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数学知识要点总结初中基础知识:1. 相反数、绝对值、分数的运算;2. 因式分解:提公因式:xy-3x=(y-3)x十字相乘法 如: )2(132532xx配方法 如: 85)4(公式法:(x+y) 2=x2+2xy+y2 (x-y)2=x2-2xy+y2 x2-y2=(x-y)(x+y)3. 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1) 代入法(2) 消元法6.完全平方和(差)公式: 222)(baa 222)(baa7.平方差公式: )(2b8.立方和(差)公式: )223 )(223b第一章 集合1. 构成集合的元素必须满足三要素: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2. 集合的三种表
2、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图像法(文氏图) 。注: 描述法 ;另重点类型如:,|取 值 范 围元 素 性 质元 素 x 3,1(,3|y2x3. 常用数集: (自然数集) 、 (整数集) 、 (有理数集) 、 (实数集) 、 (正整NZQR*N数集) 、 (正整数集)Z4. 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1) 元素与集合是“ ”与“ ”的关系。(2) 集合与集合是“ ” “ ”“ ”“ ”的关系。注:(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做题时多考虑 是否满足题意)(2)一个集合含有 个元素,则它的子集有 个,真子集有 个,非空真子集有nn212n个。n5. 集合的基本运算
3、(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的运算尽量用画数轴的方法)(1) : 与 的公共元素(相同元素)组成的集合|BxAB且(2) : 与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相同元素只写一次) 。|或(3) : 中元素去掉 中元素剩下的元素组成的集合。CU2注: BCACUU)( BCAUU)(6. 逻辑联结词:且( ) 、或( )非( )如果那么( )量词:存在( ) 任意( )真值表:其中一个为假则为假,全部为真才为真;qp:其中一个为真则为真,全部为假才为假;:与 的真假相反。(同为真时“且”为真,同为假时“或”为假,真的“非”为假,假的“非”为真;真“推”假为假,假“推”真假均为真。 )7. 命题的非(1)是 不是
4、都是 不都是(至少有一个不是)(2) ,使得 成立 对于 ,都有 成立。pp对于 ,都有 成立 ,使得 成立(3) q)( qp)(8. 充分必要条件是 的条件 是条件, 是结论pqq(充分条件)充 分不 必 要 的 充 分 不 必 要 条 件是p(必要条件)pq不 充 分必 要 的 必 要 不 充 分 条 件是 q(充要条件) 充 分必 要 的 充 分 必 要 条 件是ppq不 充 分不 必 要 件的 既 不 充 分 也 不 必 要 条是 q第二章 不等式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注:(1)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一般用比较差的方法;另外还可以用平方法、倒数法如:(倒数法)等。208920与(2)
5、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负数要变号!(3)同向的不等式可以相加(不能相减) ,同正的同向不等式可以相乘。2. 重要的不等式:( 均值定理)(1) ,当且仅当 时,等号成立。ab22ba(2) ,当且仅当 时,等号成立。),(R3(3) ,当且仅当 时,等号成立。),(3Rcbacba cba注: (算术平均数) (几何平均数)23.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4.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1) 保证二次项系数为正(2) 分解因式(十字相乘法、提取公因式、求根公式法) ,目的是求根:(3) 定解:(口诀)大于两根之外,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小于两根之间注:若 ,用配方的方法确定不等式的解集。0或5. 绝对值不等
6、式的解法若 ,则aaxax或|6. 分式不等式的解法:与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相同。注:分母不能为 0.第三章 函数1. 映射:一般地,设 是两个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 ,对于集合 中的任何一个元素,BA、 fA在集合 中都有惟一的元素和它对应,这样的对应叫做从集合 到集合 的映射,记作:B。f:注:理解原象与象及其应用。(1) 中每一个元素必有惟一的象;A(2)对于 中的不同的元素,在 中可以有相同的象;B(3)允许 中元素没有原象。B2. 函数:(1) 定义:函数是由一个非空数集到时另一个非空数集的映射。(2) 函数的表示方法:列表法、图像法、解析式法。 注:在解函数题时可以画出图像,运用数
7、形结合的方法可以使大部分题目变得更简单。3. 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1) 定义域的求法:使函数(的解析式)有意义的 的取值范围 x主要依据: 分母不能为 0 偶次根式的被开方式 0 特殊函数定义域 0,xyRxa),1(且 0,logxya且4)(,2,tanZkxy(2) 值域的求法: 的取值范围y 正比例函数: 和 一次函数: 的值域为xbkxyR 二次函数: 的值域求法:配方法。如果 的取值范围不是 则还需画图cba2 xR像 反比例函数: 的值域为xy10|y 的值域为dcxbay|ca 的值域求法:判别式法nm2 另求值域的方法:换元法、反函数法、不等式法、数形结合法
8、、函数的单调性等等。(3) 解析式求法:在求函数解析式时可用换元法、构造法、待定系数法等。4. 函数图像的变换(1) 平移)()( axfyaxfy个 单 位向 右 平 移 )()( axfyaxfy个 单 位向 左 平 移ff )()(个 单 位向 上 平 移 ff )()(个 单 位向 下 平 移(2) 翻折)()( xfyxfy上 、 下 对 折轴沿 |)(|)( xfyxfy下 方 翻 折 到 上 方轴 上 方 图 像保 留)|()( ff 右 边 翻 折 到 左 边轴 右 边 图 像保 留5. 函数的奇偶性:(1) 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2) 若 奇 若 偶)()(xff)(xff注:
9、若奇函数在 处有意义,则00)常值函数 ( )为偶函数axf)( 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0)(f6. 函数的单调性:对于 且 ,若,21bax、 21x5上 为 减 函 数在称 上 为 增 函 数在称 ,)(,)(21baxffxf增函数: 值越大,函数值越大; 值越小,函数值越小。x减函数: 值越大,函数值反而越小; 值越小,函数值反而越大。复合函数的单调性: )()(gfxh与 同增或同减时复合函数 为增函数; 与 相异时(一增一减)复合)(xfgxh)(xfg函数 为减函数。h注:奇偶性和单调性同时出现时可用画图的方法判断。7. 二次函数:(1)二次函数的三种解析式:一般式: ( )cbx
10、axf2)(0a 顶点式: ( ) ,其中 为顶点hk2)( ),(hk两根式: ( ) ,其中 是 的两根)(21xxf 21x、 0)(f(2)图像与性质: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有如下特征与性质: 开口 开口向上 开口向下 0a 0a 对称轴:bx2 顶点坐标: )4,(2ac 与 轴的交点:x无 交 点交 点有有 两 交 点01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acxb21 为偶函数的充要条件为bf)( 0b 二次函数(二次函数恒大(小)于 0)0)(xf轴 上 方图 像 位 于 xa轴 下 方图 像 位 于f)( 若二次函数对任意 都有x ,则其对称轴是 。)()(xtf
11、tftx6 若二次函数 的两根0)(xf21x、. 若两根 一正一负,则21、 021. 若两根 同正(同负)21x、021x若 同 正 , 则 021x若 同 负 , 则.若两根 位于 内,则利用画图像的办法。、 ),(ba则若 ,0a0)(f 则若 ,0a0)(bf注:若二次函数 的两根 ; 位于 内, 位于 内,同样利用画x21x、 1,2x),(dc图像的办法。8. 反函数:(1)函数 有反函数的条件)(xfy是一一对应的关系x与(2)求 的反函数的一般步骤:)(xfy确定原函数的值域,也就是反函数的定义域由原函数的解析式,求出 x将 对换得到反函数的解析式,并注明其定义域。,(3)
12、原函数与反函数之间的关系 原函数的定义域是反函数的值域原函数的值域是反函数的定义域 二者的图像关于直线 对称xy 原函数过点 ,则反函数必过点),(ba),(ab 原函数与反函数的单调性一致第四章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1. 指数幂的性质与运算:(1)根式的性质: 为任意正整数,nna)(当 为奇数时, ;当 为偶数时, |an零的任何正整数次方根为零;负数没有偶次方根。(2) 零次幂: 10a)(7(3) 负数指数幂: na1),0(*N(4) 分数指数幂: m)1,n且(5) 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 )(R nma mna)( nnba2. 幂运算时,注意将小数指数、根式都统一化为分数指数;一
13、般将每个数都化为最小的一个数的 次方。3. 幂函数) 上 单 调 递 减,在 (时 ,当 ) 上 单 调 递 增,在 (时 ,当 00aaxyxy4. 指数与对数的互化、 bNaablog)1(且 )(N 对数基本性质: loga0loga Nalog Nalog 互 为 倒 数与ballog bbaa l1l1ll mnaall5. 对数的基本运算: NMNaaalogl)(log NMaaalogllog6. 换底公式: ball )10b且7.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指数函数 对数函数定义 )1,0(的 常 数ayx )1,0(log的 常 数axya图像8性质(1) 0,yRx
14、(2) 图像经过 点)1,((3) 为 减 函 数为 增 函 数 ;xaya,0(1) 0,yRx(2) 图像经过 点),1((3) 上 为 减 函 数在 上 为 增 函 数 ;在 ),0(log,01xyaa8. 利用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将其变为同底、同幂(次)或用换底公式或是利用中间值 0,1 来过渡。9. 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1) 指数式和对数式互化(2) 同底法(3) 换元法(4) 取对数法注: 解完方程要记得验证根是否是增根,是否失根。第五章 数列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为同一个常数 每一项与前一项之比为同一个常数12adan 123 qa
15、an 1231 )0(定义注:当公差 时,数列为常数列0d注:等比数列各项及公比均不能为 0;当公比为 1 时,数列为常数列通项公式 nan)1(nq推论(1) md(2) dnan)((3)若 ,则qpnm (1) mna(2) nnq(3)若 ,则pqpnma中项公式三个数 成等差数列,则有cba、 22三个数 成等比数列,则有cb、2前项n和公式dnnSn)1()(11 ( )qaaSnnn1)(1 19如:nnaS)12(147aS其它等差数列的连续 项之和仍成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连续 项之和仍成等比数n列1. 已知前 项和 的解析式,求通项 : nnSna1nS)2(第六章 三角函数1
16、. 弧度和角度的互换: 弧度, 弧度 弧度, 弧度o180180o745.57)180(o2. 扇形弧长公式和面积公式, (记忆法:与 类似)r|扇L2|12rLrS扇 ahSABC21注:如果是角度制的可转化为弧度制来计算。3. 任意三角函数的定义:记忆法:S、C 互为倒数斜 边对 边sinsin1c 倒 数记忆法:C、S 互为倒数斜 边邻 边cooe倒 数邻 边对 边tantan1c倒 数4. 特殊三角函数值:0036045063092一象限sin22124co432120tan0313不存在 5. 三角函数的符号判定:(1) 口诀:一全二正弦,三切四余弦。 (三角函数中为正的,其余的为负
17、)(2) 图像记忆法6. 三角函数基本公式:(可用于化简、证明等)cot1sinta10(1.可用于已知 求 ;或者反过来运用。 2.注意 1 的运1cossin22sincos用)(可用于已知 (或 )求 或者反过来运用)22eta1 itan7. 诱导公式:(1) 口诀: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解释:指 ,若 为奇数,则函数名要改变,若 为偶数函数名不变。)(2Zkkk(2) 分类记忆 去掉偶数倍 (即 ) 将剩下的写成 再看象( 四 象 限 )( 三 象 限 ) 、( 二 象 限 ) 、( 一 象 限 ) 、 限定正负号(函数名称不变) ;或写成 ,再看象限定( 二 象 限 )( 一 象
18、 限 ) 、 2-2正负号(要变函数名称) 要特别注意以上公式中互余、互补公式及运用;做题时首先观察两角之间是否是互余或互补的关系。8.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 (1) 确定角 所在的象限(2) 求出函数值的绝对值对应的锐角 (3) 写出满足条件的 的角20(4) 加上周期(同终边的角的集合)9. 和角、倍角公式:注意正负号相同sincosin)si(注意正负号相反ccotan1t)tan( )tan1)(tanttan, cosi2si2222 sicossico, 2tan1ta 11nitan10.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性质函数 图像 定义域 值域 同期 奇偶性单调性11xysinRx1,2T
19、奇 2,k3xycosRx1,2T偶2,kxytanZkx2RT奇 )2,(k11.正弦型函数 )sin(xAy)0,(A(1)定义域 ,值域 (2)周期:R,2T(3)注意平移的问题:一要注意函数名称是否相同,二要注意将 的系数提出来,再看是x怎样平移的。(4) 类型, xbaycossin xbaycossin)sin(2ba12.正弦定理: ( 为 的外接圆半径)RCcBA2iini ABC其他形式:(1) (注意理解记忆,可只记一个)Ras2bscsin(2) cbi:i:13.余弦定理: Aco22bcaA2o14.三角形面积公式 BbcCaSABC sin1sisin115.三角函
20、数的应用中,注意同次、同角、同边的原则,以及三角形本身边、角的关系。如两边之各大于第三边、三内角和为 ,第一个内角都在 之间等。08),0(第七章 平面向量1. 向量的概念(1) 定义: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12(2) 向量的表示:书写时一定要加箭头!另起点为 A,终点为 B 的向量表示为 。AB(3) 向量的模(长度): |aAB或(4) 零向量:长度为 0,方向任意。单位向量:长度为 1 的向量。向量相等:大小相等,方向相同的两个向量。反(负)向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两个向量。2. 向量的运算(1) 图形法则三角形法则 平形四边形法则(2)计算法则加法: 减法:ACBCAB(3)运算律:
21、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注:乘法(内积)不具有结合律3. 数乘向量: (1)模为: (2)方向: 为正与 相同; 为负与 相反。a|aaa4. 的坐标:终点 B 的坐标减去起点 A 的坐标。 A ),(AByx5. 向量共线(平行): 惟一实数 ,使得 。 (可证平行、三点共线问题等)b6. 平面向量分解定理:如果 是同一平面上的两个不共线的向量,那么对该平面上的21,e任一向量 ,都存在惟一的一对实数 ,使得 。向量 在基 下的a21,a21ea21,e坐标为 。),(217. 中点坐标公式: 为 的中点,则MAB)(2OBAM8. 注意 中, (1)重心(三条中线交点)、外心(外接圆圆心:三边
22、垂直平分线交点)C、内心(内切圆圆心:三角平分线交点) 、垂心(三高线的交点)的含义(2)若 为 边的中点,则 坐标:两点坐标相加除以 2D)(21CD(3)若 为 的重心,则 ; (重心坐标:三点坐标相加除以 3)OAB0OBA9. 向量的内积(数量积):(1) 向量之间的夹角:图像上起点在同一位置;范围 。,(2) 内积公式: baba,cos|1310.向量内积的性质:(1) (夹角公式) (2) |,cosba ab0(3) (长度公式)a|2或11.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1) ),(AByxA(2)设 ,则,()2121ba ),(21baa(向量的内积等于横坐标之积加纵坐标之积),
23、(2112.向量平行、垂直的充要条件设 ,则 (相对应坐标比值相等)),(),(2121baab21 (两个向量垂直则它们的内积为 0)b002113.长度公式:(1) 向量长度公式:设 ,则),(21a21|a(2) 两点间距离公式:设点 则),(2yxBA 2121)()(| yxA14.中点坐标公式:设线段 中点为 ,且 ,则M,21My(中点坐标等于两端点坐标相加除以 2)212yx第八章 平面解析几何1. 曲线 上的点与方程 之间的关系:C0),(yxF(1) 曲线 上点的坐标都是方程 的解;),((2) 以方程 的解 为坐标的点都在曲线 上。),(yx,yxC则曲线 叫做方程 的曲
24、线,方程 叫做曲线 的方程。C0F0),(yxF2. 求曲线方程的方法及步骤(1) 设动点的坐标为 ),(yx(2) 写出动点在曲线上的充要条件;14(3) 用 的关系式表示这个条件列出的方程yx,(4) 化简方程(不需要的全部约掉)3. 两曲线的交点:联立方程组求解即可。4. 直线(1) 倾斜角 :一条直线 向上的方向与 轴的正方向所成的最小正角叫这条直线的倾斜lx角。其范围是 ),0(2) 斜率:倾斜角为 的直线没有斜率; (倾斜角的正切) 9tank注:当倾斜角 增大时,斜率 也随着增大;当倾斜角 减小时,斜率 也随着减小!k k已知直线 的方向向量为 ,则l ),(21v12vl经过两
25、点 的直线的斜率 ),(),(21yxP12xyK)(2直线 的斜率0CByAxBA(3) 直线的方程 两点式: 1212xy 斜截式: bk 点斜式: )(00xy 截距式: 1bax 轴 上 的 截 距在为轴 上 的 截 距 ,在为 ylbla 一般式: 其中直线 的一个方向向量为CByAl ),(AB注:()若直线 方程为 ,则与 平行的直线可设为 ;与 垂l 0543x 043Cyxl直的直线可设为 。4y(4)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斜截式: 与 11:bxkl22:bxkl1l22121bk且与 重合 , , 与 相交1l22且 1lkl21k 一般式: 与0:11CxBAl 0:2
26、2CxBA 与 重合1l221l 212 与 相交1l2021BA1l221BA15(5) 两直线的夹角公式 定义:两直线相交有四个角,其中不大于 的那个角。2 范围: 2,0 斜截式: 与11:bxkyl22:bxkyl(可只记这个公式,如果是一般式方程可化成斜截式来解)|tan21k一般式: 与0:1CxBAl 0:22CxBAl221|cos(6)点到直线的距离 点 到直线 的距离:),(0yxP0CByAx 20|BACyxd 两平行线 和 的距离:1221|5. 圆的方程(1) 标准方程: ( )其中圆心 ,半径 。22)()(rbyax0),(bar(2) 一般方程: ( )FED
27、042FED圆心( ) 半径:2,2r(3)参数方程: 的参数方程为2)()(byaxbryaxcos)2,0((4)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主要用几何法,利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和半径 比较。dr; ;相 交rd相 切rd相 离rd(6) 圆 与圆 的位置关系:利用两圆心的距离 与两半径之和 及两半径之差1O2 d21r比较,再画个图像来判定。 (总共五种:相离、外切、内切、相交、内含)r(7) 圆的切线方程: 过圆 上一点 的圆的切线方程:12yx),(0yxP20ryx 过圆 外一点 的圆的切线方程:肯定有两条,设切线2)()(rba),(0yx的斜率为 ,写出切线方程(点斜式) ,再利用圆心
28、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半径列出方k程解出 。166. 圆锥曲线的定义:动点到定点(焦点)的距离和到定直线(准线)的距离之比为常数(离心率)的点的轨迹。当 时,为椭圆;当 时,为双曲线;当 时为e 10e1e1e抛物线。7. 椭圆动点与两定点(焦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 a2几何定义 aPF2|1标准方程 (焦点在 轴上)2byaxx(焦点在 轴上)12aybxy图像的关系cba, 注意:通常题目会隐藏这个条件22cba对称轴与对称中心 轴:长轴长 ; 轴:短轴长 ;xayb2)0,(O顶点坐标 )0,(,焦点坐标 焦距 注:要特别注意焦点在哪个轴上cc2准线方程 ax离心率 12abce曲线范围 yx
29、,渐近线 无中心在 的方程),(0yx 中心1)()(2020ba),(0yxO8. 双曲线动点与两定点(焦点)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 a2几何定义 aPF2|1标准方程 (焦点在 轴上)2byaxx(焦点在 轴上)12bxayy17图像的关系cba, 注意:通常题目会隐藏这个条件22bac对称轴与对称中心 轴:实轴长 ; 轴:虚轴长 ;xyb2)0,(O顶点坐标 )0,(焦点坐标 焦距 注:要特别注意焦点在哪个轴上cc2准线方程 ax离心率 12abce曲线范围 ,x和 Ry渐近线 (焦点在 轴上)aby(焦点在 轴上)xbayy中心在 的方程),(0yx 中心1)()(2020yx )
30、,(0O注:1.等轴双曲线:(1)实轴长和虚轴长相等 (2)离心率 (3)渐近线ba2exy2.(1)以 为渐近线的双曲线方程可设为 )0(mx )(mxy(2)与双曲线 有相同渐近线的双曲线可设为:12bya 2ba9. 抛物线到定点的距离与到定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几何定义 ( 为抛物线上一点 到准线的距离)dMF| M焦点位置 轴正半轴x轴负半轴x轴正半轴y轴负半轴y18图像标准方程 pxy2)0(pxy2)0(pyx2)0(pyx2)0(焦点坐标 ),F),(F),F),(F准线方程 2x2x2y2y顶点 )0,(O对称轴 轴x 轴y离心率 1e注:(1) 的几何意义表示焦点到准线的
31、距离。p(2) 掌握焦点在哪个轴上的判断方法(3) 是抛物线 的焦点弦, , ,则弦长ABpxy2)0(),(1yxA),(2yxB ;x21| 42121py第九章 立体几何1. 空间的基本要素:点、线、面2. 平面的基本性质(1) 三个公理: 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的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 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的所有公共点组成的集合是过该点的一条直线。 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2) 三个推论: 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的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32、。3.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 相交: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记作“ ”Aba(2) 平行: 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该直线平行。.a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b(3) 异面: 定义: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 异面直线的夹角:对于两条异面直线,平移一条与另一条相交所成的不大于 的角。219注意在找异面直线之间的夹角时可作其中一条的平行线,让它们相交。 异面直线间的距离:与两异面直线都垂直相交的直线为其公垂线;夹在两异面直线间的部分为公垂线段;公垂线段的长度为异面直线间的距离。4. 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1) 直线在平面内: l(2) 直线与平面相交: A(3) 直线与平面平行
33、 定义:没有公共点,记作: l 判定: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与平面内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平面平行。 性质:如果一条直线与一平面平行,且过直线的另一平面与该平面相交,则该直线与交线平行。5. 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1) 相交: l(2) 平行: 定义:没有公共点,记作:“ ” 判定: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都平行,则两平面平行 性质: 两个平行平面与第三个平面都相交,则交线互相平行.a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b夹在两平行平面间的平行线段相等c两条直线被三个平行平面所截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d6.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1) 定义:直线与它在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角(2) 范围: 2,
34、0重要定理: 21coscos7. 直线与平面垂直(1) 判定: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则该直线与平面垂直(2) 性质: 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平面,则它垂直于该平面内任何直线; 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直线平行; 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平面平行。8. 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 三垂线定理:如果平面内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也和斜线垂直。 三垂线逆定理:如果平面内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的射影垂直。9. 两个平面垂直(1) 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2) 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
35、的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10.二面角(1) 定义:过二面角 的棱上一点 ,分别在两半平面内引棱 的垂线 ,lOlOBA、20则 为二面角的平面角AOB(2) 范围: ,0(3) 二面角的平面角构造: 按定义,在棱上取一点 ,分别在两半平面内引棱的垂线 ,则 即是OBA、 作一平面与二面角的棱垂直,与两半平面分别交于 , 即是、 由三垂线逆定理,在一平面内找一点 ,分别作 棱 于 , 垂直于另一平面Al于点 ,连结 ,则 即是BOAB第十章 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1.分类用加法: 分步用乘法:nmN21 nmN212.有序为排列: )!()1()(nnPm 无序为组合: )!(!21mmCmn 阶乘: 3)(! Pn规定: 100n3.组合数的两个性质:(1) (2)mnC11mnmnC4.二项式定理: nnrnrnnn bababaCba 0110)( 通项: ,其中 叫做第 项的二项式系数。rrnrT1rn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