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县三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8月)试题(8科8份).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江西省赣县三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8月试题8科8份.zip江西省赣县三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8月试题8科8份.zip
江西省赣县三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入学考试8月试题2018110501108.doc
江西省赣县三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8月试题2018110501110.doc
江西省赣县三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入学考试8月试题2018110501105.doc
江西省赣县三中2018_2019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入学考试8月试题2018110501129.doc
江西省赣县三中2018_2019学年高二数学上学期入学考试8月试题无答案2018110501117.doc
江西省赣县三中2018_2019学年高二物理上学期入学考试8月试题无答案2018110501120.doc
江西省赣县三中2018_2019学年高二英语上学期入学考试8月试题无答案2018110501123.doc
江西省赣县三中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入学考试8月试题2018110501126.doc
  • 全部
    • 江西省赣县三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入学考试8月试题2018110501108.doc--点击预览
    • 江西省赣县三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8月试题2018110501110.doc--点击预览
    • 江西省赣县三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入学考试8月试题2018110501105.doc--点击预览
    • 江西省赣县三中2018_2019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入学考试8月试题2018110501129.doc--点击预览
    • 江西省赣县三中2018_2019学年高二数学上学期入学考试8月试题无答案2018110501117.doc--点击预览
    • 江西省赣县三中2018_2019学年高二物理上学期入学考试8月试题无答案2018110501120.doc--点击预览
    • 江西省赣县三中2018_2019学年高二英语上学期入学考试8月试题无答案2018110501123.doc--点击预览
    • 江西省赣县三中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入学考试8月试题2018110501126.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 1 -江西省赣县三中 2018-2019 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入学考试(8 月)试题一、单选题(54 分)1.从海水中提取下列物质,可以不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 )A.Mg B.NaCl C.Br 2 D.K2.古丝绸之路贸易中的下列商品,主要成分属于无机物的是( )A. 丝绸 B. 中草药叶 C. 茶 D. 瓷器3.下列化学用语的书写正确的是( )A. 氮气的电子式: B. 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C. CH 4的比例模型: D. 乙烯的结构简式:CH 2CH24.根据元素周期表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周期表中第七周期最多容纳 32 种元素B. 周期表中共有 18 个列,其中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在第 14 列C. L 层电子为奇数的所有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 L 层电子数相等D. 除过渡元素外周期表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都位于同一族中5.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糖类、油脂和蛋白质都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B. 煤的干馏和石油的分馏都是化学变化C. C 4H9C1 有 4 种同分异构体 D. 油脂都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6.下列变化中,不需要破坏化学键的是 ( ) A.氯化氢溶于水 B.加热氯酸钾使其分解 C.碘升华 D.氯化钠熔化7.利用金属活泼性的差异,可以采取不同的冶炼方法冶炼金属。下列化学反应原理在金属冶炼工业中还没有得到应用的是( )A. Al 2O3+3C 2Al+3CO↑ B. Fe 2O3+3CO 2Fe+3CO2C. 2Ag 2O 4Ag+O2↑ D. Fe 2O3+2Al 2Fe+Al2O38. “化学反应的绿色化”要求反应物中所有的原子完全被利用且全部转入期望的产品中。下列制备方案中最能体现化学反应的绿色化的是( )A. 乙烷与氯气光照制备一氯乙烷 B. 乙烯催化聚合为聚乙烯高分子材料C. 以铜和浓硫酸共热制备硫酸铜 D. 苯和液溴在催化剂条件下制取溴苯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H 2、D 2和 T2互称为同素异形体 B. 和 互称为同分异构体C. 35Cl 和 37Cl 互称为同位素 D. C 2H4与 C4H8互称为同系物10.设 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mol Na 与乙醇完全反应,失去 2NA电子 B. 常温常压下,8gCH 4含有 5NA个电子- 2 -C. 1L 0.1mol•L-1的醋酸溶液中含有 0.1NA个 H+ D. 标准状况下,22.4L 苯含有 NA个C6H6分子11.由 和 组成的 11 g 水中,含有的中子的物质的量为( )A. 4.5 mol B. 5 mol C. 5.5 mol D. 6 mol12.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元素 a、b、c、d,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 1、6、7、1。a - 的电子层结构与氦相同,b 和 c 的次外层有 8 个电子,c - 和 d+ 的电子层结构相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元素的非金属性次序为 cba B. a 和其他 3 种元素均能形成共价化合物C. d 和其他 3 种元素均能形成离子化合物D. 元素 a、b、c 各自最高和最低化合价的代数和分别为 0、4、613.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①微粒半径: r(K+)>r(Al 3+)> r(S2- )> r(Cl - ) ②氢化物的稳定性:HF>HCl>H 2S>PH 3>SiH 4③还原性:S 2- >Cl - >Br - >I - ④氧化性:Cl 2>S>Se>Te ⑤酸性:H2SO4>H 3PO4>H 2CO3>HClO⑥非金属性:O>N>P>Si ⑦金属性:Be<Mg<Ca<KA. ① B. ①③ C. ②④⑤⑥⑦ D. ①③⑤14.在 l00 kPa 时,1 mol 石墨转化为金刚石,要吸收 1.895 kJ 的热能。据此,试判断在100 kPa 压强下,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石墨和金刚石不能相互转化 B. 金刚石比石墨稳定C. 破坏 1mol 金刚石中的共价键消耗的能量比石墨多 D. 1 mol 石墨比 1 mol 金刚石的总能量低15.下列由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实验 结论A 将乙烯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溶液最终变为无色透明生成的 1,2-二溴乙烷无色、可溶于四氯化碳B 乙醇和水都可与金属钠反应产生可燃性气体 乙醇分子中的氢与水分子中的氢具有相同的活性C 用乙酸浸泡水壶中的水垢,可将其清除 乙酸的酸性小于碳酸的酸性D 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反应后的混合气体能使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 生成的氯甲烷具有酸性16.C(s)+CO 2(g) 2CO(g) 反应中,可使反应速率增大的措施是( )①增大压强 ②升高温度 ③通入 CO2 ④增大 C 的量 ⑤减小压强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②③④⑤17.下列关于苯的叙述正确的是( )- 3 -A. 反应①为取代反应,有机产物的密度比水小B. 反应②为氧化反应,反应现象是火焰明亮并带有较多的黑烟C. 反应③为取代反应,有机产物是一种烃D. 反应④1mol 苯最多与 3molH2发生加成反应,是因为苯分子含有三个碳碳双键18.某温度时,在一个容积为 2 L 的密闭容器中,X、Y、Z 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根据图中数据,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X+Y 2ZB. 2 min 时,反应达最大限度,但化学反应仍在进行C. 2 min 末时,Z 的反应速率为 0.05 mol·L-1·min-1D. 反应达到平衡时,压强是开始时的 0.9 倍二、填空题(46 分)19. (12 分)回答下列问题:(1)当电极 a 为 A1、电极 b 为 Cu、电解质溶液为稀硫酸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2)当电极 a 为 Fe、电极 b 为 Cu、电解质溶液为浓硝酸时,该装置_______(填“能”或“不能”)形成原电池,若不能,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能,请写出该电池负极的电极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3)设计一燃料电池,以电极 a 为正极,电极 b 为负极,CH 4为燃料,采用酸性溶液为电解液;则 CH4应通入__________极(填 a 或 b,下同),电子从________极流出。电池的负极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 (12 分)请按要求填写下列空白:主族周期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2 ① ② ③ ④3 ⑤ ⑥ ⑦ ⑧(1)在元素①②⑤⑥⑦⑧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中,碱性最强的化合物的电子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出元素②的最简单氢化物的结构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④⑤⑥⑦四种元素的简单离子半径从大到小排序____________(用离子符号表示);- 4 -(4)④和⑦的简单气态氢化物沸点较高的是___________(用化学式表示)(5)写出元素⑥的最高价氧化物与元素⑤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6)写出元素③的常见氢化物和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21. (8 分)在 2 L 密闭容器内,t℃时发生反应:N 2(g)+3H2(g) 2NH3(g),在体系中,n(N 2)随时间的变化如下表:时间(min) 0 1 2 3 4 5N2的物质的量(mol) 0.20 0.10 0.08 0.06 0.06 0.06(1)上述反应在第 5min 时,N 2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 H2表示从 0~2 min 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 v(H2)=_____________;(3)t℃时,在 4 个均为 2L 密闭容器中不同投料下进行合成氨反应。根据在相同时间内测定的结果,判断该反应进行快慢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用字母填空,下同);a.v(NH 3)=0.05 mol·L-1·min-1 b. v(H2)=0.03 mol·L-1·min-1c. v(N2)=0.02 mol·L-1·min-1 d. v(H2)=0.00 l mol·L-1·s-1(4)下列表述能作为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a.反应速率 v(N2): v(H2): v(NH3)=1:3:2 b.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再改变c.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 d.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e.单位时间内生成 n mol N2的同时,生成 3n mol H2 f. v(N2)消耗=2 v(NH3)消耗g.单位时间内 3mol H—H 键断裂的同时 2mol N—H 键也断裂22. (14 分)从煤和石油中可以提炼出化工原料 A 和 H。已知 A 是石油裂解气的主要产物之一,其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H 是一种比水轻的油状液体,H 仅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H 不能使酸性 KMnO4溶液褪色,其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12:l,H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78。下列是有机物 A~G 之间的转化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1)D 中所含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2)写出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G 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可以用来制造农用薄膜材料等,其结构简式__________;(4)在体育竞技比赛中,当运动员肌肉挫伤或扭伤时,随队医生立即对准其受伤部位喷射物质 F(沸点 12.27℃)进行应急处理。写出由 A 制备 F 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5)下列关于 B 的一种同系物甲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a.甲醇的结构简式为 CH3OH,官能团为—OH- 5 -b.甲醇完全燃烧后的产物为 CO2和 H2Oc.B 与甲醇都极易溶于水,是因为它们都能与水分子间形成氢键d.甲醇与钠反应可以产生氢气,所以甲醇显酸性(6)等质量的 A、H 完全燃烧时消耗 O2的物质的量_______(填“AH、AH (7)CH 3CH2CH2COOH、(CH 3)2CHCOOH- 1 -江西省赣县三中 2018-2019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8 月)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 25 道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1.《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文中的现象反映的本质是A.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 B.私田的数量日益增多C.封建生产方式具有优越性 D.私有制兴起2.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 。这一“工程”是指A.隋唐大运河 B.都江堰 C.郑国渠 D.灵渠3.《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天仙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材料①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②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③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④表达了自耕农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4.明朝政府下令:禁止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的桅杆帆船。从此,船员只得在内陆的小船上当雇工,郑和的大船因搁置而烂掉。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明朝鼓励民间贸易 B.明朝禁绝朝贡贸易C.明朝实行海禁政策 D.明朝造船技术落后5.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 世纪和 12 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 11 世纪和 12 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下列史实不能够印证材料观点的是A.“交子”的出现 B.坊市界限的打破C.商帮的形成 D.官营手工业的发达6. “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 “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 。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A.重农抑商 B.土地兼并严重C.闭关锁国 D.井田制瓦解7.在一部反映宋朝时期历史的电视剧中先后出现了以下几个情节,其中明显与史实不符的是A.高转筒车正用于灌溉田间的庄稼 B.几个读书人在晚上逛市场C.倭寇猖獗政府下令实行“海禁” D.商业税收成为国库财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8.19 世纪 8.60 年代,形成了整合各种新势力和新制度的洋务体制,与王朝旧体制并存。这种二元化体制A.抑制了半殖民地化的发展趋势 B.造成了分裂割据的局面C.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起步 D.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9.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曾被当地官府和顽固势力视为异端,1881 年南海知县还下令封闭,致使陈启沅被迫迁厂于澳门。19 世纪末,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这一变化A.是自然经济瓦解的必然结果 B.主要出于抵制列强侵略的需要C.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反映了清王朝统治危机的加深10.“清朝同治至光绪年间,上海县妇女向称朴素,纺织而外,亦助农作。自通商而后,土布滞销,乡妇不能得利,往往有因此改业者。 ”引文所述现象说明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洋务运动兴起C.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D.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11.“见物即购,尽量将金圆券花去,深恐一夜之间币值大贬致受损失” “米煤布匹等必需品,连迷信品锡箔、白钱、甚至棺材等也在抢购之列,整个中国社会陷入一片混乱” 。上述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A.国民政府滥发纸币 B.日本人的掠夺政策C.物资供应紧张 D.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12.据统计,近代中国农业和工业的最高产量出现在 1936 年。此后的 13 年(至 1949 年)中,中国的国民收入和人均国民收入都呈下降趋势,为近代百年经济史中最严重的衰退阶段。导致这一衰退现象的首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 2 -B.帝国主义掠夺和长期战争的破坏C.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和通货膨胀政策损害了经济发展D.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和压榨 13.13.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后,陈云指出:“资本主义国家是小计划、大自由。他们是大的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适应,而小的方面比如一个工厂却是有计划的。我们是大的方面有计划,小的方面常碰头。我们要大计划、小自由,目前大小都要计划不行。 ”上述材料体现的经济思想是A.市场经济为主,计划经济为辅 B.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C.反对市场经济,主张计划经济 D.反对计划经济,主张市场经济14.据统计,1949 年至 1952 年,山西忻县有 8253 户农民出卖土地 39912 亩;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出卖土地的户数和亩数,1953 年比 19 52 年都增加五倍多。这一现象A.反映了土改进程的曲折性 B.促使中共加快农业合作化C.体现了小农经济的稳固性 D.说明农村城镇化效果显著15.上世纪 80 年代初,陈云同志提出了关于经济建设的“鸟和笼子”理论。他说:搞活经济……就像鸟和笼子的关系一样,鸟不能捏在手里,捏在手里会死,要让它飞,但只能让它在笼子里飞。没有笼子,它就飞跑了。陈云的“鸟和笼子”理论喻指A.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B.国营经济与个体经济C.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 D.市场调节与计划指导16.从 1955 年开始,我国城镇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费只能凭票限量供应。直至 1993 年最终取消了票证。有人说这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新时代”指的是( )A.计划经济时代 B.改革开放时代 C.市场经济时代 D.持卡消费时代17.辛亥革命之前, “太太”一直用于称呼官员的妻子;而民国时期, “太太”成为上流社会和平民百姓共同青睐的称呼。这种变化体现了A.传统礼俗消失 B.科学知识普及 C.平等观念传播 D.妇女地位提高18.新航路开辟后,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下列生活情境,不可能在 17 世纪出现的是( )A.马铃薯、玉米等物品端上欧洲人餐桌B.马、牛、水稻、甘蔗等动植物进入到美洲C.美洲变成世界上种族成分非常混杂的地区D.蒸汽汽船成为来往于欧洲与美洲之间的主要交通工具19.16 世纪西欧各国普遍出现了土地转让现象。英国在 16 世纪后半期,三分之一的封建庄主都换了主人,有些地方变动率甚至达 40%。在法国,80%的封建贵族负债累累。这说明A.工业革命给西欧带来影响 B.价格革命加速封建贵族的衰亡C.商业革命促使封建土地制度瓦解 D.海外对西欧商品的需求增长20.1851 年 5 月 1 日,万国博览会在伦敦开幕,英国女王维多利亚怀着从未有过的骄傲和自信前往水晶宫为万国博览会剪彩,女王当时反复使用了一个词语来表达自己的兴奋之情:荣光、荣光、无尽的荣光。女王的自信和骄傲主要来自A.“光荣革命”成功 B.君主立宪制完善C.“日不落”帝国建立 D.工业革命的巨大成就21.1930 年,美国颁布《霍利·斯穆特关税法》 ,为保护美国农业和相关商品,制定了美国历史上最高的关税。现在,人们普遍认为那是一项引发严重恶果的错误法案。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该法案可谓是 1929~1933 年全球大萧条的“扳机” 。这些经济学家的观点是由于《霍利·斯穆特关税法》A.成为经济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B.引发了国际市场上的关税大战C.将美国的危机转嫁给了他国 D.为保护农业而影响了工业发展22.一位美国学者在评价罗斯福新政时写道:“其实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为神话,与其说是因为它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成功” 。罗斯福新政在政治上的主要作用是A.使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 B.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C.调整和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D.加强了中央集权23.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泰勒提出“裙边理论”:“经济增长时,女人会穿短裙,因为她们要炫耀里面的长丝袜;当经济不景气时,女人买不起丝袜,只好把裙边放长,来掩饰没有穿长丝袜的窘迫。 ”一个时期的时尚和流行因素是当时时代特征的反映和缩影。下列时尚现象最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新航路开辟后,超短裙在欧洲广泛流行 B.19 世纪末,省府太原女性流行穿着短裙C.20 世纪 50 年代,超短裙引领欧美时尚 D.20 世纪 90 年代初,美国流行穿着长裙24.有人描述某一时期西方人生产与生活的情景:以前,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艰苦却很悠闲。现在,人们可以日落而作,日出而息,整个社会可以更自由地支配时间了。导致生产生活方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3 -A.工业化 B.信息化 C.城市化 D.电气化25.推动下表所列国际金融组织成立的主要因素是名称 成立时间西非货币联盟 1962 年非洲开发银行 1964 年加勒比开发银行 1970 年伊斯兰开发银行 1974 年A.新兴国家对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应对 B.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出现C.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体系的逐步瓦解 D.经济全球化扩展到金融领域二、主观题(本题共 4 道小题,第 26 题 9 分,第 27 题 12 分,第 28 题 18 分,第 29 题 11 分,共50 分)26.(共 9 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吕氏春秋·上农》材料二今背本而趋末,…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贾谊《论积贮疏》材料三苏州东城比户习织, “专其业者不啻万家” ,大多“雇人工织” ,按件计酬。——清《长洲县志》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主要特点是什么?这种生产模式最早产生于何时?(3 分)(2)据材料二分析,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统治者的目的是什么?(4分)(3)材料三反映出手工业部门出现了什么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种新的经济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 分)27.(共 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 世纪 60 年代,松江、大仓一代洋布大行,本地布市消减大半,棉花大都折本……1872 年华侨商人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县创设继昌隆缫丝厂,以蒸汽机为动力用机器煮茧,雇佣工人六七百人,产丝精美,行销国外。伴随 1912 年共和制度的建立。制定宪法成为了民主政治建设的奠基性工程。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开始,到 1946 年《中华民国宪法》正式文本公布,在形式上终于完成近代中国首部共和制宪法的制定。但是,民国初年的政治生态通常被公认为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不光彩的一页。在传统史家眼中,军阀混战、政局动荡、社会失序就是叙述这段历史的基调,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是人们对民国早期政治的固化认知。——摘编自李进斌《近代社会的历史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28.(共 18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罗斯福上台后,采取诸多措施以解决就业问题。1933 年,政府颁布《联邦紧急救济法》 ,设立执行机构——联邦紧急教济署。该署仅在成立之初的一个月里,就以物品救济方式救济了近 400 万个家庭。罗斯福称:“在救济工作中,我们是同有正当自尊心的美国人打交道。对他们来说,单纯的施舍会伤害要求保持个人独立的一切本能。大多数美国人都想为他们所得- 4 -至的东西付出一点什么。 ”鉴于此,政府实行“以工代赈”计划,规定有工作能力者须参加有酬劳动获得工资。并颁布《社会保障法》 ,创立失业保险制度,规定失业者每周可领取 15美元至 18 美元的失业保险金。总之,罗 斯福新政为人类应对经济危机下的就业难题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摘编自曾貴《“罗斯福新政”的就业工程及启示》材料二传统经济理论认为:“供给恒等于需求。 ”经济只会出现局部失衡,資本主义经济机制具有很高的协调性,可自行调节已使经济运行重新恢复正常。20 世纪 30 年代的大危机后,这一理论遭到挑战。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供给是需求的函数, “需求会自己创造自己的供给” ,即产出量和就业量的总水平决定于总有效需求。有效需求不足必然会产生大规模失业、生产过剩。达到资源充分利用和经济体系均衡的关键,不是市场和竞争,而是由消费和投资额决定的有效需求水平。为此,他主张:国家必须用改变租税体系、限定利率以及其他方法,指导消费倾销。 ”战后,凯恩斯学说变成西方经济学的正统,成为各国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摘編自张建刚《凯恩斯主义的理论缺陷及其新的发展》(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实行社会教济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10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凯恩斯对传统经济理论的突破。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凯恩斯学说能成为“西方经济学正统”的原因。 (8 分)29.(共 11 分)材料:国企改革大事记1978 年,国务院在四川选择重庆钢铁公司、四川化工厂等 6 家企业为试点企业,允许企业在增产增收的基础上,提留少量利润作为职工奖金。1979 年,国家扩大了试点企业的范围,将生产计划、资金使用、产品销售、利润分配、人事安排等权力下放给企业。1984 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987 年,党的十三大报告肯定了股份制是企业财产所有制的一种组织形式。1992 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 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7 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国家控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等国企改革思路。1998 年,上海宝铜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等一大批大型企业集团相继纽建,并实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摘编自钟祥财《经济史学视域中的国企改革》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国企改革的阶段性特点。 (3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国企改革不断深化的原因。 (8 分)- 5 -试卷答案1.C公作是商周时期的集体耕种,是贵族驱使奴隶为他们耕种土地,当时的奴隶没有任何的人身自由,干起活来当然没有积极性,消极怠工。到了春秋战国时,有些开明的奴隶主贵族改变了原来的剥削方式,将土地分成小块的租给劳动者耕种,劳动者只要交够了地租,剩下的就是自己的了,这就是所谓的封建生产关系,就是所谓的“分地” ,也就是后来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农民有人身自由,有一部分属于自己的粮食,干起过来当然就有积极性了。所以才说“公作则迟,分地则速” 。因此说明新的封建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答案选 C。2.B从材料中的“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来看,这一工程是在四川境内的水利工程,应为都江堰,故答案为 B 项。隋唐大运河没有经过四川,排除 A 项;郑国渠是在陕西咸阳附近,排除 C 项;灵渠在广西境内,排除 D 项。3.D试题分析: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的信息说明小农经济理想追求,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展现了自给自足的经营模式,也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但材料体现不出生活富裕的信息,故②错误,本题选择 D 项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4.C中国古代政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不鼓励民间贸易,排除 A;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题干与朝贡贸易无关,排除 B;根据题干“禁止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的桅杆帆船”可知明朝政府禁止远洋,这是海禁政策的表现,C 正确;明朝造船技术发达,排除 D。故答案选 C。5.C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宋代6.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地主土地所有制及其概况,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 “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可知反映的现象为土地兼并严重,B 项符合题意,正确;题干没有提及商业,排除 A 项;C项提及的是对外经济政策,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 项提及的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 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的变迁·地主土地所有制及其概况7.C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宋朝时期历史的电视剧中先后出现了以下几个情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倭寇猖獗政府下令实行“海禁” ,这属于明朝史实,不合题意,因此选 C。ABD 都符合宋朝史实,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宋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宋代【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宋朝相关史实。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达到了封建社会的巅峰。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开封,位于豫东平原的中心,又称汴梁、汴京,为宋朝国都长达 168 年,历九帝,是当时著名的文化、经济、艺术、政治中心,其繁荣程度,后世难以企及,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经济中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8.D根据材料“19 世纪 60 年代” 、 “整合各种新势力和新制度的洋务体制,与王朝旧体制并存”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 世纪 60 年代开始,清政府发起了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故 D 项正确;A 项说法错误,错在“抑制” ;B 的- 6 -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没有依据,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经济近代化,没有提及政治民主化,故 C 项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 世纪 60 年代” 、 “整合各种新势力和新制度的洋务体制,与王朝旧体制并存” 。9.D材料反映了清政府对民族企业的政策由抑制变为鼓励,这与自然经济瓦解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故 A 错误;19 世纪末清政府鼓励实业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抵制列强侵略,故 B 错误;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 19 世纪 60、70 年代,不是 19 世纪末,故 C 错误;19 世纪末清政府内忧外患空前严重,统治危机的加深迫使清政府改变经济政策,故 D 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19 世纪末,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 19 世纪末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迫使清政府改变经济政策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10.A11.A试题分析:据材料“见物即购,尽量将金圆券花去,深恐一夜之间币值大贬致受损失” “米煤布匹等必需品,连迷信品锡箔、白钱、甚至棺材等也在抢购之列,整个中国社会陷入一片混乱”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的现象,故 A 正确。材料解放战争时期现象与日本人的掠夺政策无关,故 B 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通货膨胀,不是物资供应紧张,故 C 排除。材料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无关,故 D 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解放战争时期12.考点: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影响.分析:本题考查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影响.需要掌握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经济的衰退的原因.解题的突破口是题干时间“1936﹣1949 年” .解答:依据题干时间“1936﹣1949 年”可知,处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依据题干“中国的国民收入和人均国民收入都呈下降趋势,为近代百年经济史中最严重的衰退阶段”可知,反映的是中国经济的衰退现象,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由于帝国主义掠夺和长期战争的破坏,使得中国经济衰退,故 B 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是在 1929﹣1933 年,而且中国受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影响较小,故 A 项错误.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和通货膨胀政策、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和压榨不是主要原因,故 CD 两项错误.故选 B.13.B依据材料中关键信息“我们是大的方面有计划,小的方面常碰头。我们要大计划、小自由,目前大小都要计划不行。 ”中的信息说明陈云主张在大方面实行计划经济,小方面实行市场经济,故 C 项符合题意;ABD 项不符合题意。14.B【试题解析】新中国建国初的土地改革是把土地的地主私有制改为农民私有制,主旨是废除剥削的土地制度,从材料来看,出卖土地的是农民而不是地主,证明不了土改的曲折,故A 项错误;材料表明了在土地改革以后,很多农民受制于各种因素,生产力低下,无法组织起有效的生产,被迫出卖土地,这就必然促使中共加快农业合作化,以发展农村生产力,故B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而不是稳固性,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农村城镇化的信息,故 D 项错误。15.D材料中的“鸟不能捏在手里,捏在手里会死,要让它飞” ,说明需要市场调节;“但只能让它在笼子里飞。没有笼子,它就飞跑了” ,说明需要计划指导。因此陈云的“鸟和笼子”理论喻指市场调节与计划指导,故答案为 D 项。其他三项不符合这一理论的喻义,排除 ABC 项。- 7 -16.C试题分析:凭票购物是物资匮乏年代计划经济体制的反映,取消票证意味着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本题选 C。改革开放是 1978 年就开始的。持卡消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物质生活的变化。17.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辛亥革命之前, “太太”是对官员妻子的称谓,民国时期,普通百姓和上流社会都这么称谓自己的妻子,可见平等意识的传播,C 项正确。A 项“消失”太过绝对,故排除。B 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的变化指“太太”从官员妻子的专称到平民百姓也可以对妻子的称谓,这与妇女地位提高无关,D 项排除。考点: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称呼的变化18.D蒸汽汽船出现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18 世纪 60 年代----19 世纪中期) ,故 D 项说法错误。其他三项均符合历史史实。故答案选 D。19.B工业革命始于 18 世纪中后期,时间不符,排除 A;材料中反映新航路开辟后,价格革命造成封建贵族的衰落,故排除 C,选 B;海外对西欧商品的需求增长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20.D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英国工业革命成就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很快成为世界工厂,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1851 年召开的万国博览会是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成就的大检验,英国展出的就是蒸汽机等产品,女王反复用一个词“兴奋”来表达就是对工业革命的成就的肯定,本题选 D。考点:走向世界诶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21.B本题考查对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的理解,考查学生准确解读、获取材料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制定了美国历史上最高的关税……那是一项引发严重恶果的错误法案……该法案可谓是 1929~1933 年全球大萧条的‘扳机’ ”及所学知识可知,《霍利·斯穆特关税法》引发了国际市场上的关税大战,B 正确;A 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D 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 B。22.C本题考查的是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在政治上的主要作用是调整和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A项是对经济方面的作用;B 项实在民生方面的作用;D 项是封建时期的政权形式。故选 C23.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到 20 世纪 70 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黄金时期,超短裙成为引领全球的时髦装束,这符合“裙边理论” ,故 C 正确;15 世纪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许多国家开始进行殖民扩张,经济并不发达,故排除 A;19 世纪末,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经济增长缓慢,故排除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 世纪 90 年代初开始,美国经济快速增长,长裙不会流行,故排除 D。24.D材料反映的现象是由于电力的广泛应用所导致的,即导致生产生活方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电气化,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中的现象和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均无关,所以选项 A、B、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25.A表格列举出的西非、加勒比和伊斯兰都是第三世界国家,说明新兴国家对国际经济旧秩序进行积极的应对,A 正确;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时 20 世纪 60-70 年代,B 错误;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体系并不是因为表格组织产生而瓦解,C 错误;表格只是显示部分金融组织,D错误。26.(9 分) (1)封建自然经济(小农经济) ;自给自足;春秋战国时期(3 分)(2)经济政策:重农抑商;稳定社会,巩固统治。 (4 分)(3)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2 分)(1)由材料“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 ,可知体现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结合所学,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自给自足。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随之形成。(2)由“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随之形成。 ”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材料表明,该政策有利于稳定社会,巩固统治。- 8 -(3) “专其业者不啻万家”和“雇人工织”表明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萌芽是生产力发展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产生说明在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但是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27.(共 12 分)示例:(仅作示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论题:社会转型伴随着对传统社会的冲击。 (2 分)论述:鸦片战争后,外国大量工业产品涌入中国市场,对传统经济产生巨大冲击,小农经济逐步解体,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随之兴起并发展,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资产阶级也在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建立,传统社会受到冲击,出现军阀混战,政局动荡,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但是建立共和制度、强调法治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 (9 分)小结:由此可以看出,正是在否定传统、吸纳和产生顺应时代的新生事物过程中,实现社会的转型。 (1 分)(论题举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西方侵略客观上推动中国的近代化)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拟定相关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由材料“19 世纪 60 年代,松江、大仓一代洋布大行,本地布市消减大半,棉花大都折本……1872 年华侨商人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县创设继昌隆缫丝厂,以蒸汽机为动力用机器煮茧,雇佣工人六七百人,产丝精美,行销国外。 ”可以得出社会转型伴随着对传统社会的冲击,结合民族资本主义积极产生的相关知识加以阐述,要求学生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28.(共 18 分) (1)主要措施:发放救济金,直接救济;“以工代赈” ,以公共工程为载体提供就业机会;注重立法和制度建设,加强就业和失业保障;改变传统观念,重视精神关爱。(任 3 点 6 分)意义:有助于美国经济的复苏、人民生活水平的恢复和改善;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福利国家”的建设提供了借鉴,对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任意 2 点 4 分)(2)突破:承认经济危机确实存在;经济危机的解决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而恢复,应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的不足。 (任意 2 点 4 分)原因:世界性经济危机和二战的惨痛教训;传统的经济理论不能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实践;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政府积极干预经济。(任意 2 点 4 分)(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联邦紧急救济法》 ”“以工代赈” “创立失业保险制度” “同有正当自尊心的美国人打交道”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从美国经济复苏、缓和阶级矛盾以及福利国家建立等思考回答。(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即产出量和就业量的总水平决定于总有效需求” “国家必须用改变租税体系、限定利率以及其他方法,指导消费倾销”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经济危机和二战爆发、罗斯福新政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等角度思考回答。29.(共 11 分) (1)1978-1984 年,国企改革的试点和起步阶段;1984-1992 年,国企改革全面展开;1992 年以后,国企改革深化,注重制度创新。 (3 分)(2)原因:中央理论指导和政府政策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思想解放的推动;国企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技进步的推动。 (任意 4 点 8 分)(1)由材料“1978 年……等 6 家企业为试点企业” “1984 年……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1992 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可见我国是渐进性改革。(2)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扩大了试点企业的范围” “党的十三大报告” “党的十三大报告”可见我国国企改革不断深化的原因可以从国内理论、政策、科技、经济体制改革实践和经济全球化等方面归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