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各位领导 、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高一必修 1 第 14 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一、说教材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主要讲了四个大问题:五四风雷、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它上承辛亥革命,下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和胜利. 从整个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和无产阶级政党的成立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本内容包含的一些知识,是以后历史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2、教材的特点线索清晰,但概念性强、理论性强,学生难以理解,老师也难以讲出新意.我做了以下准备:1、让学生课外搜集资料.2、大量史料的运用.3
2、、老师做一节课的总策划师,把舞台交给学生.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五四运动的背景、经过;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国民党一大的内容,北伐战争的经过和成果。(2)理解:从多个角度分析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背景、认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个政党所代表的不同阶级利益。(3)运用:探究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对中国革命的意义,历史地、辩证地分析评价国民革命运动。【过程与方法】:(1)通过归纳五四运动发生的背景,注重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2)通过分析中共三大通过的国
3、共合作的决议,学会同他人进行合作学习和交流。(3)通过归纳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所学内容进行比较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认识到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同时注意对他们的激励:不忘五四精神,努力学习。(2)让学生感受到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是先辈们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应该珍惜现有的幸福。三、说教学的重、难点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五四风雷;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 ,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国民革命运动
4、失败的原因。难点的依据: 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四、说学情高一学生是比较感性的,具备一定知识基础,需要进一步拓宽知识面.这一时期的学生相对来说思想比较独立,喜欢标新立异. 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对于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时接触过,但对它的认识比较肤浅,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五、说教法我们都知道历史是一门培养人的分析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
5、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2、稳题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观察漫画等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
6、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4、联系时事分析历史。联系时事热点,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实践能力。六、说学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体验交流法。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7、七、说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1、 导入新课:(35 分钟)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导入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歌词(学生与教师齐唱) ,提起这诞生在七十多年前抗日前线血与火中的国歌,我又想起了八十多年前的这样一张传单(用多媒体展示),这张传单所反映的内容,就是我们今天要开始的内容五四运动。导语设计的依据: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历史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2、讲授新课:(30 分钟)(一)五四运动【师】简要介绍五四运动的概况:
8、时间、口号、运动中心及主力的变化、结果【师】引导学生探究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史料链接根据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记载,18721894 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 175 家,注册资本共计 4890 万元;18951913 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 685 家,注册资本共计 22340 万元;19121919 年,中国境内新增厂矿 600 多家,超过了过去半个多世纪的总和。辛亥革命前产业工人达 50 万60 万人;1919 年产业工人达 200 万,手工工场工人和店员已增至 1200万;19121919 的 7 年间,工人罢工 130 次,仅 1919 年的前 5 个月就达 19 次。回答:分析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社会
9、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等方面的变化。(学生讨论,概括)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近代工业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工人阶级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加,工人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史料链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分赃会议巴黎和会。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作为战胜的协约国集团的一员,提出了自己的正义要求如下:取消列强在华特殊性权的七项希望(放弃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警,撤销外国邮政电报机关,取消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界,关税自主) ;取消日本和袁世凯签订的二十一条;归还在大战期间被日本夺取的原德国在山东占有的特权。这个帝国主义列强之间
10、的分赃会议却拒绝了中国代表的正义要求。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使深受帝国主义欺压的中国人民长久积压的怒火一下子迸发出来,以学生斗争为先导的五四爱国运动如火山爆发般开始了。归纳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五四运动前,中国处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北洋军阀对内专制独裁、长期混战,对外卖国,给人民带来灾难,激化了社会矛盾,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政治根源;中国的民族工业利用战争间隙得到发展,促使产业工人队伍壮大,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经济根源;苏俄十月革命后,中国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思想根源;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导火线。【师】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一次毫不
11、妥协地反对帝封建的革命运动”(方法提示:从运动的口号入手,围绕运动的过程,看斗争的最终结果。 )【师】学生讨论,归纳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意义: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为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和中共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和组织基础;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共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思维拓展二十一世纪的我们不再经历枪林弹雨,不再需要上街游行,相反我们可以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汲取知识的营养,我们可以沐浴在祖国温暖的怀抱里,虽说我们今天远离了 1919 年那个动荡的年代,可是五四精神坚决不能忘,什么是五四精神呢
12、?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的发挥五四精神?史料链接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关于中国共产党,我们每一个人都不陌生,我们知道它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诞生于 1921 年 7 月,至今已经有 6 000 多万党员;我们还知道,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还应该知道,中国共产党成立仅仅 28 年,就完成了从林则徐到孙中山 80 年来千千万万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想要完成而没有完成的事业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自由。但是,你知道
13、这是为什么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师】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有哪些?是怎样创建的?(学生合作讨论)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绝不是偶然的,它是客观形势发展的产物,是历史的必然。五四运动后的中国,已经具备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一切条件。请同学们结合五四运动爆发背景和意义的分析,并回忆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条件,回答这一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干部基础和组织基础。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评后,结合教材继续提问学生下面的内容:关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我们结合前面所学知识,应该有所了解,哪位同学来简单介绍一下?(学生思考后回答
14、)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经济基础是辛亥革命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五四运动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为中国的青年知识分子所刮目相看。关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思想基础和干部基础,我们结合前面所说到的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也应该有所了解,哪位同学来简单介绍一下?(学生思考后回答)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思想和干部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关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组织基础,我们结合上一节所学到的中国同盟会成立的组织基础,也应该有所了解,哪位同学来设想一下?(学生思考后回答)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组织基础应该是陈独秀、李大钊开始进行建党活动。意义
15、:她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表现在:革命有了新的领导阶级和革命政党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革命有了新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新的革命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师】简要介绍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概况:时间、地点、中共“一大”的内容【师】介绍中共“二大”的内容【师】引导学生从当时的中国国情出发,分析中共“一大” 、 “二大”的内容可行性。(三)国民革命和北伐战争【师】引导学生从国、共两方面分析,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原因思维拓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与国民党合作?采取了怎样的合作方式?【师】简要介绍国民党“一大”的概况:时间、地点、内容、意义【师】指导学生从三个阶段,归纳国民革命的概况:兴起
16、、高潮、失败答案提示: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领导工人运动中逐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敌人力量的强大,力量弱小的工人阶级单枪匹马难以完成中国革命的任务,必须联合其他革命阶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而当时的国民党长期从事资产阶级革命斗争,是中共民主革命的同盟军;根据共产国际的建议,中共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此种方式有利于我党从国民党左派中吸收革命分子,扩大组织,壮大革命基础。【师】简要介绍北伐战争经过、高潮、结果,分析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北伐战争对象:直系军阀吴佩孚,奉系军阀张作霖,皖系军阀孙传芳。进程:1926 年,相继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1927 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往
17、武汉,使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扩展到长江流域。 成果: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意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将国民大革命推向高潮。大革命失败的原因主观上:陈独秀和共产国际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对统一战线和革命武装的领导权。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强大,并联合镇压革命。如:帝国主义干涉革命,扶植蒋介石为新的侵华代理人;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破坏国共合作。课堂习作假如你是美联社一名驻华记者,请为报社写一篇关于北伐战争的新闻报道。方法提示:学生合作写作,老师及时点评。3、 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35 分钟)数千年来,中国的历史是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近
18、百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又凭借坚船利炮,把中国一步步拖入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人民为了自由、民主、独立和统一整整奋斗了一个世纪,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从此,劳动人民成了新中国的主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新的时期。今天让我们铭记这一段历史,继承先烈们传承下来的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 21 世纪的复兴而努力。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也更加珍惜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4、板书设计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
19、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板书: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五四风雷:1、背景:2、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3、过程:(两个阶段)4、性质:反帝反封、爱国运动 5、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比较新旧民主主义异同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条件 2、成立:中共一大3、中共二大:(两个纲领)三、国共合作 1、必要性和可能性;2、标志:国民党一大 四、北伐战争1、目的2、对象3、结果4、教训5、布置作业。针对高二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课堂作业:【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一、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根据新课程标
20、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有增有减,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例如: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二、教学策略的选用(一)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教材这部分知识所对应的生物现象,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但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因此在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的过程中进行了思考和认知,使知识从学生的
21、生活体验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二)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在引导学生思考、体验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结束: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高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教师: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