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论媒介与社会关系在发展中的交互促进.pdf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628551 上传时间:2018-11-14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1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媒介与社会关系在发展中的交互促进.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媒介与社会关系在发展中的交互促进.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媒介与社会关系在发展中的交互促进.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论媒介与社会关系在发展中的交互促进.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论媒介与社会关系在发展中的交互促进.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复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10 年第 4 期FUDAN JOURNAL ( Social Sciences) No4 2010 收稿日期 2008 12 17 作者简介 孟盈 ,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 。 John Dewey,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 New York: Macmillan, 1916) 5 尼尔 波兹曼著 , 章艳译 : 娱乐至死 , 桂林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4 年 , 第 11 页 。 沃纳 赛佛林 、小詹姆斯 坦卡德 : 传播理论 : 起源 、方法与应用 , 北京 : 华夏出版社 , 2000 年 , 第 3

2、20330 页。新闻与传播 论媒介与社会关系在发展中的交互促进孟 盈( 中国人民大学 新闻学院 , 北京 100872) 摘 要 社会关系与媒介是交互为用 、共同发展的 。社会关系的不断发展 、日益复杂和由此产生的强劲需求 , 有力地推动着媒介日新月异的发展 ; 而信息传递手段的进步 、传递层面的增加 , 也推动着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 、紧密和整体化 , 使人类社会关系从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 、业缘关系发展 , 直至现在形成了第四种关系 网络社会的 “虚拟社会关系 ”。在网络社会的发展中两者的交互促进更加强劲 , 现阶段无论是媒体还是社会关系都处于一个急剧发展的时期 。 关键词 媒介 社会关系 关

3、系构建 交互促进 虚拟关系“社会不仅通过传播而存在 , 而且我们可以正当地说社会存在于传播之中 。”这是社会学家杜威在其 民主与教育 一书中对传播与社会关系的描述 。媒介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社会交往 、形成社会关系的基础要素 , 是社会一体化和社会整合的重要力量 。“交流的媒介对于文化的精神中心和物质重心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决定着社会关系的形成 、变革和发展 。同时 , 社会关系的整合和发展也对媒体提出更高期待 , 对其发展给予强大的推动力 。信息传播手段的每一次改革 , 都是一场新媒体对旧媒体的补足性延伸 , 都会引起信息和情感传递的要素 、层面的逐级增加 , 为社会关系的整合升级提供了

4、更强大的动力和更为有效的手段 。一 、媒介的发展是社会关系变革的基本驱动力社会关系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称 。马克思指出 :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自人类出现以来 , 人与人之间便随之产生各种复杂的关系 , 统称为社会关系 。今天我们所说的社会关系 , 是社会大众在共同认可及遵守的行为标准规范下的一种互动 , 这种互动因个人社会地位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角色范式 , 无论何种范式的形成都离不开信息的传播 。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总是在有力地影响着社会关系的变革 , 推动社会前进 。麦克卢汉在 理解媒介 : 人的延伸 一书中说 :“作为内容的讯息并不重要 , 相反倒是传播讯息的方式即媒介手

5、段才是重要的 。”从原始社会到传统社会 ( 或称前现代社会 ) 再到现代社会 , 信息的本质在人类社会的进程中并没有变化 , 变化的是信息传播技术手段 , 是信息的自由度 、信息价值的实现度 、信息生产力的逐阶演进 ; 是信息传播对社会结构从 “机械组合 ”到 “有机结合 ”再到 “功能性 、结构性整合 ”的变化过程 。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迁 , 媒介不断发展出各种各样的形式并产生对应的传播符码 , 媒体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信息的表现形式 , 决定着信息与生产 、生活具体行为结合的能力 。媒介是人类诠释世界 、规范社会 、扮演社会角色的主要工具 , 社会关系的发展也因规模化媒介的转变而不断变革

6、, 日益深入 、全面 。用马克631思主义的理论来解释 , 媒介是生产力 , 媒介对社会关系发展的促进 , 是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促进 。首先 , 媒介是搭建社会关系的桥梁 。建立社会关系的基础是 “共同认可及遵守的行为规范 ”,即将交往双方共有的传播符号系统 ( 代码 ) 作为沟通交往的基础和规则 。因此 , 传播带来的共识和规则是社会关系建立的基础 , 社会关系的建立需要以传播媒介为桥梁 。虽然社会地位主要是由人们的经济 、政治地位决定的 , 但从作用机制来看 , 定义人的社会属性 、分级并授予社会地位 , 规定社会功能 , 建构和发展社会以及社会属性 , 却是由传播通过影响关系的变动 、增

7、加 、改革来完成的 。其次 , 媒介是社会关系变革的动力 。媒介和社会的发展程度是相互适应的 , 也可以这样说 , 有什么样的媒介形式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 。这看起来好像是一种技术决定论 , 但是 , 媒介是科学技术 ,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 而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原理 , “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 , 构成为所谓社会 , 并且是构成为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 , 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 。”社会关系实质上也是生产关系 , 说媒介决定社会关系 , 正是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 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 。那么 , 媒介的发展与变化 , 自然会促使社会关系发生变化 , 由低级往

8、高级演进 。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互联网的出现催生了网络社会关系 , 社会的网络化与网络的社会化同步并行 , 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有力证明 。再次 , 每一次媒介的革命 , 都会引入一种新的尺度 , 带来社会关系的革命 , 使社会关系发生深刻变化而进入一个更高的社会阶段 。第一次媒介飞跃发展是语言的出现 。语言的出现与血缘社会相适应 , 形成了原始社会 。但这种建立在口耳相传基础上的传播限制了人们传播的内容和距离 。原始人类只能依血缘关系形成的氏族或氏族联盟的集落为单位聚居生存 。第二次媒介飞跃是文字的出现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主要标志之一 。原始社会发展到后期 , 私有制

9、和阶级出现 , 血缘关系结合的氏族破裂 , 普遍的迁徙和国家的出现带来地域划分单位 , 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个人社群发展起来 。文字弥补了肢体语言 、口语到语言之间的缺陷 ,使理性论述得以实现 , “因此造成了说话者与其所说的话之间的分离 , 并促使概念性论述成为可能 ”。书写造就了新的传播秩序 , 促进了人类社会关系的巨变 。社会交往日益私人化 , 以个人生产 、生活为中心建立社会网络 , 社会关系日益分散和多样化 。第三次媒介飞跃是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 。媒介的变革再次解放了信息的自由度 , 纸张和印刷术不仅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 而且使信息传播能力大大加强 , 打破了高层贵族的文化垄断

10、、权力和社会资源的分流 。在东方 , 印刷术所引发的社会革命相对缓和 , 表现为士农工商阶层话语权的提升 、社会行业和阶级日益细分化和多元化 , 随之形成了与贸易 、商业 、行会等元素为中心的 “业缘关系 ”, 为社会文明发展和社会关系变革带来新的动力 。印刷术在西方带来的则是更为翻天覆地的变革 , 它成为 “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 ”, 为资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物质条件 。16 世纪欧洲报纸的诞生带来的大规模传播革命彻底改变了沟通的特性 , 血缘和地缘关系不再是个人关系网络的主宰 , 社会分工更趋细化 , 各种各样的 “业缘关系 ”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社会关系变化的特征是 : 传统的

11、“熟人社会 ”被打破 , “业缘 ”基础上的社会关系成为强纽带 , 与 “血缘 ”、“地缘 ”一起构成社会交往对象体系 。纸媒建立的 “书写形式 ”的沟通脱离了以往人际交往中象征和感知的视听系统 , “在书写文化和视听表现之间或隐或现地建立一种社会层级 , 建立了书写论述中人类实践的根基 ”。第四次媒介飞跃是电子媒体的出现 。20 世纪 , 视听文化有了历史性的突破 , 以电影 、广播 、电视为代表的大众媒介迅速在世界范围内普及 , 沟通爆炸带来的是社会交往从封闭向开放 、从依附性73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第一卷 )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1972 年 , 第 363 页 。 曼纽尔

12、 卡斯特 : 网络社会的崛起 , 北京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06 年 , 第 308、309 页 。向自主性 、从单一向多样化的转变 , 从而带给社会关系更彻底的革命 。大量的媒介信息淡化了人际网络 , 家庭活动和面对面的真实交往越来越少 。1980 年以来 , 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风暴席卷全球 , 世界被纳入一个共同的互动式网络 , “作为一种社会历史趋势 , 信息时代占支配地位的功能和过程均是围绕网络逐渐构成的 ”。在网络社会中 , 传统的时空概念被打破 , 只要具备社会关系建立的两个基本条件 : “共同认可及遵守的行为规范 ”和 “个体需求 ”为指导的行为 , 就能够实现连

13、通 , 从而真正实现了突破传统时空概念的 “6 个人的小世界 ”, 是 “人类生存的第二空间 ”。在这种新型交往模式下形成了继血缘 、地缘 、业缘之后的第四类关系 虚拟社会关系 。这是媒体革命带来的又一次影响力深刻的社会关系变化 , 这种变化的意义我们至今尚未完全看清楚 。二 、社会关系需求是媒介发展的根本动力任何媒体和传播技术的发明 、发展都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 而任何社会关系的变动归根结底都是人类需求的变化 。社会关系的变革和创新是媒介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关系对媒介发展的促进作用是人类的根本需求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 , 也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推动 。每一种新媒体的诞生 ,都是因为现有的媒体

14、不能满足人的某种传播需求而产生的 。“早先形式的性能达到巅峰时 , 就会出现新颖的对立形式 ”。当旧媒体形式的性能达到巅峰时 , 对信息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就会转而向下 , 于是更适于信息传播和价值释放的新媒体诞生 。社会关系的发展与变化没有止境 , 这给媒体的发展与变化提供了永久的驱动力 , 社会关系的任何变化都会对媒介提出新的要求 。社会关系对于媒体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 ) 社会关系的不断整合升级 , 产生了强大的媒体发展需求 , 从而呼唤新媒体的产生 。媒介是人类肢体的延伸 , 尽管新媒体的产生还需要技术的发明来支持 , 但是这种需求才是根本动力 。( 二 ) 社会分工

15、不断细化 ,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也日益复杂 , 信息分众越来越多 , 从而对媒体的多样化提出了要求 , 这是媒体种类不断丰富与发展的重要原因 。新媒体是旧媒体传播形式上的变革与传播内容上的继承和发展 , 是对信息生产力发展的解放 。( 三 ) 社会生产的发展 、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化 , 对媒体功能的不断扩展提出要求 , “任何一种传媒新技术的延伸 , 都是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上世纪 70 年代美国的媒体哲学家保罗 利文森在其 人类的回应 中提出一个三段论的媒体演进理论 : 最初人类享受着一个虽然在时空上有限但是平衡的传播环境 ( 视觉 、听觉和记忆是其极限 ) ; 后来新媒体

16、( 文字 、印刷和电子媒体等 ) 的出现突破了时空上的限制 , 但作为突破的代价牺牲了平衡和人类的其他要素 ( 如文字在反映客观世界时内容与真实世界的隔阂和失真等 ) ; 更新的媒介在保持和继续过去的特点的基础上 ,不断努力重新获得曾经丢失的人类传播世界中的自然性要素 。( 四 ) 媒体和传播方式的工具性特征 。社会关系的变化与发展要求媒体为之提供多样性的服务 , 这样就推动了媒介传播在生产 、生活中的无孔不入 。由上可见 , 媒介和社会关系都是为满足人的发展需求提供必要条件 , 信息传播的发展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关系变革的重要工具与动力之一 , 社会关系的变革则能促使媒体持续发展 。所以 , 媒

17、介伴随技术 、文化的发展和人类关系的需要而发展 , 自由度和需求满足弹性不断上升 ; 社会关系也因媒介发展而不断重构 、重组 , 日益细致 , 多面分化 , 呈立体状态 。我们经常说 , 我们生产的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 , 而媒体的发展就是要不断满足社会关系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求 , 这是媒体发展的根本动力 。但是 , 媒介属于科学技术 , 是生产力 , 也是社会关系维系和发展的条件和动力 , 新831谢俊贵 : 当代社会变迁之技术逻辑 卡斯特尔网络社会理论述评 , 学术界 2002 年第 4 期 。 麦克卢汉 : 理解媒介 : 论人的延伸 ,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 2000 年

18、, 第 38、33 页 。保罗 利文森著 , 熊澄宇等译 : 信息革命的历史与未来 , 北京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02 年 , 第 69 页 。媒体 、新技术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 , 也在变革着社会关系 , 而变革社会关系 , 又是在促进和创造新的需求 , 这是紧密相关 、互相促进的 。三 、网络媒介作用下的虚拟社会关系互联网的诞生 , 是历史上媒介的又一次革命性突破 , 是社会关系对媒介提出新要求 、而媒介予以回应的典型 。自古以来 , 人们就有千里眼 、顺风耳等梦想 , 也有寻求脱离现实社会 “精骛八极 ”、“仙游万仞 ”的期盼 , 这些在古代社会都只能是一种梦想 。但是在科学技术

19、充分发展 、电话电视等使人际沟通和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时候 , 这种需求就逐渐现实起来 。互联网的雏形是军事设施 ,但是很快就被用于商业 , 后来是社会的广泛参与 , 终于在网络上形成了 “地球村 ”。在技术上 , 互联网最初是很简单的 , 但正是人们的 “虚拟社会关系 ”需求使社会性软件蓬勃开发 , 导致网络功能愈益强大 , 网络虚拟关系逐渐成形 , 这既是社会关系需求对网络媒介的直接渗透和塑造 , 也是媒体对社会关系的变革和重构 。互联网媒介是社会性构建的成果 , 虚拟关系又是媒介与社会结合的直接产物 。这两者交织在一起更加紧密 , 更加说明问题 。虚拟社会关系是继血缘 、地缘 、业缘之后

20、出现的第四类社会关系 。虚拟关系是人们在网络空间内进行人际互动的形式 , 发生在网络个体之间的交往过程中 , 是网络社会关系的总和 , 它是 “真实虚拟的社会关系 ”, 是传统的血缘 、地缘 、业缘社会关系之后的又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 。相对于前三类社会关系来说 , 互联网上的虚拟关系主要呈现出以下新特点 :( 一 ) 构成虚拟社会关系的个体概念发生转变 。在传统的社会关系中 , 社会个体 “我 ”的概念是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社会角色的扮演 。而在虚拟关系中 , 时空概念被 “接点距离 ”取代 , 传播的匿名性和自由性使得 “我 ”得以在网络社会中实现多角色扮演 , 或者身份地位的再造 。网络社会

21、角色可能是现实社会角色的映射和延伸发展 , 也可能区别于现实社会角色 , 个体在不同的交流环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可任意切换 。用齐美尔的话来说 , “主观和客观有一个互惠的关系 , 当一个人与社会组织发生关系时为这个组织所制约 。主观的认同构成了客观的群体 , 但是由于参与的模式与别人不一样 , 他就重新获得了个性 。因此 , 多重的组织参与创造了新的主观成分 ”。( 二 ) 虚拟社会关系中的交往模式发生转变 。Howard Rheingold 在其著作 虚拟社群 中指出 :虚拟社群以参与者的认同 、共同利益和价值 、需求为核心 , 虚拟社群发展的力量来源于参与者的不断创造 , 这种社群关系不

22、但可以使网络中的参与者彼此帮助 , 还可以延伸至线下 , 影响并作用于真实社会 , 成为社会文化和政治变革的积累 。构成虚拟社区中成员联系的不是地理 、血缘 、出生 、友谊等有形纽带 , 而是在交往中寻找自己与虚拟社群的差异来获得 “自我 ”和 “群体 ”的认同 , 这比有形纽带或机械联系都更具吸引力 。( 三 ) 网络空间具有跨时空性 、自由性高 、互动性强 、联系广泛等特点 , 信息的跨时空性使个体突破了传统社会中对于角色位置的 “嵌入 ”限制 , 获得高度自由化和能动性 ; 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互动和社会组织的纯文化模式之中 。虚拟社会关系中个体生产 、消费 、沟通 、实践 、经验在网络媒介

23、上的集合导致私人与公共场域的融合 , 行为符码模糊 , 经验的性质改变 , 直指 “重建自然的理想文化状态 ”。网络角色和现实角色两者可以在线上 、线下任意切换 , 以自身的模糊性和多变性调节私密与公共的尺度 , 从而有利于交往活动的产生和控制 。( 四 ) 虚拟社会关系中交往内容发生变化 。大部分的网络沟通是自发的 、非组织的 、较少受到真实社会角色甚至 “核心自我 ”的影响 , 较少受交往情境和群体压力的制约 , 因此更富创造性 、自主931转引自周雪光 : 组织社会学十讲 , 北京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03 年 。Howard Rheingold, The Virtual C

24、ommunity ( The MIT Press, 2000) Chapter 9曼纽尔 卡斯特 : 网络社会的崛起 , 第 435 页 。性 、趣味性 。在网络匿名状态下 , 个体得以摆脱现实社会的 “钟形罩 ”而充分表现本我 , 更乐于倾诉和沟通 , 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超过现实表现 。随着情感交换的增值过程 , 专业 、功能性 、“趣缘 ”基础上的网络社会关系发展为广阔和支持性的互动 , 扩大了沟通的范围 。在网络社会中 , 社会关系的虚拟情景化 、非人性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关系黏度 , 但广泛建立的弱联系却是人们信息 、支持 、社会资源 、伙伴关系 、补充给养等真实社会关系和归属感

25、的重要来源 。( 五 ) 虚拟社会关系中交往手段发生转变 。在网络这个开放 、易得的传播路径中 , 真正实现了人们一直追求的高度自由 、自主的个体需求满足的 “拼贴 ”状态 。无论书写还是广播电视时代 , 人们依靠选取有形文本或切换频道自组织的 surfing 都跳不开时间序列 、线性排列 、单向沟通的窠臼 。而在网络社会中 , 所有信息整合在同一网络模式里 , 碎化的世界由无数 tag 重新连接 , 人们在这个数码宇宙里自由撷取 、自主结合 , 建构出以个体为中心的虚拟意向世界 。( 六 ) 虚拟社会中的社会分层标准不同 。网络社会是对现实社会结构的重塑 , 信息范式下技术门槛的降低 、信息

26、作为社会资源的自由获取 、身份壁垒的打破 、虚拟情景对话中人们的平等化等等 ,都是对传统传播权力机构 、社会精英阶层的革命 , 虚拟社会中也逐渐体现出媒介 “使用者之间层级化的现象 ”。网络资源和网络素养成为虚拟社会分层的依据 。传统社会中 “有信息素养无信息资源 ”的中层力量在网络社会中大大增强 , 社会结构更加合理 、稳固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 媒介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带来一场社会关系的震荡和重构 , 而社会关系的变革又为媒介的技术革命指明方向 , 提出更多的要求 。媒介为社会关系的存在和发展服务 , 并作为内外信息的承载物不断在维度 、质量上逐级递进 ; 从单层到多层 、从单向到多向

27、 、从单维度到多维度再到全息 , 逐步升级 。从最初的语言 、文字到纸张印刷 、电子 , 再到今天的数字网络技术 , 每一步媒介功能的拓展都承载了特定的传播功能 , 都是为社会关系的构建和发展服务 , 而社会关系的变革又催生了传播技术的革命 , 为媒介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 二者交相促进 、共同发展 , 应该是媒介与社会关系发展的一般规律 。虽然对于我们来说网络社会到目前仍是新生状态 , 但我们可以把历史上媒介与社会关系的交互关系看作 “来龙 ”, 去展望未来网络社会媒介的发展与社会关系发展的 “去脉 ”。The Interactive Promotion of Media and So

28、cial RelationsMeng Ying( School of Journalism,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Abstract: Social relations and media are interactive and develop hand in hand The increasing develop-ment and complication of social relations and the increasing demands of it promote the growth of media

29、with faster pace Meanwhile, the progress of the means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nd the increase oftransmission layers lead to the complication, closeness and integration of social relations, enabling the so-cietal relations to move from kinship to regional relations and property relations, and to

30、 the fourth layer the“virtual relations”of the web society In this virtual society, they show an even stronger interaction,and, both media and social relations are experiencing dramatic changings at the present stageKey words: media; social relations; relation construction; interactive promotion; virtual relations 责任编辑 罗剑波 041 曼纽尔 卡斯特 : 网络社会的崛起 , 第 349 页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