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甲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乙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颜回好学【注】回:颜回,又称颜渊,是孔子的弟子。蚤:同“早” 。恸:哀痛之至。贰:重复。亡:同“无” 。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 即更刮目相待。_门人益亲。_ 不迁怒,不贰过。_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不迁怒,不贰过。 (3)请写出与甲段文字相关的成语(至少两个) 。你还知道与好学相关的成语吗?请举两例。 (4)请分别说说甲、乙两段各讲了什么故事?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2.课外文言文阅读,完成各题。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日:“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2【注释】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 147 年。京师不见:京城里看
3、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太后诏问所食多少而深奇爱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杜子谏楚庄王楚庄王欲伐越,杜子【1】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 ”杜子曰:“臣患智之如目【2】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为盗【3】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 ”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 , 故曰:“自见之谓明。 ”【注释】【1】杜子:楚臣姓杜者,一本作庄子。【2】智之如目也:智力和见识就像眼睛一样。
4、智:见识。【3】庄蹻:楚国的大盗,实为人民起义领袖。盗:古时对农民起义的蔑称,可译成“造反” (1)解释下列加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臣患智之如目也自见之谓明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 (3)杜子是用什么方法说服楚庄王不攻打越国的? (4)从文中可以看出杜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亮少有逸群之才,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而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
5、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亮助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足,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帝号,拜亮为丞相。(选自晋陈寿进表 )【注释】魏武帝:曹操。举州委质:把整个荆州作为见面礼送给曹操。众寡:人数少。建:提出。吴会:吴国。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顾野有麦场 B. 乃建奇策/策之不以3其道C. 身使孙权/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D. 江南悉平/事无大小,悉以咨之(2)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
6、画横线的句子。躬耕于野,不求闻达。益州既足,以亮为军师。 (4)从本段文字来看,诸葛亮辅佐刘备做了哪些事情?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
7、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涂潦,泥沼雨水。畚锸,箕畚铁锹。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1)解释加好像词的意思。相与步于中庭 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轼诣武卫营 _卒全其城 _ (2)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河 将 害 城 事 急 矣 虽 禁 军 且 为 我 尽 力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8、?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4) 【甲】文表现了苏轼安闲自适的心境,还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6.阅读文言文曹刿论战选段,回答后面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会曰:“小4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肉食者
9、鄙:_神弗福也:_ (2)翻译下面的句子。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下列划线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小大之狱 , 虽不能察 B.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C. 阡陌交通 , 鸡犬相闻 D.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4)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曹刿并非“肉食者”,却要参与,对此,你有何评价?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其母方织 方:_ 其母引刀裂其织 裂:_ (2)翻译下列句子。自是
10、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3)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8.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将军既帝室之胄 , 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陈寿隆中对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
11、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诸葛亮出师表 ) (1)联系两段文字看,甲段中的“将军”也就是乙段中的_。 (2)甲段中加线的两个字:“胄”的读音是_;“身”的意是_乙段中划线词语“不毛”意思_。 (3)翻译下面的句子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4)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的共同目标是什么?(用原文或自己的话概括均可) (5)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前句中的_,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_。 (6)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除以上杜甫的诗句外,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很多,请列
12、举两个(句、对) (不必每项都列出,只要写出两个即可) 5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策之不以其道_执策而临之_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列说法
13、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指出了人才对环境的决定作用。B. 文章通过“伯乐” “千里马” “食马者”等巧妙的比喻来阐述深刻的道理。C. 文中通过排比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情态,表达作者的讽刺、批评、不满。D.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
14、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乙】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B.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C. 鸣之而不能通其
15、意 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D. 老马之智可用也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3)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 【甲】文作者以“千里马”寓_,在韩愈看来,6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_。 【乙】文管仲最后“遂得道” ,是因为他相信_(填写一个成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_? 11.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回答问题。祁奚辞于军尉,公问焉,曰:“孰可?”对曰:“臣之子午 可。人有言曰:择臣莫若君,择子莫若父。 午之少也,婉以从令,游有乡,处有所,好学而不戏。其壮也,强志而用命,守业而不淫
16、。其冠 也,和安而好敬,柔惠小物 , 而镇定大事,有直质而无流心,非义不变,非上不举。若临大事,其可以贤于臣。臣请荐所能择而君比义 焉。 ”公使祁午为军尉,殁平公,军无秕政。(节选自国语晋语七 )【注释】午:祁午。祁奚之子。冠: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小物:小事。 比义:衡量。秕政:不良的政治措施。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孰可_公使祁午为军尉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人有言曰:“择臣莫若君,择子莫若父。 ” (3)祁奚认为他的儿子祁午堪当大任,并详细的陈述了原因。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其中的两点。 1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目。司马温公 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
17、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 , 迨 能倍 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司马温公:即司马光。死后被封为“温国公” ,故称司马温公。下帷绝编:分别指董仲舒和孔子对于学习态度的两个典故。迨:等到。倍:“倍”通“背” 。 (1)用“”标出下面句中的两处停顿。咏 其 文 思 其 义 所 得 多 矣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3)读了这则故事,谈谈你所受到的启发。 (不少于两条) 7答案解析部分一、文言文阅读1.【答案】 (
18、1)研究儒家经典;重新;更加;过错,错误(2)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颜回)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3)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吴下阿蒙凿壁偷光程门立雪(4)甲段文字写吕蒙听从孙权的劝告努力学习,由一介武夫变成一名儒将,从而阐明了学习对健全人格的作用。乙段文字告诉我们颜回学习“不迁怒,不贰过” ,被孔子称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文言文翻译 【解析】 【分析】甲文选自:资治通鉴 作者:司马光 年代:宋乙文选自:史记 作者:司马迁 年代:西汉(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
19、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注意以下词语的理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更:重新。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主要重点词语: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非复:不再是。复:再,又。(3)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与灵活运用能力。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出自于孙权劝学的成语
20、有: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吴下阿蒙。关于好学的其他成语要靠平时的积累。(4)本题考查文章事件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件,然后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关于启示,要善于延伸、善于归纳总结。【点评】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2.【答案】 (1)皇帝的命令;认为与众不同(2)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却不知道
21、该如何描述。 【考点】文言文翻译,固定句式 【解析】 【分析】 (1)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诏:皇帝的命令。“而深奇爱之”奇:认为与众不同。 (2)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思:思考。对:回答。况:描述。【点评】 (1)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2)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8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
22、出来。3.【答案】 (1)担忧 称得上、叫(2)所以要想认识到困难,不在于能否看清别人,而在于能否看清自己。(3)比喻说理或摆出事实 , 杜子分析楚国的弱势,让楚庄王清醒的认识到楚国的形势。政治混乱军队软弱,并不在越国之下,却要讨伐越国。这样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楚庄王便打消了伐越的念头。(4)杜子:善于进谏,讲究方法,能言善辩、有谋略(能够看清形势)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 【解析】 【分析】 (1) “患”是文言文中的多义字,根据语境即可解释出来。 “谓”的意思在文言文中较为固定。(2)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在自见”等。
23、 “在自见”是“看清自己”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3) “我担忧智慧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是比喻说理, “楚国的政治混乱、军队软弱,并不在越国之下”是摆出事实。用这样的方法使楚王认清了自己,达到了说服的目的。(4)杜子能运用比喻说理的方法进言,可知他善于进谏,讲究方式方法。他对楚国形势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关心国事,对形势了如指掌的人。【点评】 (1)做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题,一定要牢记课外考查看课内的原则。用心想一想,都能在课内找到这此词的影子,这样词语就不难解释了。但是平时要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的常规用法是必须知道的。(2)
24、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3)做这类题目时,首先要审清题干,然后在通读全文、理解解文章大致内容的基础上,精读语段中提供的相关信息,根据理解提炼出切题的答案。(4)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还要提取出文中的关键语句,或是别人对人物的评价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4.【答案】 (1)D(2)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
25、其军/乘胜克捷。(3)亲自在田间耕种,不求出名显达。益州充实之后,任命诸葛亮为军师。(4)出使东吴,结成孙刘联盟。赤壁之战取胜,平定江南。西取益州,并治理成功。【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 【解析】 【分析】 (1)A 拜访/看见 B 计谋/鞭打 C 出使/假如 D 都(2)考查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能力,要求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注意在读中训练自己的语感,还要掌握划分朗读节奏的方法。我们在读古诗文时,要结合课文注释或文中已有的标点符号,基本弄懂句意,然后在此基础上细细体会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连在一起读,9或不该连在一起读,才符合句意。这样,就能基本把握住句子内部的自
26、然停顿。这句话的意思是:刘备借助东吴军队,与魏 武帝 曹操 交战 , 大败曹军,接着他又 乘胜 出击,接连打了不少胜仗。故划分为: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3)“躬” 、 “闻达” 、介宾后置句式,每处 1 分。“既” “足” “以为”每处 1 分。“既”译成“已经”也可, “足”译成“富足” “丰足”也可。(4)三点答出两点即可,每点 2 分。用文段中相关语句回答也可。故答案为:(1)D;(2)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3)亲自在田间耕种,不求出名显达。益州充实之后,任命诸葛亮为军师。(4)出使东吴,结成孙刘联盟。赤壁之战取胜,平定江南。西取益州,并治理成功。【点
27、评】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5.【答案】 (1)散步,漫步;只,只是;到去;最终,终于(2)河将害城 / 事急矣 / 虽禁军且为我尽力(3)(月光下)庭院的地面像积满了水一样清澈透明,水里(好像)还有水藻荇菜交相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而已) 。富人出城了,百姓都人心躁动不安,我和谁守城呢?苏轼把自己
28、的住所建造在河堤上, (即使)路过家门也不进去。(4)宦途失意的苦闷。勤于政事,爱护百姓。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 【解析】 【分析】 (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文言文中大多一字一义解释时可以单字扩充为双字来解释,还要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但” “卒”都与现义不同,要根据语境仔细辨析。(2)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按照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判断停顿,比如“主谓”之间要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停顿。关键是要弄懂句子的意思。分析本三层意思,然后划开。(3)疏通
29、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翻译后要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4)分析古文中人物形象,首先要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要从文中人物的言行描写和作者情感的倾向(观察有无评价语)来分析概括其身份、性格、思想品质的特点。故答案为:1、 (1) 、散步,漫步 (2) 、只,只是 (3) 、到去 (4) 、最终,终于2、河将害城 / 事急矣 / 虽禁军且为我尽力。3、(月光下)庭院的地面像积满了水一样清澈透明,水里(好像)还有水藻荇菜交相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而已) 。富人出城了,百姓都人心躁动不
30、安,我和谁守10城呢?苏轼把自己的住所建造在河堤上, (即使)路过家门也不进去。4、宦途失意的苦闷。勤于政事,爱护百姓。【附参考译文】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躲避水灾。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人心躁动不安,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洪水决不会浸坏城墙。 ”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喊来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替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 ”就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一直连接到城墙。苏轼把家安置在堤上,即使
31、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他又请求调发第二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墙,用树木筑起防护堤,以防水再来。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点评】 (1)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2)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
32、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3)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4)解答此题,要疏通文意,反复阅读选文,整体感知文本,按照题目要求,结合选文内容来分析。6.【答案】 (1)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赐福,保佑(2) (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3)D(4)我赞赏刿的做法。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然他为一介布衣非“肉食者” ,但他高度的爱国精神和主人翁的责任感,促使他积极参政参战,最后协助庄公战胜强敌。这种以天下为己任,参政议政的精神值得我
33、们学习。 【考点】根据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曹刿论战,文言文翻译,古今异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 【分析】 (1)本题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的两个字都是古今异义词,如“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2)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忠” “属” “可以”等字词的翻译。 “
34、忠之属也”判断句的翻译。 “可以一战”省略句的翻译。(3)D 项划线词语古今含义相同。 “战则请从”的“从”的古今义相同,都是“跟随”11之意。(4)本题首先要亮明观点,观点必须明确。说理要有深度。说理有无深度,往往关系到它的成败。论据要有典型性,具有说服力。此外,还要注意写得平易近人,力避老话套话,力求有点文采,使评论写得更好。内容一定要围绕“爱国”或“责任感”来展开。故答案为:(1)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赐福,保佑(2) (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3)D(4)我赞赏刿的做法。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然他为一介布衣非“肉食者” ,但他高度的爱国精神和主人翁的责任感,促使
35、他积极参政参战,最后协助庄公战胜强敌。这种以天下为己任,参政议政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点评】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解释。答题时应注意,联系句子翻译,考虑词性和用法,“鄙”古今异义词, “福”名词作动词。(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句式、补充成分,字字落实直译为主。 “可以”是双音节词,古今异义,可以凭借。(3)本题考查古今异义理解。答题时应注意,古今异义词是重点,也是难点,学习是注意归纳总结,辨析要结合前后词语和句子意思分析。(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发表看法。答题时应注意,首先明确观点,然后联系全文主旨分析归纳,最好从爱国、责任感、机智勇敢几个主要方面作答。【附参考
36、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
37、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 ”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7.【答案】 (1)正在割断(2)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3)孟母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了做任何事情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否则会半途而废(第二问意思对即可) 【考点】文言文翻译 【解析】 【分析】(1) “方”在古文中有“方形” “才” “刚刚” “正在”等意思。文中第一句意思是孟子读书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所以“方”为“正在”意;“裂”有“分离,分开” “断”的意思,而据“刀”意, “裂”在句中意为“割断” 。(2)此题中“是”
38、和“喧”是关键字, “是”为“此”意,指“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这件事, “喧”是“繁杂、嘈杂”的意思,这里是指孟子内心“嘈杂” , 意为“分心” 。12文中说到孟子背诵时开始因分心不断遗忘书中内容,而在母亲的“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后,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3)孟母没有说大道理,而是对实际行支“引刀裂其织”来“以此戒之” ,这不同与一般的母亲,是孟母教子的独到之处。从孟母亲具体的行为“引刀裂其织”和 “以此戒之”的目的“戒”来看,孟母是以自己的织布的“半途而废”从反面向孟子说明做任何事情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否则会半途而废的道理。【点评】(1)此题不难,因为短文
39、很浅显。学习古文,要多加注意常用词语的意义,古文中很多词语都是一词多义的,所以学习时对“多义”我识别记忆。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以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2)此题不难,因为短文很浅显。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如“喧” ,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为此,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3)此题不难,因为这个故事家喻户晓,很容易理解它讲的道理。平时多阅读,多
40、积累这类故事的材料,阅读时勤于思考,养成好习惯,考试时解答此类题目就会游刃有余。主观题的解答,陈述的观点要明确,句子要简练。8.【答案】 (1)先帝(2)zhu;亲自;不长庄稼(的地方) ,意思是荒凉的地方(3)略(4)恢复汉室一统霸业(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 “兴复汉室”霸业可成, “汉室可兴”等)(5) “天下计”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6)有关典故如:初出茅庐、火烧新野、借东风、空城计、失街亭、气周瑜等等;有关成语如: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等等;有关名言警句如: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有关俗语如:三
41、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文言文翻译,词类活用 【解析】 【分析】 (1)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是中考现代文阅读中的一个重要考点,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语境领悟词语含义的能力。所谓“文中”二字告诉考生应从整体上感知全文,并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甲文出自隆中对 , “将军”指的是刘备,乙文中的“先帝”也指的是刘备。 (2)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理解。文言文用单音词表达,现代汉语则用双音词表达。双音词是在文言文单音词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我们学习文言文,就可用组词的办法来确定文言实词的意义。组成双音词后,再根据文意来确定
42、文言实词的含义。 “毛”在这里是动词, “长草木”的意思。 (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的意思是:光复大汉朝的天下,回到原来的都城,这就是要实现的目标。从甲13文的“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也可以看出这个目标。 (4)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此题考查的是两篇文章的对比阅读和深入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诗句和文章含义回答。 (5)本题考查的是积累,解答
43、这道题需要依靠平时多积累。有关典故如:初出茅庐、火烧新野、借东风、空城计、失街亭、气周瑜等等;有关成语如: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等等;有关名言警句如: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有关俗语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 (6)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箪食壶浆”“谨慎”是关键词,一定要解释准确。故答案为:(1)先帝(2)zhu 亲自 不长庄稼
44、(的地方) ,意思是荒凉的地方(3)略(4)恢复汉室一统霸业(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 “兴复汉室”霸业可成, “汉室可兴”等)(5) “天下计”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6)有关典故如:初出茅庐、火烧新野、借东风、空城计、失街亭、气周瑜等等;有关成语如: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等等;有关名言警句如: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有关俗语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点评】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一般用对译法、替换法、调整法、保留
45、法、增补法、删削法等办法进行翻译。9.【答案】 (1)通“饲” ,喂;用鞭子打;面对(2)想要和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3)A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 【解析】 【分析】选自:昌黎先生文集 。作者:韩愈。年代:唐。 (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食:通“饲” ,喂。(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
46、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常马:普通的马。(3)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进行筛查分析。A 项不正确,“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指出了“环境对人才”的作用。14【点评】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10.【答案】 (1)D(2)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
47、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现在的人却不承认自己愚昧、不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不太过分了吗?(3)人才;根本原因是“不知马” ;老马识途;要善于向动物、自然学习,掌握自然规律。【解析】 【分析】 【甲】选自韩愈文选 。作者:韩愈。年代:唐。 【乙】选自韩非子 。作者:韩非。年代:战国。(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一词多义的掌握情况。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A 项“食”意思分别是“吃”和“通假字,通饲 ,喂养”的意思;B 项“而”分别表示“转折”和“顺承” ;C 项“之”分别是“代词”和“结构助词”的用法;D 项“智”都是“聪明”的意思。 (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且”是“尚且”的意思, “等”是“相同”的意思, “安”是“怎么”的意思, “智”是“聪明、智慧”的意思。(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写法的分析能力。通读原文可以知道,甲文作者以“千里马”寓“人才” ,通过“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一句得知,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是“不知马” ;乙文管仲最后“遂得道” ,是因为他相信“老马识途” ,本文由老马找到归路、蚂蚁找到水告诉要善于向动物、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