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英才高中地理组 地理必修一复习秘籍 选择英才,成就未来 1必修一: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了解).可见宇宙的范围:半径约 140 亿光年。 【注意】:光年是表示距离的单位。1 光年=94608 亿千米(重要)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重要)1.常见天体:宇宙间的物质。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其他星际物质等。 (重要)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通过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起来。 (很重要)3.天体系统的层次(很重要)4.太阳系(很重要)(1)组成:太阳、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和行星际物质。太阳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 99.86,太阳系
2、的中心天体是太阳。 (重要)(2)八大行星: 水金地火(小) ,木土天海(冥) 。 (很重要).分类:按位置分:地内行星 水、金;地外行星 火、木、土、天、海。按特征分:类地行星 水、金、地、火;巨行星 木、土;远日行星 天、海。.绕日运动特征: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 (重要)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1.普通:在八大行星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毫不特殊,是一颗普通的行星。2.特殊:目前所知道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3.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很重要)(1)外在:公转轨道的安全性;太阳光照的稳定性。(2)内在:日地距离适中和自转周期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温度,进而使液态水的存在成为可能
3、;地球的体积和质量(大小)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引力,形成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与地球(了解)1.能量来源:核聚变反应:4H He+能量 (重要)2.电磁波范围:0.150.4 微米紫外线,0.40.76 微米 可见光,0.764 微米 红外线。 (重要)3.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上界,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垂直于太阳光线,1 平方厘米面积上,1 分钟时间内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8.24焦/平方厘米分钟)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重要)太阳辐射可以转化成生物化学能;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太阳辐射本身以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为人类提供
4、了源源不断的能源。二、太阳活动与地球(很重要)1.太阳的外部圈层:由里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很重要)2.太阳活动:光球层黑子;色球层 耀斑和日珥;日冕 太阳风。 (很重要)3.太阳活动的特征:周期性:11 年;整体性:群发。 (重要)4.太阳活动对球球的影响:(很重要)影响地球气候,主要是气温和降水;影响地球电离层(即磁暴现象) ,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太阳风,受地球磁场作用,产生极光现象;可能与地震有关联。总星系河外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地月系其他行星系(140 亿光年) (1250 多亿个)(2000 多亿个)(地球和月球)英才高中地理组 地理必修一复习秘籍 选择英才,成
5、就未来 2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注意】:地震发生时先是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而船上的船员只有上下颠簸。 (很重要)莫霍面:大陆地下 33km 处,横波、纵波速度明显增加。 (纪念奥地利科学家莫霍洛维奇)古登堡面:地下 2900km 处,横波完全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 (纪念德国科学家古登堡)地壳平均厚度 17 km。 (陆壳平均 33 km,洋壳平均 6 km) 地壳 = 硅铝层(陆壳)+ 硅镁层(洋壳)【注意】:软流层(深度约 410 km 处)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很重要)【注意】: 岩石圈 = 地壳 + 上地幔顶部 (即软流层以上的部分,不包括软流层) (
6、很重要)内部圈层 范围及厚度 组成物质 主要特征地壳莫霍面以上。平均厚度 17 km。陆壳平均 33 km,洋壳平均 6 km。硅铝层、硅镁层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其他。双层构造:硅铝层(不连续分布) 、硅镁层(连续分布)地幔莫霍面和古登堡面(2900km)之间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 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上地幔底部、下地幔地核古登堡面(2900km)以下极高温、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外核(液态或熔融态) 、内核(固态)二、地球的外部圈层(重要)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 地球生态系统
7、 = 大气圈 + 水圈+ 生物圈 + 岩石圈 1水金地火(小) ,木土天海(冥) 。太阳系的家族,八大行星。2东加西减。地方时、区时的求算。3顺减逆加。或(东来加,西来减)跨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的换算。4近快远慢。地球公转速度的快慢规律。5 (弃暗)投明为晨, (弃明)投暗为昏。日照图中晨昏线的判断。6南左北右,赤道不偏,纬度越高,偏力越大。地转偏向力的偏转规律。左右手定则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地壳的物质组成(一)矿物(了解) 【注意】:矿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重要)(1)按存在形式分:气态矿物(如天然气) 、液态矿物(如
8、石油、天然汞) 、固态矿物(如石英,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 ) (2)按组成成分分:金属矿非金属矿(有方解石、云母、石英、金刚石等。 )(二)岩石(很重要)(1)岩浆岩: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可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 ;喷出岩(如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 。(2)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而形成。有两个突出特征: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 (3)变质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岩石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 (如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石英岩、页岩板岩)二、地壳的物质循环(一)地质循环: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
9、模物质循环。地质循环是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深远的循环。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放射能热能机械能。 (了解)(二)岩石的转化(很重要)1.四个方框: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2.四个循环过程:(很重要)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C 沉积岩 B 岩浆岩 D 变质岩A 岩浆 33 6290063705100174001000A面B面C层2000-3000DEFGH英才高中地理组 地理必修一复习秘籍 选择英才,成就未来 3【注意】:一出三进是岩浆,一进三出是岩浆岩。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很重要)作用形式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
10、用地球内部的放射能、热能地壳运动 、 岩浆活动 、 变质作用 、火山 、 地震 形成高原、高山或盆地,起建设作用。外力作用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风化 、 侵蚀 、 搬运 、沉积 、 固结成岩 、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起破坏作用。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板块构造学说主要内容:岩石圈不是完整的,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并且板块边界相对活跃,板块内部相对稳定。相邻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或彼此分离。 (即消亡边界和生长边界) (重要)板块边界类型: (很重要)边界类型 板块运动 地形标志 举例消亡边界 挤压
11、碰撞 山脉、岛弧、海沟。 阿尔卑斯山、喜山、台湾岛、马里亚纳海沟生长边界 彼此分离 海洋、裂谷、海岭。 大西洋、红海、东非大裂谷、洋脊(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褶皱: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使沉积岩发生的弯曲现象。 (了解)中间岩层向上隆起(上凸)的称为背斜;中间岩层向下凹陷(下凹)的称为向斜。 (很重要)褶皱 岩层走向 顺地形 逆地形(受外力作用,地形倒置现象) 、原因及判断背斜 向上隆起 成山 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 (中间老、两翼新)向斜 向下弯曲 成谷 成山。向斜槽部受压力,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 (中间新、两翼老)2.断层:岩层断裂,并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 (重
12、要)中间相对上升的岩块,往往形成地垒;(如华山、庐山、泰山、峨眉山) (很重要)中间相对下降的岩块,往往形成地堑。 (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吐鲁番盆地、东非大裂谷) (很重要)3.构造地貌: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形、地貌。如褶皱山、向斜山、块状山、断层线等。 (重要)4.指导意义:背斜储油气、向斜储水;背斜下方建隧道,原因工程量小;安全性高; 有利于排水。 (重要)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很重要)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主要表现:风化(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水、风、海、冰川等的)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注意】:流水的侵蚀地貌:横断山地的山高谷深、青藏高原的水拍云崖,黄土高原
13、的千沟万壑。流水的沉积地貌:山口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凸岸形成冲积平原,河口附近三角洲。风力的侵蚀地貌:风蚀城堡、风蚀蘑菇、风蚀柱。风力的沉积地貌:沙丘、沙垄、黄土高原。冰川侵蚀地貌:角峰、冰斗(U 型谷) 、峡湾。我国的喀斯特地貌:广西桂林山水、云南路南石林、四川乐山天坑群、浙江桐庐瑶琳仙境。第三节 大气环境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 (重要)垂直分层 高度 温度 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层大气 2000-3000 千米 / /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平流层 50-55 千米随高度
14、的增加气温递增。(原因?)水平运动(原因?)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原因?)对流层低纬:17-18 千米,中纬:10-12 千米,高纬:8-9 千米。 (原因)随高度的增加气温递减。(原因?)对流运动(原因?)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原因?)英才高中地理组 地理必修一复习秘籍 选择英才,成就未来 4(一)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表现形式:选择性吸收、散射 反射。 (很重要)削弱作用 定 义 选择性 实 例选择性吸收 19% 平流 层中的 臭氧 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 紫外线 ; 对流 层中的 二氧化碳 和 水汽 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 红外线 。有臭氧
15、层空洞导致紫外线下泄。二氧化碳增多导致全球变暖。反射 17%大气中的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能将投射到其上的太阳辐射的一部分又返回宇宙空间。(云的反射著)无夏季,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低;地球上最低温在南极而不在北极;太阳辐射总量最多在回归线附近而不在赤道附近。有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为什么?)警示灯多用红色(为什么?)散射 17%大气中的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能将太阳辐射的一部分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从而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无多云的天空呈现灰白色(为什么)日出前的鱼肚白、日落后的余辉;树荫。【注意】:夏季,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 低 。原因是:白天多云,云的反射作
16、用强,到达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原因是: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色光容易被空气分子所散射。(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很重要)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是: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逆辐射。 (即“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 ) (很重要)【注意】:(1)深秋,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气温 高 。为什么?原因是:夜晚多云,云的大气逆辐射作用强,保温效果好,气温高。(很重要)(2)为什么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差远不如月球表面大?原因是:地球表面有厚厚的大气层,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强,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强,保温效果好,气温高;故昼夜温差小。
17、(3)秋春季节,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解释“十霜九晴” )原因是:白天少云大气削弱作用弱,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夜晚少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果差,气温低;水汽凝结成霜。(三)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下垫面因素;气象因素。 【注意】:(1)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越集中,同时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被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越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 (很重要) (2)新雪比草地的反射率高、吸收率低,到达的太阳辐射少。(了解) (3)晴天多,到达的太阳辐射多。 (了解)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很重要)1.形成原理:温度
18、差垂直运动(热上升、冷下沉)气压差(热低压、冷高压)水平运动(风从高压流向低压。 ) (很重要)【注意】:产生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产生风的根本原因是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只有在水平方向上,大气才由高压流向低压;在垂直方向上,大气运动是冷热不均造成的。2.等压面弯曲:“高高低低”高压处等压面向高空弯曲,低压处等压面向低处弯曲。 (很重要)3.常见的热力环流:(很重要)(1)山谷风(白天吹谷风;夜晚吹山风)-“巴山夜雨” 。(2)海陆风(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 鱼船晚上固定好。(3)城市环流(风从郊区吹向城市) 化工厂放在远郊。(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很重要)力 力的方向 力的大
19、小 对风的影响 高空中的风 近地面的风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且从高压指向低压。 气压差成正相关;与密集程度成正相关。原动力。决定风向和风速。 (加速)地转偏向 与风向垂直。南半球 与风速成正相关;与 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或风与气压梯度力垂直。 (南半球在左侧,北半球在右侧。)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成 45左右的夹角,南半球在左侧,北半英才高中地理组 地理必修一复习秘籍 选择英才,成就未来 5力 在左侧,北半球在右侧。纬度成正相关。 速。摩擦力与风向相反。与下垫面有关。高空和海面可以忽略不计。影响风向,改变风速。(减速)没有摩擦力球在右侧)【注意】:(1)等压线越密集单位距离
20、的气压差越大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很重要)(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1.形成因素:(很重要)热力因素:如 赤道 低气压带和 极地 高气压带;动力因素:如 副热带 高气压带和 副极地 低气压带。2.三圈环流、七大气压带、六大风带:(很重要)(030)低纬环流和信风带(北半球东北信风带,南半球东南信风带) ;(3060)中纬环流和西风带(北半球西南风,南半球西北风) ;(6090)高纬环流和极地东风带(北半球东北风,南半球东南风) 。 (四)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规律: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一致。 (很重要)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一)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21、与大气活动中心形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北半球陆地面积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气压带被分隔成一系列的高、低气压中心,呈块状分布;南半球海洋面积大,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重要)季节 亚欧大陆 被切断的气压带 太平洋 大西洋 影响我国1 月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副极地低压带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蒙古- 西伯利亚高压7 月 印度低压 副热带高压带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夏威夷高压【注意】:1 月:蒙古 -西伯利亚高压(也叫亚洲高压) ,切断了副极地低压带,使之仅保留在太平洋(阿留申低压)和大西洋(冰岛低压)上。7 月: 印度低压(也叫亚洲低压) ,切断了副热带高压带,使之仅保留在太平洋(夏威夷
22、高压)和大西洋(亚速尔高压)上。 (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1.季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南亚的西南季风) (很重要)2.分布: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很重要)类型 范围 季节 风向 图 性质 成因 大气活动中心1 月 西北风 干冷 蒙古- 西伯利亚高压东亚季风亚洲东部 7 月 东南风 暖湿 夏威夷高压、印度低压1 月 东北风 干冷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蒙古- 西伯利亚高压南亚季风亚洲南部 7 月 西南风 湿热 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印度低压【注意】:南亚的夏季风是西南季风,它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夏季北移,越过赤道,向右偏转而形成。(三
2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重要)1.受单一气压带影响的气候赤道低压带 热带雨林 气候 终年高温多雨。副热带高压带 热带沙漠 气候 终年炎热干燥。11 111 1 190N 90S60N 30N 0 30S 60S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东北信风带东南信风带盛行西风带盛行西风带极地东风带极地东风带动力因素低纬环流低纬环流中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高纬环流热力因素英才高中地理组 地理必修一复习秘籍 选择英才,成就未来 6极地高压带 极地 气候 终年寒冷干燥。2.受单一风带影响的气候盛行西风带 温带海洋性 气候 全年温和湿润。3.受气压带和
24、风带交替影响的气候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 热带草原 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凉爽少雨。副热带高压带和盛行西风带 地中海 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4.季风气候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东亚的 温带季风 气候和 亚热带季风 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低温少雨) 。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南亚的 热带季风 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凉爽干燥。5.与海陆位置有关的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冰原气候极地苔原气候亚寒带针叶林(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季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四、常见的天气系统(一)锋面系统与天气1气团(按属性、热力差异)
25、分暖气团与冷气团。2锋面系统(按属性、热力差异、和移动方向)分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 (很重要)3冷锋、暖锋及其天气比较(很重要)冷 锋 暖 锋概念 冷 气团主动向 暖 气团移动的锋。 冷 气团主动向 暖 气团移动的锋。锋图与符号锋后 锋前 锋后 锋前过境前 天气晴朗、气温较高、气压较低 天气晴朗、气温较低、气压较高过境时阴天、大风、降温、降雨、降雪。(雨在锋后。)产生云雨,多连续性降水。(雨在锋前。)天气特征 过境后 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天气实例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沙尘暴、寒潮;一场秋雨一场寒。一场春雨一场暖。【注意】:冷锋过境时的天气特征要
26、牢记!(很重要)4准静止锋:我国著名的准静止锋有江淮准静止锋、昆明准静止锋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 ”)(二)气压系统与天气(很重要)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是就气压状况而言;气旋和反气旋是就气流状况而言。 (很重要)气流状况 气旋 反气旋气压状况 低压 高压水平方向 北逆南顺辐合 北顺南逆辐散气流垂直方向 上升 下沉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010N30N40N60N70N80N90N大陆东岸大陆西岸 大陆内部英才高中地理组 地理必修一复习秘籍 选择英才,成就未来 7hd00ebcfga天气状况 阴雨 晴朗天气实例 东南沿海的台风 伏旱、秋高气爽(三)锋面气旋系统与天气(很
27、重要)锋面气旋:气旋常常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系统。在中纬度地区比较常见。往往出现雷雨、暴雨、暴雪、大风、降温等天气。【注意】:南、北半球锋面气旋的绘图与识别,雨区位置的判断,天气现象的描述。 (很重要)总结:引起天气变化的主要天气系统有 冷锋 、 暖锋 、 准静止锋 、 气旋 、 反气旋 、 锋面气旋 。练习:下列天气现象与哪种天气系统有关: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冷锋;北方夏季的暴雨:冷锋;夏秋季节的台风:气旋;春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暖锋冬季的寒潮:冷锋;江淮地区的伏旱:反气旋;贵阳“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 ”准静止锋;江南“黄梅时节家家
28、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准静止锋; “一场春雨一场暖”:暖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冷锋;秋高气爽:反气旋; “一场秋雨一场凉”:冷锋; 云南“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冬” 昆明准静止锋。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一、水循环1.水循环三大类型(空间位置):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内陆循环。 (重要)2.六个环节(运动形态):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 (很重要)台风登陆是水汽输送;“大江东去”是地表径流。 水循环的驱动能量:太阳能和重力能。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重要)维护全球水量平衡(水量平衡器) ;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大自然的空调)
29、 ;促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淡水制造厂) ;塑造地表形态(地形雕塑师) 。二、洋流1.洋流:(1)按性质分:暖流: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洋流。寒流:从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的洋流。(2)按成因分:风海流:在信风带和西风带吹拂作用下形成。补偿流:有水平补偿流和垂直补偿流。【注意】:在 信风带 作用下海水自东向西流;在 西风带 作用下海水自西向东流。3.分布规律:(很重要)中低纬大洋环流:以 副热带 为中心, 北顺南逆,东寒西暖。 (反气旋型)中高纬大洋环流:以 副极地 为中心, 北逆南无,东暖西寒。 (气旋型)季风环流: 夏季受 西南 季风影响,自西向东流,呈顺时针方向;冬季受 东北 季风影响,自
30、东向西流,呈逆时针方向。 (夏顺冬逆)4.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很重要)(1)沿海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2)海洋生物。寒暖流交汇处或离岸风、上升流处形成世界性大渔场。(3)航海事业。借助洋流可以节省时间,节省燃料。(4)海洋环境。好处:加快净化速度;坏处:扩大污染范围。【注意】: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俄罗斯的不冻港摩尔曼斯克港,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撒哈拉沙漠延伸到西海岸,受加纳利寒流的影响;澳大利亚西海岸的沙漠,受西澳大利亚寒流影响;秘鲁沿岸的沙漠,受秘鲁寒流的影响。北海道渔场: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形成;北海渔场:东格陵兰寒流和北大西洋暖流交汇形成;纽
31、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形成。秘鲁渔场:离岸风、上升流带来丰富的饵料。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一)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重要)化学演化生物演化(有机进化) 。2 亿年前(中生代的侏罗纪) ,爬行动物繁盛。200-300 万年前(新生代的第四纪) ,人类出现。 “孢子植物的时代”是古生代。 “裸子植物的时代”是中生代。 “被子动物的时代”是新生代。地质年代表:(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 。(很重要)英才高中地理组 地理必修一复习秘籍 选择英才,成就未来 8水圈大气圈土壤圈岩石圈生物圈生物发展阶段代 纪 距
32、今(亿年)动物界 植物界第四纪 人类时代新生代第三纪 哺乳动物时代白垩纪被子植物时代侏罗纪中生代三叠纪爬行动物时代二叠纪裸子植物时代石炭纪两栖动物时代泥盆纪 鱼类时代志留纪陆上孢子植物时代奥陶纪古生代寒武纪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元古代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初期阶段海生藻类时代太古代(震旦纪)地球初期发展阶段0.03-0.020.71.41.952.52.853.34.04.45.26.0253846 (化学演化阶段)(二)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了解)1.地质历史时期两次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古生代末期(二叠纪)和中生代末期(白垩纪) 。2.生物灭绝的原因:环境变迁、灾变事件。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了
33、解)人类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塑造者。人与环境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协调人地关系: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了解)1五大圈层(自然地理环境组成):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2四大循环:地质循环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3三个表现:要素与整体相渗透;要素与要素相制约;区域与区域相联系。 (重要)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一)成土母质与土壤(重要)成土母质(风化物):是土壤的原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氮除外) ,影响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二)气候与土壤(很重要)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
34、热状况和土壤性质,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1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黑土形成2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少。红壤(三)生物与土壤(重要)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中最活跃的因素,密切影响土壤肥力。森林土有机质含量低于草地。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为土壤表层提供大量有机质。(四)地形与土壤(了解)地形通过影响温度和降水,形成明显的垂直分化。1.地势:陡坡:难发育深厚的土壤。缓坡:发育深厚的土壤。2.坡向:阳坡:光热条件较好,水分条件差;阴坡:水分条件较好,光热条件较差。(五)人
35、类活动和土壤(了解)积极影响:培育出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地,如南方的水稻土,北方的黑垆土。消极影响:过度利用,导致土壤退化,如盐碱化、荒漠化(沙漠化) 、水土流失、土壤污染、土壤板结等。土壤与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水文 土壤 生物气候母质、地形英才高中地理组 地理必修一复习秘籍 选择英才,成就未来 9在成土因素中,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是成土母质和地形,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是生物和气候。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成土过程中主导因素是:生物和气候。土壤是一个构成复杂、不断变化的自然综合体,其形成过程相当缓慢。 (很重要)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 差异性无处不在,差异性是
36、绝对 的;而整体性是 相对 的。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很重要)1.地带性分异规律 表现出一定的 有序 性和 普遍 性。分异规律 形成原因 基础因素 延伸方向 更替方向 典型分布 举例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从 赤道 向 两极 递减。热量 东西、纬 线、经度变化南北、经 线、纬度变化低纬度、高 纬度地区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硬叶林热带雨林带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降水从 沿海 向 内陆 递减。水分 南北、经 线、纬度变化东西、纬 线、经度变化中 纬度地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 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地带性垂直分异规律水热状况从 山麓 向 山顶 发生变化。热量和水分 水
37、平 、等高线平行方向延伸垂直 、等高线变化方向更替低 纬度 高 山地区乞力马扎罗山喜玛拉雅山等2.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 常常表现出 有序性 和 重复性 的规律。影响因素 举例海陆分布 如南半球缺失寒带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地形起伏 安第斯山脉背风坡巴塔哥尼亚沙漠(温带荒漠带)的形成;洋流澳大利亚东北部的热带雨林带(东澳大利亚暖流增温增湿作用) ;澳大利亚西部的热带荒漠带(西澳大利亚寒流降温减湿作用) ; 水源 沙漠中的绿洲,如尼罗河沿岸的“绿色走廊”;塔里木盆地月牙泉等。地方性地貌 黄土高原的各小流域呈树枝状分布(黄土塬、梁、峁、土石山之间的川地、冲沟) 。 非地带性(地方性)地方
38、性土壤 华北的石灰岩风化的土壤呈碱性,生长柏树;花岗岩风化的土壤呈酸性,生长油松。 三、主要陆地自然带分 布 植 被 举 例森林自然带湿润 和 半湿润 地区(年降水量大于 450,在我国大于 400mm)森林(生产量最大)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草原自然带半湿润 、 半干旱 的内陆地区(年降水量250450)以草本植物为主 热带草原、温带草原荒漠自然带干旱 地区(年降水量小于 250)旱生植物(小乔木、灌木、仙人掌)热带荒漠、温带荒漠四、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了解)因地制宜。在 湿润 区:植树造林。在 干旱 区:使乔木-灌木-草本形成合理的结构。生态退
39、耕。在森林自然带: 退耕还林 。在草原自然带: 退耕还草 。在湿地: 退耕还湖 。五、自然带和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很重要)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寒带冰原气候 寒带冰原带裸露岩石 成土母质 原始土壤 成熟土壤 耕作土壤风化 高等植物 人类(微生物) 低等植物(北方黑垆土)(南方水稻土)(草本)010N30N40N60N70N80N90N英才高中地理组 地理必修一复习秘籍 选择英才,成就未来 10理想大陆自然带图:(很重要)例 1:读我国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回答:(1)沿 AB 线自然带的更替属于_纬度地带_的分异规律,由 A 到 B 依次出现的森林类型是寒温带
40、 针叶 林、中温带 针阔混交 林、暖温带_落叶阔叶_林,亚热带_常绿阔叶_林,热带季雨林,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_热量 _为基础的,产生这种分异规律的根本原因是_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从赤道向两极递减_。(2)沿 CD 线自然带依次由_温带落叶阔叶林带_、_温带草原带_过渡到_温带荒漠带_;这属于_干湿度地带_的分异规律,主要是由于_水分_差异所造成的,这种变化在_中纬度_地区较为明显,产生这种分异规律的根本原因是_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递减_ 。例 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填出自然带名称: A 热带雨林带 ,B 热带草原带 ,C 热带荒漠带 ,D 亚热带长绿硬叶林带 。(2)ABCD 自然带的更替
41、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纬度地带 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是以 热量 为基础的。(3)形成非洲这种地域分异,主要是受 太阳辐射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4)图中 C 自然带直通西海岸的原因是 受加那利寒流影响,降温减湿 。(5)图中赤道穿过的地区东部形成 B 自然带,西部形成 A 自然带,试分析其原因。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B:地方性分异,地形起伏的影响。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是影响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聚落: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而聚居的场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地形条件深刻影响着聚落的类
42、型、分布、规模和发展。2.分布特点(形态特点):(很重要)ABCD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热带雨林带和热带草原带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寒带苔原气候 寒带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IJLMNOPQRA 亚寒带针叶林带 B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 热带荒漠带 E 热带草原带 F 热带雨林带 G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H 温带草原带 I 寒带苔原带 J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K 温
43、带荒漠带 L 热带草原带(同 E) M 热带荒漠带(同 D) N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同 J) O 温带草原带(同 H) P 温带荒漠带(同 K) Q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同 B) R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同C) 英才高中地理组 地理必修一复习秘籍 选择英才,成就未来 11(1)我国北方平原(河流较少)地区:规模一般比较大,人口较多,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2)南方丘陵地区:规模一般比较小,人口较少,空间分布相对分散,多在山谷,呈点状。(3)在河网密度大的平原地区:规模一般比较大,人口较多,多呈带状。(4)在西北内陆地区:聚落(绿洲)呈串珠状分布在盆地边缘的山前冲积扇的中下部。好处是地形平坦,土壤
44、肥沃,水源充足,人口集中,农牧业生产相对发达。 (还沿着交通干线分布。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地形条件:深刻影响着交通线路的布局、形态和走向。 (很重要)布 局(密度) 形 态 走 向平 原 稠密 网状(综合运输网) 限制少,造价低山 区 稀疏 线状(山区呈“之”字形) 限制多,多沿河谷延伸【注意】:科技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的限制不断降低。地形不是决定性的因素。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全球气候变化(很重要)因素 影响 举例气温 气温越高,蒸发量越大,雪线越高,反之越低 低纬度高山上的雪线高于高纬度降水 降水越多,雪线越低,反之越高同纬度地区沿海山峰的雪线高于内陆的山峰地形 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向阳坡气温高,雪线高珠峰南坡雪线低于北坡,天山南坡雪线高于北坡全球变暖:(很重要) (1)原因:大量使用矿物燃料;砍伐森林。(2)危害: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全球降水量显著变化,引起各国经济结构变化。(3)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