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课件+教案+学案+练习+素材(打包9套)(新版)新人教版.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课件教案学案练习素材打包9套新版新人教版.zip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课件教案学案练习素材打包9套新版新人教版.zip
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_聚落作业新版新人教版2018103137.doc
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_聚落同步测试新版新人教版20181031311.doc
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_聚落同步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1031310.doc
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_聚落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20181031313.doc
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_聚落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20181031312.doc
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_聚落知识梳理型课件新版新人教版2018103139.ppt
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_聚落资料拓展新版新人教版2018103138.doc
河南省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_聚落学案新版新人教版20181031383.doc
河南省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_聚落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1031384.doc
  • 全部
    • 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_聚落作业新版新人教版2018103137.doc--点击预览
    • 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_聚落同步测试新版新人教版20181031311.doc--点击预览
    • 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_聚落同步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1031310.doc--点击预览
    • 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_聚落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20181031313.doc--点击预览
    • 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_聚落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20181031312.doc--点击预览
    • 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_聚落知识梳理型课件新版新人教版2018103139.ppt--点击预览
    • 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_聚落资料拓展新版新人教版2018103138.doc--点击预览
    • 河南省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_聚落学案新版新人教版20181031383.doc--点击预览
    • 河南省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_聚落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1031384.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知识点 1 聚落与环境图 4-3-11.左图为________景观,右图为______景观。2.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地形________、土壤________、水源________、自然资源________、交通________、其他(历史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等)。3.聚落的分布(1)在一些河流________、________,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2)在________地区,则少有或没有聚落。读图,回答 1~3 题。1.关于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聚落就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B.先有城市聚落,后有乡村聚落C.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D.乡村聚落在地域上没有差异2.关于聚落与自然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平原最适宜聚落发展,凡是平原地区均是聚落密集区 ②山区的聚落大多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展 ③高原地区的聚落大多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 ④古代乡村聚落多分布于河流两岸,主要是因为河流两岸雨热同期,气候优越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3.龙东中考不利于聚落形成的因素是( )A.交通便利 B.水源充足C.地形平坦 D.气候干旱知识点 2 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图 4-3-2请写出世界文化遗产的名称。读图,回答 4~7 题。4.人们提倡保护传统聚落的主要原因是( )A.它们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B.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规定C.它们是革命传统教育的极好场所D.它们美观漂亮,是极好的旅游资源5.下列景观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的有( )①万里长城 ②鸟巢 ③故宫 ④泰山 ⑤大足石刻 ⑥丽江古城 ⑦世博园A.①②③⑤ B.②④⑥⑦ C.①③④⑤⑥ D.③④⑤⑥⑦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世界文化遗产范围的是( )A.雅典卫城 B.五指山热带季雨林C.埃及金字塔 D.云南丽江古城7.对于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正确的对待方式是( )A.拆除后建设现代化的高楼3B.全部拆除再照原样重建C.应该大力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D.不要乱动,任其发展【同步练习】1.下列地区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是( )A.河流三角洲地区 B.河流上游地区C.热带雨林地区 D.热带沙漠地区2.关于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一些河流的中上游的河谷两岸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B.在河流下游三角洲地区易被海水淹没,聚落分布比较分散C.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D.在一些矿产地,由于开矿占有大量土地,所以聚落较少3.聚落的建筑风格与其自然环境关系密切,下面的搭配不正确的是( )A.热带沙漠地区——房屋厚墙小窗B.北极地区因纽特人——冰屋C.中国黄土高原——窑洞D.我国西北地区——高脚屋4.湘潭中考图 4-3-3 为某区域变化示意图。城区由图 a 向图 b 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图 4-3-3A.交通 B.河流 C.气候 D.地形45.连云港中考下列民居景观图中,反映当地湿热环境的是( )图 4-3-46.下列四项中不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是( )A.四川乐山大佛 B.北京故宫C.北京八达岭长城 D.桂林山水无锡中考读世界著名建筑物景观图,回答 7~8 题。图 4-3-57.上面图片所示的建筑物中,不属于著名历史文化古迹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8.假如去意大利旅游,可以欣赏到上面图片表示的哪种古建筑景观( )A.① B.② C.③ D.④9.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控制工业污染对历史性雕塑的侵蚀B.禁止在著名文化遗产周围建设高大的现代建筑C.敦煌博物院对外轮流开放石窟,限制参观的人数D.加大旅游开发,游客随意拍照、攀登游览10.读图,完成下列问题。5图 4-3-6(1)聚落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两大类。(2)重庆市的发展主要是受________因素的影响。(3)分析重庆市发展的有利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图中 A.B.C 三处聚落都属于________聚落。三处聚落的选址从自然因素分析其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A.B.C 三处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6)从上题分析来看,先有城市聚落还是先有乡村聚落?(7)C 聚落森林资源丰富,如果在 C 处建一造纸厂是否合理?为什么?11.江苏省的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市,距上海约 100 千米,距无锡、苏州只有30~50 千米。原村主任吴仁宝说:华西村 70 年代造田,80 年代造厂,90 年代造城。为什么华西村发展得这么快?详解1.C2.B [解析] 本题考查聚落的分布。①凡是平原地区均是聚落密集处,错误;如巴西亚马孙平原,由于热带雨林气候,过于闷热潮湿,不利于人类生存,人口少,聚落少。④6古代乡村聚落多分布在河流沿岸,主要是由于河流沿岸供水、水运便利,④错误。3.D [解析] 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气候干旱、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的地区,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4.A [解析] 传统聚落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对典型聚落完整地加以保护,对保存历史文明的遗存、保护人类多民族“文化生态”的平衡、保持地域特色、保护地方乡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5.C6.B [解析] 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热带雨林属于自然资源。7.C【同步练习】1.A [解析] 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水源充足、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河流三角洲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水源充足、气候适宜、交通便利),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河流上游地区,一般地形崎岖,是人口稀疏区;热带雨林地区,气候太湿热,不适合人类居住;热带沙漠地区,气候干旱,土地贫瘠,水源缺乏,不适合人类居住。2.C3.D [解析] 我国西北地区多平顶屋,这样做有利于利用当地的充足的光照来晾晒粮食等物品。4.A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a 聚落主要沿河流分布,随着公路干线的修建,b 聚落沿公路干线分布,因该区域交通便利。5.B [解析] 读图可知,A 图是黄土高原的窑洞,B 图是高架屋, 适宜湿热的气候环境,C 图是冰屋,D 图是蒙古包。6.D [解析] 四川乐山大佛、北京故宫、北京八达岭长城都属于世界文化遗产。7.C [解析] 古罗马的竞技场,耶路撒冷古城,泰姬陵都是属于历史文化古迹;迪拜“帆船”酒店属于现代文化,不属于历史文化古迹。8.A [解析] 古罗马的竞技场位于意大利,耶路撒冷古城位于中东地区,迪拜“帆船”位于中东地区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泰姬陵位于印度。9.D [解析] 加大旅游开发,游客随意拍照、攀登游览会破坏旅游区的环境与景观。710.(1)乡村聚落 城市聚落 (2)河流 (3)重庆市位于长江干流和嘉陵江支流的交汇处,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4)乡村 都位于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区,靠近河流,水源充足,交通便利(5)B B 位于河流的交汇处,水运交通发达(6)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7)不合理。因为 C 聚落位于河流上游地区,造纸厂会对河水造成污染。11.地理位置好;土地多;交通便利;发展工业、旅游业、服务业;政策好、制度好、管理得好。1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一、选择题1.关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叙述错误的是A. 山区聚落密集,数量众多 B. 河流交汇处,易形成聚落C. 传统聚落,大多就地取材 D. 寒冷地区,房屋墙体较厚2.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下列地区中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是A. 荒漠地区 B. 高原、山区 C. 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 D. 内陆地区3.传统的聚落建筑风格不可避免地打上各地自然环境的烙印。关于下列地区的民居的说法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是A. 西亚—高架屋 B. 北京—四合院 C. 北极地区—冰屋 D. 黄土高原—窑洞4.以下属于保护文化遗产的正确措施是A. 减少工业污染对历史性建筑物、雕塑、壁画的破坏。B. 在参观皖西烈士陵园时刻写“XXX 到此一游” ,为其增添光辉。C. 将故宫拆除建设更加高大尚的现代化建筑物,给来访外宾留下好印象。D. 在接待游览西递、宏村古村落的游客时,要秉承“来多少,接待多少”的原则,以充分挖掘其经济价值。5.2008 年 7 月 6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32 届世界遗产大会将“福建土楼”作为中国第 36 项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图中能反映“福建土楼”民居建筑风格的是A. B. C. D. 6.俄罗斯许多民居墙体厚实,室内有壁炉,窗小,而且屋顶大多高耸,这是为了适应当地A. 炎热多雨 B. 寒冷多雨雪 C. 温暖干燥 D. 温暖多雨雪7.下列地区民居表达正确的一组是A. 我国南方地区——屋顶坡度小,墙体厚 B. 东南亚——平屋顶、墙厚窗小C. 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尖顶、 墙厚窗小 D. 西亚——墙体薄、窗户大读下图“法国巴黎地区景观图” ,完成下列各题。8.A.b 两地2①a 地是乡村,b 地是城市 ②b 地商业、旅游业更发达③a 地公共基础设施更完善 ④b 比 a 地农业人口比重大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9.巴黎市的著名建筑和景点都集中于塞纳河畔。1991 年,塞纳河畔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其主要意义是①留存和保护地域文化 ②还原人们旧时的生活方式③增加旅游和商业收入 ④利于历史研究和文化交流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10.下列几种搭配不能正确体现聚落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是A. 北极地区因纽特人——冰屋 B. 中国南方——平顶房屋C. 中国黄土高原——窑洞 D. 东南亚地区——高脚屋11.孝感地区的房屋多为坐北朝南且屋顶坡度大,这体现了A. 民居与生活习惯的关系 B. 民居与地形的关系C. 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D. 当地人的喜好12.下列各地的区域反化与当地自然条件或民族习俗组合正确的是A. 俄罗斯的雅库特人居住木屋,身着毛皮服装—气候湿热的自然条件 B. 恒河平原的孟加拉人以船为交通工具—地势低平,河网密布C. 东南亚的加里曼丹岛的达雅克人多住高脚屋一多地震 D. 中东地区的沙特贝都因人居住帐篷,过着游牧生活—气候严寒13.图中所示的的传统民居常见于客家梅州地区,其名称叫A. 四合院 B. 蒙古包 C. 福建土楼 D. 围龙14.四合院民居多采用色泽不艳的青砖灰瓦是因为A. 该地的风俗习惯 B. 该地降水较多造成的C. 北京的土壤质地决定 D. 利于光照,提高民居冬天御寒性能15.有关下图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图是美国的泰姬陵 B. 乙图是泰国的婆罗浮屠3C. 丙图是英国的埃菲尔铁塔 D. 丁图是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二、解答题16.下图中的 a 是我国东部沿海某地等高线示意图,b 为凸面镜(用于视线受阻时,观察对向车辆行驶情况) ,c 为该地某日太阳光照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据图 a 描述该地区的地形特征 。(2)凸面镜设在图 a 中①、②、③三地中的 处最合适。(3)甲、乙、丙三个城镇中最有可能发展为较大城市的是 ,理由是 ;丁湖为 (内流湖或外流湖) 。(4)由图 C 可知,该地区此时的气候特征是 。1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城市和乡村是两种基本的聚落类型,上面甲图表示________ 聚落,居民主要从事________等工作;乙图表示________ 聚落,居民主要从事________ 等工作.聚落的变化发展是从甲到乙还是从乙到甲?________ (2)请列举出两点说明甲图和乙图在景观上的差异. (3)请指出我们肇庆市哪里还保留有乙的景观?________ (4)根据丙图所示的民居建筑外貌分析,当地气候特点是________ ,判断理由是________ .18.下图是某沿海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图中有 A.B.C 三个聚落。据此完成下列各题。4(1)A 聚落所在地的海拔在 米以下,A.B.C 三聚落中,所在地形最平坦开阔的是 聚落,位于河谷地带的是 聚落。 (2)甲、乙两条河流,水容易被污染的可能是 河;大致由东北向西南注入海洋的是 河。 (3)A 聚落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 与 A 聚落相比,C 聚落发展的突出优势是 , B 聚落规模最小的原因是 。 (4)三地中聚落规模最大的是 。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答案 A C A A D B C A B B C B D C B17. (1)城市;非农业产业活动;乡村;农业生产活动;由乙到甲(2)甲图为城市聚落,城市高楼林立,分布密集,乙图为乡村聚落,乡村房屋低矮,散落分布(3)广东肇庆﹣高要回龙镇﹣黎槎古村(4)降水丰富;屋顶坡度大,便于雨水流泻18.(1)100 C A (2)甲 乙 (3)附近有煤矿;河谷地带,地势平坦;地处河流两岸,水源充足(任答两条即可)靠近海洋,海上交通便利 位于坡地,地少且贫瘠;离水源地较远,水源不足 (4)A 聚落1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一、选择题1.关于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叙述正确的是( )A.在一些河流的中上游的河谷两岸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B.在河流下游的三角洲地区易被海水淹没,聚落分布比较分散C.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D.在一些矿产地,由于开矿占用大量土地,所以聚落较少2.关于聚落叙述正确的是( )A.有人居住的地方称为聚落 B.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C.居住在乡村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手工业和服务业等工作D.居住在城市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和林业等工作3.西亚的村庄中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是因为当地是( )A.热带雨林地区 B.终年严寒的地区 C.热带沙漠地区 D.热带草原地区4.关于保护传统民居的说法,错误的是( )A.保护传统民居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B.传统民居又旧又小,不能满足人们住房的需要,都应拆掉盖成楼房C.保护传统民居是保护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D.世界各地都在大力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5.下图民居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A.终年严寒 B.炎热干燥C.高温多雨 D.冬冷夏热图是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景观图,据此回答 1~2 题。21.下列关于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般是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B.城市聚落的规模一般比乡村聚落大C.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最根本区别是人口的多少D.现在全世界约有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聚落中2.图中所示的乡村聚落,最有可能出现的地区是( )A.亚洲和非洲 B.欧洲和北美洲 C.大洋洲和北美洲 D.欧洲和南极洲3.图 a、b、c、d 四个聚落中,最有可能优先发展成为城市的是 ( )A.a B.b C.c D.d4.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 )①地形②资源③土壤④水源⑤气候⑥植被⑦地质⑧交通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②③④⑤ D.全部都是5.沙漠地区聚落呈带状或者点状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A.沙漠地区距离城市远,交通不便B.沙漠地区气候炎热干燥C.沙漠地区经济落后D.沙漠地区属于保护区根据图,回答 6~7 题。36.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与这种风景最适应的建筑是 ( )A.① B-② C.③ D.④7. “小桥、流水、人家”好一幅写意的中国画,这幅画最合适的背景是 ( )A.① B.② C.③ D.④8.下列聚落在湿热气候中形成的是 ( )9.下列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是 ( )A.长江三峡水电站B.云南丽江古城C.浙江杭州西湖D.重庆永川茶山竹海二、综合题10.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 A 是____聚落,图 B 是______________聚落。(2)从住房结构看,A 地以_________ 为主,B 地以________为主。(3)从交通方式看,A 地_________,B 地______________。(4)从劳动生产方式看,A 地以___________为主,B 地以__________ 为主。(5)A 地聚落形态呈___________分布,B 地聚落形态呈_____________分布。(6)综上所述,影响聚落形成和分布的因素有哪些?4参考答案1.C 2.B3.C4.B5.C6.C 7.D解析:第 6 题,内蒙古民居为蒙古包,与游牧生活相适应。第 7 题,我国南方地区民居屋顶较尖,适宜排水,多临河而居。8.C解析:湿热环境中的聚落应该比较高大,便于通风散热。9.B10.(1)乡村城市(2)平房楼房(3)交通不便交通发达(4)农业生产非农业生产(5)条带状团块状(6)地形因素、水源因素、自然资源因素、气候因素、交通因素、经济因素等1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学习目标】1.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会分析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学习内容】课本第 81 页到第 86 页和听 101《城市与乡村聚落的差异》微课。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即聚落的分类。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会分析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预习检测】选择题1.关于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人居住的地方称为聚落B.一般说来,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C.居住在乡村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手工和服务等工作D.居住在城市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和林业等工作2.关于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叙述正确的是 A.在一些河流的中上游的河谷两岸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B.在河流下游三角洲地区易被海水淹没,聚落分布比较分散C.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D.在一些矿产地,由于开矿占有大量土地,所以聚落较少3.西亚村庄的房屋墙厚窗小的原因是 A.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决定的B.为了预防小偷进入民宅偷盗C.为了抵挡当地寒冷的气候D.厚墙是为了减少白天炎热的太阳照射,小窗是为了减少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4.具有纳西族独特风采的丽江古城分布在我国的哪个省 A.江苏省 B.四川省C.广西壮族自治区 D.云南省25.对于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正确的方法是 A.拆除后建设现代化的高楼B.全部拆除再照原样重建C.应该大力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D.不要乱动,任其发展【课堂探究】1. 聚落分为哪两种类型?它们的特征有哪些不同?2. 为什么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景观会有这么大的差异?3. 了解聚落的发展变化过程4. 世界各地的乡村聚落有不同的景观特征,三张照片所示的村落哪个分布于亚洲?哪个分布于非洲?哪个分布于欧洲?5. 如果你是几千年前的一个原始部落的首领,带领人们寻找一个理想的居住地,甲、乙、丙三地你会选择哪里?请说明理由。 聚落与环境1.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3地形、气候、资源、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等社会条件。2.世界聚落的分布:①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聚落密集。②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随堂检测】单项选择1.关于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叙述正确的是( )A.在一些河流的中上游的河谷两岸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B.在河流下游的三角洲地区易被海水淹没,聚落分布比较分散C.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D.在一些矿产地,由于开矿占用大量土地,所以聚落较少2.关于聚落叙述正确的是( )A.有人居住的地方称为聚落 B.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C.居住在乡村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手工业和服务业等工作D.居住在城市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和林业等工作3.西亚的村庄中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是因为当地是( )A.热带雨林地区 B.终年严寒的地区 C.热带沙漠地区 D.热带草原地区4.关于保护传统民居的说法,错误的是( )A.保护传统民居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B.传统民居又旧又小,不能满足人们住房的需要,都应拆掉盖成楼房C.保护传统民居是保护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D.世界各地都在大力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5.下图民居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4A.终年严寒 B.炎热干燥C.高温多雨 D.冬冷夏热5参考答案【预习检测】BCDDC【随堂检测】CBCBC1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别。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结合相关资料了解聚落的作用及保护。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聚落的作用和保护,初步掌握搜集地理信息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生存教育,树立爱护聚落环境的意识。四、重点难点重点:聚落的分布和自然环境的关系。难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新课导入展示世界不同地区聚落的图片,世界不同地区聚落的大小和景观有很大差别,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聚落的形成和分布。教学过程自主学习一、聚落与环境阅读教材 P81~83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聚落?答案:人们的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22.导致乡村和城市聚落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答案: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3.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条件有哪些?答案: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地形平坦。4.聚落的分布有什么规律?答案:在一些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5.聚落的分布形态有什么差异?答案:平原地区的聚落呈团块状,在河流、山麓和谷地的聚落呈条带状。二、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阅读教材 P84,回答下列问题:1.传统聚落有什么意义?答案:特色聚落与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从不同角度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是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生活情况的“百科全书”。2.怎么保护传统聚落?答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 1972 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目前,世界上有许多聚落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例如,法国巴黎塞纳河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城,我国山西省的平遥古城、云南省的丽江古城、安徽省的皖南古村落、澳门历史城区等。教学过合作探探究活动 聚落的形成1.乡村与城市聚落差异读图,回答乡村和城市有哪些差异,并完成下表。4程 究【教师总结】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很大,城市聚落一般也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聚落 规模 建筑物 道路 生产方式乡村 小 矮 稀疏 农业 城市 大 高 稠密 工业、服务业 2.影响聚落分布的条件在下图的横线上填写适合聚落分布的条件。答案:①充足 ②肥沃 ③平坦 ④便利 ⑤丰富【精讲点拨】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形、气候、水源、土壤、交通、资源等。3.聚落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观察下面特色民居,填写下表。5典型民居 建筑特征 主要原因A 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高大,分上下两层,底层堆放杂物,楼上住人通风散热,避免虫兽侵袭 B 因纽特人的冰屋墙体很厚 气候寒冷,就地取材,易于保暖 C 西亚民居 厚墙,小窗降水少,节约建筑材料,防止外面热量进入 D 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在黄土坡上挖掘而成黄土直立性好,就地取材造价低,冬暖夏凉 【精讲点拨】各地的景观受自然环境的影响风格迥异,主要是为了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聚落的概念、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景观差异、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其中聚落的建筑形态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 板书人 类 的聚居地——聚落 { 聚落与 环 境 {聚落的含 义 和分 类聚落的差异聚落的分布 聚落与世界文化 遗产{传统 聚落的价 值聚落的保 护 6设计当堂检测1.读城市和乡村景观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乡村交通发达 B.城市建筑高大、密集C.城市人口密度小 D.乡村房屋高大、分散2.下列关于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A.乡村聚落的规模一般比城市聚落的规模小B.乡村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服务业,城市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C.乡村聚落的道路要比城市聚落密集D.乡村聚落的出现要比城市聚落晚一些3.下图 A.B.C.d 四个聚落中,最有可能优先发展成为城市的是( D )A.a B.b C.c D.d4.关于聚落的发展变化,下列认识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3B.保护好有价值的建筑群和遗址C.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D.遗址没有实用价值,应拆旧盖新5.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聚落文化的是( C )A.有人在古建筑物上刻写“xxx 到此一游”B.为了招揽游客,在旅游风景区大兴土木,建设大面积的宾馆和饭店C.敦煌博物馆对外轮流开放石窟,限制参观人数D.某历史文化名城为了建经济开发区,拆掉了古建筑群学习目标1. 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 ,以及聚落的形成和发展。2. 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 了解保护聚落方面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4. 能够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5. 尊重自然规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课前预习乡村乡村 城市城市小小 农村农村 牧村牧村渔村渔村 耕作耕作 放牧放牧捕鱼捕鱼 大大工业工业 服务业服务业劳动生产方式劳动生产方式 景观景观4. 一般来讲,在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5. 目前,在一些河流 ___________地区或河口、 ________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 ______,聚落分布比较 _______;在 _________、 ________地区,则少有或没有聚落。6. 有的聚落在平原地区聚集呈 _______,有的聚落沿着河流、山麓、谷地等呈 ________。7. 西亚热带沙漠地区的房屋具有 ________、 ________的特点。在东南亚热带地区,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______,下层空着或放杂物、养牲畜,上层住人。地形地形 气候气候 资源资源中下游平原中下游平原 沿海沿海发达发达 密集密集高山高山 荒漠荒漠团块状团块状条带状条带状墙厚墙厚 窗小窗小竹楼竹楼威尼斯城威尼斯城丽江古城丽江古城皖南皖南精巧点拨同步训练 ·夯实基础DD2. 居住在乡村的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差异很大,图 4-3-1所示的乡村类型是( )A. 农村 B. 渔村C. 林场 D. 牧村3. 下列属于乡村聚落主要从事的工作是 ( )A. 纺织工业 B. 饮食服务业 C. 耕作业 D. 钢铁工业4. 造成乡村和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 居民人口多少 B. 当地面积的大小C. 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 D. 交通方式的不同BBCCCC5. 读图 4-3-2,下列有关两种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聚落为乡村B. 乙聚落为城市C. 甲聚落高楼林立,道路纵横D. 乙聚落相对集中,规模较大CC6. 下列有利于聚落形成的地理条件有 ( )A. 地形崎岖,资源贫乏B. 人口稀少,资源丰富C. 交通闭塞,通讯不畅D. 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7. 图 4-3-3中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气候B. 水源 C. 地形D. 土壤DDBB8. 风雨桥(如图 4-3-4所示)是我国侗族的特色建筑,常见于湖南、贵州、广西等地,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风雨桥所反映的当地自然环境特点是 ( )A. 终年高温,降水稀少B. 降水丰沛,河流众多C. 奇山峻峰,溶洞奇秀D. 神奇雪乡,冬季严寒9. 下列地区中,属于聚落分布密集的地方是( )A. 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 B. 高山地区C. 荒漠地区 D. 极地地区BBAA10. 读图 4-3-5,该聚落景观是 ( )A. 北欧的房屋B. 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C. 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 D. 西亚的民居 DDAADD13. 广东省是文化大省,该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 的聚落是 ( )近年来,丽江旅游业发展很快,在给当地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古城原有的宁静与古朴被打破,当地传统的民族文化和特有的生活习俗受到冲击,自然环境受到一定程度干扰。据此完成 14~ 15题。CC14. 丽江古城作为 “世界文化遗产 ”,其主要特色有( )① 保存完好的少数民族建筑② 无数溪流穿城绕巷③ “三眼井 ”别具特色④ 运河两侧多红色屋顶的矮楼⑤ 被誉为 “中国画里的乡村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C. ①②③ D. ③④⑤CC15. 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丽江古城的是( )A. 在古建筑物上刻写 “×××到此一游 ”B. 对外轮流开放,限制参观人数C. 为了招揽游客,在古城周围大兴土木,建设大面积的宾馆和饭店D. 为了交通安全便利,拆掉部分古城,建大型停车场BB同步训练 ·能力提升16. 读图 4-3-6,完成下列各题。( 1)图甲反映了 ______聚落的特点,图乙反映了 ______聚落的特点。( 2)图丙中 A、 B、 C三处聚落都属于 ______聚落,这三个聚落的选址从交通因素分析,其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A、 B、 C三处聚落最有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________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以上分析,在聚落的发展过程中,先有 ______(填 “城市 ”或 “乡村 ”)聚落。城市城市 乡村乡村乡村乡村位于河流附近的平原地区,交通便利位于河流附近的平原地区,交通便利B 位于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有利于人和货物的集散位于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有利于人和货物的集散乡村乡村( 5) C处聚落附近森林资源丰富,如果在 C处建造纸厂是否合理?为什么?不合理。因为不合理。因为 C处位于河流的上游,造纸厂会造成水污处位于河流的上游,造纸厂会造成水污染,影响下游居民的日常生活用水安全。染,影响下游居民的日常生活用水安全。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沙漠地区的聚落很少,且多集中在绿洲上。材料二 黑龙江省的大庆是在石油开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材料三 河北省的石家庄原来只是一个小村庄,京广铁路开通后,才逐渐发展成为特大城市。材料四 平原地区的聚落多成团块装,且规模较大;而山谷地区的聚落多呈条带状,且规模较小。( 1)材料一说明了 _________对聚落形成的重要性。( 2)材料二说明了 _________对聚落规模和形成的影响。( 3)材料三说明了 _________对聚落规模和形成的影响。( 4)材料四说明了 _________对聚落规模和形成的影响。水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交通交通地形地形思维导图1第四章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独特的世界十城世界水城:意大利的威尼斯城,处处是水,故称为“世界水城”。世界雾都:英国伦敦,有时一连数天浓雾不散。壁画之都:墨西哥城,以画迷人,素有“壁画之都”之称。万塔之城:缅甸的文化古城蒲甘,古塔林立。世界音乐之都: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花园都市:保加利亚的首都索菲亚,到处是花。无雨之城:秘鲁的首都利马,一年中降雨量只有 37 毫米。表都:瑞士的伯尔尼,盛产各种钟表。鞋城:捷克斯洛伐克的哥特瓦尔德夫,被称为世界“鞋城”。蛇城:意大利的哥酋洛,每年举行一次“蛇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把自己喂养的蛇放出来,任其满街爬行。我国民居的主要类型北京四合院 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着许多由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围起来的院落式住宅,这就是四合院。北京有各种规模的四合院,但不论大小,都是由一个个四面房屋围合的庭院组成的。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几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窑洞 中国黄河中游一带,是世界闻名的黄土高原。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利用那里又深又厚、直立性能极好的黄土层,建造了一种独特的住宅——窑洞。窑洞又分为土窑、石窑、砖窑等几种。土窑是靠着山坡挖成的黄土窑洞,这种窑洞冬暖夏凉,保温隔音效果最好。石窑和砖窑是先用石块或砖砌成拱形洞,然后在上面盖上厚厚的黄土,又坚固又美观。由于建造窑洞不需要钢材、水泥,所以造价比较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窑洞的建造不断改进,黄土高原上冬暖夏凉的窑洞越来越舒适美观了。安徽古民居 安徽省的南部,保留着许多古代的民居。这些古民居大都用砖木作建筑材料,周围建有高大的围墙。围墙内的房屋,一般是三开间或五开间的两层小楼。比较大的住宅有两个、三2个或更多个庭院;院中有水池,堂前屋后种植着花草盆景,各处的梁柱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座座小楼,就像一个个艺术的世界。建筑学家们都称赞那里是“古民居建筑艺术的宝库”。客家土楼 土楼是广东、福建等地的客家人的住宅。客家人的祖先是 1 900 多年前从黄河中下游地区迁移到南方的汉族人。为了防范外敌入侵,保护家族的安全,客家人创造了这种庞大的民居——土楼,像一座小城市。客家土楼的高大、奇特,受到了世界各国建筑大师的称赞。蒙古包 蒙古等游牧民族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蒙古语称格儿。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动式两种。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上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新中国成立后,蒙古族定居者增多,仅在游牧区尚保留蒙古包。除蒙古族外,哈萨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蒙古包很容易拆装,有利于放牧时搬迁流动。1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一、学习目标1.知道聚落的主要类型,并能描述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差异。2.能举例说明不同地区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等历史聚落的重要意义。二、学习重难点重点:聚落与环境。难点: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三、学习过程【新课导入】通过不同的景观图片导入,引出什么是聚落这一问题。【自主学习】知识点一:聚落与环境1.通常,我们把人们的这些聚居地——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称为聚落。2.乡村一般规模___________,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不同的类型;城市规模___________,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__________ 、___________ 等工作。3.聚落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一般来讲,在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4.世界上的自然环境千差万别,聚落的形态也各不相同。有的聚落在平原地区聚集呈 状,有的聚落沿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呈条带状。知识点二: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1.如何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__________ 、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处理好聚落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的关系,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2.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挽救这些人类的无价之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 1972 年通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目前世界上许多部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例如,法国巴黎的 沿岸,意大利的 ,我国陕西的 、云南省的 ,安徽省的 ,澳门的 。【合作探究】2探究一:探究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1.仔细观察下面图片,完成下列活动。(1)上面 4 幅图片中哪些是城市,哪些是乡村?(2)阅读教材 81-82 图文资料,并仔细观察上面 4 幅图片,填写下列表格。聚落 景观特色 人们的生产方式城市乡村探究二:探究聚落形成发展的条件结合所给“火车拉来的城市”、“石油带来的城市”、“河流中下游平原的城市”等材料,分小组讨论,聚落形成与发展与哪些因素有关?哪些地方容易大城市?3探究三:结合所给案例,说明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当地气候特点 民居建筑特点西亚的民居东南亚的民居蒙古包陕北窑洞南方的斜屋顶【互动交流】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每组探究成果;教师点评、总结。2.结合个人已有知识,每人说出 5 个与聚落有关世界文化遗产名称。【达标检测】一、选择题1.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是( )A.气候湿热的平原 B.温带湿润的平原C.干旱的沙漠 D.地势高峻的山区 2.因纽特人的房屋是( )A.窑洞 B.竹楼C.冰屋 D.渔船3.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保护的文化遗产是( )A.所有的建筑物 B.主要指自然遗产C.山西平遥古城 D.山东泰山4.民居与其所在地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A.高脚屋—黄土高原 B.平顶屋—西亚C.窑洞—西双版纳 D.竹楼—北极地区5.云南傣族传统民居主要是为了适应当地的( )4A.宗教信仰 B.风俗习惯C.湿热气候 D.崎岖地形6.下列关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寒冷地区的聚落,房屋墙体较厚B.河流交汇处一般不易形成聚落C.平原地区的聚落大多呈条带状D.山区聚落密集,数量众多四、要点归纳(一)聚落与环境1.聚落的分类及特点2.聚落形成发展的条件3.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二)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聚落保护的意义、世界文化遗产名称(教材给出的)五、总结反思本节内容需要将知识要点化成形象生动的图片或是视频,这样更便于理解相关概念,对比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区别;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则需要以真实源于生活的案例来辅助理解,比如,郑州是火车拉来的城市等,重在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