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传统民俗礼仪文化课件.ppt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614444 上传时间:2018-11-13 格式:PPT 页数:436 大小:47.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民俗礼仪文化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6页
中国传统民俗礼仪文化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6页
中国传统民俗礼仪文化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36页
中国传统民俗礼仪文化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36页
中国传统民俗礼仪文化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五章 中国传统民俗礼仪文化,不学礼,无以立。,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目录,第一节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第二节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第三节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第四节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第一节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春节,春节的由来与传说春节,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春节是农历的岁首, 我国自夏朝一直到辛亥革命前将春节称为元旦。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诗人萧子云介雅诗:“ 四气新元旦, 万寿初今朝。”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正月条说: “ 正月朔日, 谓之元旦, 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 此为之首。” 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

2、,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过年原先在“腊日”,即腊八,后改为阴历年首日,即春节。民间风俗把腊月二十三送灶神称为“过小年”, 是过“大年”的预演。祭灶在先秦时是重要的祭礼“ 五祭” 之一。,苏东坡守岁诗写道:“ 明年岂无年? 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尤可夸。”清代诗人赵翼在85 岁高龄时曾作除夕诗: “烛影摇红焰尚明,寒深知己积琼英。老夫冒冷披衣起,要听雄鸡第一声。”,第一节 民间节日,春节,春节习俗 祭灶 扫尘 贴春联 年画 守岁 爆竹 年夜饭 拜年,放爆竹迎新春,中国民间有“

3、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爆竹声除旧迎新。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 讲求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贴春联,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和顺一门有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 一年四季春常在,贴门神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 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秦叔宝 尉迟恭,春联的由来“桃符”的传说,郁垒,

4、神荼,贴窗花和倒贴“福”字窗花是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所贴的各种剪纸。 “福”字指福气、福运,倒贴“福”字,表示“福运已到”。,挂贴年画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与祝福。 。 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老鼠娶亲,天官赐福,年年有余,拜年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 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名贴相互投贺,发展为后来的贺年片。,压岁钱,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蒸年糕 年糕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

5、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 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之意。,正月初一拜年“年”的正式称谓在周朝,正式将“年”字定为岁首在汉朝。正月的头一天俗称“三元” ,又称“三朝”、“元朔” 。又有“上日”、“三朔”、“三始” 等别称。初一早上开门大吉, 先放“开门炮仗”,爆竹之后, 碎红满地, 称为“满堂红”。,正月开始占岁。汉代东方朔的岁占称岁后八日: 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日, 三日为猪日, 四日为羊日, 五日为牛日, 六日为马日, 七日为人日, 八日为谷日。 俗传初一为扫帚生日, 这一天不能动扫帚, 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 而把“ 扫帚星” 引

6、来, 招致霉运。,正月初二大年初二, 嫁出去的女儿带着夫婿与孩子回娘家。“归宁”拜年时先去舅舅、岳父家。,正月初三, 有些地方俗称“ 赤狗日”, 这一天不出门, 不宴客。初三又叫“ 小年朝”, 应该祭祀祖先和诸神, 但不能扫地、起火、打水。初三日, 有的商店开始营业, 俗称“ 初三开店门”。初三是俗传“ 老鼠娶亲” 的日子。“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饱。”,大年初四有“接神” 的习俗。家家户户准备牲礼、四果、生仁、炸枣等迎接, 烧金纸、神马。此外, 初四不动刀、剪。,初五也叫“破五”,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初五要吃饺子、放鞭炮、赶庙会, 全家庆贺。关于财神, 民间有很多传说: 宋朝蔡

7、京赵公明文财神财帛星君也称“增福财神”武财神关圣帝君即关羽关云长。,正月初六是“送穷”,这是我国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是祭送穷神。“扫除屋室尘秽,投之水中,谓之送穷。”(图经)唐诗人姚合晦日送穷三首中第一首云: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马日,古称“挹肥”,正月初七也称“人日”、“ 人胜节”、“ 七元”。东方朔占年书:“人日晴,所生之物蕃育;若逢阴雨,则有灾。”正月初七如果天气晴朗, 则是吉祥, 代表那一年出入顺利, 人口平安。正月初七这一天要吃七样蔬菜合煮的菜肴, 其中必有寓意勤劳、聪明的芹菜、葱、蒜。,据说汉代已有人日习俗,至魏晋后更开始被重视。古人会于人日

8、当天戴上“人胜”(一种头饰),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后,皇帝会赐彩缕、人胜及登高大宴群臣。,元宵节,元宵节由来与传说元宵节习俗,元宵节,正月是农历元月,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唐宋更加兴盛。 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不久,就宣布要连续赏灯十天,是中国最长的灯节。 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三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元宵节,元宵节习俗吃元宵观灯 走百病,元宵节的习俗,吃元宵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观灯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提倡佛教的汉明帝时期(公元58 75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第一节 民间节日,走百病 “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