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选考)2019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六部分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专题训练(打包5套).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浙江选考2019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六部分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专题训练打包5套.zip浙江选考2019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六部分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专题训练打包5套.zip
浙江鸭2019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六部分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专题训练14植物的激素调节20181105220.doc
浙江鸭2019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六部分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专题训练15内环境稳态与内分泌调节20181105221.doc
浙江鸭2019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六部分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专题训练16_1神经调节20181105222.doc
浙江鸭2019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六部分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专题训练16_2神经调节20181105223.doc
浙江鸭2019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六部分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专题训练17免疫调节20181105224.doc
  • 全部
    • 浙江鸭2019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六部分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专题训练14植物的激素调节20181105220.doc--点击预览
    • 浙江鸭2019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六部分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专题训练15内环境稳态与内分泌调节20181105221.doc--点击预览
    • 浙江鸭2019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六部分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专题训练16_1神经调节20181105222.doc--点击预览
    • 浙江鸭2019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六部分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专题训练16_2神经调节20181105223.doc--点击预览
    • 浙江鸭2019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六部分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专题训练17免疫调节20181105224.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专题训练 14 植物的激素调节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同一植株的幼根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度高于幼芽B.棉花表现出的顶端优势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有关C.用生长素处理番茄得到无籽番茄,属于可遗传变异D.用一定浓度的 2,4-D 溶液浸泡葡萄插条基部可诱导生根答案 C解析 同一植株中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其次是芽,最不敏感的是茎,因此同一植株的幼芽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低于幼根,A 项正确;植物的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到侧芽并积累所致,使顶芽的生长素浓度相对较低,促进生长,侧芽生长素浓度相对较高,抑制生长,可见棉花表现出的顶端优势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有关,B 项正确;用生长素处理得到无籽番茄,这是利用的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的原理,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C 项错误;生长素能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因此用一定浓度的 2,4-D 溶液浸泡葡萄插条基部可诱导生根,D项正确。2.植物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机理可以用如下图表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图中物质 A 是氨基酸,物质 B 是蛋白质B.物质 A 转变为物质 B 发生在囊泡中C.由图可以看出植物生长素能参与细胞内的能量转换D.由图可以看出植物生长素能调节遗传信息的表达答案 D解析 植物细胞壁的成分是纤维素,因此物质 A 是葡萄糖,B 是纤维素,A 项错误;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壁的生成有关,因此该转变发生在高尔基体中,B 项错误;由图可以看出植物生长素能调节 DNA 的转录,与能量转换无关,C 项错误;由图可以看出植物生长素能调节遗传信息的表达,D 项正确。3.(2018 温州二模)用单侧光照射引起植物幼苗向光弯曲生长,制片观察的结果如图所示。该结果可以说明( )A.苗尖端是弯曲部位B.苗尖端是感光部位C.背光面生长素较多2D.背光面细胞伸长较快答案 D解析 看图可知,尖端不是弯曲部位,弯曲部位是尖端以下,A 项错误;本实验不能证明苗尖端是感光部位,B 项错误;实验结果只能看出背光面生长快,不能看出背光面生长素较多,C 项错误;看图可知,背光面细胞比向光侧细胞伸长较快,D 项正确。4.(2017 浙江 11 月选考,6)将云母片插入苗尖端及其下部的不同位置如图所示,给予单侧光照射。下列不发生弯曲生长的是 ( )答案 D解析 A 幼苗左侧生长素浓度高,所以向右弯曲生长,B 幼苗右侧生长素浓度高,所以向左侧弯曲生长,C幼苗右侧生长素浓度高,所以向左侧弯曲生长,D 幼苗两侧生长素浓度相同,故直立生长。5.(2018 浙江五校高三第一次联考)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芹菜幼苗进行了相关探究实验,实验结果如下,下列关于此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组别 A B C D2,4-D 溶液浓度 a b c 0平均株高/cm20293516A.设置 D 组的作用是对照B.3 组 2,4-D 溶液的浓度大小关系可能为 cba,B 项正确;对照实验的设计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处理幼苗的 2,4-D 溶液浓度,因变量是幼苗的株高,故实验目的是探究不同浓度 2,4-D 溶液对芹菜幼苗生长的影响,C 项正确;生长素能促进生长,且其作用具有两重性,分析表中数据可知,C三组的幼苗平均株高均大于 D 组,说明 C 三组的 D 组的 2,4-D 溶液均能促进幼苗生长,而没有抑制作用,D 项错误。6.(2018 金丽衢十二校高三第二次联考)下列①~④中实验结果正确的是( )3A.① B.②C.③ D.④答案 C解析 据图分析,图①中胚芽鞘尖端被锡箔小帽罩住了,不能感受单侧光,因此胚芽鞘应该直立生长,A 项错误;图②中云母片插入了胚芽鞘尖端下面的右侧,则右侧生长素不能向下运输,因此胚芽鞘应该向右弯曲生长,B 项错误;图③中生长素可以通过琼脂块,且可以感受单侧光,因此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C 项正确;图④中没有胚芽鞘尖端,右侧放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因此该胚芽鞘应该向左弯曲生长,D 项错误。7.下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茎的向光性实验中,若测得茎向光一侧的生长素浓度为 b,则背光一侧的浓度一定在 d~e 之间B.若 c 表示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则 c~d 可表示最靠近顶芽的侧芽中的生长素浓度C.在利用生长素作用原理来培育无籽番茄时,所用生长素浓度应低于 eD.若 c 表示促进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则 b、 d 分别表示促进根、芽生长的最适宜浓度答案 C解析 在茎的向光性实验中,茎的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一侧,并且背光一侧生长快,因此若测得茎向光一侧的生长素浓度为 b,则背光一侧的浓度一定在 b~d 之间,A 项错误;顶端优势中,最靠近顶芽的侧芽中的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受到抑制,因此若 c 点表示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则 e~f段可表示最靠近顶芽的侧芽中的生长素浓度,B 项错误;由于生长素可以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因此培育无籽番茄时,所用生长素浓度不能过高,应低于 e,C 项正确;根对生长素浓度最敏感,其次是芽,最后是茎,若 c 表示促进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则 a、 b 可能分别表示促进根、芽生长的最适宜浓度,D项错误。8.(2018 浙江模拟)某科研小组研究稀土元素镧和 2,4-D 对富贵竹短穗扦插生根率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CK 为空白对照组)。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La(NO3)3和 2,4-D 对富贵竹不同发育阶段插条生根率的影响(1 为基部茎段,2 为中间茎段,3 为顶端茎段)A.镧和 2,4-D 对三种茎段的生根都具有促进作用B.镧和 2,4-D 一起使用比单独使用效果更佳C.自然扦插的情况下,只有基部茎段才会生根4D.2,4-D 对顶端茎段生根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答案 B解析 据图分析可知,镧和 2,4-D 对三种茎段的促进生根作用都明显超过对照组,A 项正确;镧和2,4-D 一起使用比单独使用镧效果差,B 项错误;图中表明,自然扦插的情况下,只有基部茎段才会生根,C 项正确;2,4-D 组柱 3 表明其对顶端茎段生根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D 项正确。9.不同处理对某植物性别分化的影响如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组别 处 理 结 果1 完整植株 雌、雄株各占一半2 去部分根 雄株占多数3 去部分根+施用细胞分裂素 雌株占多数4 去部分叶 雌株占多数5 去部分叶+施用赤霉素 雄株占多数A.根产生的赤霉素能促进雌株形成B.叶产生了促进雌株形成的细胞分裂素C.若对完整植株施用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则雌株数量增多D.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对性别分化的作用是不相互对抗的答案 C解析 由 1、2、3 组处理的结果比较可知,根产生的细胞分裂素可促进雌株形成,A 项错误;由1、4、5 组处理结果可知,叶产生促进雄株形成的赤霉素,B 项错误;若对完整植株施用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则叶片产生的赤霉素含量降低,雄株的数量减少而雌株数量增多,C 项正确;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在单独使用时促进性别分化的效应是相互对抗的,而在混合使用时对性别分化的效应是同等的,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0.(1)赤霉素有促进细胞分裂的作用,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植物芽尖细胞,其细胞周期的 期明显变短,此时期分子水平上所发生的变化主要是 和 。 (2)植物体内赤霉素的合成主要在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等 的部位。用赤霉素多次喷洒水稻植株后,引起其生长速度过快,将导致稻谷产量 。 (3)赤霉素促进茎的伸长主要与细胞壁的伸展性有关。有人进行了 CaCl2和赤霉素对某植物种子胚轴生长速率影响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由图分析可知,一定浓度的 CaCl2溶液对细胞壁的伸展起 作用;加入赤霉素溶液的时间在图中的 (填“A”“B”或“C”)点。根据上述实验分析赤霉素促进茎伸长的可能原因是 。 5答案 (1)间 DNA 复制 蛋白质合成(2)生长旺盛(活跃) 下降(3)抑制 B 赤霉素降低了细胞壁上 Ca2+的浓度解析 (1)赤霉素有促进细胞分裂的作用,故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植物芽尖细胞,其细胞周期明显变短,此时期分子水平上所发生的变化主要是 DNA 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植物体内赤霉素的合成主要在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等生长旺盛的部位。用赤霉素多次喷洒水稻植株后,会引起其生长速度过快,引起植株增高,即促进营养生长,从而导致稻谷产量下降。(3)分析题图曲线可知,加入 CaCl2溶液后,生长速率迅速降低,因此可以看出一定浓度的 CaCl2溶液对细胞壁伸展起抑制作用; B 点生长速率迅速升高,该点可能是加入赤霉素的点。根据上述实验分析赤霉素促进茎伸长的可能原因是赤霉素降低了细胞壁上 Ca2+的浓度。11.2,4-D 是水稻田间的良好除草剂,为探究 2,4-D 对水稻田间鸭跖草防治的合适浓度,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完善实验并回答有关问题。(1)实验原理:低浓度 2,4-D 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 2,4-D 抑制植物生长; ;植株高度是植物生长情况的重要指标。 (2)实验材料:水稻试验田(长有鸭跖草),56%的 2,4-D 可溶性粉剂(已将 2,4-D 粉剂配制成下列 5 个浓度:0.01,0.02,0.04,0.08,0.12 mg/mL),清水等。(要求与说明:水稻为单子叶植物,鸭跖草为双子叶植物;2,4-D 作为除草剂的药害主要是平均株高下降)(3)实验思路:①将水稻试验田 ; ② ,各田块的其他栽培条件相同且适宜; ③一段时间后,抽样统计各试验田块中鸭跖草和水稻的平均株高。(4)实验结果:2,4-D 浓度/(mg·mL -1)0.01 0.02 0. 04 0.08 0.12 鸭跖草植株高度/cm36 36.5 37 38 41 44 水稻植株高度/cm 16 1616.516.6 1717.8 6(5)结果分析(仅绘制 2,4-D 对鸭跖草株高影响的曲线):(6)问题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原方案中存在不足之处,请提出改进建议。。 答案 (1)鸭跖草对 2,4-D 浓度变化的敏感度比水稻高(或鸭跖草和水稻对 2,4-D 浓度变化的反应不同)(3)①均分为 6 块试验田,分别编号为 A、B、C、D、E、F②A 试验田中喷洒一定量的清水,B、C、D、E、F 试验田中分别喷洒浓度为0.01,0.02,0.04,0.08,0.12mg/mL 的 2,4-D 溶液(4)0(5)(6)提高 2,4-D 溶液浓度进行试验解析 (1)本实验的实验原理除了低浓度 2,4-D 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 2,4-D 抑制植物生长,植株高度是植物生长情况的重要指标外,还利用不同的植物对 2,4-D 的敏感性不同,即鸭跖草对 2,4-D 浓度变化的敏感度比水稻高(或鸭跖草和水稻对 2,4-D 浓度变化的反应不同)。(3)实验思路即本实验的实验步骤:①将实验对象分组,即把水稻试验田均分为 6 块,分别编号为 A、B、C、D、E、F;②对各实验组的实验对象进行单一变量处理,其中一组不加 2,4-D 溶液(用等量的蒸馏水代替,作为空白对照组),即应将以上各组处理如下,A 试验田中喷洒一定量的清水,B、C、D、E、F 试验田中分别喷洒浓度为 0.01,0.02,0.04,0.08,0.12 mg/mL 的 2,4-D 溶液,各田块的其他栽培条件相同且适宜;③一段时间后,抽样统计各试验田块中鸭跖草和水稻的平均株高。(4)实验结果:不加 2,4-D 溶液(用等量的蒸馏水代替,作为空白对照组)的 A 组的 2,4-D 溶液浓度为 0。(5)根据(4)中实验结果的表格数据绘制 2,4-D 对鸭跖草株高影响的曲线,具体结果见答案。(6)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原方案中的72,4-D 溶液的浓度均促进生长,要探究 2,4-D 对水稻田间鸭跖草防治(抑制生长)的合适浓度,应提高2,4-D 溶液浓度再进行试验。1专题训练 15 内环境稳态与内分泌调节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人体激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激素都是小分子物质B.激素对化学反应具有催化作用C.激素参与的调节不属于体液调节D.激素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产生答案 D解析 有些激素的本质是蛋白质属于生物大分子,有些激素属于脂质类,是小分子物质;激素对化学反应不具有催化作用;由于激素是通过体液的传送而发挥调节作用的,所以激素调节属于体液调节;激素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产生。2.(2018 台州模拟)生长激素是人体内的重要激素,下列叙述与事实相符的是( )A.由腺垂体合成并分泌,其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B.可促进糖的利用,增加糖元生成C.可作用于全身所有组织D.幼年时缺乏生长激素将患呆小症答案 C解析 生长激素是由腺垂体合成并分泌,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A 项错误;胰岛素促进糖的利用,增加糖元生成,以降低血糖的浓度,B 项错误;生长激素可以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生长,可作用于全身所有组织,C 项正确;幼年时缺乏生长激素将患侏儒症,幼年时缺乏甲状腺激素将患呆小症,D 项错误。3.下列关于人体内分泌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状腺激素能促进骨骼的成熟B.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具有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C.生长激素可使靶细胞对糖的利用减少,增加糖元生成D.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可以激发和维持女性的第二性征答案 B解析 甲状腺激素对于骨骼成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A 项正确;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具有甲状腺激素的受体,没有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B 项错误;生长激素可使靶细胞对糖的利用减少,增加糖元生成,C项正确;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可以激发和维持女性的第二性征,D 项正确。4.(2017 浙江 11 月选考,16)下列关于人体细胞与周围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叙述,正确的是( )A.消化道中的营养素经内环境进入细胞B.尿素在排泄系统中被重新吸收进入血液C.肝细胞通过细胞膜直接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D.经呼吸系统进入血液的氧气与血浆蛋白结合并运输答案 A解析 内环境是多细胞动物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桥梁;尿素不会被重吸收;肝细胞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也需要通过内环境;经呼吸系统进入血液的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并运输。25.下图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低于正常值时,其对 X、Y 的抑制作用减弱B.Y 除了能分泌激素 b 外,还能分泌生长激素以及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C.缺碘地区人的血液中激素 b 含量低于正常值D.Z 结构的活动只受 b 激素的调控答案 A解析 甲状腺激素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A 项正确;Y 除了能分泌激素 b 外,还能分泌生长激素以及多种促激素,B 项错误;缺碘地区人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少,反馈作用弱,使促甲状腺激素 b 增多,C 项错误;甲状腺受神经支配,D 项错误。6.下列过程在内环境中发生的是( )A.巨噬细胞将抗原分子降解成肽B.唾液淀粉酶将淀粉水解C.效应细胞毒性 T 细胞识别靶细胞D.HIV 的外壳与 DNA 组装成新个体答案 C解析 巨噬细胞将抗原分子降解成肽发生在巨噬细胞内,巨噬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不是内环境,A 项错误;唾液淀粉酶将淀粉水解发生在消化道,消化道与外界直接想通,不属于内环境,B 项错误;效应细胞毒性 T 细胞识别靶细胞发生在组织液中,组织液属于内环境,C 项正确;HIV 的外壳与 DNA 组装成新个体发生在被 HIV 所寄生的细胞内,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不是内环境,D 项错误。7.(2018 宁波模拟)下列关于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激素定向运输给相应的靶细胞、靶器官B.生长激素只能作用于体内某些正在生长的器官和细胞C.当甲状腺激素含量偏高时,通过反馈调节只有抑制下丘脑活动才能使激素含量恢复正常D.寒冷环境中,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发挥作用,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答案 D解析 动物激素通过体液传送可以运输到全身各处,即可以运输到靶器官、靶细胞之外的其他器官或者细胞,A 项错误;生长激素能促进骨及软骨的生长,促进蛋白质合成,可作用于体内所有细胞,B项错误;当甲状腺激素含量偏高时,可以通过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才能使激素含量恢复正常,C 项错误;寒冷环境中,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发挥作用,使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的保持动态平衡,维持体温相对稳定,D 项正确。8.下列关于人体内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雌性激素是由氨基酸组成的,可促进卵巢的发育和卵细胞的成熟B.胰岛素可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使血糖降低C.促甲状腺激素弥散在体液中,几乎对全身细胞都起作用D.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既有分级调节又有反馈调节,而其他激素的分泌只有反馈调节答案 B3解析 雌性激素的本质属于固醇类,A 项错误;胰岛素为唯一降血糖的激素,可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使血糖降低,B 项正确;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细胞,甲状腺激素几乎对全身细胞都起作用,C 项错误;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既有分级调节又有反馈调节,其他激素,如性激素分泌也有分级和反馈调节,D 项错误。9.细胞与细胞之间可以通过信号物质进行信息传递(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当其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可能使突触后膜抑制B.如果信号物质是睾酮,则其靶细胞可以是全身的细胞C.信号物质的受体均分布于细胞膜上,信号物质均不进入靶细胞D.若信号物质是三碘甲腺原氨酸,则靶细胞几乎可以是全身的所有细胞答案 C解析 化学递质分为兴奋型和抑制型,所以化学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会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A 项正确;睾酮能促进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还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故其靶细胞可以是全身的细胞,B 项正确;信号物质的受体分布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如固醇类激素的受体位于细胞内,固醇类激素能进入靶细胞,C 项错误;甲状腺激素几乎对全身的细胞起作用,D 项正确。10.某位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流程。实验中 5 只家兔的药剂注射剂量和生理指标均按单位体重计算。据此判断,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有①号和⑤号家兔B.二次注射后,低血糖症最先缓解的是②号家兔C.该实验不能证明肾上腺素是如何升高血糖的D.该实验证明了家兔的血糖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答案 D解析 在首次注射实验中,①是对照组(空白对照),②~⑤都是实验组;在二次注射实验中,⑤是对照组,②~④是实验组,A 项正确;二次注射时,②号注射的是葡萄糖溶液,葡萄糖溶液能迅速地缓解低血糖症状,B 项正确;该实验能证明肾上腺素能升高血糖,但不能证明肾上腺素是如何升高血糖的,C 项正确;该实验证明了家兔的血糖调节具有体液调节,D 项错误。11.下图是医院验血报告单的部分截图,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甲患者检测项目检测结果 正常值T3 4.1 ng/dL 10~200 ng/dLT4 2.8 μg/dL 5.5~12 μg/dLTSH 22.7 0.2~7.0 4ulu/mL ulu/mL乙患者检测项目检测结果 正常值T3 345.1 ng/dL 10~200 ng/dLT4 15.8 μg/dL 5.5~12 μg/dLTSH 0.1 ulu/mL 0.2~7.0 ulu/mL注 T3 和 T4 均反映甲状腺激素水平,TSH 反映促甲状腺激素水平。A.甲可能是甲亢(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乙可能是甲状腺肿大患者B.正常人刚从寒冷的室外进入医院就抽血体检,检测结果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与正常值相比可能会偏低C.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能调节 TSH 激素的分泌D.遇到紧急情况时甲状腺激素增多,心率加快,内环境的稳态失衡答案 C解析 甲亢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高,而甲患者体中 T3 和 T4 低于正常值;甲状腺肿大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低,而乙患者 T3 和 T4 高于正常值,A 项错误;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所以从寒冷的室外进入医院就抽血体检,检测结果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与正常值相比可能会偏高,B项错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促进垂体分泌 TSH,甲状腺激素反馈作用于垂体影响其分泌 TSH,C项正确;遇到紧急情况时甲状腺激素增多,心率加快,内环境维持相对稳定,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2.图 1 表示体细胞和内环境物质交换图,图 2 表示胰岛素作用机理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5(1)假如图 1 中①~④代表体液,则②是 ,内环境由 组成(填标号)。 (2)假如①代表胰岛 β 细胞,它合成分泌的激素是 ,与该种激素的合成分泌相关的细胞器有 。 (3)图 2 可知,胰岛素与细胞膜上 结合后,一方面促进 合成,另一方面使 增加,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与胰岛素作用相互拮抗的激素是 。 答案 (1)血浆 ②③④(2)胰岛素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3)胰岛素受体 蛋白质、脂肪和糖元 葡萄糖转运蛋白 胰高血糖素(或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解析 (1)假如图 1 中①~④代表体液,则②是血浆。内环境由②(血浆)、③(组织液)、④(淋巴)组成。(2)胰岛 β 细胞合成分泌的激素是胰岛素,合成分泌相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3)图 2 可知,胰岛素与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结合后,一方面促进蛋白质、脂肪和糖元合成,另一方面使葡萄糖转运蛋白增加,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胰岛素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血糖,属于拮抗关系。13.(2018 宁波期末)某同学为研究甲状腺激素的功能,提出以下实验思路:①将若干只发育状况相似的健康成年小鼠随机分成数量相等的甲、乙、丙三组。②待小鼠安静后,测定甲、乙、丙三组每只小鼠的耗氧速率,分别计算甲、乙、丙三组小鼠的耗氧速率平均值。6③用灌胃器给甲组的每只小鼠灌喂适量的甲状腺激素制剂,给乙组的每只小鼠灌喂等量的蒸馏水,给丙组的每只小鼠灌喂等量的甲状腺抑制剂。④在适宜条件下饲养,每隔一段时间,重复步骤②。⑤对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要求与说明:耗氧速率用耗氧速率测定仪进行测定;实验持续时间合适;实验条件均适宜)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目的是 。 (2)预期实验结果(以坐标曲线图形表示实验结果)。(3)分析与讨论:①采用耗氧速率作为检测指标的依据是 。 ②若实验过程不只灌喂一次,而是在实验期间每天灌喂一次,并持续一周,则检测指标为 。 ③若要研究甲状腺的功能,可设置两组实验,对两组小鼠的实验处理分别为 。 答案 (1)验证(研究)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物质代谢的作用(2)实验结果(3)①甲状腺激素能提高成年小鼠的代谢能力,小鼠的代谢强度可以用耗氧速率来衡量②体重③一组不切除甲状腺(假手术),另一组切除甲状腺解析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甲状腺激素的有无,实验结果的检测指标是小鼠的耗氧量,故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研究)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物质代谢的作用。(2)用灌胃器给乙组的每只小鼠灌喂等量的蒸馏水,乙组小鼠属于空白对照组,由于乙组小鼠自身体内能产生甲状腺激素,所以其耗氧速率处于一定的相对稳定水平;给甲组的每只小鼠灌喂适量的甲状腺激素制剂,由于甲组小鼠自身体内也能产生甲状腺激素,所以甲组小鼠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多于乙组,由于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物质代谢的作用,故甲组小鼠耗氧速率与乙组相比逐渐加快;给丙组的每只小鼠灌喂等量的甲状腺抑制剂,抑制丙组小鼠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使得丙组小鼠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于乙组,故丙组小鼠耗氧速率与乙组相比逐渐减慢。具体坐标曲线图形详见答案。(3)分析与讨论:①采用耗氧速率作为检测指标的依据是甲状腺激素能提高成年小鼠的代谢能力,小鼠的代谢强度可以用耗氧速率来衡量。②甲状腺激素还能促进幼年动物的生长发育。若实验过程不只灌喂一次,而是在实验期间每天灌喂一次,并持续一周,则检测指标为体重。7③可用切除法研究内分泌腺的功能。若要研究甲状腺的功能,可设置两组实验,对两组小鼠的实验处理分别为一组不切除甲状腺(假手术),另一组切除甲状腺。1专题训练 16-1 神经调节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运动神经元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与轴突膜相比,运动神经元的胞体膜及树突膜上有较多的递质受体B.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它发出树突支配骨骼肌纤维C.动作电位传导过程中,神经元的不同部位对离子的通透性不同D.神经元在极化状态与反极化状态时,膜内钾离子浓度均高于膜外答案 B解析 与轴突膜相比,运动神经元的胞体膜及树突膜上有较多的递质受体,A 项正确;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它发出轴突支配骨骼肌纤维,B 项错误;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Na+的通透性增大,Na +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因此动作电位传导过程中,神经元的不同部位对离子的通透性不同,C 项正确;神经元在极化状态与反极化状态时,膜内 K+浓度均高于膜外,D 项正确。2.下列对人体反射和反射弧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反射和反射弧在本质上完全相同B.反射活动可以不完全通过反射弧来实现C.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D.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答案 C解析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A 项错误;反射活动的完成需要完整的反射弧,B 项错误;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C 项正确;反射弧完整,还需要相应的刺激才能发生反射,D 项错误。3.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 K+和 Na+的分布特征是 ( )A.细胞外 K+和 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B.细胞外 K+和 N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C.细胞外 K+浓度高于细胞内,Na +相反D.细胞外 K+浓度低于细胞内,Na +相反答案 D解析 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内 K+明显高于膜外,从而造成 K+外流;而 Na+正好相反,膜外 Na+明显高于膜内。4.下列关于神经肌肉节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静息时神经纤维上只有 Na+从神经细胞内扩散到细胞外B.神经末梢内部有许多突触小泡,每个小泡里含有几万个乙酰胆碱分子C.更多的乙酰胆碱引发肌膜产生更大的动作电位D.乙酰胆碱与突触前膜上的受体结合后,改变了膜的透性引起去极化答案 B2解析 在静息时神经纤维上只有 K+从神经细胞内扩散到细胞外,A 项错误;神经末梢内部有许多突触小泡,每个小泡里含有几万个乙酰胆碱分子,B 项正确;动作电位的产生与离子进出细胞的多少有关,与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多少无关,C 项错误;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改变了膜的透性引起去极化,D 项错误。5.在做脊蛙(无头蛙)反射的实验时,对牛蛙作了一些处理,下列针对这些处理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A.切除脑的作用是去除脑对脊髓的控制B.趾尖触及酸液是为了效应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C.剥去趾尖的皮肤进行实验可证实皮肤处有相应感受器D.破坏脊髓可证实脊髓存在屈反射的反射中枢答案 B解析 切除脑的作用是去除脑对脊髓的控制,A 项正确;趾尖触及酸液是为了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B 项错误;环割脚趾皮肤可证实此处有相应感受器,C 项正确;破坏脊髓可证实脊髓存在屈反射的反射中枢,D 项正确。6.右图是人体体温调节的曲线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当环境温度为 25 ℃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当环境温度从 25 ℃下降到 10 ℃时,从时间 t1到时间 t2,散热量增加是由于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加大造成的C.时间 t2以后,散热量减少,这是体温调节的结果D.时间 t3以后,产热量小于散热量答案 D解析 时间 t3以后,散热量减少,同样产热量也减少,但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使得体温维持相对稳定,D项错误。7.大脑皮层不同区域的功能是有所分工的,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韦尼克区受损的病人可以说话,但不能理解语言B.电流刺激大脑左半球中央前回顶部,引起右侧下肢运动C.电流刺激大脑左半球中央前回底部,引起右侧上肢运动D.电流刺激大脑右半球体觉区顶部,引起左侧下肢电麻样感觉答案 C解析 韦尼克区受损伤后,病人可以讲话,但不能理解语言,A 项正确;中央前回为躯体运动区,电流刺激大脑左半球中央前回顶部,引起右侧下肢运动,B 项正确;中央前回(后回)顶部控制对侧下肢,但中央前回(后回)底部控制的并非上肢,C 项错误;电流刺激大脑右半球体觉区顶部,引起左侧下肢电麻样感觉,D 项正确。38.在某功能正常的神经纤维的膜外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然后在该神经纤维上给予一个足够强的电刺激,当指针出现如图偏转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刺激位点不可能在 a 和 b 的正中间B.刺激位点在 a 的左侧,兴奋由 a 传向 bC.此时 a 处可能处于极化状态D.此时 b 处的 Na+通道可能处于关闭状态答案 B解析 若刺激位点在 a 和 b 的正中间,兴奋同时传到 b 两点,指针不发生偏转;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图中电流计指针向右偏转,说明 a 侧膜电位为外正内负,为静息电位,处于极化状态;b 处可能处于复极化状态,此时 K+通道开放,Na +通道关闭。9.如图表示一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相互转变过程中的离子运输途径,该细胞受到刺激时,通过④途径运输离子,形成动作电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图可知,②③途径属于主动转运B.④途径的发生只能由电信号引起C.正常情况下,K +的细胞外浓度高于细胞内D.静息时,由于①途径的作用,膜电位分布为内正外负答案 A解析 由图可知,②③途径需要载体、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转运,A 项正确;④途径的发生可以由电信号引起,也可以由神经递质等化学信号引起,B 项错误;在静息电位时,K +的细胞内浓度高于细胞外,Na+的细胞外浓度高于细胞内,C 项错误;静息时,由于①途径的作用,膜电位分布为外正内负,D 项错误。10.下图为膝反射示意图,当在Ⅰ处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时则 ( )4A.Ⅰ处 Na+外流,K +内流B.引起屈肌舒张,伸肌收缩C.只有在Ⅲ处测到膜电位变化D.乙处的突触前膜释放大量乙酰胆碱答案 B解析 在Ⅰ处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时,则Ⅰ处 Na+内流,A 项错误;在Ⅰ处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时,则引起屈肌舒张,伸肌收缩,B 项正确;在Ⅰ处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时,则在Ⅱ、Ⅲ处都能测到膜电位变化,C项错误;乙酰胆碱是兴奋性神经递质,乙是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故乙处的突触前膜不会释放大量乙酰胆碱,D 项错误。11.下图为人体膝反射示意图,下列关于膝反射的分析,正确的是( )A.传出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B.涉及 4 个神经元,属于四元反射弧C.反射弧全部由神经元组成D.效应器为伸肌和屈肌答案 A解析 由图可以看出,传出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A 项正确;涉及 4 个神经元,1 个传入神经元,1 个中间神经元,2 个传出神经元,属于三元反射弧,B 项错误;反射弧不全是由神经元组成,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C 项错误;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及伸肌和屈肌组成,D项错误。12.研究发现,老鼠处于不同特定地点时,大脑的海马体里会有不同的“位置细胞”会激活,同时大脑内嗅皮层里不同的“网格细胞”也被激活。这两类细胞共同组成了大脑内的综合定位系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种细胞未被激活时,Na +和 K+不会进行跨膜运输B.两种细胞被激活时,膜外 Na+大量内流,这个过程不需要 ATP 提供能量C.两种细胞未激活时,细胞膜外 Na+和 K+多于细胞膜内,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D.两种细胞被激活后,膜外 Na+大量内流,使膜内外 Na+浓度相同,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答案 B解析 两种细胞未被激活时,Na +和 K+会进行跨膜运输,A 项错误;两种细胞被激活时会产生动作电位,膜外 Na+大量内流,这个过程属于易化扩散,不需要 ATP 提供能量,B 项正确;两种细胞未激活时,细胞5膜外 Na+多于膜内,K +细胞膜内多于膜外,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C 项错误;两种细胞被激活后,膜外Na+大量内流,产生动作电位,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D 项错误。13.下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c 为刺激位点,b 分别位于电表两个接点的中点。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刺激 a 点,电表①指针不偏转,电表②指针两次偏转B.刺激 b 点,电表②指针不偏转,电表①指针两次偏转C.刺激 c 点,可用来说明兴奋的双向传导和单向传递D.若增大胞外 Na+浓度,刺激 c 点,则电表②偏转幅度增大答案 B解析 刺激 a 点,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因此产生的兴奋同时传导到电表①的两极,电表①指针不偏转,同时该神经元产生的兴奋能够通过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传导到后一个神经元,因此电表②的两极先后兴奋,导致电表②指针偏转两次,A 项正确;由于 b 为电流表接线的中点,刺激b 点后,产生的冲动双向传导,所以电流表②不偏转,又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即不能通过突触传导到左边一个神经元,所以电流表①不偏转,B 项错误;刺激 c 点,电表②指针偏转 2 次,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进行双向传导,但是电表①不偏转,说明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导是单向的,C 项正确;若增大胞外 Na+浓度,刺激 c 点,产生的动作电位时膜内外的电位差变大,导致电表②偏转幅度增大,D 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4.图 1 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图 2、图 3 分别表示图 1 虚线框内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1)图 1 中的突触有 个,组成突触的结构包括 (用图 2 中的字母表示)。 (2)图 2 中 d 结构名称是 ,b 属于内环境的 。f 是乙酰胆碱的受体,这种受体是一种 ,结合后离子通道开放,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引起突触后膜 ,形成一个小电位。 (3)图 3 表示反极化状态的是 (填字母)。在缩手反射中,动作电位在图 3 中的传导方向是 (填“单向的”或“双向的”),反极化状态的形成主要是 的结果。 答案 (1)3 abc(2)突触小泡 组织液 通道蛋白 去极化(3) h 单向的 钠离子内流6解析 (1)图 1 中的突触有 3 个,图 2 中 a 是突触前膜,b 是突触间隙,c 是突触后膜,d 是突触小泡,e是神经递质,f 是受体,其中 a、b、c 共同构成突触。(2)图 2 中 d 是突触小泡;b 是突触间隙,该部分的液体是组织液;f 是乙酰胆碱的受体,这种受体是一种通道蛋白。乙酰胆碱是兴奋性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Na +通道开放,Na +内流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产生动作电位。(3)反极化状态的形成主要是 Na+内流的结果。反极化过程是指 0 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图 3 表示反极化状态的是 h。在缩手反射中,在反射弧上兴奋传导方向是单向性,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因此动作电位在图 3 中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15.生理学家在研究交感神经对心脏收缩的控制作用时,发现用电流刺激蛙的交感神经会造成其心跳加快,提出了两种假设:①交感神经受电流刺激后,电信号直接传导造成心脏跳动加快;②交感神经分泌某种化学物质造成心脏跳动加快。某同学为了探究哪种假设正确,设计了以下实验步骤,请补充完整实验步骤并回答问题。(1)实验步骤步骤一,制备若干带交感神经的搏动的离体蛙心,用插管插入蛙心的心室腔中,插管内有任氏液(能够维持蛙心跳动的生理溶液),心脏内的血液已被任氏液代替(如图所示)。步骤二,取步骤一两个制备好的蛙心分别置于盛有等量且适量任氏液的容器 A、B 中,用心率测量仪分别测量 A、B 中蛙心的心率(HA 1、HB 1)。步骤三,刺激 A 中蛙心的交感神经,用心率测量仪测量蛙心的心率(HA 2)。步骤四, ,用心率测量仪测量 B 组蛙心的心率(HB 2)。 (2)根据实验结论,填写实验结果(用、=、表示)。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HA1 HA2, HB1 HB2 交感神经受电流刺激后,电信号直接传导造成心脏跳动加快HA1 HA2, HB1 HB2 交感神经分泌某种化学物质造成心脏跳动加快(3)分析与讨论①实验步骤四中能否刺激 B 中蛙心的交感神经后,再观察测量蛙心的心率? 。为什么? 。 7②若实验结果支持假设 2,则说明交感神经通过产生化学物质作为 ,以控制心脏的收缩。 答案 (1)将容器 A 中适量的溶液转移到容器 B 中(2) = (3)①不能 无论电信号直接传导还是分泌某种化学物质形式从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都会产生相同的实验现象 ②化学递质解析 (1)由于假设交感神经分泌某种化学物质造成心脏跳动加快,所以实验步骤四中要将容器 A 中适量的溶液转移到容器 B 中,用心率测量仪测量 B 组蛙心的心率。(2)如果刺激 A 中蛙心的交感神经,电信号直接传导造成心脏跳动加快,则蛙心的心率 HA1HA2,HB1=HB2。如果刺激 A 中蛙心的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分泌某种化学物质造成心脏跳动加快,则蛙心的心率 HA1HA2,HB1HB2。(3)如果先刺激蛙心的交感神经再观察测量蛙心的心率,则无论电信号直接传导还是分泌某种化学物质形式从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都会产生相同的实验现象,所以实验步骤四中不能刺激 B 中蛙心的交感神经后,再观察测量蛙心的心率。②如果实验结果支持假设②,则说明交感神经通过产生化学物质作为化学递质,以控制心脏的收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