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物理学科九年级上学期课程纲要课程名称:九年级物理上册课程纲要课程类型:义务教育必修课程教学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物理上册授课教师:九年级物理备课组授课对象:郑州市五十一 九年级学生【学生、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分析】学生情况:经过八年级的学习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物理基础。教材情况:教材的难度适中,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内容丰富生动,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他资源分析:原有教材和教师用书,增加电子白板后,教学资源较为丰富,可以直接从网上查找。【课程总目标】1、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2、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
2、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3、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4、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像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5、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根据课程标准里规定的“课程目标” ,我们设计教学过程时要求:1、让学生“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 。逐步教会学生“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 。初步领悟“直觉并不都是可靠的,只有进行科学研究,才能很好地认识自然
3、规律” ,逐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树立正确科学观”。2、初步培养学生“能在观察物理现象” “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和“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3、初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课程内容及目标详解】第十三章 内能1、分子热运动 1.了解分子动理论2、内能 2.了解内能和热量3.知道改变内能的方法3、比热容 4.了解比热容第十四章 热机的效率1、热机 1.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2、热机的效率 2.了解热机的效率3、能量守恒 3.知道能量守恒定律。列举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1、两种电荷 1、知
4、道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电流和电路 2、知道电流,电路、电路图3、串联和并联 3、知道电路的两种方式4、电流的测量 4、会使用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5、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5、知道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第十六章 电压和电阻1、电压 1、知道电压,会用电压表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 2、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2、知道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3、电阻 3、知道电阻,知道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4、变阻器 4、了解变阻器及其作用第十七章 欧姆定律1、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1、能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2、欧姆定律 2、理解欧姆定律3、会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3、电阻的测量 4
5、、会利用伏安法测电阻4、欧姆定律在传、并联 5、会运用欧姆定律解决串、并联的问题电阻中的应用第十八章 电功率1、电能、电功 1、了解电功、电能表2、测量小灯泡的功率 2、理解电功率,了解额定电压,额定电功率3、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3、会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4、会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4、焦耳定律 5、了解电流的热效应6、知道焦耳定律,能用焦耳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第十九章 生活用电1、家庭电路 1、知道家庭电路的组成,及每一元件的作用2、家庭电路电流过大的原因 2、知道造成家庭电路电流过大的原因3、安全用电 3、知道安全用电常识,并能应用在生活中【课时安排】时 间 内 容 课 时第一至二周 第十三章 内
6、能 8 课时第三至四周 第十四章 内能的利用 8 课时第五周 月 考 第五至六周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 9 课时第七至八周 第十六章 电压 电阻 9 课时第九周 月 考第十至十二周 第十七章 欧姆定律 11 课时第十三至十五周 第十八章 电功率 11 课时第十六周 第十九章 生活用电 4 课时第十七至十九周 复习迎接第一次质量检测【课程实施】(一)教学方式:利用班班通资源,结合教材,进行启发式教学,通过教师的点拨和师生互动交流,讲练结合,合作式学习,利用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相结合,进行物理教学。(二)学习方式:利用导学案进行自主式学习,通过观察和分析,进行小组交流,班级展示通过运用操作、课堂问题
7、回答和课堂练习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三)实施对策:1.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喜欢物理2.注意提优、补差,同时促进中等同学的进步3.坚持“阶段清” ,及时反馈教学情况,及时改进教学4.课堂教学中注重思路教学,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领悟和学会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5.注重探究题的训练【课程评价】(一)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1、利用课堂提问、课堂练习进行评价。2、利用家庭作业反馈学习情况,与家长交流沟通。3、建立错题集。(二)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1、课堂提问检验基础知识。2、演板和提问检验基本技能。3、书面作业和卷面测试反馈教学效果。(三)教师教学行为评价1、通过课堂效果评价教师行为。2、通过学生作业评价教师行为。3、通过学生和家长意见评价教师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