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里仁篇”感想北京智慧学校于 7 月 28 日晚“妙心讲堂”继续开讲,这次所讲里仁第四章节。 “仁”是论语中强调的为人处世最高修养,这整篇都是讲如何做到“仁” 。这些启示,无论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事业层面,都非常实用。上次讲到:达到“仁”的思想境界的人,是可以爱人,也可以恨人。最终,他是超越了爱恨,只是依这个事件当时发生的状况,给予最中肯的启发或引导或行动。至于采取什么方式,就是视情况而定了。试想:还需要什么统一的方法吗?以日本人杀中国人来说,他要杀死更多的老百姓的时候,你是任他自由,还是阻止他甚至杀死他?而且在达到“仁”境界人的眼中,是没有真正的恶人,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他会付出而施予更多的关
2、心,最终影响、感化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表达的含义:无论贫富,安之若素,是孔子反复强调的。这也是“仁”的境界,任何时候都要靠“仁”的修养而安稳。在此篇,镜子原理也是多次用到,检验自己是否达到“仁”的境界,可以看自己对待不仁的人,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态?正好应对了后面一句:“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当我们学习传统文化越久,就会发现,学习改过,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这个过程循环的速度,就代表了我们自己的成长速度。所以,对于“仁”者而言,任何时候都是在学习成长的。因为当对方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我们给予赞叹。同时,铭记于心,自己也要看齐;而当看到对方有过错,这又是一个检视自己的机
3、会,勇于改错。同时,还要协助对方改错。这让我想到:如果是这样从小培养的孩子,长大之后怎么可能会担心他的为人处事问题呢?真是想不让别人不喜欢都难。当然,这些激励着我们向前,现实的社会,我们还是要考虑到。现在我们身边充满了利益,那我们要采取什么方式来对待呢?一个会被物质环境引诱、转移的人,无法和他谈学问的。前面也提到了“安之若素” 。也明确的告知,如果基于利害做人做事,最后招来的是怨恨。那有人会问,那现在这个社会,就像做事情,要有一定酬劳才能生存。那这样算是“以利害相交”吗?其实,孔子并没有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要任何回报。而只是说我们“取之有道” ,而不违背“仁” 。他还明确指出,在强盛之际,如果处
4、于贫困是可耻的。那这就需要我们在做事情的出发点,起心动念处修炼。就像企业做产品,起心动念如果只是赚取客户的钱,而不注重产品质量,甚至制造假冒伪劣,就是小人喻于利;如果起心动念是生产利益客户的高质量产品,提供高质量服务,从而得到合理的报酬,这就是君子喻于义。可以想象一下,同样的做一件事情,当我们的出发点不同时,我们付出的努力、用心是不同的。孔子也多次提到了“君子”和“小人”的比较。作为君子而言,是没有什么事情不能干的,因为他有道德作为基准,以义来做对比。君子以道德为中心,小人以利益为中心;其次君主怕犯法,小人怕没利。就如法律,它只是君子用来警惕自己的。对于小人而言,他则在处处找法律的空档,见缝就
5、钻,所以这也应对“法令滋彰” ,法令是越来越丰富,而犯罪率也跟着升高的道理,人的幸福指数却在不断的降低。人是无法“管理” (管理这词用在对人上,这本身就缺失了人性)的,只有靠自觉。在本章中,有一句非常有启示意义的话: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前一句,对于我们当今的年轻人来说,找工作难。是否有人先问过自己,我能为这个公司,这份工作带来什么,而不是说适合我的工作太少了。如果理解了这点,就能解决当今的就业问题。每个人都先考虑一下,我有什么可以立足呢?对于我们个人在家庭中、在朋友圈子里、在企业中,很多人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就拿做父母来说,对孩子经常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如果真发生这种事
6、情,就要警惕了,因为我们已经不在父母的位置上了。当我们都不在父母的位置上,你还要求孩子处于孩子的位置上,就算按西方逻辑,也是挺可笑的吧。很明显的,家庭中的序位已经是错乱的。后一句正好应和了篇中的结尾:“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反过来,也就是我们只要自己做到位,问心无愧,迟早大家是知道的、理解的。这点,让我想起现在教育当中的一个现象:一味的夸孩子,而很多家长、老师根本不清楚,怎样夸?现在的教育的缺少,光在“术”上下功夫。我想再过些时, “教育”也可以变为“教术”了。过度的夸奖孩子,导致的结果是:孩子的自尊心过强,自尊心过强的背后就是抗打击能力的降低。这也就在培养孩子极端的性格,要不极度
7、自卑,要不过度虚妄。也许“凤姐网络事件” ,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我们很多时候,做了好事怕人不知道。从现在的教育中“要好好表现” “要好好表演” “要获得表扬” ,这些句子不难发现这点。但当我们真正放下这些,做到“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承诺,甚至最终做到“大信不约”信任是不受什么约束的,也不需要一纸合约,就像“婚前协议” ,认真想想:没结婚就在为离婚做准备,这不很奇怪吗?连这点信任都没有,结婚只是儿戏罢了。当我们能做到:先做而后说,不要光吹而不做。同时,做事能先以行为道德而自我约束、自我觉察,这样失败的事情就会少了。而且,真正有德行的人,是不会缺朋友的。在此篇当中,又谈到了“孝” ,因为“孝”也
8、在孔子所说“仁”的范围。从其中再次感受到,孔子说的“孝” ,不是愚孝。当父母有过错时,孩子是要力劝的。如果不听,还要保持恭敬的心,即使最终要为父母牺牲,也要明确告诉父母他的不对。即是劝谏父母,要保持温和的态度,违抗也有一定的度。当父母老了,怕没人照应,而不远游,即使远游,也要对父母有一个好的安顿。这才是孝子。后面还提到,对父母的年龄是要知道的,保持两种心态:一则喜,一则悲。因为父母添寿了,我们很高兴。同时,父母离人生的终点越近,我们行孝的时间也就越短了。是呀,对父母的恩德,任何人都是还不清的。也只有我们用心全力去做,当父母离去时,才不会有过多的悔恨。至于这点,自己做的是很不够的。说实话,孩子的
9、生日我记得很清楚,而对父母只知道大概,而且经常会过完才记起。很惭愧,现在对我而言,只有做好自己要做的事情,不浪费他们给予我的生命。来以示自己的孝心。此篇最后以“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作为结尾,我们前面提到了“仁”的境界,当自己能明白时,会看到别人所显现的很多问题。它表明:对领导,你多次指出他的错误,他会很难堪,很多时候,他不但不听。还会说多管闲事,同时罢免你的职务;对朋友劝谏多了,朋友就疏远我们了。从这句话也看出古人是讲人性,讲现实的。这也表明,为人处事的艰难,所以,我们任何时候做事都要把握好这个度。只有多体会历史、多体会人生,才能做到随时随处居于仁的境界。人要做到中道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地力行,不断地改错。如此循环,才能慢慢理解人生的道理。也是学习其乐不穷的根本吧。 (刘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