染,危害水生生物的生存和人类的健康。脱氮是污水处理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如图是生物脱氮工艺流程示意图。10(1)在 1 级反应池内,有机物在细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作用下会大量减少。从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方式看,这些生物的代谢类型主要是________,这些生物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__者。(2)在 2 级反应池内,pH 为 8.0~8.4 时,硝化细菌大量繁殖,它们能将 NH3氧化成 NO和 NO ,并利用这一氧化过程所释放的________合成________,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 2 - 3繁殖。(3)实践发现,当 2 级反应池中的有机物含量过多时,硝化细菌难以大量繁殖起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 3 级反应池内加入适量的有机物(如甲醇),并在低氧或无氧条件下,反硝化细菌快速繁殖起来,通过无氧呼吸把 NO 和 NO 还原成 N2。无氧呼吸除释放能量外,还为还原反- 2 - 3应提供了________。解析 该题考查了污水处理过程中不同生物新陈代谢的特点。在 1 级反应池内,由于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和空气,在细菌、原生动物的有氧呼吸过程中使有机物减少,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这个角度分析,它们属于分解者。硝化细菌可以利用在 1 级反应池内分解者产生的NH3,使 NH3氧化成 NO 和 NO ,并利用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合成有机物;但是当 2 级- 2 - 3反应池中有机物含量过多时,分解者大量繁殖,与硝化细菌形成竞争关系,同时细胞呼吸过程中产生的 CO2等物质使 pH 改变,抑制硝化细菌生长、繁殖。生物进行无氧呼吸时,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相同,产物是丙酮酸和还原性的[H],因此反硝化细菌的无氧呼吸过程为还原反应提供了氢。答案 (1)异养需氧型 分解(2)能量 有机物(3)异养生物大量繁殖,抑制了硝化细菌生长、繁殖 (4)氢1第 3 节 关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课程目标]·导航1.列举生物资源面临的危机及其原因。2.关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3.模拟对某个环境事件或资源利用计划作出决策。知识点 1 生物资源面临的危机[知识梳理]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资源,其中来自生物界(除人类以外)的资源统称为生物资源。生物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2.生物资源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是可更新的资源。3.对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不仅导致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破坏生态环境,而且严重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4.保护生物资源,对其进行合理利用,以满足人类对生物资源的永续利用。[思维激活] 既然生物资源是可更新的资源,为什么不能无限制地利用呢?提示:如果对生物资源无限制地利用,超过了生物的更新速度,就会导致生物资源的不断减少、衰退、灭绝,最终也会对人类自己造成影响。[活学活用]1.下列有关生物资源的叙述错误的是( )A.来自生物界的资源(除人类以外)统称为生物资源B.生物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C.生物资源有无限地自我更新能力D.我国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资源的概念,对人类的意义,生物资源的特点及我国的生物资源情况。生物资源与其他资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等不同,是可以更新的资源,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人们长期不合理地利用生物资源,将会极大地破坏生物资源。答案 C2.下列对造成生物多样性危机的原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改变和破坏生物的生存环境是造成生物多样性危机的主要原因B.引进的外来物种会通过捕食或竞争排挤本地物种,造成生物多样性危机C.人类的过度开发破坏了野生生物的栖息地,造成生物多样性危机D.难于分解的有毒物质积累在较高营养级生物的体内是造成生物多样性危机的直接原因2解析 生存环境的破坏、外来物种的入侵、野生生物栖息地的破坏等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危机的原因。答案 D反思感悟 对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不仅导致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破坏生态环境,而且严重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物资源不仅是现代人的宝贵财富,也应该是后代人的宝贵财富。因此,保护生物资源,对其进行合理利用,以满足人类对生物资源永续利用的需求,是我们每个人面临的重要任务。3[归纳总结]1.生物资源的特点2.生物资源的价值(1)直 接使 用价 值 {药 用 价 值 : 许 多 野 生 植 物 , 如 青 蒿 素 ; 许 多 野 生动 物 , 如 五 灵 脂工 业 原 料 : 如 芦 苇 为 造 纸 原 料 , 霍 霍 巴 提 炼 油 脂科 研 价 值 : 生 物 多 样 性 是 培 育 农 作 物 、 家 畜 家 禽新 品 种 不 可 缺 少 的 基 因 库美 学 价 值 : 陶 冶 情 操 , 美 化 生 活 )(2)间接使用价值:指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3)潜在使用价值: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但可能有重要作用,一旦这些野生生物从地球上消失,就无法再生。3.生物资源危机化石燃料和其他矿产资源是不可更新的资源,如果无休止地开发利用,总有一天会枯竭。对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不仅导致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破坏生态环境,而且严重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物资源不仅是现代人的宝贵财富,也应该是后代人的宝贵财富。因此,保护生物资源,对其进行合理利用,以满足人类对生物资源永续利用的需求,是我们每个人面临的重要任务。4知识点 2 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知识梳理]1.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2.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积极参加有关的宣传活动。[思维激活] 合理利用生物资源,个人能够做什么?比如,你愿意购买发菜吗?提示:个人可以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和个人修养,宣传并抵制破坏生物资源的行为。[活学活用]1.下列属于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的最佳方案的是( )A.封山育林,禁止砍伐B.营造单纯人工林C.大量砍伐,再大量种植D.计划性合理砍伐和种植解析 封山育林、禁止砍伐的做法不现实,也不科学。营造单纯人工林的稳定性差,其稳定性容易被破坏。大量砍伐会对森林造成破坏,大量种植也很难恢复其原貌,而且需要的时间长。只有合理砍伐和种植才是最佳方案。答案 D2.下列各项属于生物资源合理利用原则的是( )①因地制宜 ②社会、经济、生态相协调 ③利用、改造、保护相结合 ④统筹兼顾、综合利用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①②③ D.①③④解析 此选择题为组合型选择题,一般采用筛选排除方法比较简单,准确率也高。回想生物资源合理利用原则可知 A 项符合题意。答案 A误区警示 (1)生物资源虽属于可再生资源亦需合理利用。(2)保护生物资源绝不是一味禁止利用,而是强调合理利用。[归纳总结](1)正确认识生物资源的价值,促进法规建设。(2)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管理。(3)消除污染,保护物种。(4)建立可靠的财政机制。(5)促进科学研究。(6)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随堂练习]·巩固51.造成野生动植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选择B.物种退化C.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D.人类对野生动物、植物的过度狩猎或采伐,对其栖息地的破坏解析 人类对野生动物、植物的过度狩猎或采伐,对其栖息地的破坏是造成野生动植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答案 D2.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的最佳方法是( )A.封山育林,禁止砍伐B.允许林区人民大砍大种,先富起来C.实行有计划的合理砍伐D.砍伐热带雨林,营造杉木纯种林解析 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既不要封山育林、禁止砍伐,也不要大砍大种。要在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平衡的前提下,进行有计划的合理砍伐。营造纯种林会造成森林生态系统的种类单一,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减弱,生态平衡易遭到破坏。答案 C3.在渔业捕捞中,过度捕捞往往会造成一些危害,下列不属于其危害的( )A.破坏生态环境B.严重危害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C.污染环境D.导致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解析 渔业捕捞中,过度捕捞往往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危害可持续发展。答案 C4.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C.物种多样性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D.基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解析 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度与自然选择有关,自然环境恶劣地区,物种丰富度较低。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升高。物种多样性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基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弱。答案 C65.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对此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重要原因B.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C.这种变化是由于新物种产生量少于现有物种灭绝量D.过度的人为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解析 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发展,B 项错误。答案 B[课时作业]·达标一、选择题1.(多选)化石燃料与其他矿产资源有一天会枯竭,原因是( )A.人们的过度开采 B.不可更新C.更新得太慢 D.生物不能再形成化石燃料答案 AC2.过早出现的漫天黄沙向人们敲响了警钟。专家就此提出:频率加快、间隔变短、强度增大,将是今后沙尘暴的新动向。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与人为的高强度经济活动有关,如对沙漠边缘荒地的开垦 ②沙尘暴强度不断增大是土地沙化面积扩大的标志 ③要抑制破坏该地区植被的各种活动 ④植树、种草、加大防护林的建设和加大西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是防沙的最好途径 ⑤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A.①② B.②③④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答案 D3.下列生产活动中,既有利于开发和利用野生生物资源,又有利于保护野生生物资源的是( )①在鄱阳湖区围湖造田 ②开垦山地 ③完全禁止采伐林木 ④适时地、有计划地采伐林木 ⑤适时适量地捕捞湖泊中的成鱼 ⑥用电瓶打鱼A.①② B.②③ C.③⑥ D.④⑤答案 D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现在,全世界物种灭绝的速度加快了B.我国野生生物资源面临严重的威胁C.自然因素是野生生物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D.大熊猫、金丝猴、银杉等野生生物分布区域明显缩小,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答案 C75.我国沙尘暴频发,下列针对西部地区环境治理的措施中,哪项是不可取的( )A.退耕还林,退耕还草B.禁止一切矿产资源开发C.科学利用水资源D.营造基本草场防护林答案 B6.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牧民以养羊为主。近年来的过度放牧致使草原退化,也使分布在这里的野生黄羊种群密度大幅度下降,面临濒危。针对这一事实,下列观点中不正确的是( )A.过度放牧降低了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B.家羊是草原生态系统的外来入侵物种C.野生黄羊与家羊之间是竞争关系D.草原生态保护与牧业发展之间产生了矛盾答案 B7.下列措施中,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最不相符的是( )A.森林的采伐量小于生长量B.人工鱼塘生产者的能量少于消费者的能量C.农田从收获中输出的氮元素多于补充的氮元素D.农田施用的无机肥多于生物固定的氮肥解析 农田长期处于 C 项中的状况会使土壤贫瘠,降低农作物的产量。答案 C8.为合理开发和保护海洋鱼类资源,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①全面禁止捕捞 ②实行休渔期、划分休渔区 ③控制渔网网眼大小 ④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 合理开发和保护海洋鱼类资源,不应禁止捕捞,而应适度捕捞,否则,会因种内斗争激烈而影响鱼类的繁殖和生长。答案 D9.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功的关键是在野生稻中发现了雄性不育株,这体现了野生生物资源的( )A.经济价值 B.潜在价值C.科研价值 D.间接价值解析 所有生物的基因共同构成了基因库,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材料。8答案 C10.由于生物资源具有有限性的特点,所以我们利用生物资源,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A.因地制宜B.社会、经济、生态相协调C.利用、改造、保护相结合D.统筹兼顾、综合利用解析 针对生物资源的有限性特点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利用、改造、保护相结合。答案 C9二、非选择题11.下图所示为我国 20 世纪 50~90 年代某海域一种渔业资源的产量变化情况。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新中国成立后,从 20 世纪 50 年代到 20 世纪 70 年代捕捞量迅速增加是由于________的改善,而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捕捞量迅速下降,是由于从 20 世纪 60 年代末开始就已出现了________超过________。(2)造成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的原因,除了过度捕捞外还有________,其中近海海域中最主要的污染物为________,能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的污染物是________,能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物有________和________等。(3)请运用相关生物学知识谈谈海洋生物资源低质化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行之有效的措施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海洋渔业资源的变化情况、原因及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保护。我国海洋资源有严重衰退的趋势,其形成原因主要是过度捕捞和海洋污染。要保护海洋资源必须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如休渔、人工放养,人工增殖等,发展远洋捕捞,保护海洋环境等以避免海洋资源的退化、海洋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让海洋生态系统实现其应有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答案 (1)捕捞工具、手段、措施 捕捞量 资源再生能力 (2)环境污染 石油、重金属等 重金属 N、P 等矿质元素 有机物 (3)海洋生物资源低质化的原因有两个:①长期过度捕捞某些经济鱼类等破坏了食物链,如大黄鱼为肉食性鱼,它以某些小杂鱼为食,大量过度捕捞大黄鱼则使小杂鱼因失去天敌而大量繁殖导致低质化;②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畸形、变异也是导致低质化的原因 (4)①开发:大力发展沿海水产品养殖和增殖;②利用和保护:适度捕捞、控制污染因素、实施禁渔区和禁渔期政策、规范捕捞工具等12.根据下列提供的数据资料,回答问题。据统计,全世界森林每年减少 1.9×104~2×10 4 hm2,世界森林面积从 19 世纪 90 年代初至 20 世纪末下降了约 20×108 hm2;耕地表土流失量每年约 2.3×106t;每年约有106×106hm2具有生产力的土地变为沙漠,35%以上土地面积正处于沙漠化的威胁中,温室气体增多、全球臭氧总量下降、酸雨普降;每年有数千种动植物灭绝,至 20 世纪末,全球有10%~20%的动植物(50 万~100 万种)已消失。(1)据上所述,环境恶化的主要表现有________锐减、________扩展、________污染和水体污染、部分________灭绝、________流失。(2)(多选)森林面积减少将导致( )A.气候变暖 B.土壤沙化C.水土流失 D.“臭氧空洞”扩大(3)(多选)水土流失的恶果表现为( )A.氮、磷、钾流失,土壤肥力下降B.表土随流水搬运作用流失,并淤塞河道、港口、水库、湖泊C.淤塞水库的表土会降低水库的蓄水能力,加剧洪涝灾害D.产生水污染(4)请用可持续发展观点简述你对“人地合一” “人天共存”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由于人类过分追求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出现了一系列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稳态造成严重威胁,并且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本题用数据说明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给人的启示是:人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追求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与平衡。答案 (1)森林 荒漠 大气 动植物 水土(2)ABC (3)ABC (4)从解决人与环境对立矛盾,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寻求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方面来论述(答案合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