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 1 观 潮 课时安排 第 1 课时学习目标1、会认读 7 个生字:罩 屹 鼎沸 贯崩 恢,会写八个生字:潮 称 盐 笼罩 蒙薄雾。2、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和 观潮的时间、地点以及人们观潮时的心情。3、读通课文,分清潮来前、潮来时、潮 过后的有关段落,初步感受大潮的壮观景象。重点难点掌握重点词句,整体感知课文。课前准备课件基本环节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导入新课用谈话法引出课题: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 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 时候, 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 潮”。板书“潮”。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
2、,把他的所 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板书“观”。学生交流收集的相关资料让课内和课外有机的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习惯展示学习目标1、会认读 7 个生字:罩 屹 鼎 沸 贯 崩 恢,会写八个生字:潮 称 盐 笼罩 蒙 薄雾。2、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和 观潮的时间、地点以及人们观潮时的心情。3、读通课文,分清潮来前、潮来时、潮 过后的有关段落,初步感受大潮的壮观景象。根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目标导学出示自学要求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2、圈出自己认为难读难写、易混易错的字词,在生字本或写字本写一写。3、运用所学的方法结合课文中的句子理解字 词的意思。4、按“潮来前、潮
3、来时、潮去后 ”的顺序给课文分段。5、流利地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自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小组 1、你学会了那些生字词?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互查互教字词吗?2、比一比,谁能把课文读得最好听。3、读了课文,说一说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收集到图片的同学可以借助图片等资料结合课文内容来说。 4、课文 2-5 段分别写了钱塘江潮哪些时段的景象?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 ,互相交流师生引导释疑阅读资料袋,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会认会写生字以和本课多音字(号 蒙 薄)以及易读错的字(堤 恢)细读一、二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和诗句(苏东坡赞钱塘江秋潮:
4、八月十八潮,壮观 天下无),理解 “奇观”,联系生活理解“ 笼罩” 。联系全文,从“ 人山人海 昂首东望”这两个词中你体会到观潮人什么心情?这个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品读文中经典词句个性体验学生当堂检测1、.文章中“人山人海 ”说明了 ,“昂首东望”一词体现人们观潮时的心情。这 个侧面描写衬托出钱塘江大潮。2.用“笼 罩”写一句话。 学生完成当堂检测当堂检测,检查学生掌握情况教师导练教师导练1.易错的字:昂(左下不多点),蒙(中间不少横)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2.难解的词:“人山人海” 体现观潮人多, “昂首东望”体现观潮时急迫心情。这两个 词侧面描写了大潮之奇。3.初解“奇
5、观”:声音之奇 形态之奇教师总结提升课题 1 观 潮 课时安排 第 2 课时学习目标1、会写五个生字:昂 沸 贯 旧 恢,理解 “横贯江面、并 齐头进 、沸腾”2、默读课文,根据词句,想象大潮来前、来 时、 过后江面上的不同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4 自然段。重点 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 的描写,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难点课前准备基本环节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导入新课激趣导入,引出壮观1谈话,板题。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 天下奇观”。学生欣赏潮水来时的录像片段激趣导入展示学习目标1、会写五个生字:昂 沸 贯 旧 恢,理解 “横贯江
6、面、并齐头进、沸腾”2、默读课文,根据词句,想象大潮来前、来 时、 过后江面上的不同画面,感受钱 塘江大潮的壮观。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4 自然段。根据目标自主学习目标导学出示自学要求1、圈出自己认为难读难写、易混易错的字词,在生字本或写字本写一写。2、作者在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 时是按什么顺序、从哪些方面来写的?2、说一说你认为体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 观的句子,进行理解并有感情地读一 读。3、进一步理解“ 天下奇观”,并 说一说你“ 观潮”的感受。学生自读自悟小组互查互教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2合作学习提示:a. 你喜欢 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
7、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 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 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3组建合作小组4组内合作学习(感悟发现法)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6引导小组感悟。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c.引导发现大潮雄伟壮观(想象和实践表演);d. 感情朗读。(引导发现法)1.默读第三、四、五自然段,联系课文幅插图,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 ,互相交流师生引导释疑想想钱塘江大潮来前,听到什么?看到什么?(第一幅插图)画出有关的词语和句子;想想大潮来时声音和江面景色有什么变化?(第二幅插图)画出有关的比喻句;想
8、想钱塘江大潮过去后,江面的又是怎 样的呢?画出有关词句。2.同桌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想想要怎么读出大潮气势和变化。然后把第三、四自然段背下来。3.联系课文和插图,理解“ 横贯江面、并 齐头进、沸腾”等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品读文中经典词句学生当堂检测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认为钱 塘江大潮“ 奇”在 2选择背诵课文 3、4 自然段其中的一段。3.根据课文和你想象的画面, 创造性复述大潮来前、来时、 过后江面上的不同画面。4.模仿课文 35 自然段,写一 场大雨,按 “雨前雨中雨后” 的顺序写。学生完成练习当堂检测,了解学生掌握情况教师导练“奇观”:声音之奇隆隆、闷雷、山崩地裂;形态
9、之奇白线、变粗、两丈水墙。体会大潮声音、形态由远及近的变化过程和课文的形象比喻。课题 2*雅鲁藏布大峡谷 课时安排 1 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穆、玛、涓、滔、脉、卉、罕”7 个生字。2.能用自己的话介绍课文内容。3.体会课文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所采用的说明方法。4.在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重点难点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 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课前准备基本环节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导入新课直接导入: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学生质疑对课题进行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展示学习1.认识“穆、玛、涓、滔、脉、卉、罕”7 个生字。2.能用自
10、己的话介绍课文内容。明确学习目标目标导学目标 3.体会课文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所采用的说明方法。4.在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出示自学要求1. 读准课文中标有音节的词语。2、为什么说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3、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哪些景观 使你感到特别神奇?为什么?学生自学,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小组互查互教1、文中有哪些词语被你发现并 记住了,有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吗? 2、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你能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吗?3、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风光举世 闻
11、名,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小组合作学习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师生引导释疑1.阅读课文,自主识记“ 穆、玛、涓、滔、脉、卉、罕”7 个生字和多音字(秘、藏)。2.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作者分 别用了什么方法(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来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这一事实,在句子旁 边作上批注。3.细读第三、四自然段,雅鲁藏布大峡谷有哪些壮丽景观?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4.你能用自己的话,向别人介 绍你所了解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吗?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品读重点词句学生当堂检测1.下面句子各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列数字 作比较 打比方 举例子)(1)雅鲁藏布江河床平
12、均海拔在 3000 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河。 ( )(2)它的下游围绕喜马拉雅山东端的最高峰,形成一个奇特的马蹄形大拐弯,在青藏高原上切割出一条长 504 千米的巨大峡谷。 ( )( )(3)峡谷平均深度 2268 米,最深处达 6009 米,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 )(4)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和秘鲁的科尔卡大峡学生练习当堂检测,了解学生掌握只是情况谷,曾被列为世界之最,但他们都不能与雅鲁藏布大峡谷一争高下。 ( )2.你知道世界上还有哪些大峡谷? 教师导练易错的音:“秘鲁” 读 b l课堂反思课题 3 鸟的天堂 课时安排 第 1 课时学习目标1.正确认读“茫 浆 律 榕 隙 耀
13、 暇 抛”等 8 个会认的生字;正确书写“灿、烂、竿、茫、桨、规、律”等 7 个会写的字;积累词语“应接不暇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分 别 是什么时候;每一次经过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象?重点难点体会榕树的奇特与美丽,鸟的自由与快 乐,能有感情地朗 读课 文。课前准备基本环节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导入新课引题、创设情境。1、(播放群鸟齐鸣的声音)听一听,你想到了什么?2、说一说。学生欣赏 课件直观导入展示学习目标1.正确认读“茫 浆 律 榕 隙 耀 暇 抛”等 8 个会认的生字;正确书写“灿、 烂、竿、茫、桨、规、律”等 7
14、 个会写的字;积累词语“应接不暇”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分别是什么时候;每一次经过鸟 的天堂,分 别看到了什么景象?共同制定目标,明确目标目标导学出示自学要求1、能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2、认真预习的孩子能流利有感情地朗 读课文。3、能说一说作者几次去“ 鸟的天堂”?学生自学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4、你能收集到关于鸟的天堂的 图片或资料吗?小组互查互教1、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生字词?2、讨论交流: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什么 时候去的?看到的景象一样吗?3、说大榕树是“ 鸟的天堂”,这 到底是棵怎样的树呢?你找到了哪些描写大榕树的句子
15、。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小组合作学习师生引导释疑2.认真观察方格里的生字,注意不容易写好的笔画、笔顺、 结构。3.正确,流利地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4.一边默读,一边想:作者几次 经过鸟的天堂,分别是什么时候;每一次经过鸟的天堂,分 别看到了什么?学生个性体验学生当堂检测1、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音节。缝隙(fng fng) 应接不暇(yng yng) 不可计数(sh sh)2.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作者巴金_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是在_,第二次是在_ 。第一次看到了_,第二次看到了 _。教师导练想一想,下面的长句子该怎样读 ?注意读通顺。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 们的眼睛,似乎
16、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学生练习 当堂检测课题 3 鸟的天堂 课时安排 第 2 课时学习目标1.正确书写“支、株、 缝、隙、耀、梢、寂”等 7 个会写的字,正确读写、理解“灿烂、竹竿、规律、缝隙、照耀、树梢、静寂、白茫茫” 等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好词好句。2.找出描写南国风光的重点句段, 边读边想象, 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 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 热爱。重点难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众鸟活动的热闹场面。课前准备基本环节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人增减导入新课复习导入:说大榕树是“鸟的天堂”, 这到底是棵怎样的树呢?展示学习目标1.正确书写“支、株、 缝、隙、耀
17、、梢、寂”等 7 个会写的字,正确读写、理解“灿烂、竹竿、规律、 缝隙、照耀、树梢、静寂、白茫茫” 等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好词好句。2.找出描写南国风光的重点句段, 边读边想象, 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明确目标 目标导学出示自学要求1、有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南国的美丽风光,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2、找出你喜欢的优美的句子,读一读,并进一步体会这些句子美在哪里。3、文中几次提到了“ 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地方没有加引号而有的地方又加了引号呢?学生自读自悟,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小组互查互教1、合作完成:作者第二次去鸟 的天
18、堂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了些什么?2、交流: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 为什么?3、说一说:为什么说大榕树是 鸟的天堂?小组合作学习师生引导释疑1 找出描写榕树和小鸟的段落反复朗读,画出关 键句子,重点词语,思考 “榕树 ”和“鸟儿”各有什么特点,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2 一边读,一边想象,进入课文所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学生个性体验学生当堂检测1.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大榕树有什么特点,从课文中的哪些 语句可以看出?(请列举文中三处语句)_当堂检测,检查学生掌握情况_2 按课文原文填空,并回答问题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_ 了,到 处都是
19、_,到处都是_。_,小的,花的,_,有的_,有的_,有的_。从这个句子中,我体会到了_。教师导练写一写你最喜欢的一种树木,注意把它的特点写出来。课堂反思课题 4*火烧云 课时安排 1 课时学习目标1.识“檀、盈、凶、庙、惚”5 个生字。2.体会火烧云颜色极多、形状丰富、变化极快的特点。重点难点理解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特点。课前准备基本环节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导入新课揭题,引起兴趣。、师 出示火烧云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看, 这是什么?、出示课题的图片,今天我们学习第课“ 火烧云“、关于火烧云,你知道一些什么呢?、你想再从课文中知道什么呢?欣赏图片,引入新课直观导入新课展示学习目标1.识
20、“檀、盈、凶、庙、惚”5 个生字。2.体会火烧云颜色极多、形状丰富、变化极快的特点。明确目标 目标导学出示自学1、自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音。 。2、勾画文中优美词句,多读几遍,并积累好词句。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读自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要求 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观察自然界的火烧云。3、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火烧云的成因。悟小组互查互教1、能描述火烧云的美丽景象。2、给大家介绍火烧云的成因等课前所了解的知识。3、学会了以下生字新词:紫檀( ) 笑盈( )盈 一模( )一样 恍( )恍惚( )惚 庙( )门 凶猛( )4、读一读喜欢的语句。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小组合作小组内互相检查师生引导释疑模糊
21、一转眼 一模一样 紫檀色 红彤彤 笑盈盈 二、读课文,什么叫“火烧云”? 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请同学们再读一遍 课文, 课文从哪两个方面写出了火烧云“ 变化极多” 的特点?三、阅读第二、三自然段,划出片断中描写颜色的词语。天空中这么多的颜色交 织在一起,那是多美的呀!能不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多呢?四、默读第四、五、六、七自然段,作者描写了火 烧云几种形状?你还能说几种没写出来的形状?火烧云形状变化这么多,用学过的词语 概括出形状变化很多。1色彩世界多丰富啊!找样子写一写。学生品读文中重点词句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学生当堂检测黄(澄澄)绿( )金( ) 白( )(茄子)紫 (
22、 )黄 ( )灰 ( )红 2形容颜色多的词有:五彩缤纷 、( )、( 形容形状变化多的词:变化多端、 ( )、( ) 学生练习 当堂检测教师导课文主要写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2用上“一会儿 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写一段话。语言训练课题 语文园地一 课时安排 3 课时学习目标1、 通过多渠道搜寻,了解并介绍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一 过程, 让学生从中感受美,热爱美,从而学会捕捉美!2、 举办自然景观展示会, 让学生走进大自然, 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3、 寻找身边的美丽的自然景观,用自己的 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4、 背诵 4 组句子,并课 外搜集积累,了解 汉语遣词造句的
23、微妙。重点难点寻找身边的美丽的自然景观,用自己的 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准备基本环节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第一课时口语交际1、 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 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留恋往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 察的眼睛。 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 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 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 大家。2、 指名一生上台交流。听众反馈:听了 xx 的介绍,你有什么不懂的?你感受到美丽了吗?从哪儿感受到的?教师总结:介绍一处
24、美丽的自然景观,首先要有次序有步骤把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让大家随着你的 视线去观察, 还要用 优美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让大家在你的 语言中感受景观之美。3、 自由准备,稍作调整4、 再次指名交流。a、 听众要做到认真倾听,做个小 记者,可以向同学介绍提问、建议也可以补充。b、 介绍者做到准备充分,随时答记者问。5、四个小组交流,每组评出一名“美的使者”。6、你经过了搜寻,听取了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7、联系“宽带 网”。用你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或自己撰写的资料),整理成图文并茂的“美景介绍书”。课后分组举学生展示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办“祖国一日游” 风景名胜展示会。第二课时习作指导(同时学习
25、我的发现,日积月累)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 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a、可以是著名的大型 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 荡 山、天河风景区。学生完成习作,教师指导写作顺序b、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c、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a、可以用方位、 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 让人读来视野清新。b、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c、联系“我的发现”。我们 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
26、的发现。你有何发现?(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 动形象的 语言把它写出来)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的词汇语句的积累。出示“日积月累”。a、看看下列 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自由 读,指名读。b、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c、你最喜欢 哪一组?为什么?在哪儿运用比 较合适?d、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试着说几句。e、课外去找一找 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5、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 导,及 时解决学生的难题。6、学生作后修改,用自己喜 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7、课外写作文。第三课时作文讲评1、挑选若干“ 典
27、型”作文片段,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请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2、同学们认真倾听后交流。可以提意见、建 议、欣 赏、补充。着重留意:a、语句是否通 顺恰当。b、语言是否准确精妙。3、听取后,再次修改完善作文。 (可以自行修改,也可以四人小组交流修改)4、欣赏佳作。 (实物投影仪出示本次作文的“擂主作文”)a、可以教师 朗读,学生边听边随机点评。学生展示习作,全班同学共同修改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习作的能力b、也可以学生自由朗读,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优点)c、 还可以四人小 组组成“评审团”,派代表 发课堂反思科目: 语文 年级 班 执教人: 课题 5 古诗两首 课时安排 1
28、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 3 个生字:腊、浑、豚;会写 4 个生字:莫、腊、 浑、疑。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重点难点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2、体会有人生哲理的 诗句。课前准备基本环节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导入新课引入新课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 说说看。生说风景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 绍一处风景。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风景名胜课内与课外相联系,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展示 1、认识 3 个生字:腊、浑、豚;会写 4 个生字:莫、 明确目标 目标导学学习
29、目标腊、浑、疑。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出示自学要求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注意字音。课文,认识生字新词。2、借助工具书先试着理解古诗 意思,如果遇到疑难问题,请做好标记。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诗所说明的道理与下面哪句话相近?( )选项:1、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包含什么哲理?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古诗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小组互查互教1、小组内交流诗句意思,小组汇报诗意。 (小组要说明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2、
30、重点赏析理解“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A、请你找出描写诗人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的几个字,诗人在不同角度看到了什么 样的景象?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B、抓住 “岭”、 “峰” 的不同概念体会 庐山景象的多变。我可以运用简笔画描述。3、重点赏析理解“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A、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B、 你们也有过“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时候吗?从那件事中,你明白到了什么道理?4、作者怎样写出对农村生活的 热爱?师生引导释疑1、诗人看到庐山“ 远近高低”各是什么样儿呢?你可以查找资料去了解了解。2、你认为怎样
31、才能识得庐山的真面目?如果把“庐山”比作是“ 人” 或是“事” 等,我们又该怎样识得“人”或“事”的真面目呢?3、游山西村中诗人的心情有何 变化?在生活中你的心情有否这种变化呢?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境学生当堂检测1、填空题。(1)题西林壁这首诗充满哲理,告诉我们_。(2)“山重水复疑无路” 表达了诗人_的心情;“柳暗花明又一村” 又表达了诗人_的心情。这两句诗可以用_ (成语)来概括。(3)你从“莫笑农家腊酒浑”中“莫笑” 一词体会到了_;从“丰年留客足鸡豚” 中“ 足”字又体会到_。(4)小丽和同桌小亮经常为了一些小小的事情而闹矛盾,当老师找他们谈话的时 候,他们都认为错不在于自己,而在
32、于 对方。唉,这真是_啊!学生练习 当堂检测教师导练如果你能在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感情的基 础上多读几遍,很容易就能熟读成诵 。在默写古诗时,要注意把字写正确,特别是容易写错的字,如“壁、 缘”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些脍炙人口的古诗名句,在我们平时生活的情景中可以引用。交给学生学子方法教师总结课堂反思课题 6、爬山虎的脚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 5 个生字:茎、柄、蛟、均、匀。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观察、分析字形结构,正确书写 11 个生字:虎、占、铺、均、匀、叠、茎、柄、触、痕、逐。3、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
33、柄、触角、痕迹、逐 渐、休想 ”等词。4、读通、读顺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5、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和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并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或得到什么启发?重点难点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2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和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并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或得到什么启发?课前准备自制 PPT 课件基本环节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导入新课1、出示猜谜语:青藤弯弯细又 长, 绿叶密密两相傍,藤上长出卷胡须,轻轻快快爬高 墙。 (打一植物)(爬山虎)2、欣赏爬山虎视频资料,让学生初步认识爬山虎的有关特征。3、教师导语:爬山虎是一种攀
34、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 6 课爬山虎的脚。板书:爬山虎的脚猜谜语,欣赏爬山虎图片激趣导入展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一:认识 5 个生字:茎、柄、蛟、均、匀;在读 准字音的基 础上,观察、分析字形 结构,正确书写 11 个生字:虎、占、铺 、均、匀、叠、茎、柄、触、痕、逐。正确 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学习目标二:再读课 文,思考每个自然段的内容。与同学 讨论 :这篇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爬山虎?明确目标 目标导学学习目标三:默读 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段讲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大声朗 读课 文
35、第二自然段,思考并讨论:爬山虎叶子有什么特点?出示自学要求自学要求一: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多 读几遍。圈出自己 认为难读难 写、易混易错的字词,在生字本或写字本写一写。运用所学的方法结合课文中的句子理解字词的意思。自学要求二:再读课 文,思考每个自然段的内容。与同学 讨论 :这篇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爬山虎?自学要求三:默读 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段讲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大声朗 读课 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并讨论:爬山虎叶子有什么特点?根据要求自学课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小组互查互教让学生通过学习小组互相检查,通 过“ 兵教兵”解决一些问题,并有意让中、差生尤其后进生用
36、板演或口答的形式进行反馈。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互相检查师生引导释疑1、叶子是特点是什么?2、叶子的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就像是有人故意摆好的?猜猜,那是谁呢?3、把叶子写得富有生命力,让人感受到了美,作者到底是怎么观察叶子的呢?对学生训练过程中的失误进行及时的揭示和矫正。如后进生出现的失误,要通过诊 断补偿,揭示失 误,补救教学,消除缺陷积累,反馈矫正、达标教学。品读文中重点词句学生当堂检测完成练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先写爬山虎_,第二自然段写爬山虎的_,第三至五自然段重点介绍了爬山虎的_。 (投影显 示)学生练习当堂检测,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完成达标训练二。你从第一自
37、然段的“满是”、 “一大片” 中体会到爬山虎长的很 。那些叶子 绿 得那么( ),看着非常(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 ),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 )。一 阵风( ),一墙的叶子就( )波纹,好看得很。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看到叶子很_,并感受到很_,作者从 视觉上仔细观察并能捕捉当时的感觉,及时写下来告 诉我们,我 们就像亲自看到了充满生命力的爬山虎。1、 “触着墙”的“着” 不读,应读教师导练,表示已经达到目的或有了结果。2、原来观察事物时要及时把当 时的感受记录下来,还可以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表达出来,这样才能把事物描写具体,就像叶圣陶先生描写爬山虎的叶子一样!
38、弄清描写方法课题 6、爬山虎的脚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它是如何一步步向上爬的;以及它与墙的关系。、学习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具体地描写事物。重点难点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观察和表达的方法。课前准备自制课件基本环节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导入新课导入:这节课,我们学习课文第三段,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 这个意思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具体、写清楚的。听写生词 复习导入展示 1、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它是如何 明确目标 目标导学学习目标一步步向上爬的;以及它与墙的关系。、学习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具体地描写事物。
39、出示自学要求1、 小组内同学轮流朗读 3、4、5 自然段, 读一读。试着说一说每一段分别讲了什么?2、对照课文,结合爬山虎实物仔细观察脚的形状、颜色。3、找出爬山虎的脚的关键句子,读一读。 自学课文由各小组长组织本组同学讨论,说出错因和更正小组互查互教的道理,让他们各抒己见、自圆其说。小组合作学习师生引导释疑1、探究一:爬山虎的脚长在哪? (直观理解:叶、叶柄、反面。 )2、探究二:爬山虎的脚是什么 样儿的?(结合课件、实物, 在书上画出有关词语,句子,可采取读、划、填、画的方法)3、 探究三:爬山虎是怎样爬的?4、探究四:爬山虎的脚力气有多大?以上内容你可以采取你喜欢的方式展示汇报。可以口答
40、、表演 、画画全班交流,品读优美词句学生当堂检测1、按课文内容填空。爬山虎的脚长在_上,在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_,像 蜗牛的_。原来爬山虎的脚就是_,它先是 _色的,后来又变成_色的,仔细一看,它又像_。如果爬山虎的脚要是没_墙,不几天就 _,由此可见_。也正因 为爬山虎的一脚一脚地向上爬,叶子才能_ 。细丝就是爬山虎的_,这是作者把 细丝比作_,文中还把细丝比作_和_。原来作者不 仅从形状和颜色上来观察爬山的脚, 还用上比喻的表现手法,可以描写得很逼真!2、我要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去 观察我感兴趣的事物并写下来。 (写在作文纸 上)学生练习 当堂检测教师导练观察事物时要从多种角度进行
41、观察, 还要及时把当时的感受记录下来,最后,写成文章时也要注意表达告诉学生观察方法方式才能写生动哦!课堂反思课题 7 蟋蟀的住宅 课时安排 第 1 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宅、蔽、弃、慎、择、穴、搜”7 个生字,会写 “宅、蔽、弃、毫、遇、择、址、穴、掘、搜、倾、扒、抛”13 个生字。正确 读写“住宅、 隐蔽、毫不可惜、随遇而安、选择、住址、洞穴、柔弱、搜索、隐藏、倾斜、平坦、扒土、宽敞”等词语。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及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点?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难点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课前准备基本环节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导入新课(看图
42、)认识这小东西吗?叫什么?蟋蟀。对,这是它的大名,小名叫什么?(蛐蛐)师:“蟋蟀”两个字怎么写,老师忘了, 谁来写一写?(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其余学生书空)师: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你知道它有哪些本 领?(好斗、唱歌、建住宅)板书:蟋蟀的住宅观看图片直观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展示学习目标1、认识“宅、蔽、弃、慎、择、穴、搜”7 个生字,会写“宅、蔽、弃、毫、遇、 择、址、穴、掘、搜、倾、扒、抛”13个生字。正确读写“ 住宅、隐蔽、毫不可惜、随遇而安、选择、住址、洞穴、柔弱、搜索、 隐藏、倾斜、平坦、扒土、宽敞”等词语。2 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 顺序及蟋蟀的
43、住宅有哪些特点?明确目标 目标导学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出示自学要求1、自学要求: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多 读几遍。圈出自己 认为难读难 写、易混易错的字词,在生字本或写字本写一写。运用所学的方法结合课文中的句子理解字词的意思。2、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自学课文读课文,找出生词,讨论。小组互查互教1、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生词,写在书写上。2、讨论词义。联系课文,你理解哪个词义就请在小组内讲哪个词。3、重点指导学习“ 随遇而安”。(1)随遇而安,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2)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来的?谁不喜欢“随遇而安” ,从哪儿看出的?(在文中勾画出来)
44、小组合作学习师生引导释疑1、“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不肯随遇而安”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里呢?2、蟋蟀的住宅大致是怎样的?画一画它的平面 图吧!3、为什么把蟋蟀的藏身洞穴称 为“ 住宅”?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点呢?理解重点词语,品读优美句子学生当堂检测1、判断下面的说法,正确打“” ,错误打“”。(1)“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这一句是拟人句。 ( )(2)“随遇而安”在文中是指“ 不利用 现成的洞穴”。 ( ) (3)蟋蟀对自己住宅的要求是:简朴、清 洁、干燥、卫生。 ( )2、你会画蟋蟀住宅的平面图吗 ?画在图画纸上吧!学生练习 当堂检测课题 7 蟋蟀的住宅 课时安排 第 2 课时学
45、习目标1、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 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2、读懂蟋蟀的“ 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 观察自然界的兴趣。3、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重点难点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经过,学 习抓住特点形象生 动地说明事物。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课前准备基本环节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导入新课复习导入听写生词 复习导入展示学习目标1、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 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2、读懂蟋蟀的“ 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 观察自然界的兴趣。3、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明确目标 目标导学
46、出示自学要求1、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请各位评委再读课文,用“”画下有关句子,并能把每一个特点用一个词概括出来。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特点并概括。3、把蟋蟀的住宅的每一个特点用一个词概括出来。4、了解蟋蟀是怎样建房的,请你找出课文赞扬蟋蟀的语言,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学生自学课文小组互查互教小组互查互教1、朗读课文中直接称赞蟋蟀住宅的句子,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体会作者对这种精神的敬佩赞扬的思想感情。(1)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2)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 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小组合作学习(3)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 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2、换角色,指导说话。( 1)下面 请“蟋蟀工程师”介绍一下它是如何建筑住宅的,它建筑的住宅的特点等。(2)个小组准备后,派代表发言。 (让学生把课本上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3、深入了解,认识蟋蟀。(1)小组内交流收集到蟋蟀的图片、 资料。(2)谈体会:看了图片、资料你懂得了那些以前你不知道的知识?1、蟋蟀用什么工具怎样建房子呢?用多 长时间建 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