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精神的权力与世俗的权力 2.ppt

上传人:Facebook 文档编号:3536340 上传时间:2018-11-13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神的权力与世俗的权力 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精神的权力与世俗的权力 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精神的权力与世俗的权力 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精神的权力与世俗的权力 2.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精神的权力与世俗的权力 2.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西方政治思想史,2018/11/13,第五章 精神的权力与世俗的权力,三个阶段:上帝之国与尘世之国(基督教的自我克制阶段);教会对国家权力的侵蚀;国家的回归(宗教改革)。 政治思想贡献:一是基督教宣扬的对国家政权的不信任态度成为近代以后西方政治思想的基调;二是基督教的正义观念与自然法理论对国家权力发挥了强大的约束作用;三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的一些基本内容,包括自由、民主等,都可以从中世纪的政治思想中找到其渊源。而贯穿其中的是对暴政的抵抗(即抵抗权的思想),2018/11/13,一、基督教神学政治理论的创立1、基督教早期政治思想基督教创立时期的思想代表了犹太下层人民对异族强权统治和本族上层分子的不

2、满。这些思想大多反映在启示录和福音书中。A、蔑视有钱人,反对罗马统治。耶稣说过,“富人进入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圣经中用巴比伦的大淫妇来谕指罗马统治者。B、大家皆兄弟,信徒一律平等C、宣传末日审判,提出建立一个平等正义、公共消费的理想社会D、对压迫采取蔑视态度,等待天恩的来临随着基督教日益与罗马统治阶级的结合,以至基督教最后成为罗马国教,基督教的政治思想发生变化。,2018/11/13,2、教父神学与基督教神学政治观的形成(1)教父时期政治观的发展“恺撒的归恺撒,上帝的归上帝”基督教的教父们提出这一口号的目的是为了给教会从专制统治下争取自主权。,2018/11/13,(2)奥古斯丁的基督教

3、神学政治观奥古斯丁(354430年)。生于北非。早年信奉摩尼教,生活放浪。387年皈依基督教,献身于教会。后成为北非希坡城主教。代表作是忏悔录和上帝之城。奥古斯丁吸收了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对基督教进行神学改造,奠定了基督教神学的基本体系。同时对基督教神权政治思想阐发,尤其是他对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的区分,使人们摆脱了古希腊的政治善的思想,对后世政治是必不可少的恶的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2018/11/13,(2)奥古斯丁的基督教神学政治观A、 信仰高于理性,信仰上帝就把握了至上。奥古斯丁在哲学上继承柏拉图,并用神学发展了柏拉图哲学。人类的美德和正义是不完善的,所以必须以完善的上帝来做最后的依靠。正

4、义是理性,而人的理性来于上帝的光照。理性统治欲望,上帝统治理性,也就是善良的臣民服从智慧的统治者,统治者又要服从上帝。上帝为人类提供了评判的依据,上帝最终将把握评判。上帝既是评判者,又是评判的标准,是衡量一切事物及其完善程度的尺度。 奥古斯丁认为人的理性和德行是不完善的,即使是哲学王这样的统治者,所以人应该服从完善的上帝。,2018/11/13,B 、两种城邦的理论与政教关系奥古斯丁认为存在两种城邦,上帝之城和尘世帝国。在尘世帝国,人们爱自己而蔑视上帝,在上帝的国度,人们爱上帝而蔑视自己。人们是上帝之城的公民还是地上之城的公民,在于你是否爱上帝。上帝之城是基督徒和上帝的追随者的共同体,他们虔敬

5、、敬畏、忏悔并禁欲,只有在这里真正的正义才会实现,义人必受上帝的眷顾。而尘世帝国的居民贪图享乐,不爱上帝,注定会被上帝抛弃。奥古斯丁的政治主张:区分精神领域和世俗领域;信徒要追求精神的至上,但又不要摒弃世俗的统治。世俗的统治是未来得救的条件。但世俗统治毕竟是有局限的。,2018/11/13,3、基督教神学政治观的产生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影响(1)基督教追求天国和来世的价值取向,导致个人与政治的进一步疏离。古代城邦政治理论认为个人是城邦的动物,城邦生活是人道德完善的保障。斯多噶学派疏远政治,关系个人的道德完善,甚至认为过多的政治活动是对人道德发展的束缚。基督教认为现实世界只是一个短暂的过渡场所,一个

6、涤罪场,他们追求的是永恒的天国。在基督教这里,对政治的疏离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选择,因为他们看重的是天国,世俗的政治只是一种暂时的必需品,是不值得基督徒们尽心尽力地去追求的。,2018/11/13,3、基督教神学政治观的产生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影响(2)贬低世俗权威的思想倾向。基督教区分了两种权威,把人间的权威置于神的权威之下,剥夺的世俗权威的精神权力。虽然他们认为世俗权威的存在是正当的、必要,但他们对世俗权威总是持一种怀疑、批判的眼光,认为他们是不完善的,有可能出错的。虽然它们的存在可以维护社会秩序,抑制恶的行为,是对人性中罪恶一面的控制的需要,但它们的起源仍是恶的,带有抹不掉的污点。所以又需要对

7、它加以限制。区分教权和王权,界定二者的关系是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政治观的主要关注的问题。,2018/11/13,3、基督教神学政治观的产生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影响 (3)人人平等的新观念。斯多噶学派认为人根据自然法和理性是平等,但影响范围较小,罗马帝国的法律平等仍是一种有等差的平等。基督教用人人可以理解的形式表达了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这种平等,在现实社会是一种人格上的平等,而在天国中是一切的平等。,2018/11/13,3、基督教神学政治观的产生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影响 (4)基督教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的天国的憧憬,对后世政治思想也产生重要影响。基督教虽然认为现实政权和社会制度的存在有合理性,因

8、为耶稣说过“没有任何权柄不是来自上帝的”。但从更高的层次上看,它又绝对是不完善,有瑕疵的,值得并需要批判和扬弃。未来或彼岸的千年王国是更值得期许,也是必将到来的。这对后来的无论是乌托邦思想还是政治发展(进化)思想,以及西方知识分子的社会批判精神都是一个主要渊源。,2018/11/13,二、中世纪政治思想的发展1、中世纪的欧洲历史中世纪的历史界定:最初西方人用中世纪来指介于希腊罗马古典文明与近代启蒙思想之间的一个文化发展的低谷时期。时间上借用西罗马灭亡到东罗马灭亡这个时间。当代历史学界基本上把从五世纪中期到十六世纪初定为中世纪。,2018/11/13,中世纪的欧洲1000年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

9、期:从五世纪中叶到八世纪末,日耳曼蛮族入侵、战争、掠夺、破坏、封建小国林立,欧洲处于无秩序状态;九世纪到十三世纪,典型的欧洲封建社会时期,封建政治秩序稳定下来,形成几个主要的封建国家。教会通过重大整顿,体制完善,势力巨大,在与王权斗争中取得绝对胜利;十四世纪到十五世纪,社会经济繁荣,城市出现,封建秩序出现裂痕,自耕农与市民阶级成为新兴社会力量,王权在新社会力量支持下开始对抗教权。欧洲的中世纪绝对不是黑暗的时代。基督教的文化创造、日耳曼新鲜血液的汇入,塑造出一种不同于希腊、亦不同于罗马的新型欧洲文化。,2018/11/13,2、中世纪欧洲三大政治传统的结合:罗马法、基督教和日耳曼传统。(一)、日

10、耳曼传统对中世纪西方政治的影响(1)以私人效忠为基础的人身依附关系。这缘于向阶级社会过渡中的王与亲兵的关系,是一种非血缘的,以利益、荣誉、诚信、尊重为基础首领与部属的关系。这种关系,使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了封建领主制度。首领与附庸的关系,过渡为领主与分封的下级附庸的关系。双方的关系是以权利和义务的约定为基础的。这种约定的基础是利益关系,但起维护作用的是荣誉和诚信,以及尊重。随着时间的发展,附庸对领主的追随是出于义务的约定关系,而不是对领主的崇敬(卡理斯玛)。,2018/11/13,(2)日耳曼人的民主传统。日耳曼人直接由军事民主制过渡到封建社会,没有受到奴隶社会专制阶段的洗礼和东方独裁专制文化的

11、影响,民主的政治遗风一直保存下来,直到中世纪晚期,这种民主传统主要表现为贵族们对王权的限制和挑战。有些地区一直保持王的选举,而在英国和法国表现为国会和三级会议。(3)日耳曼人的习惯法传统。虽然后来,日耳曼人继承了罗马法的成文法,但对不成文的习惯法的传统一直保留到中世纪晚期。,2018/11/13,(二)、日耳曼人传统对希腊罗马传统及基督教的结合(1)基督教政治理论的吸纳。如,王权的神圣化和有限性,自然法与习惯法的结合等。(2)罗马法的法律传统,以及权利与义务政治的法律化(日耳曼人的成文法出现于九世纪)。(3)希腊罗马政治思想,主要是后期对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说的采纳。,2018/11/13,3、

12、中世纪西欧政治的特点(1)以个人依附为纽带的封建等级制度。 欧洲的领主分封制类似于中国古代西周的封邦建国。但不同的是,中国西周的封建制度,不是完全的赤裸裸的契约权利与义务的领主与附庸的关系,而是确立了严密的宗法制度,通过宗法制度,天子作为天下大宗,具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一统局面。而西欧的纯粹的契约领主关系,形成的封建割据和登记封建制度。(2)基督教的普世地位与地方观念并存。(3)王权与教权的合作与冲突。,2018/11/13,三、中世纪教权与王权合作与冲突及神权政治理论1、中世纪教权与王权的合作与斗争:教父神学家们(安布罗斯)提出的”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争取了

13、教会的精神独立权力。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维护了被贬低的世俗权力的必要性。但是,世俗权力和精神权力一旦发生冲突怎么办呢?,2018/11/13,在中世纪早期,社会大动荡,教会的建制还不完善,需要世俗君主的剑的保护,以免遭游荡的盗寇劫掠和阿拉伯铁骑的践踏。初建政权的日耳曼君主需要教会神权的维护以及有文化的教职人员的协助管理。双方合作是主要的。这种情况大约到查理曼大帝的时代达到高峰。,2018/11/13,但随着九世纪以后欧洲社会的稳定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双方的冲突增加。一方面,九世纪以后,教会进行了所谓克吕尼修道院的改革运动,加强了教会纪律,教士实现独身,教皇选举制度化,教廷加大对地方教区的控制。同时

14、教会获得了巨大的财产,控制了西欧各国大量的土地,并征收什一税,个别地方教区获取了领主诸侯的封建地位。强大了的教会,要摆脱世俗君主的监护,同时主张拥有对世俗君主的道德指导和批评权。教会认为精神高于世俗,拥有对世俗事务的最终精神决策权,但是其权力要求往往超越这个精神限度,插手世俗事务,聚敛大量钱财。,2018/11/13,另一方面,王权日渐稳定,国王要求加大自己对域内的控制,要求附庸的进一步忠诚,反对教廷对王权势力范围的干涉,同时王权还想干涉教会事务,对教职人员的任命,甚至教皇的选举获得更大的发言权,进而觊觎教会财产。国王们认为自己握有刀剑,要保护教会,但是有时又过分地认为,不仅要从外部保护教会,

15、而且当教会内部出现问题时,国王也要出面清除异端,从而象君士坦丁大帝那样干预教会的信仰。教廷与世俗政权之间的冲突早期主要集中在主教叙任权,后期集中在教会财产的征税权。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与格里高利七世发生的冲突中,最终以教会的胜利告终,到英诺森三世时期,教会教职的任命权力已经较为明确。,2018/11/13,但是到13世纪后期,英国和法国的君主对教会财产提出征税权。在教会的反对下,英王爱德华一世宣布,如果不征税,则不予法律保护;法王宣布禁止法国贵金属出境。在1302年召开首次三级会议,得到民众的拥戴后,法王腓力四世(美男子)干脆带兵直捣罗马,废黜了卜尼法斯八世,并在1308年把教廷强行迁往

16、法国的阿维农。,2018/11/13,如何处理这个二元的权力结构的关系,格里高利七世提出的太阳和月亮理论;1302年卜尼法斯八世的两剑论的一圣教谕。而真正进行系统的理论论证,试图化二元为一元,以解决矛盾的是托马斯主义。,2018/11/13,2、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政治思想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年,托马斯生活的时代正是西欧基督教全盛时期。在政教关系上,世俗政权的一度挑战已经被压服了,而王权与市民想结合掀起的新的对教权的挑战还没有兴起。在国际方面,十字军方兴未艾,西班牙的再征服运动如火如荼。在教会内部,经过九世纪以来的内部整肃,教会纪律得到加强,教士的宗教精神虔诚,教士的独身和禁欲制度

17、化。正是基督教的这种全盛局面,教会异常的自信和宽容,为托马斯进行基督教神学的总结和理性化的研究提供了条件。,2018/11/13,托马斯阿奎那的思想受到亚里士多德的巨大影响,包括其政治思想。有人认为他的政治学是用基督教的神学启示对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的修正,修正的材料是圣经、新柏拉图主义和罗马法。,2018/11/13,1、教会与国家、教权与神权的关系。一方面神权高于政权,政权具有次生性,另一方面,政权相对于教权又具有独立性,神权并不完全等同于教权。此外,托马斯虽然认为信仰高于理性,但是仍然承认的人的理性的价值和意义,所以给个体的基督徒留下了思想的空间,所以,他的基督徒仍是自由的基督徒。托马斯

18、阿奎那首要的问题就是要解决神权与王权的关系。他首先赋予国家以存在的合理性,他继承了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是理性的产物,是人们过道德生活的需要。国王需要行仁政以满足这一点。但是人们的幸福追求不仅止限于仁政,而是天堂的幸福。这只有教会才能满足,只有上帝才能实现。所以教权是高于世俗政权的。,2018/11/13,2、国家的起源。人是政治和社会的动物。人具有理性,政治和社会共同体的建立是人理性的需要。这一点就是托马斯阿奎那对亚里士多德思想的继承,只是,他由于时代的影响,在政治之外看到了社会的存在。同时,阿奎那提出了公共权力问题,即政府的重要性。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国家即城邦是一个政治共同体,而在托马斯这里

19、,国家是指国王的统治范围,也就是指王权的行使,国家等于政权。,2018/11/13,3、政体问题。托马斯承认政治权威的作用,所以他认为最好的政体应该是君主政体,由最优秀的个人来统治其他人的无条件统治。这在理论上是最正义的制度,但在实践中却是最可能成为最危险的暴君统治。因为权力集中于一个人,除非碰巧他是一个非凡的人,否则他则会变坏堕落,他的统治也将沦为暴政。所以世俗世界中退而求其次好的政体应该是混合政体,既有君主制,又有对君主的限制。最好的制度在世俗社会是不存在的,这种制度就是上帝的天国,他只有通过神的救世恩典才能变成现实。其实,托马斯是继承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双方的观点,只是认为柏拉图的理想体

20、制中的哲学王在人间是不存在的,只有上帝才能建立起完美的政体,因为只有上帝才是完美的。在基督教看来,任何个人自认为可以通过人自己的努力达到完美的企图都是对上帝的亵渎。,2018/11/13,4、王权来源于上帝,奴役和统治是神的安排,基督徒对世俗政权有服从的义务。人与人之间天然存在差异,有性别、体力、治理、知识方面的差异,从而形成统治与奴役,命令与服从,这是神法和自然法规定的。服从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奴役式,一种式非奴役式的。奴役式的服从是一种利益的压迫,是统治者为了自身的利益实行的压迫,命令别人服从。非奴役的服从是为了实现被指挥者的利益而管理他们。同时托马斯还区分了外在的服从与内在的服从,也就是肉

21、体的服从与精神的服从。暴君不可反抗,但对暴君的服从只能是外在的服从。废辍暴君是上帝的权力,并可由教会行使。,2018/11/13,5、法是人类的行为准则,法的目的是公共幸福,永恒法高于一切。托马斯把法分为永恒法、自然法、神法和人法。永恒法就是来源于上帝的法律。自然法是人们的理性法则,神法是指导人们达到永恒幸福的法律,是指导人们内心活动的箴规。人法是人们根据自然法制定的社会规范。托马斯阿奎那的思想是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是基督教理性化发展的顶峰,同时,这种理性化,虽然可以作为信仰的一种佐证,但是一旦理性化的发展,达到一种自为的程度,他就会走到信仰的反面。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发展必然为近代的文艺

22、复兴和哲学社会思想的发展准备了必要条件。,2018/11/13,四、宗教改革与神权政治的终结宗教改革(The Reformation)是指基督宗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代表人物马丁路德、加尔文及慈运理等人,以及发展出来的新教教派。一般认为宗教改革始于1517年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条论纲,结束于1648年的威斯特法伦和约。,2018/11/13,宗教改革的背景 一、政治上:民族主义观念的兴起,要求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打破天主教的控制。 二、经济上: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成长起来,要求打破天主教神学的精神束缚,为资

23、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 三、文化上:文艺复兴的推动作用。 四、宗教上:天主教会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势力很大。不仅在精神上统治着德意志,还从德意志掠取了大量财富。 五、社会上:黑死病的蔓延。,2018/11/13,宗教改革的具体原因 教会腐败 资产阶级的兴起 教权与王权斗争 平民怨恨 印刷术推广 封建制度的衰落,2018/11/13,宗教改革的影响 政治上: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剥夺了教会在各国的政治、经济特权,各国王权得到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 经济上: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夺取了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精神文化上: A、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

24、断,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发展了人文主义。 B、发展本民族文化,各国普遍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增加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学习科目,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C、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旗帜。 宗教改革的实质在宗教的外衣下,早期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和宗教神权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运动。,2018/11/13,马丁路德 (1483-1546年)- 早在耳弗大学 (Erfurt)获文学硕士,又学半年法律。接着入修道院苦修,1510年获立为神父。1512年 获威登堡大学(Wittenburg)神学院博士,随即教授圣经。他是德国最早用德文对照新旧约原文授课的教授之一。然而他

25、继续依然教会律法潜心苦修,但无论如何都不能得到内心的平安。直到有一天他在研读圣经时,看到“义人必因信得生”(罗马书1:17)时,突然觉醒到原来人的得救只是因为他对上帝的信仰以及上帝的恩赐,其他一切的律法都不能保证使人得以“称义”。他这信念也在获得同校一些教授的支持,加上亲眼看到人们受骗购买赎罪券的情形,又耳闻教会主教买卖圣职的丑事,他开始攻击教会出售赎罪券的作法。他所代表的教派总称国“更正教”或“新教”(Protestantism),与之相对的东,西方天主教,则成国旧教。,2018/11/13,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序幕: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主张: 思想核心是“因信称义”,每个

26、人都可以凭借自己的虔诚信仰得到拯救。 提出“信徒皆为祭司”,否定了教皇和教会作为上帝代言人的特权地位。 主张建立一个廉洁的教会和民族的教会。 结果: 马丁路德点燃了德国人民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烈焰。 1555年,奥格斯堡和约承认诸侯有权决定臣民的宗教信仰,这标志着路德教取得了合法的地位。,2018/11/13,马丁路德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 一:只有信仰可以使人成为义人; 二: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源泉(之前教皇也被看成是神,也是信仰的来源); 三:每个信徒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自由解释圣经; 四:洗礼和圣体圣事是唯一值得保留的仪式; 五:取消了对圣母玛利亚及圣徒的崇拜; 六:炼狱是不存在的; 七:教士可

27、以有性行为,也可以结婚; 八:修会不必存在。,2018/11/13,加尔文 (1509-1564年)加尔文生长在巴黎。加尔文主张“先定论”,即人得救与否完全是神所预定的,但又不赞同宿命论;相反的,他认为虔诚的信仰与完美的德行是每一个将要得救的基督徒的义务,他们应该在世间努力工作以荣神益人。加尔文的教义受到许多工商业者欢迎,成为新教主流,其中以长老会发展又多又快。长老制是共和式的,由议会选举产生,独立行使教会司法权;规定市议会负责世俗事务,教会负责宗教信仰和道德生活,但实际两者结为一体,加尔文实际成为这一政教合一的政权的领袖。,2018/11/13,加尔文在日内瓦的宗教改革 内容: 信奉“因信称义”的思想,提出“先定论”,宣扬选民或弃民。 主张彻底改组教会,建立“民主”的教会。 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并把它解释为先定论,即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甚至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 影响: 在日内瓦建立了共和性质的神权国家体制。 镇压其他信仰的教派和个人。 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日内瓦成为“新的罗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