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岳阳楼记培优练习新人教版201810251111.doc--点击预览
- 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岳阳楼记基础练习新人教版201810251115.doc--点击预览
- 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岳阳楼记提高练习新人教版201810251110.doc--点击预览
- 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岳阳楼记教学设计新人教版201810251113.doc--点击预览
- 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岳阳楼记教案新人教版201810251107.doc--点击预览
- 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岳阳楼记教案新人教版201810251109.doc--点击预览
- 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岳阳楼记教案新人教版201810251114.doc--点击预览
- 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岳阳楼记说课稿新人教版201810251108.ppt
- 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岳阳楼记课件+素材新人教版201810251112.rar
- 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岳阳楼记第一课时课件新人教版201810251100.ppt
- 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岳阳楼记第二课时课件新人教版201810251101.ppt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岳阳楼记》培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对上文加粗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或者 作法 在先 没有B.有人 心情 在先 微小C.或者 作法 在……之前 轻微D.或许 心情 在……之前 没有2.从文中找出四对反义词。答:(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3.“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的句式特点是( ) A.宾语前置B.判断句C.介词结构后置D.定语后置4.“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予尝求古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指的是(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感极而悲者,喜洋洋者。6.“何哉?”这是针对什么提出来的问题?文中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有两个“忧”字,依次说明“忧”的是什么?答:忧________________,忧________________8.抒发作者宽大情怀和政治抱负的语句是( )2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9.“先天下之忧而忧”一句的正确读法是( )A.先天下之/忧/而/忧B.先天下/之/忧而忧C.先天下/之忧/而忧D.先/天下之忧/而忧10.本段文字使用的表达方式是( )A.记叙 B.议论 C.抒情11.本段文字节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朝的文学家,________是他的谥号,课文选自《________》。12.“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的“进”,是照应上文的________一句;“退”照应上文的________一句。这句话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A.做朝官或赴外任都忧国忧民B.当官为民都忧虑重重C.顺境逆境都悲观失望D.时时处处都担惊受怕1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答案限 15 字之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本段首句中的“二者之为”指什么?(默写)“二者之为”的不同点是什么?相同点是什么?他们与“古仁人之心”的区别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对“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理解最好的一项是( )A.勉励滕子京以“古仁人”为榜样,做自己的好朋友。B.表现作者自己学习“古仁人”崇高思想的抱负和决心。C.表达了自己做人为官的追求,也期望友人与己共勉。D.表现作者找不到志同道合伙伴的惆怅。16.对本文写作目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应朋友之托,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3B.借作记之机,表达自己的胸襟和抱负。C.当时作者和滕子京都在被贬之时,作者要借此文与朋友共勉。D.描写巴陵胜状,抒发览物之情,评说迁客骚人。参考答案1.D2.(1)喜—悲 (2)进—退 (3)先—后 (4)忧—乐3.A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5.B6.予尝求古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7.民、君。8.C9.D10.B、 C11.《岳阳楼记》,范仲淹,希文,宋,文正,《范文正公集》12.“进”照应“居庙堂之高……”,“退”照应“处江湖之远……”,A413.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无私精神。14.“二者之为”指“……感极而悲者矣”和“……其喜洋洋者矣”两大句。他们的不同点是:形式上是一悲一喜;相同点是:本质上是为了自己。区别在于悲喜的原因不同,“二者”是为自己,而“古仁人”是为君为民。15.C16.D1《岳阳楼记》基础练习基础积累1.给加粗的字注音谪守 ( ) 浩浩汤汤 ( ) 薄雾冥冥 ( ) 岸芷 ( ) 汀兰皓 ( ) 月千里 宠辱偕 ( ) 忘 樯 ( )倾楫摧 虎啸猿啼 ( )2.填空①岳阳楼与武汉的___________、南昌的__________合称为江南三大名楼。②从全文中找出一句概括描写岳阳楼上所见洞庭湖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作者对岳阳楼景色不作具体描写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回答)③“海鸥翔集,锦鳞游泳”一句的修辞是_________, __________.3.辨析词义或 或异二者之为 ( ) 归 吾谁与归 ( )而或长烟一空 ( ) 朝而往暮而归 ( )极 南极潇湘 ( ) 备 前人之述备矣( )感极而悲者矣 ( ) 众妙毕备 (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 4――7题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 ,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扁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 ,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後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4.在文中的空缺处填写语句。25.前两段文字之间的关系是 ( )A 承接关系 B 并列关系 C 递进关系 D 因果关系6. “是进亦忧,退亦忧” 一句中,“进”和“退”分别是指__________, ___________文中借斯人来表达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不以物喜, 不以已悲。②微斯人,吾谁与归?8.文中的二个问句属于什么问句? 参考答案1.zhé shāng míng zhǐ hào xié qiáng tí 2.①黄鹤楼、滕王阁 ②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阳,气象万千。前人之述备也 ③对偶、借代 3.或许 有时 归依 回来 直到 极至 详尽 具备 4.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 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 5.B 6.在朝做官 辞官回乡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7.①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 ②没有这样的人,我与谁一道呢 8.末段中前两个问号是设问,后一个是反问。1《岳阳楼记》提高练习阅读《岳阳楼记》,完成以下各题。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阳,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粗词的含义。①滕子京谪守巴陵郡________ ②增其旧制________③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 ④前人之述备矣________⑤或异二者之为________ ⑥然则何时而乐耶________2.选出词意、用法相同的一项( )A.而:环而攻之而不胜 感极而悲者矣B.一:而或长烟一空 一碧万顷C.然:满目萧然 然而不胜者D.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3.根据提示,用原句填空。①第一段作者对滕子京在贬谪生活中能积极治理政事,做到________是极为赞赏的。②“前人之述备矣”这句照应的是________。③第五段中,“古仁人之心”是指________,“二者之为”是指________。24.出自本文已沿用至今的成语有________。(至少找出三个)5.第三段、第四段是两个并列描写段,分别由________两词引出对洞庭湖景物的描写。这两段是第二段的分写段,照应第二段中的________。6.联系全篇,作者的构思是:由□□入手说到岳阳楼的“□□”,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自然引出□□,说明作记的意图。7.“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指________,“退”指________。8.联系全文思考,分别用八个字写出“以物喜”和“以己悲”相照应的句子。①与“以物喜”相照应的句子:________②与“以己悲”相照应的句子:________9.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在正确的后面打“√”,错误的后面打“×”。①第一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实际上已透露了全文的主旨。( )②第五段巧妙地利用设问的方式逐层深入地阐明了作者的忧君思想。( )③第五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总结全文,揭示中心点明主旨。( )④第五段论述“古仁人之心”的目的,是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表露作者自己的政治抱负。( )10.翻译下面句子。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______②微斯人,吾谁与归。________11.第五段所用的修辞手法有( )A.设问 对偶 引用 反问B.对比 排比 比喻 引用C.反问 比喻 反复 排比D.比喻 设问 引用 夸张312.指出说法有误的一项( )A.这两段文字多用骈句,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就是。B.文中的句子对仗工整,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就是。C.“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意思是: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D.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前句写沙鸥飞翔停歇,后句写鱼儿畅游水中。)13.结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谈谈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对我们的借鉴意义。(80 字左右)阅读下则短文,回答以下问题。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14.给下面句中加粗的字注音并释义。①啖粥而读 音:________ 义:________②辄以水沃面 音:________ 义:________③食不给 音:________ 义:________④乃至被谗受贬 音:________ 义:________15.翻译文中画线句。译:________16.选文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41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________》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________的作用。参考答案1.①做太守②规模③通“嘱”,嘱托④详尽⑤两种心情⑥(既然)这样,那么…… 2.D 3.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物喜,以己悲。 4.政通人和、心旷神怡、气象万千、一碧万顷 5.“若夫”、“至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6.叙事,大观,一悲一喜,对比,议论 7.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8.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9.①√②×③√④√ 10.①不因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②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11.A 12.B 13.此题结合现在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乐于奉献”、“一心为公”来谈,同时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读书的目的和人生的理想,言之成理即可。 14.①dàn 吃②zhé 就,总是③jǐ 供应④chán 说别人坏话 15.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16.①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②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③刻苦自立而心忧天下 17.岳阳楼记;揭示主题1《岳阳楼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之请,为新翻修的岳阳楼写的记文。作者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叙说了事情本末,描述了洞庭湖的大观胜概,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情境,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在记山记水的背后,寓含着作者在政治改革失败后,忧国忧民之心不改的痴情。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朗读、背诵全文。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过程与方法:1、熟读背诵全文并能翻译。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3、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赏析精彩语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 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教学难点】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课前准备:教师: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2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谪守 朝晖夕阴 迁客骚人 霪雨 霏霏 薄暮冥冥 潜形 岸芷汀兰 皓月 心旷神恰 宠辱偕志 浩浩汤汤 2、朗读全文,做到基本成诵。3、查字典,对照注释,试翻译课文。二、导入新课:1、作家简介。《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26 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 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背景资料。《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3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3、岳阳楼。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三、整体感知课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骄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提问:“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怎么停顿。讨论并归纳:学生甲: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学生已: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学生丙: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学生甲与丙的节奏停顿都没有错,没有读破句,只是粗细的区别。学生己的节奏停顿明显错误。“刻……诗赋”而不是“刻唐贤”意义不清。“于其上”是介宾短语,不可拆开。节奏错误说明学生己对文意不够理解,应通过多读、多思,琅琅上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2、请学生翻译第 1 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胖子京谪守巴陵郡:滴,古时官吏降职或远调。守,指做州郡的长官。越明年:到了第二年。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增其旧制:制,规模。4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3、请学生翻译第 2 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于观夫巴陵郡胜状:胜状,胜景,好景色。浩浩场汤: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朝晖夕阴:或朝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晖,日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雄伟景象。”前人之述备矣:述,论述。备,详尽。然则北通巫峡: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南极潇湘:极,尽。潇湘,潇水湘水。迁客骚人:迁客,谪迁的,指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得无异乎:得无,表猜度,怎能不会。4、请学生翻译第 3 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若夫霪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近似“像那”。霏霏:连绵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连月不开:开,放晴。浊浪排空:排空,冲向天空。日星隐耀:隐耀,隐没了光辉。山岳潜形:潜形,隐藏了形迹。墙倾楫摧:墙,桅杆。楫,船桨。薄暮冥冥:薄(比),迫近。冥冥,天色昏暗。去国怀乡:去国,离开国都。忧谗畏讥:谗,谗言,诽谤性话语。讥:讥笑,讥讽,挖苦。满目萧然。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感极而悲者矣:感,感慨。5、请学生翻译第 4 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至若春和景明:至若,用在又一段话的开头引起另一层描述,近似“至于”“又如”。波澜不惊: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5上下天光:天光,天色,湖光。一碧万顷:万顷,极言其广。沙鸥翔集: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顿。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锦鳞游泳:锦鳞,指美丽的鱼儿。岸立汀兰:蓝,香草。汀,水中的小洲。郁郁青青:郁郁,形容香气很浓。而或长烟一空:而或,有时。长烟,大片烟雾。一空,完全消散。一,全。浮光跃金:跃金,金色的月光闪耀跳动。静影沉璧:壁,圆形的玉。此乐何极:何极,哪有穷尽。宠辱偕忘:宠,荣耀。辱,屈辱。偕,一起。把酒临风:把,持,执。临风,迎着清风。6、请学生翻译第 5 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或异二者之为: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为,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是进亦忧,退亦忧:是,这样。进,指在朝廷上做官。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其必曰‘优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呼: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无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道吗?微,无、没有。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四、积累文言现象:1、一词多义。⑴和: 政通人和(和乐) 至若春和景明(和煦)6⑵通: 政通人和(顺利) 北通巫峡(通向)⑶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⑷空: 浊浪排空(天空) 长烟一空(消散)⑸一: 一碧万顷(一) 长烟一空(全)⑹极: 南极潇湘(尽,直通) 感极而悲者矣(极点)此乐何极(穷尽)⑺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⑻或: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2、通假字。⑴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⑵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嘱托。)3、词类活用。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4、古今异义。⑴ 气象万千(气象 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⑵ 微斯人(微 古义:没有。今义:细小。)5、特殊句式。⑴衔远山,吞长江……(省略句)⑵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⑶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状语后置)⑷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定语后置)⑸吾谁与归?(宾语前置) 6、流传至今的成语。⑴气象万千 ⑵心旷神怡 7⑶政通人和五、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三。2、背诵课文。第二课时一、检查预习:1、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2、背诵全文。二、研讨课文:1、朗诵全文。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全文共 6 段,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 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第二部分(2~4 段):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 (全文的主体)可分为两层。第一层(2 段):写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第二层(3~4 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第三部分(5 段):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第四部分(6 段):点明作“记”的时间。(这是全文的核心。)3、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 1 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4、提问:第 2 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8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同“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5、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6、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7、朗读第 3 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8、朗读第 4 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9、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恰,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10、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讨论并归纳:内涵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1、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12、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借代)13、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现箴之意。914、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 乐者,民亦乐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15、提问: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调明“古六人之 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三、写作特色: 1、繁简得宜,层层蓄势。2、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3、骈散结合,词语富有生命力。四、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五、教学小结: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六、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四题。2、预习《醉翁亭记》。110 岳阳楼记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及节奏并背诵全文。2.赏析精练、生动的语言及精彩语段。3.学习文章将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结合的写法。4.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第 1 课时一、导入新课封建时代许多有志的文人士大夫都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当作自己的人生信条。他们为官时积极从政,力主改革,为官一方,造福百姓;被贬时,则寄情山水,独善其身。苏轼、柳宗元、范仲淹都是其中的代表。特别是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更是表现出了阔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成为天下人的楷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岳阳楼记》 。二、教学新课目 标 导 学 一 : 认 识 作 者 , 了 解 写 作 背 景作者简介:《岳阳楼记》选自《范仲淹全集》 ,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极深。26 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恩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等,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之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颍州任途中病死。谥号“文正” ,世称“范文正公”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写作背景:《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一职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作。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 。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 ,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目 标 导 学 二 : 梳 理 文 言 字 词 , 疏 通 文 义1.请根据课文注释疏通文义。2.积累文章中常见的文言现象。2【一词多义】(1)和:政通人和(和乐) 至若春和景明(和煦)(2)通:政通人和(顺利) 北通巫峡(通向)(3)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4)空:浊浪排空(天空) 长烟一空(消散)(5)一:一碧万顷(数词“一”) 长烟一空(全)(6)极:南极潇湘(至、到达)此乐何极(尽头)(7)以:属予作文以记之(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8)或: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通假字】(1)百废具兴(“具”同“俱” ,全、皆)(2)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 ,嘱咐)【词类活用】(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古今异义】(1)气象万千(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2)微斯人(古义:如果没有。今义:细小)【特殊句式】(1)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2)衔远山,吞长江……(省略句)(3)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状语后置)(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定语后置)(5)吾谁与归?(宾语前置)目 标 导 学 三 : 朗 读 课 文 , 整 体 感 知1.朗读课文,尝试划分朗读节奏。以第二段为例,标示节奏: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教学提示】概述文言文节奏划分:①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②文言文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须停顿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间应停顿,动词与所带宾语、补语之间应停顿。④朗读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总之,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就必须以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为前提,再根据朗读停顿的规律综合分析判断。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以达到理解文意的目的。3.整体感知,划分文章结构。明确:全文共 5 段,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3第二部分(2—4):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该部分可分为两层:第一层(2):写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第二层(3—4):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第三部分(5):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第 2 课时一、教学新课目 标 导 学 一 : 精 读 全 文 , 把 握 文 章 主 旨1.文章第一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明确: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 ,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怀,与一般的“迁客”不同。2.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作者写出了从岳阳楼看洞庭湖的哪些特点?明确:(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作者为什么忽然写“前人之述备矣” ,从写景中跳出来写人?明确:“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承前启后,并回应前文“唐贤今人诗赋”一语。这句话既是谦虚,也暗含转机,经“然则”一转,引出新的意境,由单纯写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笔法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从而引出全文的主体。4.第三段描写了怎样一幅画面?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明确:作者用“淫雨” “阴风” “浊浪”为主景,写就了一幅日星无光, “山岳潜形” ,也使商旅不前,并且从暮色沉沉、 “虎啸猿啼”之际的画面,渲染出极“悲”的气氛。5.第四段描写了怎样一幅画面?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明确:作者绘出春风和畅、景色明丽、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更有鸥鸟在自由翱翔,鱼儿在欢快游荡,连无知的水草兰花也充满活力的画面,渲染出“喜”的气氛。6.作者用哪些语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明确:“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 。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做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探究一:本文最后一段是文章的核心段落,请你说说拥有“古仁人之心”的人应该拥有怎样的悲喜态度及忧乐观。明确:拥有“古仁人之心”的人的悲喜态度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在“忧”时,则“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要“先天下之忧而忧” ;在“乐”时,要“后天下之乐而乐” 。探究二:作者在文中说道, “是进亦忧,退亦忧” 。 “进”指什么?“退”指什么?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 ,在朝廷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 ,在偏远地区做地方官。探究三:“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和有古仁人之心的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劝勉和规箴之意。4目标导学二:探究与赏析,把握本文艺术特征1.范仲淹没有真的到过岳阳楼,只是借滕子京送来的一幅画便创出如此名篇,倘若范仲淹真去了岳阳楼,是否还能创作出如此佳作呢?明确:观点一:能创造出来,因为作者心怀天下,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因此,若范仲淹见过岳阳楼,仍旧能创出此类脍炙人口之佳作。观点二:岳阳楼之大观,前人已经说尽了,再重复那些老话便没有意思,这才让范仲淹采取了换一个新的角度,找一个新的题目的做法,另说他的一套。但见过岳阳楼风景之人,难免为其美景所震撼,反而写不出“古仁人之心”的文章也未好说。2.有人认为,这篇文章是一篇独到的议论文,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明确:从全文的结构来看,本文第一段为叙述,第二、三、四段为写景,最后一段发表议论。记事简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辟。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交融在一篇文章中,议论的部分字数不多,但有统率全文的作用,所以可以说这是一篇独到的议论文。3.你一定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到文章读来朗朗上口,除了抒情真切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造成这个结果呢?明确:也因为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它虽然是一篇散文,却穿插了许多四言的对偶句,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这些骈句为文章增添了色彩,同时也增加了朗读的流畅度。二、板书设计岳阳楼记 {叙 述 作 记 缘 由描 写抒 情 景 物 {概 述 外 景引 起 下 文 览 物 之 情 , 得 无 异 乎迁 客 骚 人 ,登 楼 有 感 {淫 雨 霏 霏 , 感 极 而 悲春 和 景 明 , 喜 气 洋 洋 ))议 论 先 天 下 之 忧 而 忧后 天 下 之 乐 而 乐 )可取之处 朗读文章,解读文章,欣赏文章,分三部分学习本文,能让 学生深入了解文本的语言特色及深刻内涵。不足之处 重点放在文章内容理解上,少有对文本字词的关注,这对学 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不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