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中语文:杜甫诗五首.ppt

上传人:dzzj200808 文档编号:3686235 上传时间:2018-11-15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1.7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杜甫诗五首.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高中语文:杜甫诗五首.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高中语文:杜甫诗五首.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高中语文:杜甫诗五首.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高中语文:杜甫诗五首.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杜甫诗五首,杜甫草堂-四川成都,作者简介,“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杜甫(712770),字子美,襄阳人。其经历分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

2、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

3、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月夜,此诗作于唐玄宗天

4、宝十五载(756)。当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入长安,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在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准备赶至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不幸被叛军所俘,掳往长安。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这首诗。,写作背景,思考:1、全诗的诗眼是哪几个词?为什么? 2、请说说这首诗的诗意,表达了什么情感?,月 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设想妻子望月怀人的忧心。,儿女因太小不懂得想念在长安的父亲; 儿女们不理解望月思亲的母亲。,妻子的望月之久,希望尽早结束这

5、种两地思念的痛苦生活。,情感: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诗眼:,独看 双照,“独看”从对面着想,虽只写妻子的“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但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蕴含其中;“双照”兼有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并把希望寄于不知何时的“将来”。这两个诗眼对全诗主题表达起了关键作用。,“怜”、“忆”与“今夜”、“独看”联系起来看,则意味相当深厚。明月每月可见,特写“今夜”,又是“独看”,可以想见有往日的“同看”和将来的“同看”。将来的“同看”由结句点明。而如今,妻子“独看”明月又是“忆长安”,这“忆”不仅是辛酸,更是忧虑和惊恐的。“小儿女”们又天真

6、幼稚,哪能为其分忧解难呢?此一“怜”字,可谓饱含深情,感人至深。,小结: 以“月”为线索,采用了暗示手法, 将“独看”和“双照”作为全诗诗眼, 虚实结合,表达主题效果显著。,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的山居秋暝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拓展迁移,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露从今夜白,月

7、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拓展迁移,三、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寂寞的情怀。,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 白居易琵琶行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廿十四桥仍在

8、,波心荡,冷月无声。 姜夔扬州慢,拓展迁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问月)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四、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拓展迁移,五、以月象征高洁的品质。,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屈原涉江),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 。(李白),杜 甫,哀江头,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春天。当时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感慨万千,哀恸欲绝,写下这首名诗。,写作背景,

9、情 感,诗眼:,哀,开篇第一句就创造出了强烈的艺术氛围,后面写春日潜行是哀,睹物伤怀还是哀,最后,不辨南北更是极度哀伤的表现。“哀”字笼罩全篇,沉郁顿挫,意境深远。,哀江头 杜 甫,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眼前,从前,现实,诗句鉴赏,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曲江萧条、气氛恐怖

10、、诗人忧思惶恐、压抑沉痛,时间,地点,不幸,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千门昔日之繁华,锁今日之萧条,乐景衬哀情,对 比,一:写长安沦陷后曲江的荒凉景象.,1、开头诗人为何要“潜行”、“吞声 ”? 一个明媚的春日,诗人前往曲江,偷偷行走在一个僻静的角落,看到眼前荒凉破败之景,不禁吞声忍气,暗暗哭泣。这就是如今的曲江的游人!行人稀少,哭泣也不敢大声哭,只能吞声而哭。 2、“曲”字重复运用体现出诗人怎样的情? 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心中愁肠百结、纡曲难伸的感觉。这两句,写出了曲江的萧条和气氛的恐怖,因为当时江山易手,安史叛军已掌控长安。,3、哪一个词最能表现出长安沦陷后曲江的荒凉景象?这是运用了什么

11、表现手法? “千门”,极言宫殿之多,可以想见当时的繁华;但加一“锁”字,便将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萧条巧妙地构成对比。,诗句鉴赏,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用典,暗指唐玄宗不是“贤君”。,总写往日繁华,辇前才人带弓箭 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 一笑正坠双飞翼,二:回忆安史之乱以前春到曲江的繁华景象。,4、诗人忆起什么?安史乱前春日曲江的景象如何? “忆昔颜色。”总写往日繁华。 “昭阳殿双飞翼。”这几句具体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游苑的情景。 “同辇随君”用班婕妤典故,与唐明皇宠爱杨贵妃形成对比,暗讽唐明皇荒淫好色。,杨贵妃为“才人”翻身仰天射中比翼双飞的鸟儿而

12、嫣然“一笑”。“一笑”二字颇有言外之意。妃子“一笑”,唐明皇能不开心?联系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典故,这“一笑”之中又有多少讽刺之意!这一层写安史乱前春日曲江繁华盛景。,诗句鉴赏,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对李杨二人自食恶果而酿成悲剧的感叹。,“明眸无消息”这几句写对李杨二人自食恶果而酿成悲剧的感慨。 “明眸皓齿”既是写“一笑”的情态,又引出了杨贵妃那令人感慨万千的悲剧。诗人以“同辇随君侍君侧”与“去住彼此无消息”、“一笑正坠双飞翼”与“血污游魂归不得”的今昔对比,揭示了李杨二人的荒淫无度与大祸临头之间必然的因果关系,写得惊心动魄,引人深思。,诗

13、句鉴赏,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以无情衬有情,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三、总写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忧愤交迫,诗句鉴赏,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人是有感情的,触景伤 情,泪洒胸襟;大自然 是无情的,花自开谢水 自流,永无尽期。(以 无情衬有情),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此时天已黄昏,胡骑出动, 扬起了满天灰尘,给人一 种高压恐怖气氛。这样, 开头写的诗人为何要“潜 行”、“吞声哭”便有了答案。 诗人忧愤交迫,心急如焚!,末两句有两种解释: 一是诗人想回到城南住所,却反而走向了城北,心烦意乱竟辨不清南北方向; 一是诗人明知住所在城南,却驻足眺望城北,翘首盼望

14、官军的到来,因为唐肃宗此时在灵武,灵武在长安以北。,主 旨,这首诗写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独行昔日繁华之地曲江的感受,通过今昔对比,表达诗人忧时伤乱的哀思。,全诗忧时伤乱的主题至为沉痛。诗人潜行曲江, 今昔对比之中,寄托了深深的哀思。眼前从前现实 纡曲有致,跌宕起伏,富有层次感: 先是写哀,触景伤情,有物是人非之感极度之乐,回忆李杨二人荒淫无度的豪奢生活乐极生悲,写出时代变幻的深哀巨痛。 对比手法的运用: 诗中乐与哀因果转换,对比效果强烈,在今昔对比中,蕴含了诗人无尽的哀愁。这里既有诗人忧国忧民的真诚,也有对蒙难君王的伤悼。哀其不幸蒙尘,讽其荒淫误国。这是李唐王朝衰败的悲歌,也是诗人为国破家亡而泣,

15、可谓句句伤心,字字血泪。,哀江头韵译,少陵老人忍气吞声地抽泣不停, 春日里偷偷地到曲江深处漫行。 江头宜春苑芙蓉苑都紧锁宫门, 杨柳轻柔菰蒲娇嫩苍绿为谁生? 想当年銮驾游猎来到了芙蓉苑, 苑中的花树似乎焕发异样光彩。 昭阳殿杨太真是最受皇宠的人, 与皇上同车出入陪伴好比形影。 御车前矫捷女官人人背带弓箭, 白马嘴里衔嚼全部是黄金做成。,有个女官翻身向天上仰射一箭, 一箭发射出去坠落了两只飞禽。 明眸皓齿的杨贵妃而今在何处? 满脸污血的游魂不能回归宫廷。 清清渭水向东流剑阁峥嵘林深, 君去妃留生死间彼此消息不灵。 人生有情死别有谁不泪落沾襟? 江水流呵江花飘悲伤岂有终境? 黄昏时尘埃满天胡骑又来

16、劫城, 想往南逃却往北方向无法辨清!,主 旨,这首诗写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独行昔日繁华之地曲江的感受,通过今昔对比,表达诗人忧时伤乱的哀思。,蜀相,杜 甫,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写作背景简介,蜀 相 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17、。,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 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 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 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 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用得妙,为什么?,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自”、“空”。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景中更含有诗人对忧国忧民的热血知音少的感慨。,融情于景、乐景衬哀情,2、本诗的主旨是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18、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又呈吴郎,杜 甫,改写,西邻的妇女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过去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这个寡妇常来打枣,我从不干涉。 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正由于她扑枣时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情,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反而应当表示些亲善,使她安心扑枣。 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怕你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倒真让人以为你要禁止她打枣呢! 那寡妇诉说她一贫如洗是因为苛捐杂税实在太多,我又想到现在的兵荒马乱不由得眼泪纵横!,鉴赏,苛捐杂税兵荒马乱人民贫苦

19、,自己过去任由邻居寡妇扑枣,应该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寡妇多心只因你插上了篱笆,自叙以前事 以启发吴郎,委婉劝吴郎,民苦的根源,妇人:,我:,吴郎:,鉴赏,妇人处境艰难:无食无儿、困穷、贫到骨,自己以前做法:任西邻,插疏篱,打枣,规劝吴郎,人物,事件,虽多事、却任真,泪盈巾,忧国忧民,(民苦的根源),征求、戎马,思想,普通的打枣小事,人民的水深火热,老泪纵横,说明:,这是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具体例证!同时也说明,在此艰难的岁中,人们更应该互敬互爱,同甘共苦,以共渡难关!,唐朝诗圣有杜甫, 能知百姓苦中苦。 陕西民歌,杜 甫,登岳阳楼,登岳阳楼全景,岳阳楼夜景,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 (

20、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写作背景,背景,登岳阳楼 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渴望向往已久,如愿以偿,强调登楼的喜悦,分裂。磅礴气势,漂浮。宏伟壮阔,转写自己的凄苦情状。,忧国忧民的体现,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 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洞庭湖把我国东南之地划分为吴、楚两部分,乾坤日夜全映在湖面上。 漂泊江湖的亲戚朋友故旧不寄一封信, 年老

21、多病只有孤零零的一只船伴随自己。 关山以北正在打仗,回去已经没有希望了,依着楼窗流下了眼泪。,1、“昔闻” “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昔闻:,今上:,渴望向往已久,如愿以偿,今昔的心情作对照,强调登楼时的喜悦,探究,景,情,3、第三、四句景和情有什么关系?,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淼。,诗人有不灭的济世的博大胸襟。,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孟浩然的两句诗更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4、第五、六句写什么?,转写自己的凄苦情状。,5、第七、八句写什么?,写诗人凭栏眺望北方,想到那长年不息的战火和涂炭的生灵,不禁涕泪

22、纵横,难以抑止。又是忧国忧民的体现,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比较赏析,试评论两诗的主题思想。,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比较赏析,试评论两诗的主题思想。,杜诗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关心。孟诗表达的是漫游洞庭湖思及个人前途,希望张丞相引荐出仕的主题。,首联: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平,是指洞庭湖水平且满,虚,太清,都是指宇宙

23、。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八月秋水大涨,涵容着天宇,水天相接的阔大景象。,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这是极具个性的实写,具体描绘了在洞庭湖湖水的水气笼罩之下的湖北、湖南低地,一片草木葱茏,生机盎然,充满生命力。诗中的“撼”字充满活力,表现出盛唐的横冲直撞的霸气,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从大写到小,先是水天一色,再是气蒸云梦,然后转到波撼城池,是从虚写到实,写出了动态和活力。 首联相对是写静态的,颔联则是动态的,飞扬的,这是由静到动的转化。 这种动态和活力,正是对初盛唐积极入世,充满活力和生命的精神的反映。一个“撼”字,由湖水的动荡反映了人的思想情感的动荡,由景引出情,从而顺畅的引出下文,以抒发对建

24、功立业的向往。,颈联: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欲济无舟楫”比喻,暗示着作者想出仕做官,但无人接引,这就表现了当时“行路难”的主题。“端居耻圣明”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感叹生在太平时代,却不能有所建树,所以感到愧耻。这种情感转化的十分自然。,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尾联以眼前的景生发,由洞庭湖想到垂钓者,“垂钓者”用来喻指当政者,在政坛上活跃的人。申足上文,表示自己愿意出仕。言外之意,化用典故,希望得到对方的援引,不要使这种愿望落空。淮南子.说林训:“临河羡鱼,不若归家织网”,羡鱼,既表现了作者对建功立业的无限向往,又表达了一种不应羡慕,而应投入其中,自己去付诸行动的可贵精神。,作品总结,这首诗中四联,无论是起兴、比喻还是用典,都巧妙的和湖水联系在一起,这也可以从中看出作者的功力。这首诗区别于作者大部分的隐逸诗,从中也能看到初盛唐的时代精神,它符合当时的社会现象。这种诗可称作“干谒诗”。,比较赏析,试对比两诗颔联描写洞庭湖景观的妙处,并评论两诗的主题思想。,杜诗只用十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的巨大形象逼真地写出来了;孟诗写湖的丰厚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杜诗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关心。孟诗表达的是漫游洞庭湖思及个人前途,希望张丞相引荐出仕的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