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浅谈开封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设想.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548852 上传时间:2018-11-1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67.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开封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设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浅谈开封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设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浅谈开封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设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浅谈开封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设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浅谈开封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设想.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毕 业 论 文题 目:浅谈开封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设想专 业: 工商管理专科学 院: 辽油电大指导教师: 学生姓名: 学 号: 完成日期: 2010 年 4 月内容提要历史文化名城成为了目前旅游开发的一个亮点,但在开发过程中我们确意识到了方方面面的问题。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如何去规划、去保护这些文化和文物。在对开封进行了实地考察以后,发现了开封存在着资金问题,制度问题,决策问题,规划问题,并且也提出了一些关于开封文物保护、文化发展、环境规划以及旅游开发的的设想,希望能够使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相互适应。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 开发 保护 发展 规划 制度 开封目 录一、开封的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1

2、)(一)缺乏资金投入(1)(二)制度、法令难以落实(1)(三)决策缺乏远见,缺乏连带性(1)(四)缺乏整体和特色上的规划(2)(五)文物保护不力(3)(六)对旅游业发展不够重视(4)二、对开封的文化旅游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的设想(5)(一)打文化品牌,创新旅游形象(5)(二)鼓励民间投资,政商形成“共赢”(6)(三)加大立法力度,健全监督机制(6)(四)城区整体道路规划(7)(五)建立新城,保护老城,新旧有机结合(7)(六)树立精品意识,突出重点;以人为本,推 动文化继承和创新(8)(七)各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发展旅游经济(8)- 1 -浅谈开封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设想开封的名字起源于春秋时期

3、,为郑庄公时期的郑国所筑,故城即朱仙镇。它曾经是战国时期魏国和五代时期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的首都以及金朝后期的首都,作为七朝古都的开封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 20 世纪 70 年成为了国务院首批公布的 24 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当今社会旅游业是一个朝阳产业,人们被城市文化和古代文明深深吸引,因此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开封文化遗产的开发也成为了旅游发展的一个重点方向。城市是一种历史现象,而历史文化名城比较经典的保存了历史上的丰富足迹、城市建筑、空间格局和文化遗产,其中文化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张明信片。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文化旅游逐渐成为 21 世纪的一个趋势。一、开封的

4、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我在开封的考察期间内发现这座城市在旅游开发规划方面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走访了旅游局、文物局以及河南大学旅游系去寻找答案,在对走访对象的回答进行分析之后,主要归纳出如下问题:(一)缺乏资金投入旅游业的资金回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有大量的投入,但是在许多旅游项目的开发和文物的保护上,走访对象们都表示没有财力和物力去支持,即便有再好的方案缺少了这些基础的东西也都是空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法河南省实施方法规定,风景区收益的 20%应当上缴文物管理部门作为文物的修缮费用,但开封文物局的一位科长无奈地表示因为没有监督机制根本没有景区照规定去做,这样一来,上缴的-

5、 2 -费用只是原则上是交,却没有规定具体的对不缴费惩罚措施,也没有人愿意要去承担责任。每年省里拨给开封 20 万元的文物维护费可以说是杯水车薪。(二)制度、法令难以落实一个制度、法令的实施必然需要有相应的监督机制的存在,这不但可以保证制度法令的良好落实而且也在体系上做到了完备。在开封,有很多好的政策和制度但都由于没有一个健全的监督体制而没有落实或者落实的很不到位,都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三)决策缺乏远见,缺乏连带性决策问题在整个规划体系中起着决定的作用,它主要决定了旅游规划的方向、步骤以及层次等问题,统领整个规划过程。开封在这方面主要存在两个缺点,1.有些领导的目光短浅,能力不足,不能做出合

6、适并完善的方案。2.领导的换届速度快,这也造成了计划和项目的中断,不同的领导在上任以后对形式进行重新审视并做出新的方案,而对旧的方案不管不问搁置下来,使新旧两体在实施上缺乏了连带性。(四)缺乏整体和特色上的规划对于规划问题,开封目前主要体现在缺乏整体性和特色性上。开封的规划缺乏整体性,它的城市发展建设和城市文化保护没有做到相互的适应。在开封长期的规划中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目光,许多珍贵的古代建筑在城市的建设中被强行拆除。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它的古代建筑不仅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建筑风格而且还蕴藏着时代的文化和历史,往往最能体现出历史文化内涵。如果在城市的发展规划中能从全面着眼,这些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双

7、龙巷在城市形象规划上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双龙巷的入口处一家医院正在盖- 3 -新楼,但进程缓慢,咎其原因,根据当地居民的反映,盖楼的工地到了晚上就会有很多人倒垃圾,几乎成了一个临时的垃圾站。这些垃圾堆积在双龙巷的入口得不到及时的清除,不但堵塞了交通,还给当地的居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更重要的是它影响了开封作为一个旅游城市的形象。在开封主要的景点有大相国寺、碑林和龙亭,但由于旅游规划方案缺乏全面性考虑,这些景点的附近环境都非常混乱,尤为突出的要数大相国寺 1。它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 4A 级旅游风景区,但在它的周围却破楼林立,小商小贩到处都是,看起来就是在繁乱的闹市中矗立的一座千年古刹

8、。开封旅游规划中还存在着缺乏特色性的问题。书店街、马道街以及宋都御街都是较具代表性的街道,都有着各自的历史背景和特色,可目前这些街道基本都和现代的繁华融为了一体,根本没有体现出其独具的历史特色,这一点在宋都御街上可以得到明显体现。在宋都御街上你可以看到许多建筑都是仿宋风格的,但走进后却发现没有什么特点,很多类型大致是一样的,即便商店门口的招牌呈现出这种风格,而它周围总有些不协调的东西使背景和建筑特色格格不入。比如空调的分机、印刷着现代艺术文字的灯箱广告,更不协调的是竟然有一家皮肤病医院也在这条街上。在这样一条所谓特色的街道上出售的商品也并不都是文化用品和书籍,而更多的是五金、电器、烟酒、干果和

9、小吃,没有系统性的规划使街道不仅变得缺少特色而且凌乱。经过走访笔者还发现在开封有许多后现代风格的建筑上都加入了宋文化元素,街道上确实也有不少过去的老房子,细看了会发现许多房子的梁上绘有图案,但大都内容单调,风格一致,深入了解才得知原来是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后添加上去的,1原为魏公子无忌信陵君的故宅,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公元 555 年) 始创建寺院。在北宋时期是全国最大的皇家寺院,占地 500 多亩,面积为现在的 18 倍,辖 64 个禅院、律院,僧人 1000 余人- 4 -并非古代建筑文化的遗存。除以上整体性和特色性问题外,开封的景点区域范围也存在着问题,比较著名的景点分布相对集中。附近

10、城市的游客基本可以连续游览,由于风格上的千篇一律游客的停留时间短,也给开封的旅游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因此,旅游规划方案的作出应该从全面大局着手,使整体性和特色性做到相辅相成,在整体全面的规划下分出特色区域,才能使每一景点最大限度的体现出其特有的价值。(五)文物保护不力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它的文化应当是沉淀在城市的任何地方的,而古代建筑往往是最具有代表性。它不仅反映出古代建筑的风格而且全面地含纳着所处时代的文化特征和历史遗迹,成为记录时代的经典。但在开封的许多文物和建筑因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或者其他原因并没有保护好,并且还有一些一直处于破坏之中,甚至于走遍老城的街巷都不曾找到一处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群。

11、笔者在走访过程中对刘青霞故居、双龙巷和刘家胡同感触颇深。刘青霞 1故居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目前所划定的保护范围仅仅是那套宅子,故宅旁边同属一个年代的其它民房已经十分破败,其他部分的四合院内部均已经建起了各种建筑物,仅留下残破的四合院大门。另外,现在这所故居的一部分正被当作一家幼儿园使用,另一部分房管所享有使用权。根据文物保护的相关知识,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周围应当有相当一部分的过度区域,在此区域内的同时代建筑也应受到保1刘青霞(18771923) ,原姓马,河南安阳人,其父马丕瑶曾任清江西巡抚、广东巡抚、护理两广总督等职。她兄妹 5 人,其二哥马吉樟辛亥革命时期任清廷湖北臬台。刘青霞幼承家教

12、,知书明理,擅诗能画。光绪二十年(1894 年)受家命嫁与尉氏县大地主刘耀德为妻- 5 -护,并且区域附近的现代化建筑也应该有与之相互呼应的建筑风格和相应的高度等限制。在旅游局采访中得知,双龙巷和刘家胡同已经被列入了开发和保护的历史特色街区,但是还没有开始实施,在这些地方主要的文化积累基本都尘封在四合院中。在双龙巷中有许多清末民初的四合院大门,而四合院的内部全部都已被当地的居民所改造,只是依稀还可以看到一些文革时期的建筑。根据当地居民的反馈,从来没有专门的单位对这些四合院进行过维护和修缮,而且在几年前就被拆除了很多,现存下来的这些大门一旦不行了城建部门也会很快将其拆除,还有些居民准备拆掉破旧的

13、大门盖新房。现在那里的四合院已经没有完整的了,而刘家胡同也只有刘青霞的四合院保护的还算完好,其他具有相同历史背景的建筑几乎没有得到过保护,这些建筑里大部分还有居民在居住,随意地推开一个四合院的大门,你会发现里面已经看不出曾经的那个时代所特有的痕迹了。一些老人虽然对那些祖上传下来的家业有感情,也知道那样做是对老房子原有建筑的一种破坏,但无奈于政府不出资修理,自己再不改造连居住也成了困难。开封在旧城的改造中应有意识地在若干街区保留一些连片的四合院,否则它们将随着岁月的磨痕渐渐地不复存在。城墙是历史的产物,是古代城市的象征,一个没有城垣的市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很难被称为城市的,而开封的城墙恰恰最能代

14、表那个时代的特色。典型意义上的中国古代城市,不但要有城墙、城门楼、护城河,还有钟鼓楼。作为古城开封,明万历23 年(1595 年)建有钟楼。1977 年有鼓楼的遗迹。 (1949 年开封第一次解放时期鼓楼遭到了破坏,二次楼被炮火焚毁,仅余高台一座,1977 年高台被拆) 。开封的古城墙是我国现存规模仅次于南京城墙的全国第二大古城垣,周长 14.4 公里。1963 年被- 6 -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 年 12 月被国务院正式列为第四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是目前这些城墙的保护状况又如何呢?大梁门和大南门是最先被修复的古城门,一部分城墙上已经修起了环城绿带公园,在公

15、园里很少看得到年轻人和孩子,更多的是老年人,这不但有效保护了城墙也给这些老年人带来了惬意。而另一部分城墙的保护就不尽如人意了。文革时期一些城墙下建有防空洞,而现在这些废弃的防空洞里住着小商小贩,他们靠城墙根做生意,各样的招牌都挂在了城墙上。最典型的是河南大学的一个校门,那也是城墙的一个大门,登上城墙后几乎可以发现每一块青砖上都有字迹,广告、征婚、交友、寻人还有不少垃圾散落在城墙上没有专门的人清扫。在城墙下校门口也是污水垃圾成片,一些小民房靠城墙而建,城墙完全成为了小商贩的依靠。通过对刘青霞故居、双龙巷、刘家胡同 1以及古城墙的走访,开封文物保护的问题已经非常明显,对名城的保护不仅要保护文化景观

16、也要保护文化机制以及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物和古代建筑得以长久的保存。(六)对旅游业发展不够重视笔者通过在河南大学部分学生中的随机采访发现了一些针对旅游发展的问题,大部分的同学反映开封城市环境脏、乱、差,在街上都很少看得到垃圾桶,特别是在景区附近和商业街区,景区开发和保护不好、居民素质过低、当地政府对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不够重视,这些问题也相应存在。其中“开封政府对旅游发展不够重视”这一问题起了根本作用,它和政府的决策1刘家胡同,坐北向南,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 年)是典型的并排两座三进四合院。左右对称,共 6 个小院构成的一个整体,共有房 70 余间。东西两宅各有大门,互不统属,仅有一耳室相

17、连,亦多年没有使用。院后是一座花园,将东西两宅连为一体。以东宅的三进院为例,该院南北长 75.6 米,东西宽 26.8 米,建筑布局以上房中轴为主线,左右对称,层次分明,布局严谨,是一座封闭式的四合院建筑- 7 -直接挂钩。河南大学的学生表示在校四年内校方都没有组织过关于文物保护和城墙保护的公益活动,也不曾进行过专门的教育。生活学习在古代城墙周边的学生中有些保护意识不高的在上面乱写乱画,本应成为文物保护者之一的大学生竟在一点点真实地破坏。河南大学的刘坤泰教授认为由于旅游业的脆弱性,它不能够成为开封经济的支撑点,只能作为一项辅助性的产业。但笔者认为开封地处交通枢纽,北临黄河,南贴陇海铁路,空间扩

18、展两面受阻,而城市目前产业也以传统产业为主,科技集约化程度低,工业水平低,经济落后,从而也导致了城市基础建设发展缓慢,这样的城市以工业为主导发展经济是十分狭窄的。开封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独特的文化和历史使开封在发展旅游业上具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开封应走文化路把“古味”与“现代味”相结合。二、对开封的文化旅游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的设想。(一)打文化品牌,创新旅游形象首先,要发展一个城市的旅游业应从它的主导性文化入手,打出特色的文化品牌。开封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曾有七朝在此建都,其文物古迹众多,到目前已知文物就已达一千余处,而宋朝在众多朝代中对开封最具影响力。张择端 1的清明上河

19、图名满天下;宋都东京在开封 168 年,是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开封还具有全国第二大城墙体系和“城摞城,门压门”的特殊构造,这些都可以作为它的主导文化品牌。1张择端:宋代著名画家。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诚)人。曾在北宋皇家翰林图画院任职。自幼好读书,又攻绘画。擅长“界画” ,尤善画舟车、市街、城郭、桥架皆独具风格。他的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图 、 烟雨风雪图和西湖争标图等- 8 -其次,在强化了旅游业内在资源的基础上,还应注意城市的外在形象上的包装与宣传。旅游城市形象策划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对老旅游区的重新包装;二是对景点的创新构思规划。往往一个城市的旅游业能否有强大的吸引力仅仅靠开发项目是不

20、够的,城市旅游形象设计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在对外旅游宣传时可以把宋文化作为主题,在形象上注重外城和内城的特色设计,在火车站、汽车站等能够给人留下第一印象的地方,重点突出其主题文化特色。对于景点的创新构思在于对其不同景点的不同风格的包装上,可以使游客在每到一处都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而大相国寺、包公祠、开封府和龙亭这些决定着游客对旅游城市的最终评价的这些核心景点,应该相应地加大投入力度。而在食、住、购上也应当体现出地方特色。地方居民的性格、行为、语言也是旅游形象的一部分。(二)鼓励民间投资,政商形成“共赢”在开封,不同的景点是不同的部门来管理的,有行政工作的旅游局、园林局、也有一些民间组

21、织。旅游发展上主管部门应成为最大的出资者,如果景区的经济效益好,它们无疑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同时,政府也应当投入一部分资金还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活动,向开封的市民进行募资、集资。目前,私人和民间组织出资建设的景点经济效益都还不错,较著名的有开封府和包公祠,清明上河园也在中国主题公园中发展良好,成为了不少外地游客评价开封较满意旅游景点之一。可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民间投资,这一决策是正确的,在这种经营模式下我们看到了一种互动,政府利用著名的景点文化发展旅游,吸引民间投资,民间通过对景点的经营获得效益,从而发展带动就业,人均收入得到增长,城市- 9 -总体经济发展。政府在经济得到巩固之后可以规划开发城市

22、的旅游建设,并且旅游业的开发也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这样就形成了一条良性的连锁反应,政府和民间商人形成了一种“共赢” 。虽然政商结合有效促进了很多方面的发展,但在这个过程中还需注意一些问题。对于民间投资开发旅游还是应当有一定限制的,其范围最好不要涉及到文物。作为商人盈利永远是其最大的动力,一旦涉及到了文物,商人也许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失去对文物保护的意识甚至不择手段。如果这样就违背了结合的初衷,得不偿失。另外,国外对各种基金的作用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许多基金会采用市场运作的方式非常成功,也值得我国去借鉴。(三)加大立法力度,健全监督机制1982 年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

23、保护法 ,对历史文化名城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使对它的保护走上了有法可依的轨道。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相关的法规条例去监督,这就造成了一种后果。有些城市的决策者在城市开发时盲目入手,不顾及产生的后果。由于没有相关的监督机制指致使历史文化名城屡遭破坏。所以,健全监督机制是有必要的,它是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强有力的保证。除了国家相关部门要设立相应保护文化遗产的机构外,各个历史文化名城也应有类似的机构和人员去承担本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很多城市旅游规划的方针方案制定得非常好,但却在实施的过程中难以落实到位,特别是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上,由于领导换届速度快,致使方案和项目中断新旧方案不具有连带性,使得较好的

24、方案停滞不用,无人问津,长此一来,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不仅导致方案的破坏,也对资金造成很大的损失。- 10 -(四)城区整体道路规划历史特色街区和城市历史建筑都是集城市历史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行为为一体的体现。历史街区是人类组合成群体在城市生活的空间,它是完整意义上的历史文化环境,而城市历史建筑则是古迹本来面貌和固有文化价值的真实再现,两者是相互承载的。作为城市历史建筑,如果离开了原有的历史环境它失掉的不仅仅是大量的历史信息,其科学技术文化价值也会大大降低。要凸显民族和历史的本色,杜绝过度开发具有文物价值的街区,建筑。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特色和风貌,既是历史的又是民族的,它聚集着大量的名胜古迹、文物

25、建筑以及浓郁的民族风情。要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连续性,不仅要反映在文物建筑上还要保护成片的历史街区、历史格局和历史风貌。如果单纯用现代城市开发规划的眼光来衡量历史街区和古迹文化,试图改变文物建筑的周边环境,在历史街区内弃真求假建造新的景点,修造假的古迹和臆造景点,则会导致历史遗产成为孤立的陈列或者新旧陈杂不伦不类。一处城市历史建筑一旦缺少了与之相协调的周边环境,缺乏古老空间特色和文化环境,它所蕴涵的历史文化内涵就会消失,最终造成永恒性的损失。这种盲目过度开发文物古迹的情况以及以牺牲文物建筑内在价值为代价,一味追求所谓经济效益和旅游发展的行为是要坚决制止的。因此,开封市在规划城市道路时应吸取现实的

26、教训,从全局出发,应该把城市道路廊道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形成以中山路、宋城路、东环路、卞京路为主体的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系统。同时,市区不同的道路也应依其靠近的古代建筑呈现出不同的品位和主题。(五) 建立新城,保护老城,新旧有机结合- 11 -城市既是经济社会的产物又是历史文化的象征。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首先是保护历史文化的载体- 城市中的传统街区和历史建筑物。由于历史街区区位好、名气大、人口密度大、商业价值高,所以它已经成为城市开发的首选地,这就及易破坏原有的历史文化特色。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是建立新城区来缓解老城人口和交通的压力。建立新城区后可以将学校、政府机关、商业街道迁移,而旧城以完善基础设

27、施、美化市容市貌为主要内容进行改造,形成吃、住、行、购、娱在新城,游览在古城的模式,这样不但保持了原有的古代建筑群和建筑风貌,还可以使游客真正深入的去体会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而商业、行政中心的迁移,无形中降低了旧城区的地价,也减小了土地开发商为了利益对古城进行开发造成的破坏。另外,城市还应有一定的开放空间。 “城市的开放空间是指存在于城市建筑实体之外的开敞空间体” 。开放空间系统可以发挥其生态、文化、景观和调控等多种功能,从而使城市的空间环境得到最大化的利用。现代化的建设并不排斥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特别是对那些十分珍贵的传统文物,我们还是应当尽力去保持其“原汁原味”的。(六)树立精品意识,突出重

28、点;以人为本,推动文化继承和创新城市定位是最根本的城市品牌资源,开封的定位便是文化。当文化建设和旅游开发需要有一个先后的顺序时,文化建设应放在一个较优先的位置上,先发展文化再开发旅游。对于开封的建设来说,文化建设应放在首位,振兴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新兴文化产业,着力实施文化精品项目,培养知名文化品牌。适当地重点建设一些文化工程,如“名人文化开发工程” “城墙旅游工程” ,着力实施这样的文化精品项目,培养知名文化品牌,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12 -坚持以人为本,要从根本上处理好对传统文化的开发、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虽然以保护为“第一”但却不是“唯一” ,一些资源包含的许多因素实际上

29、也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以人为本还有另一层的意义,笔者通过在开封较著名的景点的考察发现开封景区的门票在当地稍高。开封人均收入水平不高,许多当地居民因为票价高的原因家门前的景区只能是望眼欲穿而不得进。目前,开封的旅游管理部门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进行了一定的调整,采取了一些措施,不仅免去了当地六十岁以上老人的门票,而且随着郑汴一体化的到来,推出了 60 元的旅游年票,持卡人可以在一年内无限制的游览,方便了开封当地居民和附近城市的居民。由于年票要在 24 小时后才能生效,这样就使游客至少要在开封停留两天,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是可观的,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经济的发展。河南大学刘坤泰教授在年票的发行

30、问题上表示是一项英明的举措,将景区捆绑式的低价多销,可以更好的吸引外地游客在卞旅游也成为了年票发行的一大目的。(七)各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发展旅游经济旅游经济的发展并不仅仅是靠旅游资源这一要素独立完成的,它还需要包括卫生、城建、环保等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只有这样旅游建设才能稳步发展,经济逐步上升。但是,通过在开封的考察,各部门之间并没有良好的协调工作,比如,卫生问题就很显现,不仅在街道有很多污水和垃圾,而且景区里也很不卫生,有的地方尘土飞扬,这些虽然并不是旅游业发展的根本,但它给旅游城市的形象蒙上了阴影,从侧面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一个城市只有有了支柱性产业的发展才能带动经济的全面增长,城市地位才能

31、得到提高,而在开封的支柱产业之一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在旅游业上。各个部门应当相互- 13 -协调紧密配合,共同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从而带动相关产业达到全面提高,逐渐使各方面的发展扩大,最终使开封总体经济水平上扬。综上所述,笔者通过在开封的实地考察和重点走访,发现了一些的问题,也有了解决问题的一些设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开封的发展除了利用自己的独特优势外还是需要强而有力的外部建设的,旅游规划发展是需要多个过程多个部门相互协调密切配合来完成的。政府的重视程度、英明决策、正确规划、连带执行和监督体制是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交通管理、环境保护、以及城建落实,这些要素属于细节环节。只有把这些因素充分考虑完全,

32、使之成为一个健全的系统,并在巩固历史文化名城本身内在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全面实施,才能使古味浓韵的开封与现代化的旅游开发相结合,把这张古朴而崭新的历史文化名片递向全社会。- 14 -参考文献1刘风云,城墙文化与明清城市的发展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6(6):93-72方言,登楼赋N 忭梁晚报 2005-5-313苏勤,林炳耀 基于文化地理学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理论思考J 城市规划汇刊,2003 (4):38-424吴翔,付邦道 浅谈开封旅游形象设计 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0 年 12 月 10号:14-175郭钦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发展J 重庆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

33、第10 卷第 4 期6冯俊强 河南文化旅游 资源优势及其开发战略J 河南科技 2006(7) 16-177曲冠杰 保 护文物 发展旅游-中国文物学学会会长罗哲文一席谈N 光明日报2008-08-188王兢 中国旅游 发展问题研究报告(1993) N 羊城晚报 1991-2-24(2)9史本林 开封市旅游资 源评价及其开发对策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0 年第十卷 专刊 39-4010谢友宁 盛志伟 国外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策略鸟瞰 J 现代城市研究2005(1):39-45- 15 -11梁刘科 曹新向 新经济时代河南旅游发展的创新研究J 人文地理 2002(3):50-5312潭颖 苏州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实践思考J 城市规划汇刊 2003(5):41-4613曹向新 王东峰 王岩松 城市旅游开放空间的构建 -以开封为例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4张昆仑 古城开封的城市风格构想J 城市问题 2006 9 20 46-4815王发曾 开封市开放空间系统的设计和营建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5(2):17-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