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农村社会学-第二章.ppt

上传人:dreamzhangning 文档编号:3686094 上传时间:2018-11-15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2.2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社会学-第二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农村社会学-第二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农村社会学-第二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农村社会学-第二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农村社会学-第二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47,第二章 农村社会中的主体农民,什么是农民农民的社会属性与特征农民的社会化及其特征,2/47,世界上大多数人是贫穷的,所以如果我们懂得穷人的经济学,也就懂得许多真正重要的经济学原理。世界上大多数穷人以农业为生,因而如果我们懂得了农业,也就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西奥多舒尔茨 (1979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演说),3/47,第一节 什么是农民,著名英国人类学家M布洛克曾说:学术界“在议论究竟什么是农民时面临巨大困难”。 国际上权威的工具书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农民(Peasants)”词条也困惑地写道:“很少有哪个名词像农民这样给农村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经济学家造成这么多困难。什么

2、是农民?即便在地域上只限于西欧,时间上只限于过去1000年内,这一定义仍是个问题。”,一、农民的界定,4/47,西方学术界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兴起了“农民”定义问题的论战。到70年代中期正如德国学者欣德尔抱怨的:“关于如何定义农民的论战已经拖得太久了,以至于不少人认为继续这种讨论纯属浪费时间与精力。”但他也看到:“这一论战事关农民研究的未来,因此讨论仍将继续下去。”一直到90年代,“谁是农民”似乎仍是个问题,以至于英国农民学家T沙宁在1990年出版的一本颇有影响的书便以定义中的农民为题。,5/47,发达国家: Farmer (职业),在当代发达国家,农民(farmer)完全是个职业概念,指

3、的就是经营farm(农场、农业)的人。 这个概念与fisher(渔民)、artisan(工匠)、merchant(商人)等职业并列。而所有这些职业的就业者都具有同样的公民(citizen)权利,亦即在法律上他们都是市民(西语中公民、市民为同一词),只不过从事的职业有别。这样的“农民(farmer)”不存在定义问题:务农者即为farmer,一旦不再务农也就不复为farmer了,但无论务农与否,他与“市民”之间并无身份等级界限。,6/47,发展中国家: Peasant(等级、身份有关系),而Peasant一词从词源及构词成分看与“农业”、种田等本无直接关系。 该词源于古法语,系由古拉丁语pagus

4、派生,该拉丁词意为“异教徒、未开化者、堕落者”,带有强烈的贬义,因而Peasant在古代的本义是对卑贱者的贬称。 在古英语中Peasant可作动词用,意为“附庸、奴役”,而作名词时还兼有“流氓”、“坏蛋”之意。因而它与其说是一种职业,不如说是一种低下的身份或出身。只是由于那时卑贱者大多种田,这个词后来才与农业有了关系。不仅英、法、拉丁语如此,俄语、波兰语等欧洲语言中近代表示农民的词汇也有类似特点:原无带有“农”义的构词成分,只是泛指卑贱者或依附者而言。,7/47,古汉语中的“农民”,古汉语中“农民”一词始见于战国时也有身份的涵义(说文释民:“萌(懵)而无识也。”),但并无西方语言那样强烈,而职

5、业涵义(繁体“农”字从辰,古指贝壳制的农具)却很明显。“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春秋谷梁传)。 从这类表述看,古代中国“农民”这一概念比西方有更多的职业涵义,而身份卑贱之义却较为淡化。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比当时的西方职业分化较明显而身份壁垒却较宽疏,这无疑是当时中国比西方更进步、更文明的体现。遗憾的是到了20世纪中叶后,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社会的身份性色彩反而空前地增浓了。,8/47,无论在研究中还是在日常生活的语境中,人们谈到“农民”时想到的都并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且也是一种社会等级,一种身份或准身份,一种生存状态,一种社区乃至社会的组织方式,一种文化模式乃至心理结构。 而且

6、一般说来,社会越不发达,后面这些涵义就越显得比“农民”一词的职业涵义重要。在这些社会里,不仅种田人是“农民”,就是许多早已不种田的人、住在城里的人,也被认为具有“农民”身份。如20世纪初英属印度的孟加拉地区,绝大多数下层的非农职业人口都自认为、也被认为仍属于“农民”,因为他们不仅都是种田人的兄弟或儿孙,而且他们的“家内习惯与生活准则”也与农民无异。调查还表明:当地农民自己对“什么是农民”的回答也更多地与地位而不是与职业相联系的。,9/47,美国社会学家埃弗里特M罗吉斯和拉伯尔 J伯德格认为:“农民是农产品的生产者和传统定向的乡下人,他们一般比较谦卑,大多是自给自足的(虽然并非完全需要),就是说

7、,他们生产的粮食和其他东西,大部分都是自己消费的。因此,农民和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者是一个意思。农民并不是完全自给自足型的,他们至少是部分市场定向的,他们要购买一些消费品和生产资料,需要社会的服务。但是,尽管他们要卖出部分农产品,他们也不是像商业农场主那样把农业作为一个企业。”这个定义把不发达国家的农民与发达国家的农场主或农业经营者区别开来,在一定意义上也体现了农民自身的变迁,从传统农民到农业经营者的过程。,10/47,法国社会学家孟德拉斯认为:“农民是相对城市限定自身的,如果没有城市就无所谓农民。”(农民与生活地域有关)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的一些学者更多地是从职业的角度来给农民下定义的

8、,比如辞海中说,农民是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主要指贫农和中农。在社会主义社会,主要指集体农民。” 李守经等人认为,农民是指在农村地缘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和联系而组成的农村社会各类社会集团、群体及社会组织的农村居民。 理解农民的定义,我们尤其要将它与“农村居民”区别开来。,11/47,当代中国农民的多义性,作为阶级的农民,作为职业的农民,体现居住空间的农民,作为社会身份的农民,12/47,二、农民的产生,1、农业的产生是农民产生的前提,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粮

9、食作物,经济作物,狭义农业,农 业 的 范 围,13/47,2、社会分工与农民的职业性特征,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提出的发生在东大陆原始社会后期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及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商人阶级的出现。根据恩格斯的理论,我们发现:,(1)分工是纯粹自然产生的,它只存在于两性之间。在这里即有了作为“业”的农与作为“村”的农的区分。,妇女管家,制备衣食做饭、纺织、缝纫。男女分别是自己活动领域的主人:男子是森林中的主人,妇女是家里的主人。男女分别是自己所制造的和所使用的工具的所有者:男子是武器、渔猎用具的所有者,妇女是家内用具的所有者。家户经济是共产

10、制的,包括几个、往往是许多个家庭。,14/47,(2)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中,也就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裂,分裂为两个阶级: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可以看出,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已产生了作为“阶级”的农民了,他们即是农业奴隶、被剥削者。,(3)第二次大分工是手工业和农业分离。这时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使“农家”意义上的“农民”成为现实。,第二次大分工还从工业和农业相对的意义上,使农业获得了正式意义,农民也就具有了相应内涵。,15/47,(4)第三次的、特有的、有决定意义的重要分工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人之间的分工,它创造了一个不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产品交换的阶级商人。商人更强化了农民的“职

11、业”意义。,“商人”就是从“商族人”这个词演变而来的。原始社会后期,人类社会出现了以物易物的交换活动。到了夏代,社会上游离出一部分专门从事物品交换的人。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居住着一个古老的部落,他们的首领叫契。契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封地为商(今陕西商县),他的部落便被称为商族。契的六世孙王亥很会做生意,经常率领奴隶,驾着牛车到黄河北岸去做买卖。一天,王亥在贩运货物的途中,突然遭到了狄族易氏的袭击。易氏抢走了货物和随行的奴隶,并杀死了王亥。王亥有个儿子叫甲微,他听到父亲被害的消息后,兴兵讨伐易氏。灭掉易氏后,商的势力也扩展到了易水流域。商族到了商汤时期,手工业尤其是纺织业已相当发达。商朝

12、建立后,商族人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其手工业也相当发达。周朝建立后,商族人由统治者变成了周朝的奴隶,生活每况愈下。商族人为了过上好日子,纷纷从操旧业做生意。久而久之,人们便有了这样的看法:商族人就是做买卖的人。后来,人们简称商族人为“商人” 。,16/47,3、城乡分工对农民身份的强化,据考古发现,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出现于黄河中下游以及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中下游。“城市”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范畴。在古汉语中,“城”和“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先后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最早的“城”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是指人们为了保护自身安全而在氏族部落聚居地周围筑起的城墙或城池。与“城”

13、相对应的“市”本意是指人们进行交易的场所。“市”的出现,源于人们互通有无过程中对固定交换场所的需要。“市”可以和“城”相互分离,但两者的结合有很多好处。随着“城”和“市”的发展,两者的联系日趋紧密,“城市”便登上了历史舞台。在其他文明中,“城市”一词的来源和演化不尽相同,但该范畴的内涵是一致的,均指人口的聚集及由此派生出的安全防护设施、商业活动以及一种不同于农村的生活方式。 城市的出现使得“农民”与“市民”的界限突显。,17/47,从社会成员结构来分析现代化,就在于它使农村屈服于城市,使农民屈服于市民,使农业屈服于工业及第三产业,从而使“农民”的身份更加凸显。,4、现代化进程对农民身份的突显,

14、“现代化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他使未开化或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18/47,三、农民的地位,19/47,1、农业的地位人类文明的基础,无论从何种角度说,由农民承担的产业农业始终是人类文明的基础产业。古今中外概莫能外。,20/47,农 业 的 贡 献,产品贡献:食品、工业原料,要素贡献:劳动力、资金、土地,市场贡献:工业品市场、农产品市场,外汇贡献:为资本品的进口提供外汇,21/47,22/47,2、农村的地位法律地位,我国农村的法律地位,主要是确认其在社会生活尤其是在农村经济活动

15、中的权利主体资格后,农村在经济活动中经营自主权,生产资料和产品所有权,承包、转包权和经济收益权等各种合法权益就可以受到法律的保护,从而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农村作为承包方,与集体经济组织通过签定农业承包合同这一法律行为,确定了农村作为合同主体的法律地位。在承包责任制中,它是一个独立的、基本的生产经营单位。在农村与农村之间,农户与企业、事业单位之间,是以农户的名义,以户有财产在经济活动中享有债务、承担债务、交纳农业税、完成统购派购任务、上交集体提留等都是以户为单位进行结算的,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农户法律地位的承认。,23/47,3、农民的主体地位创造者与生力军,离开了农民,

16、就没有农村的社会关系,他们是农村社会关系的承担者。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关系是决定农民社会属性的最根本的条件。由于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因此作为生产关系承担者的农民的社会特征也在不断变化。,农民是农村社会的主体,是农村社会的实际构成者,同时农民也是农村各种社会关系的承担者和体现者。他们是社会的创造主体与社会事业发展的主力军。,24/47,农民总是处于从属地位,在农民之上的无论是地主,还是集权国家的官员,都控制着农民生活的基本资源。由于农民处于相对无权的地位,所以他们尽可能地避免参与不够稳定的社会制度,在这种制度里,他们可能受到那些地位高于他们的阶级的剥削。(埃里克沃尔夫农民),25/47

17、,第二节 农民的社会属性与特征,一、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在社会学中,人们一般用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这两个相互联系的范畴来反映一个人的社会属性和特征。所谓社会地位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社会关系中的位置。它既可以指人在整体活动中所处的位置,也可以指在具体社会活动中的位置。一个人总是要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也总要在其中占据一定的位置。由于人的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如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因而人的社会地位也是多方面的,比如工人、农民、干部、丈夫、妻子、儿子等都是一个人在某种特定社会关系中的社会地位。,26/47,社会角色是指在一定社会地位上具有一定社会规范的活动个体及其行为模式。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外在

18、的、动态的表现。由于社会地位的多重性,因而社会角色也具有多重性,一个人活动的范围越广泛,内容越丰富,他所充当的角色就越多。每一种角色都有一套相应的行为规范与模式。此类规范与模式,即便是属于完全相同角色的(如同为丈夫或妻子角色的)规范与模式,农村社会人们的看法和要求(所谓理想角色)也和城市社会的人们相当不同。,“角色”一词的源于戏剧,自1934年美国芝加哥学派米德(G.H. Mead)首先运用角色的概念来说明个体在社会舞台上的身份及其行以后,角色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与心理学的研究中。,27/47,社会角色按获得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比如因个人出生的家庭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许多家庭

19、关系的角色,就属于先赋角色。一个人出生于地主或农奴家庭而获得地主或农奴角色,是先天注定的,个人无能为力。而一个人会不会成为农民企业家、农村社会的管理者,则不会由先天所决定,而只能取决于个人后天的社会环境、生活遭遇和个人的主观努力,这类角色就是自致角色。 社会角色还根据规范化程度的不同分为正式角色和非正式角色。在社会关系中,对其权利与义务有严格、明确规定的角色,就是正式角色。比如农村行政管理系统中的乡长、村长、村民组长、村民等,而在社会关系中对其权利和义务没有严格明确规定的角色就是非正式角色。比如亲戚、朋友等等。,28/47,角色紧张,农村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可能因为处于多种社会地位而要充当多种角色

20、,但社会对这些角色的行为要求并不都是一致的,所以在人们身上也同样会产生所谓“角色冲突”或“角色紧张”。比如一个既为人夫又为人子的男子,处在婆媳之间的矛盾中便很难做人。再比如“忠孝不能两全”等等,就是角色冲突的例子。,29/47,费孝通认为,“要了解农民不能单靠几个数字。要了解他们脑子里的思想活动比获取统计数字更难。您不懂得传统农业社会的基本特征,不懂得农民的过去,不懂得传统怎样支配他们的行为,就不懂得农民,更不会懂得正在变化中的农民。”,二、对农民特性认识的历史演变,30/47,马克思、恩格斯等对农民的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从社会革命的角度,并结合当时的情况,来看农民的特性,并分

21、析其在革命中的地位与作用。,31/47,所依照的观点:传统农民的本质是“小规模生产”、“手工劳动”、“自然经济”、“受外部权势的支配”。 “好像一袋马铃薯是由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所集成的那样”。,马克思的论述,恩格斯的论述,为了正确地解决无产阶级政党对待农民问题的原则立场,恩格斯晚年进一步分析了小农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 恩格斯把农民分为富裕农民、小自由农民、封建佃农、农业工人。,32/47,他们提出农民不是一个统一的阶级,具有私有性、分散性、保守性、眼光狭隘,缺乏明确的政治主张。 正因为这样,马克思把人类解放的希望寄托在工人身上,因为工人阶级是最彻底、最觉悟、最革命的。,提出:农民是无产阶级的

22、天然的、最可靠的同盟军,没有农民的参加,无产阶级革命将会陷入“孤独”、“哀鸣”。所以,无产阶级必须要与广大农民结成稳定的工农联盟。,33/47,列宁,列宁也主张将“劳动者农民和私有者农民,即种地的农民与经商的农民、劳动的农民和投机的农民区别开来。 列宁认为:农民是俄国的决定因素,“勤劳的农民是我国经济高潮的中心人物”。列宁对农民的政治经济地位与作用是充分肯定的。 但列宁断言:农民在革命运动中的任何时候都有反动的成分。因为“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由于这一原因,无产阶级专政是必要的”,34/47,毛泽东,我国近代的伟人孙中山先生把农民说成是“一盘散沙”

23、;而一些近代启蒙学者则把中国农民的“劣根性”暴露无遗。农民出身的毛泽东,把勤劳、勇敢、智慧、最具革命性等美好的词句,用来形容广大劳动农民。毛泽东对穷苦农民的革命热情大加赞扬,说:“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所要做而没有做到的事,农民在几个月内做到了。这是四十年乃至几千年未曾成就过的奇勋。” 大革命时期:中国革命的实质问题是农民问题 建国以后提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50、60年代以及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35/47,罗吉斯:农民亚文化,美国社会学家罗吉斯在乡村社会变迁一书中提出农民亚文化的概念,对传统农民的特点概括如下:人际关系的相互不信任财富有限对政府

24、的权威又依赖又敌视家庭主义缺乏革新精神宿命论 有限的志向不能延迟满足地方局限的世界观移情能力低,36/47,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认识,孟子宣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唐朝宰相魏征曾引用这句话来规谏皇帝唐太宗,这说明历代农民对社会变革都有巨大的作用。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常说:“四民之中,农民最劳、最苦。春天鸡一叫就起床,赶牛下田耕种。插下秧子,得除草,得施肥,大太阳里晒得汗水直流,劳碌得不成人样。好容易巴到收割了,完粮纳税之外,剩不了多少。万一碰上水旱虫蝗灾害,全家着急,毫无办法。可是国家的赋税全是农民出的,当差做工也是农民分

25、内的事,要使国家富强,必得让农民安居乐业,才有可能。”,37/47,我国近代思想家、学者对农民的认识,孙中山:中国人勤劳、和平、守旧、恒守古法、不思变通、不敢为主人、凝滞不前; 梁启超:乏独立之德、乏自由之德、自信与虚心、奴性、愚昧、因袭、缺公德等; 陈独秀:安息为本、家族为本、感情本位以及散、贫等; 鲁迅:狭隘、守旧、愚昧、麻木等; 胡适:知足、自欺自慰、安命不争、愚昧等; 梁漱溟:私德、安分知足、缺乏集团生活、伦理本位等; 林语堂:保守、忍耐、平和消极、知足常乐、消极避世、因循守旧、家族意识、家族荣誉感等。 费孝通:私德、家观念、小圈子、重人伦、自我主义和缺乏团结道德等。,38/47,现代

26、学者沙莲香教授,认为中国传统农民的特征是: 其一,农民是保守、愚昧、因袭、知足、听天命者; 其二,农民的家族观念强烈,人情至上观念强烈; 其三,农民的狭隘功利性决定了他们重实际、轻未来的处世哲学。因此农民在人生态度上本能地采取了消极的、听天由命的、自欺自慰的方式,形成了不愿为主,缺乏独立自主的观念,难以形成现代的契约关系并建立起法律的约束和保护体系、甚至难以形成正确的利益衡量观。,39/47,中国共产党人对农民问题的认识,首先,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都把解决农民问题放在首要位置。 其次,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都充分肯定农民的主体地位。 最后,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都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始终依靠广大农民的力量

27、推动中国历史前进。,40/47,费孝通从剖析乡土社会出发来探究传统的中国农民,认为农民的特性首先是“乡土性”,这里主要是指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其次是世代定居于一处,流动小,使得区域血缘化,“地缘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在这个血缘社会化的空间里,人们在面对面的人际关系中长大,在“熟悉”的社会里生活。第三是自我主义。费孝通认为,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是:“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个格局中,群己、人我的界限是模糊的,但以自我为中心则是清楚的。“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我们所有的

28、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费孝通寄希望于乡土工业的复兴,土地改革,都市文化对农民、对农村的渗透来达到乡土社会的重建。,41/47,我见过不少痛骂贪污的朋友,遇到他的父亲贪污时,不但不骂,而且代他讳隐。更甚的,他还可以向父亲要贪污得来的钱,同时骂别人贪污。等到自己贪污时,还可以能干两字来自解。这在差序社会里可以不觉得是矛盾;因为在这种社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42/47,三、二元社会结构下的中国农民,二元经济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刘易斯在1954年提出来的。其主要意思是指发

29、展中国家存在着这样两类差别很大的经济部门:一类是依靠传统方法和方式进行生产的农业经济部门,这些部门边际劳动生产率低,只能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或生存水平),它们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另一类则是以现代方法进行生产的工业部门,,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分布在城市地区。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和社会都存在过二元结构的格局,但像我国这样长久和明显地存在城乡二元结构,这在世界上是相当罕见的。,43/47,新中国成立后,二元结构开始从经济延伸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全方位的二元社会结构,至今二元经济依然存在。我国的二元社会结构是通过一系列制度作保障,使之制度化了的。在这些制度下,中国的几亿农民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或者说政

30、策性歧视,而且被剥夺了变换身份的自由。曾有人经过细致的研究发现,维系二元社会结构的具体制度多达十四项。其中,最基本的制度有三项,其中核心是户籍制度;其次是粮食统购统销制度;第三是就业分配制度。 二元社会结构对农民的剥夺发展到极端是在人民公社时期。在人民公社体制下,8亿农民统一的身份是人民公社“社员”,名义上是集体经济的成员,是集体所有土地的主人,但实际上生产、经营、分配都是由集体的领导作主,农民没有丝毫自主权,即使在日常生活中,社员们也几乎没有活动的自由,连赶个集,走一次亲戚都要向队长请假,获准之后才能去,更别奢谈能自由地离开农村到城市去谋职和生活了。,44/47,四、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民20世

31、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率先在农村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虽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二元社会结构,但是对维护二元结构的种种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同时,它也使九亿中国农民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社会群体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且还在继续发生着更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1)农民的自主性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2)农民的职业结构发生了改变;(3)农民中产生了迅速而明显的阶层分化;(4)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贫富差距逐渐拉大;(5)农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正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变。,45/47,第三节 农民的社会化及其特征,一个自然人要转化成一个社会人,必须经过社会化的过程。每一个农民都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生活

32、和活动。他的思想、言论和行动必然与农村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农民的社会化是指农村社会成员,按照农村社会文化的要求,从一个自然人转化为能够适应农村社会环境,参与农村社会生活的社会人过程。 一、农民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由于农村社会生活的广泛性和复杂性,所以农民的社会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农民社会化的主要内容:(1)学习生活、生产技能;(2)学习社会规范;(3)内化价值观念;(4)培养社会角色。,46/47,二、农民社会化的因素 人的社会化是在社会中,在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在同各种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和完成的。一方面,人要学习社会文化,指导自己的言行,另一方面,社会也在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对个人施加影响,使其符合社会的要求和需要。在社会学中,通常把影响个体的全部社会环境,称为社会化因素。在农村,对农民而言,最重要的社会化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播媒介等。,47/47,三、农民社会化过程的特点(1)农民的社会化主要是在家庭、家族等初级社会群体中进行的。和城市居民相比,家庭、家族对农民社会化的影响作用要大得多。这主要是因为农村社会的主要社会关系是血缘关系。(2)农民社会化的内容以传统规范及农业生产技能为主。在,农村,一个孩子所受到的教化首先是家庭伦理规范方面的。(3)农民的社会化在方式上多是情感型的,而城市居民则多是理性化的。(4)农民社会化的水平较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规范标准 > 化学工业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